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柬埔寨

與台灣時差

-1小時時區+7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柬埔寨王國位於中南半島東南亞,面積約181,035平方公里,環抱在丘陵與山脈,中部有大片而富庶的平原,內有湄公河及全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洞裡薩湖。柬埔寨國內共計由1個市、24個省組成,首都及最大城市為金邊市,第二大城市為馬德望。近年經政局穩定及大力推動旅遊業,吸引了不少國家前往,很多投資進駐,讓柬埔寨成為東南亞的新興投資點。柬埔寨有3處國際機場,當中以金邊及暹粒-吳哥市最著名。旅遊內容方面各地特色不同,暹粒市近郊聞名的世界遺產吳哥窟也尤為引人注目。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與台灣時差

-1小時時區+7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塔山樣式
柬埔寨-暹粒省

「Pre Rup」是柬埔寨吳哥帝國國王拉賈寧德拉文·馬的國家寺廟,於961年或962年公元初奉獻。它是一座磚頭、砂岩砌築而成的座山圓塔。印度教信仰認為該寺廟曾舉行殯葬儀式,它的名字Pre Rup也代表葬禮階段,殯葬屍首的旋轉。該寺廟位於東面水庫東面,坐落於該水庫的人工島嶼上的東湄墨寺旁邊,對齊南北軸。磚砌和砂岩的裝飾使它閃耀的紅色天地被清晨和傍晚的陽光更加出色。它有方形的外圍牆壁,以及外牆城垣,長約117公尺,寬約127公尺。向東部關門口有一座長廊,兩側各有一組3座塔,塔垛以北到南連接著,中途以及入口前還有一個石頭「箱子」,學者認為它是一尊Nandi銅像座的地下室,而不是作為火葬儀式的儲槽。而前往最後 pyramid 平臺的石頭格柵行進口有一系列的長廊,它也是十世紀建築風格特色,從Ta Keo開始就會被連續的長廊所取代。位於塔頂的方形山峰長度基底約50公尺,佔地面積約35公尺,可分為三級,塔頂有5座塔,每四面一座相中間有一座,由拉賈寧斯瓦馬萬六作證該建築物為吳哥拉賈寧斯瓦馬萬六的作品。Pre Rup廟祭祀印度教上帝溼婆,據說它就位於Yasovarman I創建的Shivaite Ashram中心。它很可能是Rajendravarman設立的新首都的中心,以東面水庫南部築堤約界。 但是住宅的消失表明Phillippe Stern提出的「東城假設」並未確認,意指推斷東城是Pre Rup的位置。

瘌王臺
柬埔寨-暹粒省

位於柬埔寨吳哥窟皇家廣場西北角的「癩王臺」是在賈亞瓦曼七世(JayavarmanVII)時期,以Bayon風格建造的;於8世紀發現的一尊雕像為其以癩王而命名。14至15世紀可定年的鐫刻中顯示出其與Dharmaraja--印度死神Yama的「秩序之王」有關。這尊雕像之所以被稱為「癩王」,是因為其表面色澤変變,以及長滿青苔,與患有麻風病的病人相似。而真正的名字C柬埔寨人知曉,則是Dharmaraja,因為原雕像底部刻著這個字。U型結構據有些人認為曾被用作皇家火葬場地。1970年福島行雄詩集末作《癩王鬥士》書寫以下情節:比賈夫曼七世稱霸著從查姆(Chams)裡求了勝利而復國的國王,艾森曼(Jayavarman VII)宣佈一個建築工程-- Bayon神廟;艾森曼皇家完美的皮膚也開始出現初期麻風病的徵兆,他的麻風病也隨著神廟的興建而日益嚴重,最終在完成工程時失明並去世。

巴肯寺
柬埔寨-暹粒省

巴肯寺是9世紀吳哥王朝國王耶輸跋摩一世建於巴肯山上供奉溼婆的印度教寺廟,如今是吳哥古蹟中很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可以眺望約1.5公里外的吳哥窟日落美景,但近年來大量遊客的破壞使它成為受威脅的古蹟之一。自2004年以來,金邊一直與合作保護巴肯寺。巴肯山具有65米高的壕溝,象徵著印度神話中的鹹海環繞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而廟山則是正方形的陡峭五級臺基,有13米高,周圍守護著一對坐獅,頂部設有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14世紀汪大淵一次訪問該寺時,將它稱為“百塔洲”,當時的百餘座塔都是金塔,而今不少寶塔已經殘缺不全。

周薩神殿
柬埔寨-暹粒省

在柬埔寨吳哥的“超塞德沃大”廟宇位於安蒂荷塔東側,直接在勝利大道的湯曼龍(Thommanon)南側。它大約於12世紀中葉建成,是吳哥窟時期的一座印度教神廟,獻給溼婆和毗濕奴,其中有以獨特方式雕塑的女性神像。現在廟內的佛像被解釋為在當地君王理Dharanindravarman統治時時期建造的,他是蒙多白(Preah Khan of Kompong)的傑亞瓦瑪七世(Jayavarman VII)的父親。這座神廟由於歷史悠久,誠至2000至2009年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贊助的一個項目下完成了修復,隨後於2009年底正式開放門戶。這座神廟以十字形結構建成,有一個入口大廳,與印度教廟宇有類似之處,尤其是奧迪沙(Odisha)的廟寺。廟內有四座蓋波羅(gopuras),分別位於四個方位,從東邊的一座高架橋進入。橋下沒有河流,但是在緊鄰的神廟廢墟和西姆裡普河(Siem Reap River)中用雕刻的石頭建成的橋。而廟宇本身由濕婆和毘濕奴的神像組成,四周有一道由紅磚圍繞的圍墻,而廟宇的入口正大雨桐樹蓋蓋蔭的佛像就位於東面的門樓。雙方拱門後面的曼達帕(mandapa)中,有被破壞的佛像,解釋為坐在一個廳內與信徒比鄰的莊嚴即佛像。而東面的門樓上方有一幅佛像壁畫,此外,廟宇圍牆上還有許多的雕像,大部分是濕婆的形象,保存的相當完好。這座廟宇於2000年至2009年期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贊助的一個項目,將四千塊廟宇殘片組裝起來重建。隨後在2009年底正式對外開放門戶,可完全參觀。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