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43
電壓
230V
插座別
奧地利共和國,又稱為奧地利,位於歐洲中部內陸,是一個擁有多國接壤的主權國家,首都維也納市人口約有900萬。國土面積大約八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由於西部及南部延伸的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國家特色是山地國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都是位於海拔以上的山地景觀。奧地利於歷史上屬於日耳曼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作為歐洲三大族之交匯處,奧地利匯聚了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以及馬扎兒人等多數民族。該國也是世界上旅遊觀光的重要目的地,大約每年有近2,500萬外國遊客前往該國,同時由於該國為高山型國家,所以亦以滑雪運動有盛名。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43
插座別
在維也納邊緣的波希米亞普拉特遊樂場可以追溯至19世紀後半,其中很多景點超過百年歷史。名字源自於更大的「維也納普拉特」。1944年12月11日,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希米亞普拉特遊樂場被炸彈襲擊幾乎完全摧毀。遊樂場的中心是「蒂沃利」的會議中心。在19世紀,員工們很少有空閒時間,都在酒館裡度過,出遊和散步成為唯一的娛樂活動。約15分鐘的步行距離到達Favoriten後,出現了「勞伊爾森林」,變成了出遊的重要景點,而該森林內的勞伊爾瓦特磚廠經理弗朗茨·鮑爾(Franz Bauer)開設了一個小酒館,很快便成為星期日休閒旅遊的熱門去處,備受維也納瓦特磚廠「Ziegelboehm」工人的歡迎,他們主要來自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1882年,弗朗茨·鮑爾(Franz Bauer)獲準在他的酒館旁設置搖搖樂和旋轉木馬等,很快,勞伊爾伯格上的另一家休閒酒店也開業了。1884年,已經有大約20家餐廳和眾多的表演者在勞伊爾森林定居,包括了小普拉特遊樂場的基礎,而其深受熱烈歡迎的客人們,使得普拉特最終得名為「波希米亞普拉特」。與維也納大普拉特遊樂場一樣,也有摩天輪,是一種14個乘客車的高臂式設計,由Reinhardt運營。
「Lobkowitz Palace(羅博科維茨宮),又名Palais Dietrichstein-Lobkowitz,是奧地利維也納的巴洛克建築,原屬貴族羅博科維茨家族擁有,現今改為巴洛克劇院博物館的一部分,屬於維也納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它位於 Lobkowitzplatz,稱作豬肉市場的地方,地理位置不太尊貴,是在維也納之後最早一個重要的巴洛克市宮,是奧地利人不再專注投資軍事目的的時候才開始建造 它的外立面至今仍保留著最初的狀態,而內部則在過去十年內重新翻修。羅博科維茨家族自1745年開始擁有此地,當中曾有多次翻新,約翰.伯納德.費舍爾爵士和他的兒子約瑟夫.伊曼紐爾.費舍爾都有參與。貝多芬曾多次於此宮拜訪,當時的擁有者是約瑟夫.弗朗茨.馬克謝米利安.羅博科維茨伯爵,貝多芬音樂家也是其重要的贊助人。「第三交響曲」曾被獻給伯爵,此外此宮的宴會廳上也是以「埃羅卡廳」命名,1804年第三交響曲首演時,正是在此宮,貝多芬當了指揮員。到了19世紀時,羅博科維茨家族將主要的豪宅搬到捷克北部的Roudnice nad Labem,之後將維也納宮院出租,至此屬於法國大使的時期,1919~1938年間住持捷克斯洛伐克公使,二戰後為法國研究所所在地。從1980年起,該宮改為政府產業,1991年經過全面的翻修直到今天,成為了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舞臺博物館。
「聖三一教堂」位於奧地利薩爾茨堡,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由約翰·伯納德·費希爾·馮·埃拉赫設計。教堂包含中央建築、兩側教士宿舍,由約翰·恩斯特王主教於1694年著手興建,1699年部分完工的時候已經做了奠基儀式,稱為在薩爾茨堡第一座由費希爾·馮·埃拉赫設計及在一起興建的聖約翰教堂。外觀建築有著宮殿級的印象,在裝飾上簡單,外面的門房是由伯納德·米海爾·曼德爾設計,擺放著四個符號,分別代表了信、希望與愛,四位雕塑家,石匠也都參與了其中的製作。教堂原本不是建在漢尼拔廣場,而是路易士路與星期六街之間的小巷。後來為了讓教堂能更好的被看見,則高聳的鐘樓於1757年建造,而更提升整體感覺,直到1818年的紐斯特滋大火時,教堂的系頂才被增加,更完善了整座建築。教堂內部是一個橢圓形的大房間,穹頂中的壁畫,「聖母昇天」是約翰·邁克爾·羅特梅爾於1697年至1700年完成,是羅特梅爾第一部宗教穹頂壁畫,描述聖三一帶領著天使邁克爾向聖母封冕,其他的聖人、天使與先知、十位教宗、及教會主教也被納入其中圖像,極具傳統意義。教堂的主祭壇根據費希爾·馮·埃拉赫的設計於1400年建成,在1841年作出修改但在1947年又恢復原樣。左右的副聖壇上放的都是大型天使雕像則是屬於費希爾·馮·埃拉赫與伯納德·米海爾·曼德爾1700至1702年的作品,右邊的聖母奇蹟肖耳像則是飛躍於六世紀的作品,其領框則是由塞巴斯蒂安·斯塔普菲格所完成。聖三一教堂是羅馬天主教堂的中心建築,它與同時建成的聖約翰教堂一同屬於費希爾·馮·埃拉赫在薩爾茨堡的第一座建築。它的外觀建築像宮殿一樣非常雄偉,外門statue由伯納德·米海爾·曼德爾設計,雕塑家、石匠也參與了其中的製作。室內圓形的大穹頂中,華美的壁畫「聖母昇天」是由約翰·邁克爾·羅特梅爾所繪製,描述聖三一帶領著天使邁克爾向聖母封冕,以宣揚基督教的救贖。而主祭壇更是由費希爾·馮·埃拉赫設計,左右的副聖壇同樣擺放著大型天使雕像,右邊另外還有聖母奇蹟肖耳像,帶領著六世紀的文化底蘊。聖三一教堂是薩爾茨堡最高的宗教堡,值得一住您來幫它留一段回憶。
休士堡山位於維也納19區的塞弗林區,山高約306公尺,覆蓋砂礫,阿爾貝斯巴赫河流繞其東北側,而克羅滕巴赫河流繞其西南側,雙河皆已被圍以迴河渠。山脊延至Krim西部,休士堡山首次出現於羅遊德一世購買條約中,並以「hakkenperge」來表示,名稱源自古代的野外量測「Haken」,其舊說法稱此名來自個人名「Hacko」已經被反駁。中世紀時,柴爾汀齊山村位於休士堡山的西南坡處,該地周圍種植著許多葡萄園但現今已荒廢。如今,休士堡山上覆蓋著小型居住區,也仍有少數的葡萄園存留下來,而到了山頂正面對著克羅滕巴赫街,則可見一個經由維也納市供應的淡水收集池。於1883年,塞弗林墓園便在這座山西南側設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