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IDR
印尼盾
與台灣時差
多時區
電話國碼
+62
電壓
127V,230V
插座別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由約17,506個島嶼組成,稱為「萬島之國」,總人口超過2.7億,是世界第四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國家,首都為雅加達。國內有超過300個種族,文化影響來自印度、阿拉伯、中國、馬來及歐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熱帶生態吸引了海外觀光客,但仍有貧窮問題。政治上屬於共和國,且國家標言「Bhinneka Tunggal Ika」闡明瞭該國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際貿易的重要性也促使印度尼西亞與其他國家交流,2010年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資料,印度尼西亞出口商品位列全球第27位,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日本、中國、新加坡、美國及韓國,進口至印度尼西亞主要來自中國、新加坡、日本及韓國。印度尼西亞具有精彩的文化多樣性,亦是一個值得了解的熱門旅遊地點。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IDR
印尼盾
與台灣時差
多時區
電壓
127V,230V
電話國碼
+62
插座別
伯度宮門口,「伯度宮」正式名稱叫「普里朔瑞.阿貢宮」,它位於印度尼西亞峇裡島,詹亞爾縣的伯度,是一棟歷史悠久的建築群。源自八世紀的古廟發現,位於烏斯河叉號的坎普漢也同樣蒙受高度的重視,由於植物在此地隨機生長,令其有治療和養生作用,所以「伯度」一詞來源於「ubad」,意思即是「藥物」。數百年來,印尼教徒不斷朝聖到烏斯河叉號,修行、凈化身體並取得聖水,來參與其慶典以及淨化儀式。大約在15世紀,Majapahit帝國勢力衰敗,導致各貴族紛紛遷移至峇裡島,而隨著新的國王和皇室成局,在17世紀時開始發展大量的王室宮殿,其中包括位於伯度的宮殿,與此同時也出現許多城鎮之間的爭異,因此蘇考帝國的王子被派到Sukawati去建立一個宮殿,作為控制這一區域的柱石,在宮殿建立完成時,許多藝人選擇留下來,在今天,Sukawati仍以藝術維持發展,除外,它也是一個支援各種舞蹈和音樂的社區。
「波戈爾植物園」位於印尼波戈爾,距離雅加達市中心60公里,由國家研究與創新局經營。該植物園位於波戈爾市中心,並與伊斯坦塔·博戈爾皇宮為鄰,覆蓋約90公頃,含有13983種樹木和植物,源於各種不同地區。由於波戈爾的地理位置,即使是旱季也幾乎每天都有降雨,因此該植物園是種植熱帶植物的理想地點。早在181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政府就在當地建立植物園,之後在喬納斯·埃利亞斯·泰斯曼、羅達爾·赫爾曼·克里斯提安·卡萊爾·舍弗、梅爾希奧·特魯布等著名的植物學家的領導下迅速發展成熟。從建立以來,該植物園一直是農業與園藝學的主要研究中心,是東南亞最古老的植物園。現今植物園內有波戈爾植物園十五號紀念牆和巴都提醴文字碑,該區曾是須達國國王Sri Baduga Maharaja時期建立的「samda」,旨在保存稀有樹木種子,16世紀斯達那斯王國被摧毀後,該森林被忽視。174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當地建立植物園和莊園作為布伊滕茲若的居所。在斯坦福·瑞佛斯(Stamford Raffles)統治賓都提若的時候,他把布伊滕茲羅重新塑造成英式花園。1814年11月26日,他的妻子奧拉維亞·瑪麗安納·瑞佛斯在布伊滕茲若去世,並在印尼被埋葬。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羅達爾·舍弗(R. Scheffer)和梅爾希奧·特魯布(M. Treub)的有效領導,植物園得以逐漸成熱為生物學研究的領先地區中心。1920年代發生了土地短缺的狀況,植物園被擴大到西蘭溪以東。其中部分已按主要植物園的形式整理,剩餘部分則是大型草坪、大道、池塘、茶軒和蘭花的溫室。2006年6月1日,波戈爾突發暴風雨,導致植物園內原有一百多年的樹木受損,因此植物園被關閉一週進行重新 種植和修復。現今植物園內有13983株植物,屬於3373種、1257屬和218科,遍佈草坪和大道,有288種特殊的棕櫚植物。此外,還有一個藥用花園,集中了一些普通草藥的植物和草藥,並在植物前寫出了其作為藥材的用途。在植物園還有一片專門種植熱帶和美洲沙漠植物的園區,包括約100種仙人掌,牛膝草,尤加利和多肉植物。此外,還有探索佐達安·卡桑植物園供遊客放鬆,其中有許多家庭約會的好地方。該植物園內的實驗室包括,分子實驗室、解剖形態學實驗室、種子保存實驗室、生態保育實驗室和溫室,而此外,植物園也有波戈爾動物博物館,該博物館是在1894年8月成立的小型實驗室,用於研究蟲害控制問題。該博物館有約1500坪的展覽面積,收藏了1萬種昆蟲和2000種其他動物標本。此外,植物園內也有兩間客房可供旅客住宿:一是1914年建成的Nusa Indah客房,位於實驗室和博物館旁;另一間是ASTRID大道旁的植物園旅館。
「西蘇門大清真寺」是印尼西蘇門省巴東市的一座清真寺,是該省最大的清真寺,也是蘇門答臘最大的清真寺。它位於巴東市北郊區、該市交界處Jalan Khatib Sulaiman 和 Jalan Ahmad Dahlan之間,佔地40345平方米。2007年12月21日,該清真寺的第一塊石頭被西蘇門省省長Gamawan Fauzi抬起,但是由於資金問題,建置過程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除了依靠該省政府資金外,其他策略也被用來籌集資金,如依靠民眾、私營部門以及外國政府捐贈。2009年,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將為該清真寺提供約5千萬美元的資金,然而就在此時,西蘇門省發生了2009年巴東大地震,因此該資金被安排用於地震災民的救助和該省重建過程。2014年,土耳其政府為清真寺捐贈了地毯。2014年2月7日,此處的祈禱首次舉行。該清真寺的設計由當地建築師Rizal Muslimin操刀,他是2007年召開的舉辦於該省的新清真寺設計比賽的得獎者。該比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23名參賽者。該清真寺最獨特的特徵是其屋頂形狀,一種現代的詮釋傳統的Minangkabau民居的屋頂形狀。屋頂形狀還暗示了古拉西的四個部族領導人牽著衣角提起黑石的圖案。屋頂框架由鋼管組成,由四根曲柱支撐。主樓有三層樓。祈禱殿設於二樓。該清真寺可容納約2萬人。
位於印尼西蘇門答坎省甘廷市的甘廷大清真寺約於1805年開始興建,是該省最古老的一所清真寺,也是印尼最具歷史紀念價值的文化遺產。這所清真寺是許多文化背景的人們參與建造的,在19世紀曾是各地伊斯蘭教改革的中心。印尼前總統蘇卡諾曾於1942年曾在本教堂進行一段流放。1833在蘇門答發生地震時的海嘯災害導致這所清真寺嚴重受損,但仍屹立至今,並仍然被當地社區作為齋堂以及宗教教育的中心。這也是一個著名的景點。大清真寺最早於1700年在坡當山腳下建造,但有荷蘭殖民政府計劃從原有地點為恩瑪港港口修建道路的原因,後來又把它搬到了個勒特艾勒河岸,更後移到今日的所在地。據印尼宗教部公佈,清真寺於1790年由木架和甘羅棕櫚屋頂建造而成,並有更堅固的建築在1805年完成,在當時小清真寺有石板地面、木板墻壁和像爪哇清真寺一樣的金字塔屋頂。建造此清真寺的工作由當地三位領袖Angku Gapuak、Angku Syekh Haji Uma和Angku Syekh Kapalo Koto領導,資金則來自整個蘇門答地區辦理工作的穆斯林商人和穆罕默德先生。同時,由羅建國帶領的中國人已開始建造一個八面型圓頂,像佛塔尖上的外觀,而教士帶領的引導禱告和講道的祈禱殿也採用了中國風格的雕刻。此外,Abdul Karim Amrullah於1921年, 在當地一些清真寺——包括甘廷大清真寺——開設了Thawalib學校以便提高當地人民的伊斯蘭知識。當 1942 年日本軍隊佔領印尼,蘇卡諾已在本格魯瓦爾被荷蘭俘虜,他們在Payinan的旅程中發現,日本軍隊已佔領布吉丁吉,無法把蘇卡諾帶到Tapanuli的Barus,而荷蘭人把蘇卡諾留在Painan。Hizbul Wathan成員從甘廷前去接他,用貨車把他帶到Padang,他至Padang後在此教堂遊休數日,也在此教堂發表演說。三年日佔領期間,甘廷大清真寺作為中西蘇門答軍事的總部,同時更是日本Gyugun和Heiho軍隊的訓練營,Gyugun是由穆斯林教士建立,而Heihos是來自學僧的軍隊。英軍噴的穆斯林建築士,多數也在此清真寺參與英軍策劃的進攻英國兵營的行動。而在2011年,Andalan Media出版的為印尼最具美麗清真寺的書中,甘廷大清真寺也被列入其中。同時,另一所來自西蘇門答地區的清真寺——安哥華拉Bayur清真寺,也被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