奧地利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奧地利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43

電壓

230V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奧地利共和國,又稱為奧地利,位於歐洲中部內陸,是一個擁有多國接壤的主權國家,首都維也納市人口約有900萬。國土面積大約八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由於西部及南部延伸的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國家特色是山地國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都是位於海拔以上的山地景觀。奧地利於歷史上屬於日耳曼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作為歐洲三大族之交匯處,奧地利匯聚了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以及馬扎兒人等多數民族。該國也是世界上旅遊觀光的重要目的地,大約每年有近2,500萬外國遊客前往該國,同時由於該國為高山型國家,所以亦以滑雪運動有盛名。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43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Mumok
奧地利-維也納邦

Mumok為奧地利維也納的美術館,位於Museumsquartier。它擁有包括Andy Warhol、Pablo Picasso、Joseph Beuys、Nam June Paik、Wolf Vostell、Gerhard Richter、Jasper Johns和Roy Lichtenstein等等的近萬件現代和當代藝術作品,1981年更收到德國企業家兼藝術收藏家Peter戴及其妻子Irene捐贈的逾230件作品。自2001年以來,Mumok因為奧地利建築師Ortner & Ortner設計的石質包裹建築而受到注目。Mumok不定期舉辦特別展覽,且以Viennese Actionism作品材質聞名。1962年9月21日,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成立,它在1958年為布魯塞爾博覽會而建的奧地利館以20世紀博物館的形式開放,負責人Werner Hofmann被授予建立現代藝術收藏的挑戰──但有可能發展性的任務。短短數年間,他就成功地購入了大量重要的古典現代主義作品,並基於已由博物館持有的少數作品有目的地擴大藏品。1979年4月26日,Palais Liechtenstein在Alsergrund開放,用以增加博物館展覽空間。1977年,維也納的古典家庭Künstlerhaus當時的會長Hans Mayr從Peter及Irene Ludwig手中籌劃了當代藝術展覽,提供給維也納,更有近百件作品被同意以租借的方式提供給維也納。1981年,Austria Ludwig Foundation成立,Herta Firnberg和Peter及Irene Ludwig,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作品也從此歸為博物館所有。現今,Mumok收藏近萬件來自1,600位藝術家的作品, 從1959年起,第一批藏品被購入,並於1962年成立的Museum des 20。Jahrhunderts擁有90件作品當其正式開放。70年代由Ludwig 和Hahn收藏提供了許多成就,從1979年起在第二個展館Palais Liechtenstein開展展覽。Hahn 收藏由奧地利政府購入,而Peter及Irene Ludwig之租借則由奧地利政府保證,反之政府亦同意每年發出支票購入新藏品。1991年,博物館收到新的禮物,並以民政部長Erhard Busek當時的合約得知藏品將會變更為 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2001年9月15日,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 在維也納古老中心區的MuseumsQuartier重新啟用,有幸看到一座以玄武岩作裝飾的立方形大廈,由建築師Ortner & Ortner設計,提供4,8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用以展出單一或主題展覽,及定期對其內藏品進行介紹。

卡爾劇院
奧地利-維也納邦

四○八年之前,維也納市郊的Leopoldstadt有一座名叫「卡爾劇院」(Carltheater) 的劇院。它的前身是Leopoldstädter Theater,於1838年由當時的執行長卡爾(Carl) 收購,他便將它並行營運於他在Wien附近的「卡爾劇院」,直到1845年。兩年後,該建築部分拆除,更改為建築師August Sicard von Sicardsburg及Eduard van der Nüll的新圖紙規劃,此人後來亦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參與設計。於1847年,此劇院以「卡爾劇院」命名重新開幕,成為許多約翰·內伯穆克·奈聖特(Johann Nepomuk Nestroy)創作首演的場所;而在1854~1860年間,奈聖特更擔任該劇院的執行長,令該劇院成為維也納民間創作及歌劇極佳的戲院。然而在二十世紀該劇院輪替極快的執行長改任後,無法獲得利潤,最終於1929年關閉。1944年劇院正廳將遭受迫擊轟炸燬損,但其藝術性價值的建築外觀竟然於戰後仍完好無損。最終於1951年被拆除,以及毗鄰的未受損建築物。而現今,該場所已變為「Galaxy」大樓的所在。幾年前,在Praterstraße還有一個表現出原來劇院位置的標牌,但現今該標記已不見蹤影。

多瑙塔
奧地利-維也納邦

溫莎的唐奴塔(Donauturm)是奧地利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上第68高的塔樓,位於多瑙河(Danube River)北岸附近的多瑙斯達特(Donaustadt)地區,於1964年4月開放,由建築師Hannes Lintl設計,是為了準備1964年的維也納國際園藝展而建造。它高約150米,1962年10月12日開工,1964年4月16日由總統Adolf Schärf主持開幕。此後,它成為維也納天際線的一部分,並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瞭望點和觀光景點,位於多瑙河公園(Donaupark)的中間,是維也納第22區多瑙斯達特(Donaustadt)附近的多瑙河北岸建立的。兩部高速電梯客人可以在35秒內送到觀景臺,每部可運載14位乘客,在大風下,電梯只能以一半的速度行駛,因為塔可能會有波動。步行約779步,也可以步行到平臺,通常只有在每年的唐奴塔跑步,或者緊急時候才可以使用樓梯。塔尖攜帶著蜂窩網絡、私人VHF無線電站和其他無線通信服務的天線, 儘管它和其他地方的電視塔很相似,但並未用於電視廣播。主要的維也納地區電視發射器位於卡勒伯格山(Kahlenberg hill)。觀景臺上有兩家旋轉餐廳,可以欣賞奧地利首都及下方的多瑙河的美景,該平臺每次旋轉需要26、39或52分鐘。餐廳最初幾乎完全相同,如今上面是一家高端餐廳,而下面餐廳則是咖啡廳。1968年6月6日,在Pro Juventute的會議上,發射了四個氣球,而其中一個被推向唐奴塔,在約150米的高度上被掛在安全格柵上,該氣球網破裂,氣球囊脫落,網子和籃子的殘餘物與美國氣球運動員弗朗西斯·希爾茲(Francis Shields),以及兩名奧地利乘客:奧地利郵政和電信管理局的一名高級官員Guntram Pammer和奧地利新聞社Dieter Kasper一起墜毀在地上。該事故的畫面出現在Fred Warshofsky執導,Vincent Price主持的電影《日子的狂怒》中。唐奴塔與斯圖加特的節目塔(Fernsehturm Stuttgart)有一些建築特徵相似,但從未被設計用於電視廣播。德國維基百科對於合適的標題和類別開展了大約600,000個字符的討論,其中一些作者(許多人是奧地利人)認為唐奴塔只是一座觀景塔。施佩爾的採訪引用一位參與者的話:“在好天氣的情況下,維基百科比任何電視肥皂都要好”。

弗賴翁廣場
奧地利-維也納邦

弗賴翁廣場是奧地利維也納市內城的一個三角形廣場。它起源於12世紀,當時奧地利公爵亨利二世邀請愛爾蘭僧侶在此修建了“蘇格蘭修道院”,並因此而得名。他們擁有保護逃亡者的特權。之後,小修道院建於2016-2017間,被稱為“鞋盒房子”。這裡也成為了重要的市場,街頭藝術家將以表演為生。此外,1844-1846年期間,奧地利噴泉在廣場中間設置,以紀念皇帝斐迪南一世。而每年冬天,此處都會舉行聖誕市場。弗賴翁廣場是一個遊客一定要參觀的地方,滿載著歷史故事和藝術背景的悠久文化景點。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