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43
電壓
230V
插座別
奧地利共和國,又稱為奧地利,位於歐洲中部內陸,是一個擁有多國接壤的主權國家,首都維也納市人口約有900萬。國土面積大約八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由於西部及南部延伸的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國家特色是山地國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都是位於海拔以上的山地景觀。奧地利於歷史上屬於日耳曼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作為歐洲三大族之交匯處,奧地利匯聚了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以及馬扎兒人等多數民族。該國也是世界上旅遊觀光的重要目的地,大約每年有近2,500萬外國遊客前往該國,同時由於該國為高山型國家,所以亦以滑雪運動有盛名。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43
插座別
「Wien Westbahnhof」是奧地利一座主要的火車站,曾經是國際火車服務的終點站。2015年,隨著維也納新的主要站點開放,Wien Westbahnhof的角色改變,一般只為通勤客運服務以及私人火車運營商“WESTbahn”從薩爾茨堡開出的城市服務終點站。地鐵S-Bahn線S50和U-Bahn線U3、U6以及6條有軌電車線在站前的歐洲廣場有匯合點,儘管沒有去到市中心。此外還有去機場的巴士。Wien Westbahnhof位於維也納的第15區,離市中心最近的是位於東南方的馬裡海爾芬街。這座火車站是維也納最繁忙的車站之一,曾經是幾個有國際火車服務的終點之一,2015年,當維也納主要站開放時,所有國鐵服務轉移至新站。與此同時,快速沿著西部鐵路線的次數也相應增多。另外,該站也是進入維也納西部的所有地區鐵路線的出發點,這些鐵路線都納入維也納東部地區客運當局,部分屬於維也納S-Bahn。由於被降級後,站內一些設施已不需要,而其大小將有所減少,對於剩餘空間的利用已在考慮之中。Wien Westbahnhof於1858年由建築師莫里茲·勒爾設計並建成,而被翻新的售票大廳則於2011年完成。2020年7月,奧地利外長薩貝斯塔·庫爾茨在Wien Westbahnhof迎接中國外長王毅。Wien Westbahnhof於1949年被拆,由Hartiger & Wöhnhart建築師於1952年重建。此外,1993年為了鋪設U3地鐵而建的鋼鐵玻璃建築也位於此處,包括多層的餐廳和一家咖啡廳。2006年4月26日,由於被害蟲的原因,已不再合理使用,警察局正式關閉了。2008年到2011年,花了大約200個歐元重新翻新了站內樓宇,翻新包括了列入名錄的售票大廳、去除站外不必要的民族國旗、在大廳兩側的建築物等。其中,在人行道角落的火車站左邊,建有一座含有大廳堂的辦公大樓,右邊則有一座集酒店於一體的現代辦公大樓。2015年的時間表改變中,所有國鐵長途服務均路過Lainzer隧道經Wien Meidling和Wien Hauptbahnhof,而不再讓Wien Westbahnhof作為終點。火車站也是電影「前午夜」最後的決戰地點。
「Minoritenkirche」,正式稱為「Italienische Nationalkirche Maria Schnee」,於奧地利維也納的「Altstadt」或「First District」以法國哥特式建造。於1224年,該地被約瑟夫二世賜予義大利人作為禮物,為紀念弗朗西斯‧聖方濟,於1276年由捷克的奧託卡二世國王奠基。後續在1316至1328年間建造廓爾德聖歌廳,並於十四至十五世紀作為墓葬使用;而整棟教堂於1350年完工。鐘塔頂部曾在第一次奧地利-土耳其戰爭時受損,經重建後,於第二次奧地利-土耳其戰爭期間再次滅後,將頂部改用平頂替代。當鐘塔被移至靠近神殿的「Holy Trinity of the Friars Minor」教堂時,義大利社區將「Maria Schnee」從原先的小教堂搬移至新教堂。後來,由於教堂主人與維也納大主教府發生分歧,義大利主信仰者被搬到了阿爾瑟福柏特區的「聖三一修會」聖堂。 經過兩年的茫然無措之後,2021年義大利公祭執行委員會將Minoritenkirche歸贈至聖比烏斯十字會,而從此十字會擔任該建築物的系統維護。 該教堂位於維也納Innere Stadt,距離「Hofburg」約東北方約大約800公尺,也就是Minoritenplatz廣場上的位置。Minoriten修士派源於1224年被派至維也納;而1275年城市大火後,由奧託卡依密斯勒奠基新教堂,是東奧地利地區最先發展出哥特式建築的教堂之一。約瑟夫二世政壇的信仰政治曾在1782年關閉Minoriten教堂,改以「意大利國家墨裡亞雪瑪教堂」作為新名稱,而今仍以此名聞名。在兩位牧師座位問題上出現520的分歧,公祭執行委員會要求維也納大教區將當牧師橋任者改派,不過橋任則辭去義大利教區的職務,因此義大利的天主教社區被搬到阿爾舍樓市的「聖三一修會」聖堂。經過兩年的茫然無措之後,2021年5月25日義大利公祭執行委員會將Minoritenkirche歸贈聖比烏斯十字會,此為保守主義天主教宗派,迄今為止與羅馬教廷之間處於不對調關係。自2022年6月3日起,該教堂日常於工作日進行「特曆昔布朗彌撒」教堂衛理,週日則為兩次;另外,這棟建築設計理念採用法國大教堂建築,雖建築師身份不詳,惟普遍將建築權歸屬於約翰‧聖方濟的保守派隸屬「雅克巴‧帕裡唐尼斯」,冠冕堂皇的高壇上有一幅「雪之瑪利亞」特曆昔像,左副側為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及多位宗女聖,右副側為聖若望的使徒聖城洛和其他宗男聖。該教堂中也有許多古代的磊陣,受奧地利貴族家族貢獻建築的或在此葬身之紋章;另外,這裡也有許多出自不同大師的畫像,如由巴託洛梅奧‧聖方濟、馬提諾‧聖方濟、豪森柏格、施泰納、達尼爾‧格蘭和一位不詳的十六世紀大師所作;而這棟教堂也是希特拉最知名的繪畫作品「1910年的水彩畫」的對象,甚至更為科特‧凡尼格著作《Deadeye Dick》兩次提及。
「Viktring Abbey」原是奧地利卡林多夫州的一座修道院,1973年被定名為羅馬天主教教區「Stift Viktring」,位於Klagenfurt的Viktring地區。修道院建於1142年,是Lorraine hertiary的Villers-Bettnach修道院所建,大約是由Carinthia公爵Bernhard的弟弟Engelbert及其妻子Kunigunde所贈送的土地。13號,Abbot Eberhard受司鐸按戒宣誓就任神職。修道院教堂60年後於1202年由Salzburg大主教Eberhard所完成建築,宗教儀式行政隆重。過程中,Carinthian公爵Bernhard在1234年在Slovenia的Kostanjevica建一所分別修道院,也就是現在Kostanjevica修道院。經典的修道院仲介記載者John of Viktring,曾是捷克的公爵Henry的盟友,1312年就任Abbott。1411年大部分的Viktring Abbey遭到火災摧毀,卻在同一時期Cistercian General Chapter令正倉,令到修復穩定。1447年,德國國王Frederick III對修道院賜送了一個祭壇。1786年,奧地利皇帝Joseph II宣佈調整改革,也就開放Viktring Abbey關閉,只保留教堂和前牧師的住宅,祭壇也搬移到Wiener Neustadt的St。Bernard修道院。1820年,Moro家族的被授予「Ritter」稱號後,也參與經營修道院,1788年Moro兩兄弟開始紡織工廠,並成功租下Viktring的荒地。經營不錯的Gebrüder Moro,甚至1816年受到Austrian皇帝Francis I的親臨及訪問,又有1850和1852年由Emperor Franz Joseph前來訪問,1897年甚至取得整座修道院的權利。1975年Adeline von Botka出售Gebrüder Moro的紡織工廠,1942年Baron Josef Aichelburg-Zosenegg自殺,公司又被Hamburger Aero-Maschinen- und Werkzeugfabrik接管,1956年被Reichmann公司收購,1970年則由奧地利政府收購建築物,1977開設一所以視覺美術為主的中學,1980年改為具有特殊的音樂教育的「Realgymnasium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musischen Ausbildung」,1999年9月23日正式啟用BRG Klagenfurt-Viktring,以音樂教育著名。
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座落在奧地利維也納內城,其中最著名的空間是大型的金色大廳,以裝飾精華及優秀的聲音效果聞名世界。維也納音樂協會於1812年成立,於1831年開始在維也納舉辦音樂會,金色大廳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常駐音樂廳,以及每年一月一日舉行的新年音樂會。雖然當時技術水平尚未成熟,但建築師特奧費爾·翰森的設計仍然出色地配置出一個具有理想比例之“鞋盒”形狀的音樂廳,加上特別的花格鑲板及數量眾多的女神像柱,進一步延長了空間的混響時間達到兩秒左右,使該音樂廳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音樂廳之一。除了金色大廳,還有六個音樂廳,可分別容納約700名觀眾,包括大廳、勃拉姆斯廳、玻璃廳、金屬廳、石頭廳及木頭廳,並擁有豐富的音樂史、手稿、樂譜及樂器藏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