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BGN,EUR
列弗,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話國碼
+359
電壓
230V
插座別
保加利亞共和國,通稱'保加利亞',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東部濱臨黑海。北部與羅馬尼亞接壤,西部與塞爾維亞和北馬其頓、希臘接壤,南部則是土耳其。巴爾幹山脈從西向東橫貫保加利亞,平原約佔大約三分之一,高原和丘陵佔41%,其最高峰穆薩拉峰高大約2925米。由於對地中海、大洋和大陸氣團的交匯點的影響以及山脈的屏障效應,氣候多變,北部平均氣溫低1°C,降水量多200毫米。該國生物多樣性豐富,在3個國家公園、11個自然公園、10個生物圈保護區和565個保護區中得到保護。在保加利亞,索非亞、普羅夫迪夫、大特爾諾沃、沿海度假勝地阿爾貝納、金沙和陽光海灘以及冬季度假勝地班斯科、潘波羅沃和波羅維茨是受歡迎的旅遊勝地。主要遊客來源為羅馬尼亞、土耳其、希臘和德國。而在保加利亞,里程碑性的節日包括1月1日元旦、3月3日解放日、復活節,以及5月1日的勞工節、5月6日軍隊日、5月24日文化啟蒙日、9月6日統一日、9月22日獨立日、11月1日民族復甦日、12月24日聖誕夜、12月25日及26日聖誕節。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BGN,EUR
列弗,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59
插座別

普列文全景畫位於保加利亞普列文,描繪了1877-78年俄土戰爭中的事件,尤其是持續五個月的普列文圍城,使城市得以國際知名,並且為保加利亞在五世紀奧斯曼統治之後解放提供了幫助。該全景畫由13位俄羅斯和保加利亞藝術家製作,在1977年12月10日正式亮相並慶祝普列文歷史日100週年,並擴大了原有Skobelev公園,後者是導致保加利亞解放的四次主要戰役中的三場戰役發生地。開放前三年,約有250萬人參觀了全景畫。全景畫描繪了五個月的普列文圍城,其中四場主要戰役,反映了1877-78年俄土戰爭的情況,最後使得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從500年的奧斯曼統治下解放。此場戰役是俄土戰中最血腥的戰役,俄國軍方損失約 20,000 人。普列文全景畫以紀念普列文圍城最後投降,保加利亞從奧斯曼統治解放,由俄羅斯和羅馬尼亞軍隊將土耳其軍隊擊敗,於 1977 年12月10日正式開放參觀。該建築單位由四個房間組成:介紹、全景、景況和最終章。

伊凡諾沃巖洞教堂群位於保加利亞大約16公里南方的伊凡諾沃村附近,是一群由岩石修築的教堂、禮拜堂和修道院,其中修道院和其他修道院截然不同。該群教堂以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壁畫而聞名,197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公佈的世界遺產。從1220年代開始,僧侶們就在該地區的巖洞中居住和隱修,13世紀Joachim開始在巖壁建立教堂和禮拜堂。伊凡·阿森二世和伊凡·亞歷山大的統治也使之極為興盛,而吉奧齊諾更是在該地隱修,促成巖洞教堂的建設。14世紀時,伊凡諾沃巖洞教堂已成為保加利亞地區的靜修中心。巖洞教堂在當時一度發展到大約40座,而後由於滑坡和塌方等原因,長廊、拱廊甚至周邊建築都逐漸湮沒。如今,僅有的保存較好的巖洞教堂包括聖米迦勒教堂、洗禮堂、the Gospodev Dol Chapel,聖西奧多教堂和主教堂。20世紀初,伊凡諾沃巖洞教堂的巖壁發生了倒塌,保護人員把聖米迦勒教堂和聖都鐸教堂的壁畫移到別的地方以便保護,1965年則出現了保護伊凡諾沃巖洞教堂的立法規定。伊凡諾沃巖洞教堂以中世紀時的13到14世紀壁畫文明而著稱,被認為是保加利亞中世紀藝術的縮影。

位於屈恩山側的“聖戴密特教堂”是保加利亞中世紀晚期的一座建築,位於庫斯坦戴爾省的博博舍沃市附近。該教堂的內部尺寸約為4.15 * 2.66米,高度5.50米,有半圓形的教壇,寬約1.38米,深0.70米,東側的左側有一個半圓形的凹室,北側有一個矩形凹室,西面門大門高1.85米,寬1.25米。教堂內有1864年增加的禮堂,其門口在北面,有五個拱形窗戶。大約1481年建成,1488年完成壁畫,由門口上的題字可知。教堂的偌大的壁畫充分顯示出該時期的藝術傳統,人物姿態活潑,情景表現充滿情感,臉龐生動,色彩均勻,深沉醇厚。在古堡可以看到克里士僕在禮壇上的兩層堆疊圖像:上層包括聖誕節,洗禮,釘十字架等大慶節,下層則包括耶穌受難;南墻和北墻上有戰士聖徒的圖像,下部則有聖徒全身形象,西墻上繪有聖母昇天圖,門旁邊則分別是拜占庭皇帝-康斯坦丁和葉琳與天使麥可。 該教堂曾是中世紀聖戴密特修道院的一部分,於十世紀建立,最初位於斯基裡諾村的上方,著名的保加利亞聖人約翰拉禮成為該修道院的修士。此後,在土耳其與保加利亞的戰爭和第二帝國崩潰之後,該修道院被摧毀,在土耳其蘇菲亞土耳其薩拜爾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的地窖保存著該修道院的總部,部分依然存在的手稿保存在首都的教會博物館。1930年該修道院擁有約694公頃的附近的森林,草坪,農田和葡萄園,目前僅保留了教堂,並規劃了全面的重建工作。 來源: 拉巴爾,安德烈 - 保加利亞的宗教繪畫、出版物: Paul Geuthner東方出版社,巴黎,1928,450頁,第306-332頁;馬林諾夫,迪米特爾。- “民主哨兵”,1928年,17季;基波夫,伊萬 - Babikova-對於宣佈“saint-demetrius”為文化遺產的科學動機。 16-18世紀早期的保加利亞總籠,索菲亞,1993,頁24;站爾,嗯。- “聖戴密特”教堂修復,篇:藝術問題指南,索菲亞,2008年,出版RIM-Kyustendil,Dyor Print OOD出版,頁102-104。

位於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的「普羅夫迪夫區域民俗博物館」,自1938年起它佔據了位於老城區的商人阿爾吉爾·庫耶姆津格魯1847年建的住宅,是一間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共有六個展覽,每一個展覽均佔據一間單獨的房間。雖然早在1891年就有組織普羅夫迪夫民俗博物館的計劃,但靠當地學者和新聞記者Stoyu Shishkov的努力,1917年才創立了地方博物館,Shishkov是博物館的第一任秘書和唯一員工,1931-32年,500件物品被轉移到普羅夫迪夫國家圖書館和博物館。1938年,普羅夫迪夫市長博日達爾·津拉爾夫的努力,該博物館復興為市政博物館,於庫耶姆津格魯屋設立。1943年10月14日正式重新開放,六年後,市政博物館改為人民民族博物館。1952年安排了永久展覽,1962年大幅修訂。現在,普羅夫迪夫區域民族學博物館收藏了4萬多件展品,分佈在農業、工藝品、織物和服裝、傢俱和室內裝修、樂器、宗教品和藝術品等展覽中。此外,博物館還擁有學術檔案、圖書館和照片檔案。庫耶姆津格魯屋,博物館的家,建於1847年,由來自羅得佩村的Hadzhi Georgi為普羅夫迪夫的商人Argir Hristov Kuyumdzhioglu而建,他是個傑出的麻飼商人,擁有維也納的公司。該屋子具有對稱的立面,其西側有2層,東側有4層,利用自然denivelation。庫耶姆津格魯屋位於老城東大門防禦門附近,並延伸大約。它有12個房間和通風的沙龍。屋內外裝飾都以精美的花卉圖案為主題。每個房間的天花板都刻有木飾。屋子內部還有一個內庭,有一個花園。1878年奧斯曼帝國從保加利亞解放後,Argir Kuyumdzhioglu離開普羅夫迪夫,在維也納定居。1898至1902年,這所房子作為女孩寄宿舍使用。其後,它被Garabet Karagyozyan的帽坊工廠,作為麵粉倉庫和醋工廠使用。1930年,它被保加利亞煙草商安東尼奧·科拉羅收購。科拉羅打算拆毀該屋子並建造一個煙草倉庫,但他被普羅夫迪夫市議會拒絕了。1938年,市議會購入了房子,進行了翻修,並組織了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