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2
電壓
230V
插座別
比利時王國,位於歐洲西部沿海東與德國、北與荷蘭、南與法國、東南與盧森堡比鄰,更西臨英國隔海相望。比利時是高度發達的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成員國之一,外貿為其經濟大有助益。更美化城市建築的歷史古蹟比比皆是。地理文化上,比利時處於歐洲的十字路口,曾經殖民有兩個主要地區以及一個租界,其所使用的荷蘭語和法語均含地方方言,與此兩國的使用者交流無障礙。比利時國內分為荷蘭語區、法語區以及德語區,首都布魯塞爾是法荷雙語區,現時以法語為主。比利時以它與藝術、建築、啤酒、食物以及巧克力聞名,是很多法國作家的安樂窩,也是許多歐洲神秘教派的活動中心。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2
插座別

納特瑞城堡(Château d'Attre)位於比利時沃隆尼亞赫納大省布呂賽特市,原為一座城堡,現為一座鄉間屋舍或château。現址於17世紀中葉由弗朗索·菲利普·弗拉諾·德·伊恩·範·戈梅尼斯伯爵(Count François Philippe Franeau d’Hyon van Gomegnies)蓋建,坐落於1520年即由該家族擁有的中世紀城堡的基礎上。建築於1752年完工,弗朗索伯爵不久便於1755年去世。其子弗朗索·費迪南·弗拉諾·德·伊恩(François Ferdinand Franeau d'Hyon)繼承了父親的工作,確保內部裝飾完成。裝飾工作完成的時間超過了30年。現建築以新古典風格為主,內部裝飾以法式洛維·範·科成(Louis Quinze)為主,除了規劃得宜的花園和森林公園,它還有幾座令人憂鬱的”怪石”,例如Belvédère塔石廢墟,15世紀鴿舍,隱士舍宿,Vignou鐵塔,瑞士小屋,浴室涼亭,”羅雀”,以及人工洞穴等。

在一九世紀的早期,比利時的新教會可以追溯到一六世紀的新教改革時期,並於一八〇四年正式組建「布魯塞爾新教教會」。改革派基督信仰在布魯塞爾的原由可以追溯至一五二三年,當時英國聖經翻譯家威廉・丁德爾在安特衛普被捕拘,並於布魯塞爾附近的維爾沃德裡被燒死。在逆向改革時期,比利時的新教教會受到極端迫害,導致信徒們私下聚集。於一六五六年,新教教會重新被組織,並於一七八一年在聖羅馬皇帝約瑟二世之下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約瑟二世之後,義大利共和國於一八○二年將宗教自由承認,而路德會和基督教改革會的布魯塞爾信徒團體就此請求政府,能夠毋須受限地舉行教會崇拜。隨著武滿爭霸引發比利時革命而獲得獨立,政府將教會改名為「布魯塞爾新教教會」,對於教會的崇拜活動亦表示正式承認,以至比利時國王利奧波第一世也曾前往崇拜。經過一系列牧師的領導下,教會現今仍然是布魯塞爾最大的新教教會,其崇拜場所大約容納兩千多名信徒。

布魯塞爾盧森堡站是比利時布魯塞爾首都大區伊克塞勒的一座鐵路車站,於1854-1855年由盧森堡公司建造,作為正在修建的布魯塞爾-盧森堡鐵路線的一部分,此區原名為“利奧波德區站”,首席建築師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布魯塞爾盧森堡站是布魯塞爾的第三座車站,為服務利奧波德區而設,作為中間站。19世紀中有不同等級區分,並於1899至1921年擴建,車站位於地面,入口設計由口斯塔夫·聖·特努瓦操刀,於1990年代重建時,車站被覆蓋,將軌道放置地下,舊入口定位為“歐洲站”,也就是歐洲議會的迎客處,可見許多與歐洲議會有關的小物件及展示品。

「「漢蘭茲洞穴」是比利時自然保護區。它位於比利時瓦隆尼亞省的漢蘭茲村外圍,是一個主要的比利時旅遊景點。這些洞穴是由拉斯河對石灰岩丘陵形成的地下侵蝕所形成的,大約可以從空中延伸 公里。洞穴內溫度穩定,濕度很高,最大房間被稱為「圓頂大廳」,寬約 、天花板高 處。雖然現代對這個系統的探索始於 1771 年,但洞穴早已被當地居民所熟知。發現青銅時代的遺物表明至少從公元前 5 世紀開始使用這個洞穴。只能通過一輛經典電車從漢蘭茲市中心前往,其是該國曾經廣泛的鐵道系統的殘留,洞穴的入口距離村莊約 ,有導遊帶路的散步參觀大約時間長度為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包括在洞穴中最大的房間之一的聲光秀,以及一個模擬砲發射來展示該洞穴的聲學特性,為了方便洞穴出口,自 2009 年起更換為一座橋,取代了搭乘短程船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