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古巴

貨幣CUP,CUC

古巴比索,古巴可兌換比索

與台灣時差

-13小時時區-5

電話國碼

+53

電壓

110V

插座別

A型-美規平行扁孔
B型-美規平行扁孔(+接地夾)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古巴共和國,也被簡稱為古巴,位於美洲西印度群島西半部,處於北緯19°到24°,西經74°到85°之間。與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隔尤卡坦海峽,南有牙買加和開曼群島,東有海地共和國和多米尼加共和國隔向風海峽,東北處有巴哈馬群島,與美國隔佛羅裡達海峽相對,與美國最南端的基韋斯特的陸地最短距離約145公里。古巴也是加勒比地區面積最大和人口第二多的島嶼,因此扼守巴拿馬運河與美國東岸之間的海路要道,也被形容為墨西哥灣的鑰匙。1959年革命獲勝後的30年間,古巴只接待來自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少數客人,1994年成立旅遊部,使用超過35億美元用於投資興建旅遊設施,1995年旅遊業收入超過蔗糖業收入,也成為該國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近來也受到注目的醫療旅遊狀況可觀,2005年有超過19,600位遊客在古巴的收費國際醫院接受治療。交通方面有客車、出租車、火車、自行車和馬車不同的樣式,甚至有廉價的人力三輪車,同時私車載客也很普遍。此外,由於經濟因素,古巴也有大批人出於移民美國,而古巴也因融合以西班牙文化和非洲文化為主的多種移民文化和其它熱帶物產以及濃厚的政治氣氛,而得到華人的紅燒方法、米食傳統和克里奧爾人的甜食,結合成很受歡迎的古巴菜譜。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CUP,CUC

古巴比索,古巴可兌換比索

與台灣時差

-13小時時區-5

電壓

110V

電話國碼

+53

插座別

A型-美規平行扁孔
B型-美規平行扁孔(+接地夾)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San Francisco de Paula Church
古巴-哈瓦那市

Iglesia de San Francisco de Paula位於哈瓦那Vieja的西側,與貝殼(La Alameda)鄰近,位於Calle Leonor Pérez 110及Calle San Ignacio的交叉處。紀元1776,Hospital和Iglesia San Francisco de Paula以Calle Leonor Pérez的曲線設計而成。從17世紀末開始,首個Hospital及Church石磚被放置,並以哈瓦那市議會及統治當時島上各各元帥的支援及捐款於1731年完成擴建。在1776年,Iglesia de San Francisco de Paula為哈瓦那最重要的Hospital,並培訓出一代另一代的著名醫生。後來在1907年,美國企業「Havana Central Railroad」嘗試收購Iglesia de San Francisco de Paula,但最終在歷史家 Emilio Roig de Leuchsenring和人類學家 don Fernando Ortiz的反對下,於1944年成功列入國家二級古蹟。「Iglesia de San Francisco de Paula」按照古希臘羅馬十字架於1745年以高雅巴洛克風格重建,門廳和柱子實為典型西班牙教堂,屋頂有三個鐘聲,但都在1730年颶風損毀後回不到原處。Office of the City Historian修復了彩色玻璃窗,而 Iglesia de San Francisco de Paula的局部損毀則於1898年接受了維修。該建築為古巴18世紀上半葉的典型巴洛克風格,現存部分如地板、建築設計、屋頂、彩色玻璃窗都是1745年重建的建築,現已重現當時的樣子。另外,它為古巴唯一具有原始管樂器的音樂器官,也保留了Cuba violinist Claudio Brindis de Salas Garrido的骨灰。此外,Alameda de Paula亦於1776年建成,最早用以娛樂哈瓦那居民,而於1841年後步道延伸至Iglesia de San Francisco de Paula,最後於2000年加以整修。Iglesia de San Francisco de Paula位於哈瓦那Vieja西側,附近La Alameda,於1776年完成一座高雅巴洛克風格的古典教堂,於1944年以國家二級古蹟的身份被保護,教堂內設有一座擁有原始管樂器的器官,也保留了Cuba violinist Claudio Brindis de Salas Garrido的骨灰;其廊道、Alameda de Paula於1776年建成,為哈瓦那居民提供娛樂場所,於1841年延伸至教堂,於2000年整修後再次燦爛開場。

哈瓦那主教座堂
古巴-哈瓦那市

「哈瓦那大教堂」是該島上十一座天主教大教堂之一,位於老城哈瓦那(Old Havana)的Empedrado大街(Calle Empedrado)San Ignacio y Mercaderes之間的Plaza de la Catedral,有30米長乘49米寬的教堂,是Roman Catholic Archdiocese of San Cristóbal de la Habana的座位。1796-1898年間,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的遺體曾被安葬在教堂的“福音祭壇”(Altar of the Gospel)中,其後轉移至塞維利亞(Seville)大教堂。1748至1777年間,建築師Hurtado de Compostela以收購的土地於Plaza的角落打造了教堂,並於1782年奉獻。早期19世紀,巴洛克式的祭壇被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來候取代,原木製天花也被石膏覆蓋,另外,教堂的外牆是用珊瑚塊構築,可以見到石頭牆壁上甲烷的海洋生物與植物化石。教堂形成了例字型的平面佈局,由一根中央通道,兩側與八側小教堂組成,中央通道寬15米,兩側外墻上八根石翼拱形弧以支撐整體,從廣場上看不見拱廊、拱頂或橙色的屋面瓦片。法國籍美術家Jean Baptiste Vermay曾在教堂內部製作作品,他也是聖阿歷哈斯學院(Academy of Painting and Drawing of San Alejandro)的創始者及第一任院長,從而繪製出橙色教堂聖羅蘭教堂的素描畫布,被Morell de Santa Cruz主教於1755年祝福。教堂擁有一些雕塑、繪畫和壁畫,包括西班牙的主教Apolinar Serrano的雕像,是義大利雕塑家Pietro Costa為其創作,聳立於祭壇上的三幅褪色壁畫來自義大利Pierre Perovani,他也是《無玷聖母》(Virgin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的畫布繪者,由Havana的Roman Catholic Archdiocese of San Cristóbal de la Habana主教Juan José Díaz de Espada y Fernánez de Landa委託他繪製出「開墾」、「最後的晚餐」及「高升」等三幅作品,還有Habana的守護者聖克里斯多夫的雕像,原為1632年義大利的Martín de Andújar Cantos所創;還有Rubens及Murillo作品的拷貝在聖壇上。教堂也位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82年被設為世界遺產的哈瓦那老城(Old Havana)範圍內。

Iglesia de Jesús de Miramar
古巴-哈瓦那市

「位於古巴開曼聖克里斯多福拉哈瓦納總教區的「耶穌默瑪蘭聖堂」是古巴第二大聖堂,於1948年開始建造,1953年5月28日啟用,為羅馬斯康-拜占庭風格建築。建築師為Eugenio Cosculluela y、Guido Sutter,位於默瑪拉Quinta Ave Esquina an 82 。該教堂的壁畫由西班牙畫家Cesareo Marciano Hombrados y de Onativia於1952至1959年之間塗畫,共有約266位人物繪製在14幅大型壁畫中,他的瑪利亞聖母原型是他妻子Sara Margarita Fernandez y Lopez。根據史學家卡洛斯·艾爾在他的書《等待哈瓦納的雪》中:「那是何等的一間教堂,滿是描述耶穌拿撒勒的逝世十架的壁畫,顏色鮮豔的壁畫擠滿了眾多人群,最奇怪的是其中有許多人正是支付壁畫的人而繪製其中。」該堂於1956年11月22日揭幕,最大的管風琴,部分管件引進西班牙,而剩餘部分是由西班牙人Guillermo de Aizpuru Egiguren於該教堂內進行製造。

Castillo de la Real Fuerza
古巴-哈瓦那市

位於哈瓦那西部港口的Castillo de la Real Fuerza是加勒比海的一級壘堡,位於歷史悠久的平壩廣場之旁。這座堡壘最初是為抵禦海盜襲擊而修建,但因為位置不良,距被擊襲的港口太遠而使得整個堡壘無法完全發揮功用。1982年,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的世界遺產之一"舊哈瓦那及其堡壘"。早在1558年由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任命的工程師巴特羅梅*桑切斯(Bartolome Sanches)就開始建造新的堡壘─Fuerza Nueva,除了移動港口位置以提高防禦性能,鐵器工場也在1558年開始設立,第一塊石頭則在1562年搭起,也由於當時役當政府與當地居民不和的關係,政府又加碼開支而延誤完工時間,直到1577年,在奴隸與法國囚犯的大量勞動下,La Fuerza終於完成。這座堡壘由從哈瓦那海線採掘的石灰岩砌成,並加上斜坡牆,護城河以及吊橋。於1634年由Juan Vitrin de Viamonte新增指揮臺,Geronimo Martin Pinzou一位來自哈瓦那的藝術家以塞維利亞的拉希爾達女神像為靈感塑造了一尊銅像,當居民稱之為Dona Isabel de Bobadilla的雕像,可能為了紀念Bobadilla夫人Ines de Bobadilla,她曾日以繼往地守候丈夫歸來。La Fuerza於1899年成為國家檔案館,1938年成為國家圖書館,直到1957年才遷移至特別建造的圖書館在平壩。1959年古巴革命後,La Fuerza曾擔任全國紀念碑委員會以及維護,保存以及博物館中心的辦公室。曾於1977年啟用為武器博物館,因為條件不符合,於1990年成為古巴陶瓷博物館,2010年重新成為古巴海洋博物館,展示古巴前柯爾因時期到18世紀古巴皇家船廠的歷史,存有四米多的Santisima Trinidad模型,以及多種介面的互動觸控螢幕。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