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GTQ
格查爾
與台灣時差
-14小時時區-6
電話國碼
+502
電壓
120V
插座別
瓜地馬拉共和國位於中美洲,有著西瀕太平洋的海岸,東臨加勒比海,同時與墨西哥、伯利茲、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寬一線。該國最大的城市為其首都——瓜地馬拉市,居民約250萬,也是一個旅遊熱點,著名景點有阿蒂特蘭湖、西班牙殖民時期舊首都和世界遺產蒂卡爾國家公園等,同時還有馬雅古城市、克薩爾特南戈和奇奇卡斯德南哥等。瓜地馬拉可將全國分為五個區域,分別以現代化的舊危地馬拉、馬雅探險的佩滕省、加勒比海的伊薩瓦爾、豐富的自然景觀的維拉帕斯和海上活動的太平洋海岸為主要旅遊線索。瓜地馬拉擁有兩個主要國際機場,分別位於瓜地馬拉市和北碇的馬雅世界國際機場,出入主要以汽車和公車,其中首都和其他都市街頭更以三輪車為主。此外,大多數人口是當地瑪雅族的後裔,但在加勒比海岸附近有非洲人的後裔,大多數人居住在農村。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GTQ
格查爾
與台灣時差
-14小時時區-6
電壓
120V
電話國碼
+502
插座別

Chicabal是位於瓜地馬拉 Quetzaltenango 部門的一座停止活動的火山。它的火山容量大約為。火山有一個 Chcabal 湖,該湖是位於以前火山體可能因崩解而形成的凹陷中。這個火山和Santa Maria火山有著關聯。
.webp)
聖弗朗西斯科大教堂位於瓜地馬拉的安提瓜瓜地馬拉,是當地居民最頻繁參觀的寺廟之一,聚集著聖何塞·彼得朗·賽約·貝坦古爾的聖壇。入口處宏偉的門傳達出壯大的教堂規模。1530年,來自西班牙的方濟會傳教士到達瓜地馬拉時,由於當地官方批準,被指派管轄120個村落之地。1541年,他們率先遷移至龍根冰翠山谷,在今天的基督學校旁設立拜堂,然而在1565年大時候太空比破壞並於10年間籌措資源,將教堂轉移到2個街坊以外,迎接1579年新的聖壇誕生,位於今聖弗朗西斯科大教堂的交界處,現在仍可見到一些16世紀建築的部分痕跡。此時聖弗朗西斯科大教堂已成為瓜地馬拉地區最重要的宗教與文化中心,第二殿堂內曾設有佛羅蜜蒂學院,開設神學、法律、哲學、物理及數學等多種專業課程。該校導蠐有助促進了殖民時期的畫家克里斯托瓦爾·德·韋爾阿布廷勞、蒂莫斯·德·戴爾梅羅和阿隆索·德·拉·帕茲等藝術家的發展。17世紀時期,教堂與活動廊延展到此,1684年添加結構圍牆,可抵擋1691年舉世矚目的地震;1702年,由迭戈·德·波雷斯修建完成,1717年地震重創建築毀壞程度甚重;1751年地震也毀損了建築物;1773年的地震中,該建築部分毀於一旦,雖然將部分地區修復重建,但仍有一些廢墟。1944年,主長廊中的噴泉移至《聖母院》的中庭。1976年地震中,聖壇後方的殖民式聖母像引遭重創,倒塌倒地。聖弗朗西斯科大教堂的外墻典型的螺旋形聖洛門尼穹頂,類似於聖何塞大教堂,有十六面拱形拱頂,除底面外,其它每面各供放一位聖者或修士,其中有聖母瑪利亞、安地瓜·戴顏·阿卡拉、聖安東尼奧·帕杜亞、聖若望·卡皮斯特蘭、聖克拉拉、聖薩崗東以及匈牙利聖伊莎貝略。大門前有繪有聖歐修伯會士和骸骨等油畫和壁畫。17世紀及19世紀的鐘樓及鐘敞仍為殘垣斷牆。教堂內的祭壇雕塑多雕刻,由當時的藝術家操刀,繁多的藝術品可見一斑。每年聖誕節時,教友還將聖弗朗西斯科大教堂當為恭進詩行列的起始標誌,行踏十架步;聖何塞·彼得朗·賽約·貝坦古爾會士於1980年被神聖冊封為更者,2002年被教宗封為聖人,其墓像而每年受到數千名朝聖者的禱告和訪謁。聖弗朗西斯科大教堂至1875便已以今日殘垣斷牆的模樣存世,1935年更是由歐得偉·繆柏克在此拍攝了拍攝了影片「新羅漢鬥士塔蘭」中綠色女神敬拜場景的等場地,影片中英雄拔楊在該處經歷匪事。聖弗朗西斯科大教堂位於瓜地馬拉的安提瓜瓜地馬拉,是當地居民最頻繁參觀的寺廟之一,聚集著聖何塞·彼得朗·賽約·貝坦古爾的聖壇,宏偉的入口大門傳達出壯麗的規模。1530年,來自西班牙的方濟會傳教士到達瓜地馬拉,於1541年抵達龍根冰翠山谷,在今日基督學校旁設立教堂,1565年出現嚴重破壞以及由此而致的10年期教堂籌建,1579年搬移至2街坊以外,推開了新的聖殿序幕。教堂此時已成為瓜地馬拉地區重要的宗教與文化中心,在第二殿堂裡設立著佛羅蜜蒂學院,開設神學、法律、哲學、物理及數學等多種專業課程,促進了殖民時期的藝術家克里斯托瓦爾·德·韋爾阿布廷勞、蒂莫斯·德·戴爾梅羅和阿隆索·德·拉·帕茲等藝術家的發展;17世紀時期,教堂與活動廊延展,1684年添加結構圍牆,可抵擋1691年地震,1702年由迭戈·德·波雷斯修建完成,然而1717年及1751年地震對此建築產生了毀損;1773年大地震更將整座建築為毀於一旦,雖然部分地區在此後進行了修復重建,但仍有一些廢墟,1944年,主長廊中的噴泉移至《聖母院》的中庭;1976年地震中,聖壇後方的殖民式聖母像失去原有榮光,倒塌於地。

聖若瑟會會堂和修道院坐落於危地馬拉安提瓜,於1690至1698年間興建。其毗鄰聖詹姆斯大教堂,約一塊街區大,曾為「布爾納爾·迪亞茲·德爾卡斯蒂略」家族私有的土地,設有三個修道院翼樓和一座教堂。在此結構中,真福會只有最多13位神父,同時也可以招待真福會修士和出家學生。1767年,西班牙殖民地驅逐真福會後,該建築中的聖盧卡斯學校正式關閉。16世紀中葉,真福會在歐洲名聲非常響亮,後來危地馬拉總督於1561年8月9日要求派遣一批真福會神父以來安提瓜,然而,由於多項因素,此請求並未實現。直到5年後,菲利普二世親自要求派遣24名真福會神父前往美洲,最終才有了落實。爾後,真福會主聖祭巡視秘魯的學校後,約翰·德·拉·普拉薩止足安提瓜,向當地政府發出請求,於1607年,真福會最終降臨聖地亞哥約瑟夫城(Santiago de los Caballeros de Goathemala)。當時,城中已有著許多宏偉的建築——聖詹姆斯大教堂,皇宮和高貴的城市議會——; 加上許多定期令已經開始建立他們的建築群。1690年,約瑟·德·波雷斯開始興建第二座教堂。羅賽羅·丘瓦利(Chavarri)的慷慨捐贈,使真福會能夠於此處東面購入兩塊地。此時,聖盧卡斯學校在該地區的名聲已經廣布,甚至在西班牙國王和教宗批准聖卡羅爾斯·博羅米奧皇家紐波利亞大學(Royal and Pontifical University of San Carlos Borromeo)之前,獲得兩個大學學位。1821年危地馬拉從西班牙獲得獨立,真福會結構再次成為公共財產,並受到一系列民事訴訟,直到1829年,自由派將軍弗朗西斯科·莫拉贊的入侵和宗教新政的建立,將定期修道士和保守派的Aycinena家族從中美洲驅逐出境,新的自由派政府下令,所有被查獲的天主教教堂財產必須轉變為小學和大學教室。到了1865年,此建築已變為汽油動力線��廠,但因缺乏專家技術人員和原料,其業績不佳; 而到了1872年,自由派政權Justo Rufino Barrios又一次將真福會驅逐出危地馬拉。1884年,市政廳宣佈將真福會舊建築改建成市場,儘管當地居民強烈反對,因為他們已經在廣場上開設了小型商店。直到1912年,才有一個市場建立在複新中心。1979年,它被歐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遺產」之一。

「Esquipulas 大殿堂」或「艾依奎拉斯黑聖像大殿堂」位於瓜地馬拉城市艾依奎拉斯,以它所擁有的艾依奎拗斯黑聖像而命名。它是中美洲與南墨西哥唯一一座擁有四座鐘樓的天主教大殿堂,規模是最大的。它同時也是一座天主教庇護所、大殿堂及小殿堂。該座聖像於1594年由Quirio Cataño在安提瓜雕刻,1595年安裝於該殿堂。1735年,一位名叫Pedro Pardo de Figueroa 的神父在該聖像前祈禱後,得到了奇蹟性的治癒。後來他成為瓜地馬拉大主教時,便委託製造一個大殿堂,安置該聖像。該教堂於1759年竣工,每年大約有450萬朝聖者到訪,當中有大約150萬人來朝聖1月15日的主日節;3月聖像到安置於該殿堂1595年紀念日也湧來大量朝聖者。1840年,人類學家John Lloyd Stephens在參訪時形容該教堂為「唯一令人有興趣的地點」。該大殿堂於1956年受主教Mariano Rossell y Arellano提名,獲教廷詔派為大主教主座,並委託從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聖若瑟本篤修院派來三位修士照料該大殿堂,而且於1961年有幸被教宗若望二世提升為小殿堂。1996年2月6日,教宗若望二世第二次到瓜地馬拉朝聖,紀念黑聖像被敬拜400週年,他也參觀了大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