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2
電壓
230V
插座別
比利時王國,位於歐洲西部沿海東與德國、北與荷蘭、南與法國、東南與盧森堡比鄰,更西臨英國隔海相望。比利時是高度發達的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成員國之一,外貿為其經濟大有助益。更美化城市建築的歷史古蹟比比皆是。地理文化上,比利時處於歐洲的十字路口,曾經殖民有兩個主要地區以及一個租界,其所使用的荷蘭語和法語均含地方方言,與此兩國的使用者交流無障礙。比利時國內分為荷蘭語區、法語區以及德語區,首都布魯塞爾是法荷雙語區,現時以法語為主。比利時以它與藝術、建築、啤酒、食物以及巧克力聞名,是很多法國作家的安樂窩,也是許多歐洲神秘教派的活動中心。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2
插座別

古老的「聖耐芙德學院教堂」位於比利時瓦隆布朗省的尼佛勒市,建於11世紀,是專為紀念尼佛勒修道院的守護聖殿,尼佛勒修道是由梅茨的伊塔(Itta of Metz)創立,她是蘭登(Pepin of Landen)的寡婦,同時也是尼佛勒(Gertrude of Nivelles)的母親,而尼佛勒則是修道院的第一任女住持。建築是十一世紀初建造,1046年在李爾森主教(Wazo)和亨利三世(Henry III)皇帝的見證下奉獻而成龍摩沙藝術和奧託尼安建築的典範。隨著12世紀開始在修女群中出現越來越多的貴族成員,修道院從最初的僧侶社區慢慢改變了性質,直至15世紀末,它成為一個貴族佳能社區,憑藉此歷史悠久的建築,它取得了學院教堂的地位。卡洛蒂娜·多奈·羅克曼斯在《瓦隆尼主要古蹟》一書中寫到:「室內的尺寸可以反映奧託尼安( Ottonian )禮儀的閃亮,就像我們從埃森修道院可以知道一樣」,看來新的西部建築已經重建完成,它現在的樣子是1940年5月德國空軍爆炸造成的嚴重損害,在比利時之戰中被修復完成的結果。尼佛勒佳能貴族是非常著名且擁有許多重要獨立特權的貴族會員,大部分貴族佳能都是重要家族的女兒。
.webp)
傑姆布洛聖堂(Gembloux Abbey)是比利時納米爾省(Namur Province)附近的瓦隆地區(Wallonia)的一座本篤會修院,自1860年起,其建築物更成為列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ège)Gembloux Agro-Bio Tech學院的校舍。這座前本篤會修道院大約位於納米爾(Namur)西北方約9英里距離的地方,河流為奧詩諾河(Orneau),於約945年由聖基伯特(Saint Guibert)或他的俗名Wibert建立,並以聖彼得及烈士聖埃司比延(Saint Exuperius)為主保禮拜。在建造修道院及選拔修士時,聖基伯特得到他的好友歐倫(Erluin)的協助,歐倫放棄了加入監組(canonry)的待遇去受尼的修持。在建立修道院時,聖基伯特的親族卻就建立修道院的合法性提出爭議,他們聲稱修道院有權屬於國家財產,而該物不可以對外人轉讓而無需得到皇帝權力的同意。經過德國於946年9月20日簽發的一份皇室文書,即批准建立「Gemblacum」並授予本院眾多特權後,此行得以順利進行。聖基伯特於此時選擇將他的歐倫授任傑姆布洛聖堂的第一任住持,而他自已則入修梅茲(Metz)附近的戈爾策修道院(Gorze Abbey)。他兩度返回傑姆布洛聖堂,第一次是954年,當鹹康人威脅洗劫聖堂時,他不但拯救了聖堂,受到他的影響而改宗鹹康信徒更多;第二次則是957年,當他的長輩西蹈摩特(Heribrand of Mawolt)把聖堂的財產搶走時,他力挽狂瀾,成功預防這項損失。聖基伯特於962年5月23日在戈爾策修道院去世,他的遺骸被帶回傑姆布洛聖堂安葬。該院在歐倫之後接任住持的為荷亞納特郡 Earl Regnier of Hainaut的建議,在955年開始發起在孾布(Lobbes)修道院的改革,但孾布的修士們似乎不接受改革的想法,因此在958年10月20日,三名修士破門入室,拖出該修道院給他嚴重的傷害。歐倫於986年8月10日死於傑姆布洛聖堂,之前教宗本篤廿七世(Pope Benedict VII)也授予院方免於納稅及更多教廷的權力保護。在他的繼任者住持Heriward的短暫統治下,修士們自行割捨了這些免稅特權,並獻給他們對於聖堂深愛的列日主教Notger。又在歐倫二世(Erluin II)的統治之下,修道院大放衰落,但在羅伯特(Olbert)的統治下經歷了重振的時刻,他在1022年建造了新的聖堂,有豐厚的圖書資料庫,還有鼓勵當時寺廟強大的文獻書寫及世俗文學專家,為傑姆布洛的繁榮帶來了第一個動力。在繁榮發達的時代,院方保留了對於白癜的稱謂,並搭乘貴族席次在白癜的州府會議擔任角色。在1505年,在索布勒爾格(Solbrecg)阿龐德二世(Arnold II de Solbrecg)的住持下,該修道院加入波爾夫德聯盟(Bursfeld Union)。1598年,它被新改教徒洗劫,稍後在1678年及1712年再次的因火災而遭受部分的毀壞。然而,經過整修後,傑姆布洛聖堂則開始重新復興之路,而1793年,歐洲革命政府又重振傑姆布洛聖堂。由於它們的延續大部份存續,而它們也被用於現定居的Gembloux Agronomical University。當中曾擔任過的知名住持包括Mysach,Thietmar,Liethard及Anselm,而其間流傳有著傑姆布洛聖堂的最著名的文筆家Sigebert。他以一個精緻的拉丁文字寫了一齣由381-1111年的世界大事記,傑姆布洛修道院的聖堂紀及其他有價值的歷史作品。後來他也被Anselm繼續完成至1136年,而其傑姆布洛聖堂的修士史上,也由他的門徒Gottschalk續錄為1181年,及當時傑姆布洛聖堂中一位知名的住持在其中任有史書家的Guerin老師,是傑爾的著名學生。1157年及1185年,聖堂被大火蹂躪,雖然重新建立,但從那時開始,它就開始漸漸失去重要性。

白景禮堡是布魯塞爾的拉孔,比利時皇室的住宅,目前是住著艾伯特二世國王及他夫人歐波拉皇后。白景禮堡最初在1780年建成,1867年被利奧波二世國王購買。其原則是為他的妹妹墨西哥的卡洛特所準備的,但是她選擇住在離布魯塞爾不遠的特沃倫郊區,為此使白景禮堡空置一段時間。1890年,拉孔皇宮發生火災,利奧波二世國王及他的夫人瑪麗·亨利·古薩皇后搬到白景禮堡。一旦修繕完畢,利奧波國王及夫人又搬回皇宮,而白景禮堡則由他的小女兒克萊門汀公主所住。克萊門汀公主在她父親去世前及結婚前一直住在白景禮堡,之後就由不同的皇室成員住下。1958年,白景禮堡因為世界博覽會而參加展出。次年,新婚的艾伯特二世國王及帕歐拉·魯福·迪卡拉布裡亞夫人搬到白景禮堡,增加了一部分空間,把附近的一個公園也併入。皇室夫婦的三個孩子就在白景禮堡出生及長大。當他們成為比利時國王及王后,他們就留在白景禮堡,而不是搬回皇宮。 白景禮堡最初於1780年建成,1867年收購由利奧波二世國王,而原本準備為他的妹妹墨西哥的卡洛特所住,但因為卡洛特選擇住在離布魯塞爾不遠的特沃倫郊區,為此使白景禮堡空置一段時間。1890年,拉孔皇宮發生火災,利奧波二世國王和他的夫人瑪麗·亨利·古薩皇后搬到白景禮堡,但在修繕完畢後為他們最小的女兒克萊門汀公主所住, 直到克萊門汀公主結婚及她父親去世後由不同的皇室成員住下,1958年又參加了世界博覽會,1959年新婚的艾伯特二世國王及歐波拉皇后搬到白景禮堡,在那裡所有三個孩子都出生及長大,而當他們成為比利時國王及王后,他們也留在白景禮堡,而不是搬回皇宮。

Fort de Suarlée是19世紀晚期比利時納米爾防禦工事中的九座堡壘之一,由Henri Alexis Brialmont根據計劃於1888-1892年間興建,與同時期由Raymond Adolphe Séré de Rivières興建的法國堡壘不同,此堡壘完全用未配筋的混凝土建造而成。1914年,納米爾防禦戰中該堡壘受到德國炮兵的猛烈轟炸。1930年代更進行升級以防範德國的進攻,於1940年比利時戰役中發揮了作用,最後陷落於德軍之手。現在,這座堡壘位於納米爾中心大約西北方約4公里處,為與Boncelles堡壘相似的三角形堡壘,佔據了布魯塞爾-納米爾的列車線路,方圍由深約18公尺的護坑環繞,護坑由紅磚豎槍槽防禦,發射發射機前往對面的坑臺,主力武器集中於中部的湊樹上,湊樹由未配筋混凝土構成,較不易受砲彈攻擊,精確導彈則以黑火藥發射,導致煙霧在空間中散動,由此來看,布里亞蒙堡壘並未為橫任部隊單位考慮每日需求,促使德國出兵可以從後面繞行而得以攻擊,於1914年夏天,索拉爾堡壘由Moisse上校指揮,配置有約400名炮兵和80名防禦部隊,德軍在8月23日由空中開始轟炸,24日則受到約1500發重型砲彈攻擊,25日後方受到再次1500發210mm,305mm及420mm炮彈襲擊,損壞堡壘,造成役據。1930年代,此堡壘進行升級、加固及改造,安裝了1座雙15cm砲塔,2座單21cm砲塔,2座雙12cm砲塔及許多臺57mm砲以及觀測發射孔,現今它為私人所擁有且不開放參觀,各類設備已拆離,空氣廊道已被水淹沒,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也未有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