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43
電壓
230V
插座別
奧地利共和國,又稱為奧地利,位於歐洲中部內陸,是一個擁有多國接壤的主權國家,首都維也納市人口約有900萬。國土面積大約八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由於西部及南部延伸的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國家特色是山地國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都是位於海拔以上的山地景觀。奧地利於歷史上屬於日耳曼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作為歐洲三大族之交匯處,奧地利匯聚了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以及馬扎兒人等多數民族。該國也是世界上旅遊觀光的重要目的地,大約每年有近2,500萬外國遊客前往該國,同時由於該國為高山型國家,所以亦以滑雪運動有盛名。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43
插座別
.webp)
「萬物屋(Hundertwasserhaus)」位於奧地利維也納,於1985年建成,是奧地利藝術家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預想的一個表現主義標誌。該建築位於Landstraße區的Kegelgasse與Löwengasse轉角處,是維也納最受歡迎的建築之一,並已成為奧地利的文化遺產。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最初是一名畫家,但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他越來越專注於建築、開設講座和閱讀公開作品,並且主張自然衰敗的概念。 1972年,他參與電視節目「Wünsch dir was」,展示他對樹木屋頂、「樹下居民」以及每位住戶裝飾窗戶外牆的「窗權」的想法。同時,Hundertwasser也開發出新的建築形態,包括「眼縫屋」和「高樓草地屋」。他在學院和建築協會的演講中,闡述了他對維持與大自然和人在和諧中建造的憂慮。當時的奧地利聯邦總理Bruno Kreisky在1977年11月30日致給維也納市長Leopold Gratz的信中,建議給Hundertwasser一個發揮想法的機會,於是Leopold Gratz於1977年12月15日邀請Hundertwasser根據他自己的想法打造一座公寓。為此,建築師Josef Krawina被邀請加入藝術家的行列,協助他將他的想法實現。1979年8月至9月,建築師Krawina向Hundertwasser提交了他的初步草圖和聚苯乙烯模型,Hundertwasser對此感到震驚,因為這與他一直在反對的、平坦直線化的模塊網格相近,而他已經在「屋邊房子」模型上概念化得更為不同了。最終這座房屋於1983年至1985年,根據Hundertwasser與建築師Joseph Krawina的聯合設計,由計劃師Peter Pelikan來建造,並特色有起伏的地板,覆以泥土和草坪的屋頂,並有大樹從房間裡生長,枝葉伸出窗戶外。Hundertwasser沒有接受設計的報酬,他表示,這是值得的,以阻止令人厭惡的建築建成。該公寓擁有53個公寓、四間辦公室、16個私人露臺和三個共同露臺,以及總共250棵樹木和灌木。2001年Krawina離開該項目20年後,HBMedienvertriebsgesellschaft mbH旗下的經理人Harald Böhm鼓勵Krawina依法證明自己在萬物屋中的產生權。2010年3月11日,經過八年的訴訟,奧地利最高法院裁決Josef Krawina和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共同創建了該房屋,並規定非營利組織不得傳播任何illustration或其複製品而不提及Krawina的共同創建者身份。根據裁決,Hundertwasser是該建築的唯一的“精神創造者”,Krawina必須被承認為平等的共同創造者,並享有相等的版稅收入。

文萊維納站Stadtpark,由Otto Wagner設計,它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大型市立公園,面積約有65,000平方米,從Innere Stadt一區的Ringstraße一直延伸到Landstraße三區的Heumarkt。公園由Wienfluss分成兩部分,並分散著維也納著名藝術家,作家和作曲家的雕像,包括Hans Canon,Emil Jakob Schindler,Johann Strauss II,Franz Schubert和Anton Bruckner。Johannesgasse上的華麗的Kursalon建築物,其寬闊的露臺延伸到公園,是受歡迎的圓舞曲音樂會的地點。在Stadtpark的Wienfluss河岸,早在Biedermeier時期,就是一個受歡迎的娛樂地點。在拆除城牆並在其位置上建造維也納環形街道的同時,當時的市長Andreas Zelinka推動在其領土上建立公共公園的計劃。該公園由景觀畫家Josef Selleny以英國公園風格設計,而市街道設計師Rudolf Siebeck則負責計劃。1862年8月21日,該公園正式開放,成為維也納第一個公共公園。在 1863 年,在Wienfluß的南岸,建立了所謂的「兒童公園」,至今仍主要用作操場和運動場。建於1857年的「Karolinenbrücke」與北岸的Stadtpark連接。編輯Wienfluss後,Friedrich Ohmann和Josef Hackhofer在1903年至1907年之間重建了整個河流區域,其中有一道門,上面有涼亭和一條樓梯可通往河岸。該建築以及Otto Wagner的U-Bahn車站,是公園參觀的景點之一。Kursalon上的花時鐘和背後的Kursalon。在水岸,建有一座溫泉館,供應有療效的礦泉水。Johann Garben根據計劃於1865年至1867年間建造了現有的Kursalon建築。該經典建築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建造,位於Johannesgasse旁,有一個延伸進公園的寬闊露臺。1867年5月8日開放後,最初禁止娛樂。然而,由於該概念得不到接受,於是進行了改變,Johann Strauss II於1868年10月15日在這裡舉行了他的第一場音樂會,因此Kursalon成為了音樂會和舞會的熱門地點,特別是在施特勞斯兄弟時代。如今,在經過一些翻新後,仍被用於舞會,音樂會,夜總會活動和會議。裡面還有咖啡餐廳。納瓦羅·施特勞斯二世的鎏金銅章雕像是維也納最為人熟知且最經常拍攝的雕像之一,於1921年6月26日向公眾揭幕,由Edmund Hellmer製作的大理石浮雕構成框景。1935年鎏金被拆卸,直到1991年才重新上金。還有一些其他的紀念碑,例如弗朗茨·舒伯特,弗朗茨·萊哈爾,羅伯特·斯托茲和漢斯·馬卡特;「Stadtpark」是維也納雕像和雕塑最多的公園。「牛奶酒館」前的前廳為該河流周圍設施的一部分,由Friedrich Ohmann和Josef Hackhofer根據計劃於1901至1903年之間建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嚴重的破壞,於重建時對其進行了擴建。如今,有了另一個附件,在「牛奶酒館」裡有一家餐廳。公園中的植物物種豐富,在不同季節開花,Ringstraße邊的公園大道減少了噪音和排放對公園的影響,一些樹林是天然保護區,包括銀杏,蜜槵,金字塔梧桐和開魯美亞槽慄。

溫萊的瓜菲尼修院教堂 (Capuchin Church) 是一所天主教教堂和修道院,由瓜菲尼郎 (Order of Friars Minor Capuchin) 治理。它位於Innere Stadt的Neuer Markt廣場旁的Hofburg皇宮,以Imperial Crypt聞名,是安葬豪法家族 (House of Habsburg) 成員的最終安息之處。它的核心名稱為「聖瑪麗亞之天使教堂」(Church of Saint Mary of the Angels)。大約在1599年時,Lawrence of Brindisi的瓜菲尼郎受羅馬教皇Clement VIII派遣,路過維也納前往布拉格,在這裡停留,開始建造教堂。這座教堂是由安娜 (Anna) 將Tyrol贈與聖羅馬帝國皇帝Matthew (Matthias of Habsburg),然而因三十年戰爭的爆發,建造延誤,直到Matthew的繼任者Ferdinand II統治下,才於1632年完成,並於1632年落成。 這座無廂式教堂,紀念碑包括friar Marco d'Aviano和建築師Donato Felice d'Allio,以及Peter Strudel所製作的pietà。它地下的陵墓是Imperial Crypt (也稱Capuchin Crypt),是安葬豪法家族,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以及其子孫的主要安息之處。最終的繼承人Otto von Habsburg於2011年7月15日在側院安葬。Capuchin Church的外立面於2016年翻新,刪除顏色分隔線,增強顏色鮮明。 Capuchin Church包含Imperial Crypt (也稱Capuchin Crypt),這是一個地下陵墓,自1633年起,是安葬豪法家族成員的主要地點。共有145位豪法皇室屍體,以及四個罐內含有心臟或火化遺骸的罐的骨灰,包括12位皇帝和18位女皇,其中最近一位是於2011年安葬。陵墓可見的107個金屬棺桶和五個心臟骨灰罐的風格,從清靈到熱鬧的洛可可。其中一些常駐的瓜菲尼修士,繼續負責守衛和照料陵墓,並完成他們在維也納的其他牧養工作。

「Lobkowitz Palace(羅博科維茨宮),又名Palais Dietrichstein-Lobkowitz,是奧地利維也納的巴洛克建築,原屬貴族羅博科維茨家族擁有,現今改為巴洛克劇院博物館的一部分,屬於維也納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它位於 Lobkowitzplatz,稱作豬肉市場的地方,地理位置不太尊貴,是在維也納之後最早一個重要的巴洛克市宮,是奧地利人不再專注投資軍事目的的時候才開始建造 它的外立面至今仍保留著最初的狀態,而內部則在過去十年內重新翻修。羅博科維茨家族自1745年開始擁有此地,當中曾有多次翻新,約翰.伯納德.費舍爾爵士和他的兒子約瑟夫.伊曼紐爾.費舍爾都有參與。貝多芬曾多次於此宮拜訪,當時的擁有者是約瑟夫.弗朗茨.馬克謝米利安.羅博科維茨伯爵,貝多芬音樂家也是其重要的贊助人。「第三交響曲」曾被獻給伯爵,此外此宮的宴會廳上也是以「埃羅卡廳」命名,1804年第三交響曲首演時,正是在此宮,貝多芬當了指揮員。到了19世紀時,羅博科維茨家族將主要的豪宅搬到捷克北部的Roudnice nad Labem,之後將維也納宮院出租,至此屬於法國大使的時期,1919~1938年間住持捷克斯洛伐克公使,二戰後為法國研究所所在地。從1980年起,該宮改為政府產業,1991年經過全面的翻修直到今天,成為了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舞臺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