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49
電壓
230V
插座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通稱德國,位於中西歐,由十六個邦組成,首都柏林亦為其最大城市。整個國土約三萬五千七百平方公里,南北有大約八百七十六公里,東西也有六百四十公里,延伸自北海直到阿爾卑斯山,並以溫和、季節分明的氣候享譽國際。人口僅次於美國、日本,大約八百三十二萬,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德國文化於建築、美術、音樂、哲學、電影等方面,層次豐富且對世界有深遠影響;其主要文化遺產以老城為代表;而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上百處。巴伐利亞是來訪德國最多的州,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則為國內訪客最多的州,而德國也是世界入境遊客數量第七多的國家,2012年到訪過夜遊客數量達到大約四千七百萬人次,當中有約六百八十八萬外國遊客,而柏林則為歐洲訪客數量第三高的城市。此外,德國還有六千一百三十五個博物館、三百六十六個劇院、三萬四千個網球場、六百四十八個高爾夫球場、一百二十二個自然公園、十九萬公里徒步旅行和四萬公里自行車線路。德國最受歡迎的景點是新天鵝堡、科隆主教座堂、德國國會大廈、皇家宮廷啤酒屋、海德堡城堡、茨溫格宮、柏林電視塔及亞琛主教座堂,還有著名的德國聖誕市場;德國文化也得以宗教和世俗層面均受歐洲主要思潮及群眾運動的塑造,受來訪客歡迎的民間節日傳統如慕尼黑啤酒節等也極具名望。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49
插座別

「柏林奧博倫橋」是德國柏林的一座雙層橋,橋身橫穿於柏林的施維河畔,是該城市的重要地標。它連接曾經被柏林圍牆分離的弗里德里希沙因區和克羅伊茨貝格區,成為柏林統一的重要象徵。橋的下層載有連接奧博倫街南部向北部的華什科爾濟斯街的道路,而上層載有柏林U-Bahn地鐵線,從施萊斯卡斯塔站往戰火薩路站。橋橋歷史悠久,曾因1732年的消費稅牆而在當時的城市有限上建木橋,約於1879年改為石橋,並在1896年通車,完成功能性與裝飾性的完美結合,且於1902年開通柏林U-Bahn地鐵,直到1961年柏林圍牆建立時成為東西柏林交界地帶,並於1989年柏林圍牆崩壞後合併成為弗里德里希沙因-克羅伊茨貝格區,並於1995年完成U-Bahn搭乘復活後,現在已不再是柏林邊界的一部分,也被列入弗里德里希沙因-克羅伊茨貝格區的徽章。

慕尼黑的聖克里斯多夫教堂原本於1240年至1330年之間建造,是早期哥特式建築的一個典範。它與歌德孚嘉博士有關,他可能於此受洗。教堂的廢墟在二戰中成為紀念慕尼黑摧毀的徽記和慕尼黑戰爭紀念物,例如1945年2月27日摧毀慕尼黑的空襲,保護聖堂的外牆已經重建,並放置了來自慕尼黑雕塑家 Heinz Hemrich 帶有城市歷史象徵意義的支撐柱。這個教堂現在被視為戰爭紀念物,教堂內的一塊紀念牌上刻著「紀念死者/提醒生者」的字樣,旁邊還設有雕塑家 Karl Heinz Oswald 為紀念2000年慕尼黑歌德孚嘉紀念活動而創作的最現代的歌德孚嘉雕像,展示了歌德孚嘉印刷的印刷機,箱子內的窗戶是由慕尼黑玻璃藝術家 Alois Plum 設計的,現在這座教堂由羅馬天主教主教會所有,而剩下的廢墟則由慕尼黑市所有,從2020年開始每週五下午5點在該教堂舉行基督教和平祈禱儀式,以及羅馬天主教城市事工「Cityseelsorge」,舊天主教會和英國國教會在不同時間主持崇拜。保存裝飾:* 慕尼黑羅馬天主教主教會中最古老的風琴,只存在於部分,於1667年由 Johann Peter Geissel 為聖克里斯多夫教堂製作,1773年後被賣給 Gau-Bischofsheim,現在就站在彼處的教會裡。* 教堂的東部有一個哥德式洗禮器,由四隻獅子頭所支撐,可以追溯到歌德孚嘉的時代。* 一個洛可可的聖瓦倫丁雕像被搶救出了戰爭的混亂並帶到 Carmelite 教堂,瓦倫丁朝聖也被搬移了。失去飾物:*丹麥1792年被保留的一個可以追溯到1300年左右的奇蹟十字架,曾被保存在聖克里斯多夫教堂。

「波茨坦生物圈」位於德國勃蘭登堡省的波茨坦Volkspark公園內,位於桑索西公園與紐埃根花園之間的Georg-Hermann-Allee 99號,通常每日開放,觀光需付費。該園區擁有約20000種溫室熱帶植物,包括350種蘭花、植物以及最高達14公尺橫跨棕櫚林與紅樹林的樹木。此外還有熱帶作物,以及瀑布、兩個湖泊,以及多種熱帶野生動物,包括伊瓜納風蜥、蛇類、蜘蛛、青蛙、壁虎、雉鳥等,以及擁有約30種蝴蝶的蝴蝶館。

「佔半條街」的坎普滕修道院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教會聖公會獨立領土數百年,直到 1803 年被巴伐利亞選帝國併入後才結束。修道院位於斯瓦比亞伯爵領內,是斯瓦比亞圈裡面第二大歷史性教會領土,僅次於奧格斯堡教區主教領。它範圍橫跨了艾勒河,位於阿爾巴的南部至萊高福和格洛恩巴赫及東部至隆斯柏格及下廷郭納。在修道院領土內,坎普滕郡本身也形成獨立的自我管治的城市。坎普滕修道院的領土約包含 85 個村莊和數以百計的漢伯特和農莊,在 1802 年併入巴伐利亞的時候,有大約 4.2 萬名居民。據 11 世紀由萊希南的紀事書記載,於 752 年由第一任住持阿多格創辦,專獻於聖母瑪利亞和高迪安、依彼莫斯的修道院。據其他資料推測,也有兩名從聖加爾修道院來的本篤會修士馬格努斯和西奧多創辦是修道院,也創立了弗森的聖洛倫斯修道院。阿多格,坎普滕修道院的第一任住持,修道院受到當時統治的查理曼朝家族的經濟和政治支持,尤其得到查理曼的第二位妻子希爾代加特及兒子路易大帝的支持。不久之後,它成了查理曼帝國裡更受重視的修道院之一。在馬扎爾發動的劫掠後,於 941 年被住持烏爾裡希重建。修道院的介入進一步歷經王衷一鹿德四世於 1062 年明示權能,12 世紀坎普滕修道院的住持開始稱他們為牧首公爵。於 1213 年,霍亨斯陶芬的國王弗裡德里克二世將郡級別榮譽授予他們,1218 年確認他們有世俗「沃格」的保護權,其子王衷一鹿更於 1224 年確認,但隨後在該住持的繼任者康拉德四世及魯道夫一世期間多次攜地要求失敗。修道院與帝國間的關係,則在 1548 年修道院可以在帝國議會當中出票一票而明確。之後,由於修道院獨立的帝國城市坎普滕自 1527 年起採用新教,與修道院劃清界限。和平之前,兩個身份完全不同的基督教地方對在斯佩爾宣誓及奧格斯堡信條的 1530 年尋求和平,修道院於 1609 年加入天主教聯盟平事件。在三十年戰爭期間,修道院的建築物在 1632 年在瑞典軍隊的襲擊中被燃燒殆盡。1651 年開始,由住持羅曼·吉爾福起建全新的王子宅邸和聖羅蘭特宏教堂,該教堂是德國本戰後最早修建的大型宗教建築物之一。愛德華一世來到坎普滕的 1706 年,由於那時住持竟然走到了禁收新教會的步伐,促使普魯士的 Frederick 國王在佃戶委任的情況下沒收所有的本篤會屬地,直到教堂被退還為止。在後來的三十年戰爭期間,1728 年,查爾斯六世將修道院庭院授予郡級別權利,惟並未成立獨立的自治市鎮。 1775 年,修道院宣判了帝國末期史上最後一樁魔術官司法案件,安娜·瑪麗亞·施韋格林,結果被判處斷頭刑,惟未予執行。拿破侖在此一戰爭期間,修道院的領土於 1802 年獲得巴伐利亞軍隊的佔領,最後依據德國製子化的歷史事件被解散,修道院的領土和帝國城市坎普滕皆獲得巴伐利亞併入,於 1819 年,兩個地方被歸還到同一個巴伐利亞王國自治市鎮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