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奧地利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43

電壓

230V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奧地利共和國,又稱為奧地利,位於歐洲中部內陸,是一個擁有多國接壤的主權國家,首都維也納市人口約有900萬。國土面積大約八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由於西部及南部延伸的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國家特色是山地國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都是位於海拔以上的山地景觀。奧地利於歷史上屬於日耳曼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作為歐洲三大族之交匯處,奧地利匯聚了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以及馬扎兒人等多數民族。該國也是世界上旅遊觀光的重要目的地,大約每年有近2,500萬外國遊客前往該國,同時由於該國為高山型國家,所以亦以滑雪運動有盛名。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43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Döbling Carmelite Nunnery
奧地利-維也納邦

位於維也納第19區多布林的附近,「多布林卡米利廷修道院」屬於特蕾莎修道院,是卡米利廷教會經由西班牙聖德肋撒修女、聖約翰•德•克羅斯的改革而產生的改革分支,為迪斯卡爾策【迪斯卡爾斯】教會。這座修道院鄰近一間羅馬天主教堂,即第1622年2月4日於萊奧普朵瓦多度在奧地利成立的第一所迪斯卡爾策修道院。經過約瑟二世將眾多修道院全部解散(其中也包括卡米利廷修道院),最終只能保留一間教區。不久便由世俗教士接管,修道院建築也被拆除,而原先的修道院教堂仍成為當地教區教堂;直到19世紀末,該教會才在多布林重新開設了一所修道院。適於1898至1901年間,由建築師Richard Jordan設計,而國家宗教基金負責資助的「多布林卡米利廷修道院」,建於Silbergasse(西爾貝加塞)。除了主祭壇、六座次祭壇及一座小禮拜堂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會堂的內部裝飾,包括新古典與裝飾藝術兩大風格;除此,還有由Ludwig Schadler設計的大型拱門,裝飾上四位初代教會聖徒:聖亞歷山大、聖奧古斯丁、聖傑羅姆、羅馬教皇格雷戈裡一世,雖然格雷戈裡似乎與在何時建造會堂的羅馬教皇利奧十三世有些不同。此外,聖母瑪利亞及約翰使徒也圍繞著耶穌十字架的墻壁上,有一個由Josef Kastner裝飾的高大壁畫,畫上有天使、聖徒及聖家族的描繪。由Ludwig Schadler設計的主祭壇,也是會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描繪了東方教會的四位聖徒及耶穌在十字架上,兩旁分別是聖母瑪利亞及約翰使徒。會堂旁邊,則有六座次祭壇,以鐘擺順時針所描述,從會堂左手前方開始,其中最重要的次祭壇稱為「慈悲祭壇」,上面描繪的是「頭頂低垂的瑪利亞」,於1904年由「Marmorindustrie Kiefer AG」公司以安泰伯格大理石根據Richard Jordan的設計而製作,因該幅畫捷斯爾的女修會「Ordo Carmelitarum」敬仰,費迪南二世更曾在1620年「白山之役」期間,在此祈禱。隨後,費迪南二世還將這役的勝利歸功於瑪利亞的幫助;此外,在一戰期間,該畫又多次在維也納市街上舉行大型遊行,把它抬到聖史蒂芬大教堂,以祈求和平,甚至有足以到施龐布朗宮堡為其祈禱的禮拜,史瓦茨約瑟一世也相信,只要藉由這幅畫來獲得瑪利亞的幫助。

多瑙塔
奧地利-維也納邦

溫莎的唐奴塔(Donauturm)是奧地利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上第68高的塔樓,位於多瑙河(Danube River)北岸附近的多瑙斯達特(Donaustadt)地區,於1964年4月開放,由建築師Hannes Lintl設計,是為了準備1964年的維也納國際園藝展而建造。它高約150米,1962年10月12日開工,1964年4月16日由總統Adolf Schärf主持開幕。此後,它成為維也納天際線的一部分,並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瞭望點和觀光景點,位於多瑙河公園(Donaupark)的中間,是維也納第22區多瑙斯達特(Donaustadt)附近的多瑙河北岸建立的。兩部高速電梯客人可以在35秒內送到觀景臺,每部可運載14位乘客,在大風下,電梯只能以一半的速度行駛,因為塔可能會有波動。步行約779步,也可以步行到平臺,通常只有在每年的唐奴塔跑步,或者緊急時候才可以使用樓梯。塔尖攜帶著蜂窩網絡、私人VHF無線電站和其他無線通信服務的天線, 儘管它和其他地方的電視塔很相似,但並未用於電視廣播。主要的維也納地區電視發射器位於卡勒伯格山(Kahlenberg hill)。觀景臺上有兩家旋轉餐廳,可以欣賞奧地利首都及下方的多瑙河的美景,該平臺每次旋轉需要26、39或52分鐘。餐廳最初幾乎完全相同,如今上面是一家高端餐廳,而下面餐廳則是咖啡廳。1968年6月6日,在Pro Juventute的會議上,發射了四個氣球,而其中一個被推向唐奴塔,在約150米的高度上被掛在安全格柵上,該氣球網破裂,氣球囊脫落,網子和籃子的殘餘物與美國氣球運動員弗朗西斯·希爾茲(Francis Shields),以及兩名奧地利乘客:奧地利郵政和電信管理局的一名高級官員Guntram Pammer和奧地利新聞社Dieter Kasper一起墜毀在地上。該事故的畫面出現在Fred Warshofsky執導,Vincent Price主持的電影《日子的狂怒》中。唐奴塔與斯圖加特的節目塔(Fernsehturm Stuttgart)有一些建築特徵相似,但從未被設計用於電視廣播。德國維基百科對於合適的標題和類別開展了大約600,000個字符的討論,其中一些作者(許多人是奧地利人)認為唐奴塔只是一座觀景塔。施佩爾的採訪引用一位參與者的話:“在好天氣的情況下,維基百科比任何電視肥皂都要好”。

斯德望主教座堂
奧地利-維也納邦

「聖斯德望主教座堂」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羅馬天主教維也納大主教管區的母教堂,也是維也納大主教克里斯托夫·舍恩博恩樞機OP的所在地。約於1137年,巴本堡王朝的利奧波德四世與帕紹的主教管區商定,在維也納城界外面建造一座新的教堂,十年後,這座羅馬式的前身「聖斯德望主教座堂」於1147年完工,由當時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四世公爵發起並建立於兩座早期教堂的廢墟上。作為維也納最重要的宗教場所,該教堂見證了哈布斯堡家族與奧地利歷史上許多重要歷史事件,並以其多彩色的瓦屋頂變成該市的標誌之一。

奧地利國會大廈
奧地利-維也納邦

奧地利議會大廈位於維也納內城區戒指路,範圍大約有13500平方米。它是奧地利帝國議會兩院的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裡面有約100個多房間,像是眾議院、參議院和原帝國下議院,還有圖書館、餐廳、酒吧和健身房。它也是重要的國家典禮場地,比較有名的就是奧地利總統宣誓就職儀式和每年10月26日國慶節發表議會演講。議會大廈前和內部也有很多著名設計,例如前門的雅典娜雕像和噴泉,都成為維也納知名的旅遊景點。奧地利議會大廈由1874年至1883造,由特奧費爾·翰森男爵為希臘復興式設計,包括了協調一致的幾部分組成,還負責室內裝飾,如雕像,繪畫,傢俱,吊燈等,雖然戰爭期間受損,但大部分已恢復原貌。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