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HRK
庫納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85
電壓
230V
插座別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也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東南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接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及最大城市為薩格勒布,領土面積約為56,538平方公里,擁有多樣化的氣候,包括大陸型與地中海型,並於亞得裡亞海沿岸擁有。作為一個極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享有和免費的教育,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及出版產業。旅遊業在克羅埃西亞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約佔全國生產總值的約20%,2014年收入約為74億歐元,吸引了約1,162萬國外遊客,其中最多的來自德國、斯洛維尼亞、奧地利、捷克及意大利。 克羅埃西亞的文化文學與藝術受到周邊國家廣泛影響,北部與中部地區的建築反映出奧地利及匈牙利、沿海地區則為威尼斯的風格,同時共擁有十項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名錄》,超過其他所有歐洲國家。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HRK
庫納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85
插座別
文拉納(Vrana)是克羅埃西亞薩達爾(Dalmatia)哥德爾(Zadar)郡北部的一個古鎮,位於帕科什塔內(Pakoštane)和亞得裡亞海海岸(Adriatic coast)間,離二者僅數公里。現在,文拉納只是個小型的農村聚落。文拉納對於克羅埃西亞中世紀歷史的重要性,與三個宗教團體——本篤會(Benedictines)、團騎士(Knights Templar)和醫院騎士(Knights Hospitaller)——息息相關。這三個教派到文拉納的到來以及他們的文化和政治影響,受克羅埃西亞中世紀的條件以及羅馬教皇影響。文拉納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之一,尤其是在1070年代中期。在教皇的代表於1076年加冕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津夫尼米爾·德默塔爾(Zvonimir Dmitar)後,就把文拉納城及本篤會(Benedictine)聖格雷戈裡修道院(St.Gregory)捐贈說羅馬教宗格雷戈裡七世(Gregory VII),作為忠誠之象徵。文拉納是整個斯拉夫地區第一個恆久的教宗代表外交總部。此外,文拉納的城牆以及塔樓還守護著克羅埃西亞王國的徽章,一直持續到11世紀。為此,匈牙利哥羅曼(Coloman of Hungary)在1102年赴比奧格拉德(Biograd),這裡是最近的皇室居所,參加加冕典禮。12世紀時,文拉納的教堂先驅根據,將此物業贈與團騎士(Knights Templar)。當時,文拉納城有城牆和塔樓以及護城河。據推測,村上方的城堡遺址曾經是一座有教堂的堡壘城鎮的一部分。在團騎士(Knights Templar)之後,文拉納到1312年時已成為醫院騎士(Knights Hospitaller)的所有。奧斯曼帝國於1527年征服文拉納,佔據了大約一個世紀,在坎提亞戰爭(Candian War),短暫控制了文拉納,直到墨羅亞戰爭(Morean War)後才終於完全征服。1683年10月,威尼斯薩達爾(Venetian Dalmatia)人民,主要是拉夫尼柯塔裡(Ravni kotari)的烏斯科克(Uskoks),拿起武器,和奧斯曼前沿地區的rayah(人民)一起起義,發動了對斯克拉丁(Skradin)、卡里恩(Karin)、文拉納(Vrana)、班科瓦茨(Benkovac)和奧布羅瓦茨(Obrovac)的攻擊。
位於克羅埃西亞南部達爾馬提亞的杜布羅夫尼克,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也被稱為拉古薩,因它坐落在愛德里亞海邊而享譽地中海,是該地區最出名的旅遊勝地,是港口和代爾布羅夫內瑞特瓦縣的中心,人口約為41562人。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以表彰其優秀的中世紀建築和防禦性古城。該城市的歷史可能可以追溯到7世紀,當時該城稱為埃皮達魯姆,後來更在拜佔廷帝國的保護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主權之下。14至19世紀期間,杜布羅夫尼克獨自統治。這座城市的繁榮歷史是以海上貿易為基礎的;作為拉古薩海上共和國的首都,尤其在15世紀和16世紀時期,它就成為著名的富裕和熟練的外交地,同時杜布羅夫尼克也成為了克羅地亞文學的搖籃。在1667年發生的一場毀滅性的地震時,整個城市幾乎被摧毀。隨著拿破崙戰爭的發生,杜布羅夫尼克被法國帝國的部隊佔領,然後拉古薩共和國被廢除並加入拿破崙王國意大利,後來又加入伊利裡亞省。在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杜布羅夫尼克是奧匈帝國內部敦塞皇國的一部分。杜布羅夫尼克在建立的時候就成為了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並於1929年加入了他們的塞塔班農維婭,隨後在1939年建立的克羅地亞文獻班農維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成為激進的獨立國家克羅地亞的一部分,然後被重新加入社會主義共和國克羅地亞。1991年,在克羅地亞獨立戰爭期間,杜布羅夫尼克被南斯拉夫人民軍圍困了七個月,並受到炮擊的嚴重破壞。在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代初的修復和修復工程之後,它重新成為地中海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也成為了一個熱門拍攝地點。據Statista的數據顯示,杜布羅夫尼克是歐洲最受過度旅遊的目的地,每名當地居民有36名遊客。杜布羅夫尼克和拉古薩兩個名字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存在。它的成功之一是沒有徵服,而是從事貿易和配以出示白旗標有該字樣的航運業務。該旗幟於1418年廢除奴隸貿易時就被採納了。當時許多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轉化猶太人被吸引到該城市。根據巴爾塔沙·費裡對約翰國王所報告的,1544年5月,一艘船以葡萄牙難民為主駛向該城市登陸。當時該城就有一位有名的大砲和鐘鑄造者伊萬·拉布萊安寧工作。早在1571年,杜布羅夫尼克就將其對於土耳其帝國其他一些基督教聚落的保護者賣給了法國和威尼斯。戰爭後,杜布羅夫尼克會從南斯拉夫去向意大利的達爾馬提亞意大利人絕跡。在共產主義時期,杜布羅夫尼克成為社會主義聯邦南斯拉夫克羅地亞共和國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市開始吸引了一大群遊客,是1979年該市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之後,更加火爆。旅遊業的增長也導致了決定要撤銷杜布羅夫尼克老城的軍事部署。旅遊收入對復興杜布羅夫尼克的政策起到了關鍵作用,包括它的機場。1950年,杜布羅夫尼克夏季音樂節建立。
「烏切多爾文化博物館」位在克羅埃西亞的烏切多爾,靠近武科瓦爾市。2015年6月30日克火屬政府政令成立並開館,2017年烏切多爾文化博物館是斯拉沃尼亞地區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也是克羅埃西亞第七個最受歡迎的博物館。烏切多爾考古遺址位在達努比河右岸,距離武科瓦爾市約四公里處,在烏科瓦爾高原上一條間斷的溪流切割出的25米高的狹窄峽谷中,奔向達努比河。峽谷兩側就是考古遺址,左邊是卡拉索維葡萄園,右邊是包括史特雷姆葡萄園和史特雷姆玉米田的大型建築群。小高原科薩溫,被人工隔開,通過考古挖掘證實是一個冶煉和文化中心,因此給出這個現址烏切多爾文化的名字,那時銅器時代的歐洲重要的文化中心。這個現址最早的調查可以追溯到1897年,即6000年前的該地被首次居住,一直支翼到史前期,滿足人仕的需求。在3350至2300年間,這裡是歐洲重要的人文發源地,此時殖民特垗那也有首次居住,考古古物資料也發現許多如特垗那時同樣的東西,考古研究也精確地重建了烏切多爾文化時的日常生活和習俗,那是約4000多年前由印歐人移入,並與本地人友好共處,將材料文化和宗教融為一體。這些座落地各自有特別的特色,但精確重現的是烏切多爾文化,也就是它給出了這個現址的名稱。
「名為「Meštrović Pavilion」,又稱為「克羅埃西亞藝術家之家」、俗稱「清真寺」的『Meštrović Pavilion』,坐落於克羅埃西亞的薩格勒布,是一個文化場所,也是克羅埃西亞美術家協會的官方座位所在。1938年由Ivan Meštrović設計建立,經歷了不同功能。二戰前是藝術畫廊,戰後則被改造成獨立國家克羅埃西亞的清真寺,之後變成南斯拉夫的革命博物館。1990年恢復給克羅埃西亞藝術家協會,經過廣泛翻新後,自2006年以後,作為展覽跟活動空間使用。2021年2月,HDLU與Večernji list跟美術院共同組織了名為「克羅埃西亞給世界」展覽,在Meštrović Pavilion舉行,展出37位對世界有影響的人物及超過一千件品相關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