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43
電壓
230V
插座別
奧地利共和國,又稱為奧地利,位於歐洲中部內陸,是一個擁有多國接壤的主權國家,首都維也納市人口約有900萬。國土面積大約八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由於西部及南部延伸的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國家特色是山地國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都是位於海拔以上的山地景觀。奧地利於歷史上屬於日耳曼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作為歐洲三大族之交匯處,奧地利匯聚了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以及馬扎兒人等多數民族。該國也是世界上旅遊觀光的重要目的地,大約每年有近2,500萬外國遊客前往該國,同時由於該國為高山型國家,所以亦以滑雪運動有盛名。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43
插座別
艾比琳娜博物館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Innere Stadt,擁有全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印刷室,大約有65,000個圖片和約1百萬件古典大師版畫,以及更多時髦的圖形作品、照片和建築繪圖。除了圖形收藏外,博物館最近永久貸款獲得了兩個重要的印象派和20世紀初藝術收藏,其中一些將會永久展出。該博物館還舉辦臨時展覽。由於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艾比琳娜博物館的訪客數量由2019年大幅減少約64%,為360,073人,但仍位居全球最受歡迎的藝術博物館名單第55位。艾比琳娜博物館位於維也納城牆上最後幾個殘留的堡壘之一,Augustinian Bastion上,17世紀後期建成的Hofbauamt也位於此。1744年,Hofbauamt的主管Emanuel Teles Count Silva-Tarouca將它翻新為其宮殿,因此它也被稱為“Palais Taroucca”。而後該建築被薩克薩克-特森的公爵阿爾伯特收購,並作為其住所,他將此地從位於布魯塞爾的環境帶到這裡,當時他一直擔任奧匈帝國荷蘭的總督。他選擇加建建築物。Louis Montoyer建立一個街角再加一條路,並再擴建了一個拱廊。之後,宮殿就與Hofburg毗鄰。收藏的擴建是由Albert的繼承者們做的,這時他的孫子Archduke Albrecht, Duke of Teschen曾經住在這裡,因此被稱為“Palais Erzherzog Albrecht”。到1919年初,奧地利的社會主義政府沒有支付任何賠償,沒收了失去的建築和Archduke Friedrich所有的收藏品,並趕走了他。1920年,當時的皇家宮廷圖書館的收藏一起與印刷和繪畫收藏結合。1921年,該建築物被更名為“艾比琳娜”。2020年5月27日,新博物館“艾比琳娜Modern”在Karlsplatz正式開放,展示當代藝術的收藏,包括Alex Katz, Cindy Sherman, Georg Baselitz, Hermann Nitsch, Maria Lassnig等藝術家的作品,共計1,323件。2018年,艾比琳娜博物館又從Essl收藏中收藏到約60,000件作品,由五千位藝術家創作。
位於奧地利薩爾斯堡的米拉貝爾宮堡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它與花園一起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科文歷史中心的文化遺產名譽指定。米拉貝爾宮源於約1606年由Wolf Dietrich Raitenau大主教所建,為他自己和私生女Salome Alt準備的一個愉悅宮殿,後來更名為米拉貝爾宮,概念來自於「amazing」和「wonderful」等詞彙。1721至1727年間,按照Johann Lukas von Hildebrandt所設計的計劃,宮殿以華麗的巴洛克式樣式重建,亦有宮殿的新古典外觀。米拉貝爾宮花園由Johann Ernst von Thun大主教基於1687年按照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的計劃所佈置,於其中可見有自1730年新建起的神秘石像,還有由1690年建造的四組雕像。此外,要別提米拉貝爾宮花園也是《音樂之聲》電影中的取景地,令宮殿出了名的景點之一。
多瑙河島(Donauinsel)位於奧地利維也納,它分別位於多瑙河(Danube)與挖出的新多瑙河(Neue Donau)之間, 約長2公里,不到200公尺寬。從1977年至1988年此島曾被建造用來做抗洪工程,但它卻成為維也納最夯的休閒設施,民眾到此做遊憩甚多,包含滑板、單車、游泳等多樣性的活動,此外還有開放棚(Copa Cagrana),並在此島持續舉辦的多瑙河島免費音樂節每年更吸引超過300萬人次參與,該島也是著名的沙灘,兩側開放式的沙灘在遊客中有大受歡迎。多瑙河島更以嚴格的設計維護維也納洪水防治系統,可在最大流量高達1.4萬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時保護市民安全,有效防止舉世矚目的1501年維也納水災再發生。
伊特辛格(Hietzing)區華沙(Vienna)的一座猶太教堂(Synagogue)「海特辛格教堂(Hietzinger Synagogue)」於1938年11月大約在「全國玻璃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期間被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