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時差
-4小時時區+4
亞塞拜然共和國,通稱亞塞拜然,是一個位於東歐與西亞交界,外高加索東部的跨大陸國家,以總統制和憲法共和制為政府體制,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大部分屬於亞洲,少部分屬於歐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阿塞拜疆自1918年5月28日正式宣佈獨立,成為第一個以穆斯林佔絕大多數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國,也是第一個有歌劇和戲劇院以及現代大學的穆斯林國家。阿塞拜疆 這個地名可翻譯為「火的土地」。在阿塞拜疆許多古代文化遺蹟,是突厥語族6個獨立的國家之一,也是突厥議會與突厥文化國際組織的成員。阿塞拜疆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首都巴庫從蘇聯時代就是著名的石油城,且各種宗教自由信仰共存。民俗節慶方面,像是古爾邦節、肉孜節與開春節等仍被慶祝,重要紀念日也是如此,還有著保存良好的傳統體育項目。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與台灣時差
-4小時時區+4
1987 年,位於阿塞拜疆巴庫市的蘇聯時期紀念26名巴庫公社委員的「26名巴庫委員紀念碑」建成。這26名巴庫委員來自巴庫公社,但是在1918年已被推翻,之後他們被圍困在Krasnovodsk,最後在那裡被處死。紀念碑由雕塑家I. Zeynalov 和 N.Mamedov,以及建築師 G.Aleskerov 和 Alesker Huseynov所建造,後者最終成為阿塞拜疆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此紀念碑的中心為一座與大地擦肩而過的雄偉建築,獨自屹立於此,提供曾經具象「不朽之火」的光榮。高聳的石環上寫著被害的26名公社委員的名字。而在蘇聯解體後,紀念碑上的所有文字被清除,使此刻所有的紀念碑完全傾向模稜兩可。現如今這原本把此地聚集在一處的紀念碑旁,充滿著萬籟俱寂的庭園,此外伊斯坦堡大使館以及阿塞拜疆主要出版物庫「Akhundov國家圖書館」也都位於此。 2009年1月,阿塞拜疆當局開始拆除26名巴庫委員紀念碑,並在很短時間內便完成。此紀念碑本來早於2008年7月被籬笆圍圍。而委員們的遺骨也於2009年1月26日安葬於Hovsan墓園,更有穆罕默德教、猶太教以及基督教的神職人員參與宗教典禮。另外,拆除行動更遭到當地左翼派以及特別是阿塞拜疆共產黨的反對。在此同時,亞美尼亞人公眾相信此次拆除和安葬的動機為阿塞拜疆人不願意讓亞美尼亞人安葬於他們首都的中心,因而義正言載。另外一次事件還發生於阿塞拜疆的新聞媒體報導,他們稱在挖掘行動中,僅有21具屍體被發現,而之前應該有26具屍體,令「Shaumian和另外四名亞美尼亞公社委員就此從他們的兇手手中逃脫」,但是這份報導受到莎邦曼孫女塔蒂安娜的質疑,塔蒂安娜現居於莫斯科,而她告訴俄羅斯晚報「Kommersant」:「認為他們會沒有全部被埋葬是不可思議的,在檔案中有一部片證明他們全部當場被埋葬。此外,我祖母也參與了他們的安葬。
百可電視塔於1996年建成,位於阿塞拜疆巴庫,是一座自立的混凝土通訊塔,高約310米,是阿塞拜疆最高的建築物,也是高加索地區最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它已成為巴庫最為突出的地標之一,經常出現在該市的電影開場鏡頭中。百可電視塔的建造基於蘇聯部長理事會的決定進行,1979年開始施工,按照計劃應於1985年完工。哈亞德·阿利耶夫重新上臺後,於1996年恢復施工,並在其參與下舉行官方開幕儀式。2008年,百可電視塔的第62層開設了一家旋轉餐廳。於特殊活動時,百可電視塔的照明也會改為特殊的、獨特的安排。每年的某些活動會導致塔尖特別為之照明,如將塔的各個部分交替燈亮成藍色、紅色和綠色,就像傳統的阿塞拜疆國旗一樣以慶祝國定節日;自2004年以來,該塔還有多種特殊的照明安排來慶祝新年。
「「哈吉•班尼清真寺」是阿塞拜疆的一座別具特色的清真寺,建於16世紀,位於巴庫舊城,是夏爾萬沙下(Shirvan Shah)大廈的一部分。據阿拉伯題詞顯示,此清真寺是在16世紀由哈吉•班尼建造的。此清真寺分為正面的大型多層米拉布,以及一個有圓頂由把斯側(Absheron)開製而成的典型圓頂的廳頂,20世紀初曾經重建過,在重建的時候還更增加了婦女禱告室及大廳,整個建築的內外概念仍保留著阿塞拜疆的傳統風格。根據阿塞拜疆內閣的命令,哈吉•班尼清真寺正式被列為國家重要的歷史古蹟。
「新約塞布(Shusha Realni School)學校位於亞塞拜然領土-那裡諾古巴卡魯巴(Nagorno-Karabakh)這個有爭議的地區的舒薩市(Shusha),是一所有六個班級的學校,建築於1881年。 1992年亞美尼亞部隊佔領舒薩後,學校工作停止,現在處於破壞狀態。 19世紀,現代亞塞拜然的地區開始出現新形式的學校。當時在巴庫(Baku)只有一所主要學校和一所古典體育館,在甘賈(Ganja),當時對於教育的需求增加,兩所學校不再足夠,於是當地人民向彼得堡-高加索委員會提出申辯,新約塞布學校於1881年9月20日成立。 該校開放心胸,鼓勵學生學習亞塞拜然之外的語言。1890年,與第比利斯學校不同,德語可由學生自由選擇。當中有著名的教育家瑪麗薩·薩拉赫·佐拉比耶夫(Mirza Salah bey Zohrabbeyov)、尤西夫·貝·馬利克哈恰納薩羅夫(Yusif bey Malikhaqnazarov)和哈希姆·貝·瓦齊羅夫(Hashim bey Vazirov)等在流,而著名的亞塞拜然小說家阿杜·拉西德·哈格維迪耶夫(Abdurrahim bey Hagverdiyev)和尤西夫·瓦濟爾·恰馬納辛利(Yusif Vazir Chamanzaminli)也是該校的學生。 1992年後,隨著亞美尼亞部隊的佔領,學校的狀況一直在惡化,現在處於破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