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時差
-4小時時區+4
亞塞拜然共和國,通稱亞塞拜然,是一個位於東歐與西亞交界,外高加索東部的跨大陸國家,以總統制和憲法共和制為政府體制,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大部分屬於亞洲,少部分屬於歐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阿塞拜疆自1918年5月28日正式宣佈獨立,成為第一個以穆斯林佔絕大多數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國,也是第一個有歌劇和戲劇院以及現代大學的穆斯林國家。阿塞拜疆 這個地名可翻譯為「火的土地」。在阿塞拜疆許多古代文化遺蹟,是突厥語族6個獨立的國家之一,也是突厥議會與突厥文化國際組織的成員。阿塞拜疆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首都巴庫從蘇聯時代就是著名的石油城,且各種宗教自由信仰共存。民俗節慶方面,像是古爾邦節、肉孜節與開春節等仍被慶祝,重要紀念日也是如此,還有著保存良好的傳統體育項目。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與台灣時差
-4小時時區+4

1987 年,位於阿塞拜疆巴庫市的蘇聯時期紀念26名巴庫公社委員的「26名巴庫委員紀念碑」建成。這26名巴庫委員來自巴庫公社,但是在1918年已被推翻,之後他們被圍困在Krasnovodsk,最後在那裡被處死。紀念碑由雕塑家I. Zeynalov 和 N.Mamedov,以及建築師 G.Aleskerov 和 Alesker Huseynov所建造,後者最終成為阿塞拜疆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此紀念碑的中心為一座與大地擦肩而過的雄偉建築,獨自屹立於此,提供曾經具象「不朽之火」的光榮。高聳的石環上寫著被害的26名公社委員的名字。而在蘇聯解體後,紀念碑上的所有文字被清除,使此刻所有的紀念碑完全傾向模稜兩可。現如今這原本把此地聚集在一處的紀念碑旁,充滿著萬籟俱寂的庭園,此外伊斯坦堡大使館以及阿塞拜疆主要出版物庫「Akhundov國家圖書館」也都位於此。 2009年1月,阿塞拜疆當局開始拆除26名巴庫委員紀念碑,並在很短時間內便完成。此紀念碑本來早於2008年7月被籬笆圍圍。而委員們的遺骨也於2009年1月26日安葬於Hovsan墓園,更有穆罕默德教、猶太教以及基督教的神職人員參與宗教典禮。另外,拆除行動更遭到當地左翼派以及特別是阿塞拜疆共產黨的反對。在此同時,亞美尼亞人公眾相信此次拆除和安葬的動機為阿塞拜疆人不願意讓亞美尼亞人安葬於他們首都的中心,因而義正言載。另外一次事件還發生於阿塞拜疆的新聞媒體報導,他們稱在挖掘行動中,僅有21具屍體被發現,而之前應該有26具屍體,令「Shaumian和另外四名亞美尼亞公社委員就此從他們的兇手手中逃脫」,但是這份報導受到莎邦曼孫女塔蒂安娜的質疑,塔蒂安娜現居於莫斯科,而她告訴俄羅斯晚報「Kommersant」:「認為他們會沒有全部被埋葬是不可思議的,在檔案中有一部片證明他們全部當場被埋葬。此外,我祖母也參與了他們的安葬。

「持沒藥者主教座堂」是位於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的一座東正教大教堂,源於使徒巴爾多祿茂時期所建。約於1909年由私人捐款興建而成,但於1920年因為蘇維埃政權而關閉,曾先後做過倉庫和體育館。在1990年的黑色一月事件中,大教堂受到蘇聯導彈的擊中,並嚴重受損。1991年,正教會終於歸還俄羅斯,並於2000年開始進行修繕。2001年5月27日,由莫斯科大牧首阿列克謝二世升為該大教堂的主教座堂。

“老城”或“內城”是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的歷史核心。老城是巴庫最古老的一部分,被牆壁環繞。2007年,老城的人口約為3000人。2000年12月,巴庫老城包括謝裡萬沙嚴宮和處女塔,成為阿塞拜疆第一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方。大多數人普遍接受老城,包括它的處女塔,至少可以追溯到12世紀,有些研究者認為建造的具體時間可以追溯到7世紀,這一問題尚未得到充分的解決。在巴庫的這段中世紀時期,建造了許多古蹟,如希尼格•加拉大角樓、城牆和塔樓、處女塔、Multani 商旅樓和Hajj Gayyib 浴室、謝裡萬沙嚴宮、布哈拉商旅樓和Gasimbey 浴室。1806年,在俄羅斯-波斯戰爭中,巴庫被俄羅斯帝國佔領,老城內有500戶人家和707家商店,而且人口約為7000,他們幾乎都是陶氏人。1807至1811年期內,城牆被修復而堡壘也被擴展,該城共有兩道門:Salyan門和Shemakha門。城牆上安裝了數十門大砲來保護該城。該市的口岸也重新開放供貿易,1809年建立了關稅口岸。此時,巴庫也開始超越城牆的範圍,新的社區也開始出現,因此產生了“內城”和“外城”這兩個詞。許多歐式建築物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建成,建築風格如巴洛克和哥特式。1865年,城牆上一部分仰望海洋的部分被拆除,石頭被出售以用於外城的建設,從出售中獲得的錢用於巴庫大道的建設。1867年,巴庫的第一個噴泉出現在大道上。接著,新門戶和通道也不斷增加,這種情況持續到社會主義時期。Huseyngulu Sarabski 提到的教堂是亞美尼亞聖母教堂,在波斯統治時期在處女塔的陰影下建於1797-1799年間,該教堂於1984年關閉,1992年被拆除。老城被分為幾個區,也曾被用於社會分割,有時候,老城的區域也會以清真寺的名稱命名,如Juma清真寺區、Shal清真寺區、Mahammadyar清真寺區等。在2008年,Vahid 公園的翻新開始,時時發現了一座可以歸納至19世紀的古老地道。老城中最早的一座曼德拉薩學校在12世紀建成,而最受歡迎的講師是Baba Kuhi Bakuvi。四百年後,另一位卓越的學者Seyid Yahya Bakuvi在謝裡萬沙宮建立了一座 Darulfunun。但是隨著謝裡萬沙宮的滅亡,巴庫的教育也在逐漸減少。1806年,老城內只剩下12個訓練學校,其中有三個存活到20世紀。後來,所有這些學校都被關閉,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幼稚園和世俗學校。2000年12月,巴庫老城,包括謝裡萬沙嚴宮和處女塔,成為阿塞拜疆首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三年後,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巴庫老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受威脅名單中,其中提到2000年11月發生的地震引起的損壞、保護不力和“可疑”的修復工作。2009年,世界文化委員會讚揚了阿塞拜疆為築牆城市巴庫的保護努力,將其從受威脅名單上移除。其中一個受歡迎的地標是該地[的]本地書店,大部分是二手書,也有新書,它間[的]位置位於布哈拉和Multani 商旅樓、處女塔和Hajinski's 館之間,對於巴庫學生和愛書者而言,書店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目的地,主要是因為它們的低價格。

「塔扎比爾清真寺」是阿塞拜疆巴庫的一座清真寺,其建造始於1905年,在1914年完工。這座清真寺的想法以及籌劃費用來自阿塞拜疆的一位女慈善家,Nabat Khanum Ashurbeyova。聖所的歷史可追溯至十四,十五世紀,最初是一座墓。地點被稱為“Xalfadam”, 直到上個世紀中期。隨著時間的推移,艾布賽伊德·阿卜杜拉墓地受到破壞。然而,巴庫的當地居民,尤其是巴庫精英層,多次恢復了它。1817年,胡塞尼古魯·汗的女婿卡西姆·貝伊提供了清真寺修復費用。對於該樓發起建造的土木工程師卡爾巴萊·艾哈邁德,而此後,在1905年至1914年之間,在建築師Zivar beyAhmadbay的指導下完工,那大約是墓的90年後重新整修。塔扎比爾清真寺是在墓上建造的,建築費用由阿塞拜疆慈善家Nabat Khanum Ashurbeyova支付。塔扎比爾清真寺的建設花了超過九年的時間,由於當時的財政和政治問題。Nabat Khanum同時在巴庫資助了幾個慈善項目,無法負擔完成清真寺的建設;另外,由於1911年巴爾幹戰爭爆發,沙俄對巴庫的銀行活動加以嚴格控制,認為穆斯林百萬富翁可能會幫助奧圖米帝國,因此巴庫的百萬富翁必須獲得沙皇部門的同意,才能支出用於建造塔扎比爾清真寺的費用。阿塞拜疆國民工業家和慈善家哈吉·齊納拉布丁·塔吉伊夫也積極參與清真寺的建設過程。在開業後僅3年,1917年起穆高革命的爆發,導致該清真寺被關閉。此後,清真寺興辦影院和谷倉,從1943年起至今-一直以清真寺的形態繼續存在。清真寺的阿訇是喀卡斯海峽的大穆夫提阿拉什庫爾·佩夏扎德。1997年的郵票上拍攝此圖片。塔扎比爾清真寺是當時巴庫城市中第一座使用白石建造的宗教建築。建築師齊瓦爾·貝伊·阿穆德巴伊娃根據東穆斯林的建築範例來設計清真寺的內部。塔扎比爾清真寺被認為是巴庫城市結構以及Ab希隆的宗教建築上的一個完全新的階段,由於其建築特色。塔扎比爾清真寺的外表由臺階和從兩側升起的尖塔組成。根據該項目,正方形的禮拜廳由巨大的圓頂裝飾。在室內裝飾中,使用了當地建築元素。清真寺有一個大型的禮拜廳,其內外及尖塔上都有來自古蘭經的書法範例。2006至2009年間,清真寺進行裝修工作,恢復了舊有的部分。裝修過程後,清真寺配備了一個通風系統,地面上鋪設的Namazgah地毯可以同時容納720人禮拜。清真寺內約有1400平方米麵積,裝飾以及從東方的裝飾範例中取材搭配了阿塞拜疆的繪畫學校的裝飾元素。圓頂和半米高,米拉拔和圓頂由大理石製成,而清真寺的裝飾元素、尖塔頂和標籤則由黃金製成。圓頂上刻有穆斯林的信仰宣言或沙哈達六次填寫“拉伊拉哈伊拉拉” 是由'Qızılqaya'石頭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