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BGN,EUR
列弗,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話國碼
+359
電壓
230V
插座別
保加利亞共和國,通稱'保加利亞',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東部濱臨黑海。北部與羅馬尼亞接壤,西部與塞爾維亞和北馬其頓、希臘接壤,南部則是土耳其。巴爾幹山脈從西向東橫貫保加利亞,平原約佔大約三分之一,高原和丘陵佔41%,其最高峰穆薩拉峰高大約2925米。由於對地中海、大洋和大陸氣團的交匯點的影響以及山脈的屏障效應,氣候多變,北部平均氣溫低1°C,降水量多200毫米。該國生物多樣性豐富,在3個國家公園、11個自然公園、10個生物圈保護區和565個保護區中得到保護。在保加利亞,索非亞、普羅夫迪夫、大特爾諾沃、沿海度假勝地阿爾貝納、金沙和陽光海灘以及冬季度假勝地班斯科、潘波羅沃和波羅維茨是受歡迎的旅遊勝地。主要遊客來源為羅馬尼亞、土耳其、希臘和德國。而在保加利亞,里程碑性的節日包括1月1日元旦、3月3日解放日、復活節,以及5月1日的勞工節、5月6日軍隊日、5月24日文化啟蒙日、9月6日統一日、9月22日獨立日、11月1日民族復甦日、12月24日聖誕夜、12月25日及26日聖誕節。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BGN,EUR
列弗,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59
插座別

位於修美國的「謝裡夫哈利爾帕夏清真寺」,也就是 「塔布爾清真寺」是保加利亞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巴爾幹地區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這座清真寺於1740與1744年之間興建,起初坐落於北東部保加利亞城市的中心地帶,但隨著城市的擴張已移至修美西南部。清真寺的名字來自它的圓頂形狀。清真寺及相關建築物為保加利亞最大的清真寺,並已被視為全國的文化遺產。該清真寺是由出生於距離修美約 17 公里的馬多拉村的謝裡夫哈力爾帕夏出資興建。清真寺的群落包括一個主建築、壢地以及十二間房間的擴建工程。主建築基本上是一個正方形,然後漸變成八邊形,最後接續在中部曲線,並配以高 25 公尺的球形圓頂。室內有植物壁畫、幾何圖形及阿拉伯字、古蘭經等詩句。該清真寺的壢地以其周圍 12 間房間的拱門而著稱,而其40公尺高的清真寺突兀於當地狀元璧人。

「聖蘇菲亞教堂」位於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教堂,建於四世紀。可以溯源至大約343年舉行的舍爾迪卡理事會,出席者約為316名主教。在十四世紀,教堂為城市改名,之前名字叫做Serdika。該教堂建築在多個前身第四世紀的教堂的地點上,以及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Serdica陵墓的禮拜場所。在第二世紀,此地是羅馬劇場的所在地。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曾建成過幾個其他的教堂,卻都被浩劫般的來襲的哥特人和匈奴人所毀滅。 現在的教堂基礎是十字架樣式建築,東部有兩座塔 ,一座塔尖屋,據信是在公元六世紀帝國僅寧天皇統治時期在此建造的第五座,與位於君士坦丁堡的著名君士坦丁堡晦朔宮一樣,也是同時代的建築。在第二個保加利亞帝國,該建築獲得大主教堂的地位。 在十六世紀奧斯曼統治時期,教堂被改建為一座清真寺:原本於十二世紀的壁飾被毀壞,而且加入了尖塔。十九世紀,兩次地震毀損了其中的一座尖塔,導致清真寺被拋棄。1900年後開始進行修復工作。 現今的聖蘇菲亞教堂是東南歐早期基督教建築中最珍貴的物品之一。現在的建築是一座十字架型的羅馬教堂,有三個壇臺。教堂內部的地板上有複雜的早期教堂裝飾裝潢或飛禽走獸主題的馬賽克。 聖蘇菲亞教堂站在一個古代陵墓的中心,許多墳墓在教堂的下層或附近被挖掘出來,其中有些墳墓甚至還帶有壁畫。因為聖蘇菲亞代表著聖智,在教堂內的偶像成就了聖智聖基督埃曼紐爾,一個坐在彩虹上的青少年基督像。教堂還展藏了許多歷史上聖人的偶像,包括聖喬治和聖弗拉基米爾。

在俾羅堡奇克的西側斜坡上,位於保加利亞西北部城鎮附近的「俾羅堡奇克巖」是一群形狀奇特的砂岩和礫巖沉積巖群。岩石有紅色到黃色多種色彩,其中最高的接近200米。很多岩石有著奇特的形狀,還有一些被認為會與人物或物體有著聯繫的傳說。俾羅堡奇克巖已被保加利亞政府列為自然地標,也是該地區的重要旅遊景點,也是僅存的保加利亞特有植物「葩茨黃耳蓮」的唯一棲息地。俾羅堡奇克巖的遍及區域約佔著巴爾幹山西部,從西面的Rabisha村至東邊的Belotintsi村。巖群最中央的群體位於俾羅堡奇克城鎮的南方,其中可以找到幾個值得一提的景點:「亞當與夏娃」、「蘑菇」、「少女」、「熊」、「奉獻」、「牧童」、「獅子」、「駱駝」、「聖母」、「騎士」、「修士」、「女神Bendida」、「叛逆Velko」以及其他很多石頭人物。第二群巖群位於俾羅堡奇克西面,屬於阿爾卑斯型岩石,被陡峭的懸崖所環繞。其中著名的石頭有Zbegovete、Erqupriya和Boritch。第三群巖群位於俾羅堡奇克東面,包括了大朗門和Lipenik洞的石群。第四群位於Borovitsa至Falkovets之間,其中有樹松石、蜜蜂石、Torlak和少女石。而第五群則位於Gyurgich和Belotintsi之間。過去幾億年來,在侵蝕、蒸發、青苔和地衣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俾羅堡奇克巖形成了很多獨特的岩石人物及小谷谷壑,其形成始於十三億多年前的二疊紀,當時正值傾斜造山活動正發生,令該地區不斷升高,俾羅堡奇克盤層開始抬高。之後,在三疊紀期間,該地區之海床中可以看到很多沉積的礫石、沙子和粘土,然而約四千五百萬年前,俾羅堡奇克邊界層開始上升,於該折彎期間,已石灰岩及礫巖以及砂岩都發生著裂隙,並形成著水平與垂直的於腹片中,而被河流的侵蝕與水濫也削弱了石層的阻抗力,形成了各處的小山谷及陡峭的岩石形狀,最後有形成出了如今各種岩石形狀。俾羅堡奇克巖現在是保加利亞西北部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以及俾羅堡奇克城鎮、利用該巖群作為自然防衛的俾羅堡奇克城堡和靠近Rabisha村的Magura洞,以及位於多瑙河河畔的Vidin市的Baba Vida中世紀城堡。此外,俾羅堡奇克巖在1949年,已被保加利亞的自然環境委員會列為自然紀念碑,1987 年被列入保加利亞國家自然景觀登錄,該巖群現正參加歐洲地質公園運動,也被列入 UNESCO 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俄羅斯的詹姆斯·安德爾·普莫朗策夫於1901至1902年間,將位於索菲亞首都的奧斯曼清真寺改建成一座保留傳統拉慕尼羅(Rila Monastery)修道院和4世紀-5世紀的早期基督教神殿建築的保守歐洲神學會堂,於1903年7月27日落成,得名為「聖八人眾教堂」(Sveti Sedmochislenitsi),此教堂曾是赤色清真寺的別稱。這座教堂約於1547年完工,是由當時羅梅利亞聯邦總督索夫·梅赫德·帕夏(Sofu Mehmed Pasha)委託大師米馬爾·錫南(Mimar Sinan)設計而成。其中的尖塔由深灰色花崗巖建成,而得其名字「黑色清真寺」。在19世紀的地震期間,尖塔倒塌,並在1878年保加利亞解放後被遺棄,此後成為軍事倉庫和監獄。1878年保加利亞得以解放,而一位俄羅斯建築家亞歷山大·普莫朗策夫(Alexander Pomerantsev)建議將前奧斯曼清真寺改建為基督教教堂。保加利亞建築師尤爾丹·米拉諾夫(Yordan Milanov)和佩特科·莫米契洛夫(Petko Momchilov)以浪漫主義的傳統創建出教堂的圓頂、正橋及鐘樓,而原清真寺僅有中庭和圓頂保留,並新增了四個拱形聖廳、正橋和祭壇區。施工共耗時約一年,由1901年5月27日開始至1902年5月6日完工,至1996年前後才完成內部裝飾。當中,保加利亞一代政要庇特哥·施託萊夫·卡拉瓦洛夫(Petko Stoichev Karavelov)在此場基督徒建築的項目中大力支持,並於1903年1月埋葬其面前,其妻子也被安葬在此處。此外,約有25公尺長的清真寺呈正方形,其橫向有一座大型頂頂,上面覆有銅蓋;附近也見有「Imaret清真寺」(Imaret Mosque),是一間食物銷售店,於1912年改建完工,此後成為旅館,而當地的教室曾經變成墳場,在墳場間的生活較為後來重新安裝的大燭臺是由前東羅梅利亞和保加利亞公國保守警察標誌鑄造,時撥時鐘則是著名發明家喬治·哈德希尼科羅夫在1930年代製作安裝,教堂前方小花園和廣場也於此時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