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3
電壓
230V
插座別
法蘭西共和國,通稱「法國」,位於西歐,擁有地中海、英倫海峽、北海、萊茵河、大西洋及海外領土,全國分為18個大區,其中5個位於海外,是全球第四十一大國土,歐洲第三大國家。 旅遊業方面,此處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2012年有約830萬名遊客赴此旅遊,擁有37個世界文化遺產。多處城市擁有海濱飯店及度假勝地,並提供滑雪及海上活動,且政府設立了自然公園以保證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保護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不受破壞。此外,法國是高度城市化的國家,並以法語為官方語言,擁有約1200家博物館,每年招待有約500萬名遊客。法國是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擁有37個世界文化遺產、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瀕海旅遊、滑雪度假村及景色秀麗的農村地區。高度城市化國家,官方語言為法語,擁有大約1200家博物館,另外還有43,180處歷史建築及全國自然公園,是旅遊參觀者的殿堂。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3
插座別
_-1.webp)
位於法國Lot縣Salviac的Château de Lacoste乃古堡,起源於11世紀,有過四次修復,分別為12世紀、15世紀、16世紀和18世紀。古堡建於古老的防禦工事之上,內有三棟聚集著庭院的建築,另外新增了一棟增添於公園的大樓。在庭院兩棟大廈間的角落處,有一條石梯可以從庭院進入不同層的建築。18世紀時,面對西邊大廈的庭院有一條又大又長的走廊,現在已經解除。另一條走廊則是從公園進入南側建築物的。室內則保存了17世紀的木製裝飾和"plafonds à la française". Château de Lacoste為私人擁有,不開放給大眾參觀。1962年以來,此古堡便被法國文化部納入"monument historique"的指定清單中。

位於法國南部赫羅特省的阿得城的聖.史提芬大教堂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會堂,它坐落在赫羅特河的岸邊,聖殿被奉獻給聖史提芬和威廉二世主教。原本是阿得大主教座堂,但此後主教被施虐者斬首,政府又沒有在法國革命後恢復其職位,其教區也被加入到蒙蒂西耶總教區(大教區)。現在的大教堂於十二世紀完工,於1173年開始由威廉二世主教監督建造,原本位於此地的第九世紀的查里昂教堂,也是建立於第五世紀的羅馬教堂之上,以及該教堂原坐落的戴安娜神廟,都已被取代。大教堂以附近火山聖盧普的黑色巴索巖石為材料施工,該建築物甚其堅穩,也是對外防禦性教堂,牆壁厚約為2~3公尺,教堂角樓高約35公尺,可以用作碉堡;現存的釘格和窗洞,則與教堂比起來更像一個防衛堡壘。該建築於1840年被歸類為「歷史古蹟」,曾與大教堂相連的羅馬式圓廊於1857年被拆除,而許多材料,例如柱頂和柱子,則很快被用於建造了該教堂的外聖母教室,現在作為此教堂的入口。17世紀的高座壇使用彩色大理石製成,此壇與教堂內的嚴肅環境形成對比,還有一座巴洛克風格的風琴;大教堂有五隻鐘,四隻掛在鐘樓上,由里昂的Burdin-Aîné所鑄(於1894和1895年),另一隻則鑲在頂樓上,只用於敲時鐘,於1665年由比熱斯的Damiac Fulcrand所鑄,並於1959年被歸類為歷史古蹟。

維拉·拉加利福尼亞"(Villa La Californie),原名"維拉·菲尼隆"(Villa Fénelon),現在稱為"花樓"(Pavillon de Flore),位於法國戛納的Coste Belle大道22號。 它坐落在拉加利福尼亞(La Californie)區,得名於所在的地區。 這棟別墅建於1920年,曾是藝術家巴勃羅·畢卡索在1955年至1961年的居所。 2015年,瑪麗娜·畢卡索將別墅出售。 這是一棟私人財產,於2001年被登記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地區的坎城度假勝地。 2020年8月11日,瑪麗娜·畢卡索的兒子弗洛里安在別墅上演了一場音樂和燈光秀。 在此演出上,超過25人在四個月內共同努力。 弗洛里安表示:“將整個房屋變成一個移動的藝術品感覺像是向這個地方代表的歷史致敬的正確方式。”"

聖奧默大教堂是一座前法國天主教的「聖奧默教區」,從1559年起一直存在,直到法國大革命。它位於現代的帕斯迪卡萊省,是為了反應皇帝查理五世在戰爭中對特魯昂教區的破壞所建立的。然後它成為坎布萊大主教管轄區的一個屬下,在1559年。根據1801年的協定,聖奧默教區與阿拉斯教區和布隆納教區合併為擴大的阿拉斯教區。繼任主教依序為:古埃拉姆·德·波伊蒂斯(1561)、格拉德·德·哈梅里考(1563-1577)、約翰·辛克(1581-1586)、雅克·德·帕梅萊(1587)、約翰·德·沃諾斯(1591-1599)、雅克·布拉瑟斯(1600-1618)、保羅·布多特(1618–1626)、皮爾·帕納特(1628–1631)、克里斯托夫·德·莫萊特(1632–1633)、克里斯托夫·德·法國(1635–1656)、拉迪斯拉斯·喬納特(1662–1671)、雅克·西奧託·德·布里亞斯(1672–1675)、約翰·查爾斯·德·隆地瓦爾(1676)、彼得·範登·佩雷(1577)、阿蒙-安·特里斯坦·德·拉·鮑姆·德·蘇斯(1677)、路易·阿方索·德·瓦爾貝爾(1677–1708)、弗朗索瓦·德·瓦爾貝爾·德·聶維爾(1708-1727)、約瑟夫·阿方索·德·瓦爾貝爾·德·聶維爾(1727–1754)、皮爾·約瑟夫·德·布魯尼斯·德·蒙露(1754–1765)、路易·弗朗索瓦·馬克·希萊爾·德·孔齊耶(1766–1769)、喬阿契米·弗朗索瓦·馬梅爾特·德·孔齊耶(1769–1775)、約翰·奧古斯多·德·沙斯特奈特·德·皮耶賽格(1775–1778)、亞歷山大·約瑟夫·礦西里·德·布魯耶爾·德·查萊佈雷(1778–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