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奧地利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43

電壓

230V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奧地利共和國,又稱為奧地利,位於歐洲中部內陸,是一個擁有多國接壤的主權國家,首都維也納市人口約有900萬。國土面積大約八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由於西部及南部延伸的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國家特色是山地國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都是位於海拔以上的山地景觀。奧地利於歷史上屬於日耳曼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作為歐洲三大族之交匯處,奧地利匯聚了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以及馬扎兒人等多數民族。該國也是世界上旅遊觀光的重要目的地,大約每年有近2,500萬外國遊客前往該國,同時由於該國為高山型國家,所以亦以滑雪運動有盛名。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43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薩爾斯堡博物館
奧地利-薩爾斯堡邦

藉由「Salzburg Museum」為奧地利薩爾茨堡市和環境文化史的博物館,於1834年創立,於1924年是的大自然物品被送往「Haus der Natur Salzburg」,於1967年暫時開放新的博物館,1997年經過政治人物推動,最終在「Neue Residenz」為新址重新開放,於2005年開放。其上擁有來自Anif Palace的傢俱;Mohr安排的Silent Night;最早的低音協奏簫;以及Missa Salisburgensis à 53 voci的原始手稿等。2009年獲得歐洲年度博物館獎。

Pilgramgasse
奧地利-維也納邦

'Pilgramgasse'是維也納U-Bahn綫U4上的一個車站,位於Margareten,位於Ramperstorffergasse和由德國巴洛克建築師Franz Anton Pilgram 的同名街之間,車站位於與River Wien平行的開挖區,並為了與河流的曲線配合而彎曲。車站最初於1899年作為維也納Stadtbahn的Vienna Valley綫開放,隨著其他Stadtbahn網路一起於1918年關閉,在1925年電氣化後重新開放,直到1970年代為WD綫提供服務。該車站於1980年10月27日開始轉型為U-Bahn車站。該車站擁有兩個臨時月臺。在Pilgramgasse端有通過經過修復的Otto Wagner建築物的梯子入口,在Ramperstorffergasse端亦有自1996年Wiener Linien進行可輔助度改善計劃時建造的新建築給失隅者使用,因Otto Wagner建築物是受保護,無法設置升降機,升降機於1996年11月8日開放提供服務。展於2019年2月3日至2020年1月31日,該車站為U2綫延伸至Matzleinsdorfer Platz的重建而關閉。

門赫斯貝格山
奧地利-薩爾斯堡邦

位於奧地利薩爾茨堡的五個山上之一Mönchsberg,海拔高度約位於海洋平面以上,它環抱著薩爾茨堡歷史悠久的市中心西邊,並且是世界遺產之一的部分。它以聖彼得修道院位於山——的修道士為命名,Mönchsberg通過一條長廊形成薩爾茨堡的歷史城市風景,綿延不絕的岩石由三疊紀未被冰河破壞而存留下來。天祐的是,該山上的岩石在1669年7月16號凌晨墜落在Gstättengasse街上,但是卻未摧毀任何大建築,沒有多少民眾在坍塌中受傷。因此,自從1778年以來,巿府致力於定期檢查山然處的岩石,消除災害的發生。另外,位於St Peter's墳墓上方的Katakomben洞穴,1137至1143年由薩爾茨堡主教葆洛龍由山壁中打孔而成,為了將水引入城市,今天還可以在9月份的“Almabkehr”節慶中觀賞。另一個古老的街道隧道— Sigmundstor城門,於1764至1766年間由薩爾茨堡Sigismundvon Schrattenbach主教建造,它今天仍是歐洲中部最古老的街道隧道之一。此外,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山上建造的大型防空掩體今天已經改建為停機棚集合1400艘停車位,Mönchsberg平臺也成為了薩爾茨堡公民和遊客喜愛的休閒地帶,還有一座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

瑪利亞希爾夫教堂
奧地利-維也納邦

「瑪麗亞修宮」是維也納的巴洛克教區教堂和聖彌叔亞大使會的教堂,位於維也納的第六區。瑪麗亞修宮教堂由 Sebastiano Carlone 於 1686-1689 年建成,後來又由 Franz Jänggl 重新裝潢。教堂有六個小教堂,教堂的壁畫是由 Johann Hauzinger 和 Franz Xaver Strattmann 於 1759-1760 年的 Paul Troger 的學生製作的「仿照意義」畫法。聖壇是由 J。G。Dorfmeister 做的。管風琴是由奧地利樂器製造商 Johann Hencke 於 1763 年製作的。教堂原先的講堂是由上奧地利和下奧地利的義大利建築師 Antonio Beduzzi 於 1720 年設計的,在 1794 年以古典巴洛克風格重新裝潢,由木質結構構成,表面加上鎏金雕刻和裝飾,仿似磨砂的大理石,色調為棕色和金色。講堂的上部比下部大,構成了突出的效果,門上和頂角的花紋及植物裝飾特別豐富;屏風的正面有鎏金的浮雕,上面有基督為聖保羅覆冠的畫像。左右兩側有刻有古舊新約聖經的象徵,如無酵素的曠野餅和十誡的石版。講堂的尖頂配有充滿活力的巴洛克式小天使,持有信仰的象徵,如十字架、錨鉤、聖杯和火焰的心臟。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