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伊朗

貨幣IRR

伊朗里亞爾

與台灣時差

-4小時時區+4

電話國碼

+98

電壓

230V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伊朗,位於西亞伊朗高原,是一個以什葉派為主的伊斯蘭共和國。它的國土約1,648,195平方公里,人口大約8318萬人,宗教為什葉派伊斯蘭教,主要民族為波斯人,外加亞塞拜然人、庫德人、阿拉伯人等。伊朗是一個擁有較為發達的選舉制度,具有較高的道德權威的共和國,容忍公民生活方式的多元選擇權,經濟主要以石油產業為主,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產業也比較發達,電子工業、核工業及電腦軟硬件發展亦十分迅速。地理上位施巴城斯坦和阿富汗,東北與土庫曼斯坦接壤,西北與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庫爾德斯坦,擁有公路179388公里、鐵路8367公里、機場331座、河運航道850公里;而傳統文化則有以美食聞名的五寶:石油、地毯、黑魚子醬、開心果和藏紅花。伊朗是一個值得探訪的國家,旅行者可來感受伊朗的文化、傳統以及美食帶來的驚受。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IRR

伊朗里亞爾

與台灣時差

-4小時時區+4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98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禮薩·沙阿陵墓
伊朗-德黑蘭省

位於德黑蘭以南雷的「雷薩·沙赫陵墓」,是伊朗前任「沙哈拿沙赫」雷薩·沙赫·帕拉維的墳墓。它是在沙彭阿茲慕祠附近建造的。除了雷薩·沙赫本人,他的兒子艾裡·雷薩王子也被葬於此。阿里·雷薩是穆罕默德·雷薩·沙赫唯一的全血弟弟,是一名飛行員,於1954年10月17日撞擊阿爾博斯山脈時喪生。當時,陵墓被毀,沒有人找到王子的屍體。1980年4月,伊朗革命剛開始,在薩迪·哈拉利祁指揮下,由革命衛隊炸毀了雷薩·沙赫的陵墓; 哈拉利祁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了由於建築物堅固,摧毀這座建築物有多麼困難。革命者無法找到雷薩·沙赫的屍體,並暗示穆罕默德·雷薩·沙赫離開伊朗時帶走了他的屍體,但被「沙哈拿維」法拉·普拉維在接受採訪時否認。2018年4月23日,於沙彭阿茲慕祠擴建工程現場發現了一具木乃伊屍體,可能是雷薩·沙赫的屍體。陵墓於1948年開始建造,設計師是穆罕默德·阿里·福拉維的兒子莫森·福拉維、Keyqobad Zafar和阿里·薩德克,他們是伊朗現代建築的先驅。1950年3月,工程完工。 1953年,雷薩·沙赫的棺槨從埃及王國乘火車,然後乘飛機,停在麥加和麥地那,回到位於德黑蘭的墳墓。建築風格受到巴黎「對勒氏失能者墳墓」,也就是拿破崙的墓地的啟發。內部,圓形柱廊線繪出了展示畫廊和中央的陵墓,陵墓裡有雷薩·沙赫的石棺,用伊斯姆裡的藍色大理石做成,旁邊是白色的雷薩·沙赫半身像,還有一本古蘭經。陵墓有兩個入口,一個直接通向沙彭阿茲慕祠的庭院,另一個通向一個由牆壁圍住的小公園。幾年後,也就是1970年代之前,在帕拉維王朝的金禧慶典之前,牆被拆除,小公園被L型通道取代,一條大道貫穿著貫穿著雷伊,通向陵墓。曾到訪陵墓的外籍政要包括1961年來訪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以及上世紀60年代來訪的衣索比亞國皇海勒·塞萊斯蒂一世。1972年,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森到訪時,「民眾武裝」組織植入了一顆炸彈,總統離開一個小時後爆炸。陵墓是許多慶典的場所,最壯觀的是1976年,即萬禧慶典,也就是雷薩·沙赫加冕50週年之際。薩迪格·戈特巴茲代希和阿卜杜拉汗尼斯達德反對摧毀陵墓,想把它建成「帕拉維政權的殉難者博物館」,但受到霍米尼和哈拉利祁的拒絕。1980年4月至5月,摧毀工作持續大約20天。哈拉利祁解釋他摧毀陵墓的理由,他說:「他殺害了許多人,包括古哈沙德清真寺,因為他們信仰伊斯蘭教。而雷伊民眾不能忍受這樣一個人的屍體如此接近沙彭阿茲慕祠」。傳言說,當革命者打開雷薩·沙赫的石棺時,他們什麼都沒有發現,因為穆罕默德·雷薩·沙赫早就把他父親的屍體轉移了,而這位伊朗最後一位沙哈拿沙赫的屍體可能如今也存放在阿爾裡法伊禮拜廟與他的兒子同墳了。但是在2015年的紀錄片《從德黑蘭到開羅》中,圍繞沙赫從1月到7月安置放逐的場景,一個片段是哈拉利祁瀟灑著獲取破壞陵墓的快感,而沙赫的寡婦法拉也表示:「傳言政府有時間及早把雷薩·沙赫大帝的屍體救走,放在別處藏起來,但事實並非如此,他仍然埋葬在那裡。」2018年,德黑蘭以南的建築工人偶然發現一具木乃伊屍體,據稱是雷薩·沙赫的屍體,並留在同一個地方埋葬。

夏赫列斯坦橋
伊朗-伊斯法罕省

「沙瓦爾斯坦橋」是伊朗薩曼德河上最古老的橋樑,其橋基可追溯至撒桑尼亞時代,但橋頂兩度翻修,第一次是在10世紀貝伊德政權翻修,第二次是在11世紀塞爾朱克政權翻修,不過建築格式完全撒薩尼亞時代。此橋樑由兩個拋物線組成,垂直拋物線確保橋頂在橋的中間會是最高的點,水平拋物線則形成往西的彎折,使其可以抵抗河流的洪水。此橋樑共有107.8公尺長,並且平均寬5.2公尺,有兩層尖頭拱橋,其中十三個大型拱橋跨越河流,八個更小的拱橋則穿間兩與兩之間,其用意在於於洪水時加快水流,橋樑受壓力降到最低。薩曼德河最近被改道,移向100公尺以南,遠離橋樑,留下一個人工湖,保護橋樑不受進一步的破壞。

Constitution House
伊朗-伊斯法罕省

「伊斯法罕憲法大樓」,又稱「歐朗沙大廈」或「賀阿格·納羅拉大廈」,位於伊斯法罕威集大廈隔壁,並位於伊斯法罕的Neshat大街,是一座有其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在波斯憲法革命(Persian 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發生前夕,這座樓成為領導人、行動者以及支持者聚集與商討的地方。它的地址是Neshat大街14號。之後,這座樓變成了伊朗憲法時期的歷史博物館,它也因為曾屬於賀阿格·納羅拉(Haj Aqa Nourollah)而得名。博物館展示了來自該時期的歷史文件和照片。「Safa Khaneh」是由賀阿格·納羅拉及其哥哥建造的。此處會有穆斯林和基督徒來彼此談論宗教。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宗教對話為主題的中心之一,之後一本以此為主題發表的雜誌在伊朗、印度以及倫敦發表。接著還成為穆斯林醫院,免費提供護理服務。然後又變成了「qeraat khane」,工作人員會為訪客大聲念出新聞。大約100年前,它成為了一家生產服裝的「伊斯蘭公司」。這座大樓最有趣的部分之一是地下室,它展示了來自伊斯法罕各個時期的大約100份報紙。

自然之橋
伊朗-德黑蘭省

「太極橋」是位於伊朗德黑蘭的最大步行天橋,橋樑橫跨莫達雷斯快速公路,一條位於德黑蘭北部的主要公路。於波斯語中,「太極」一詞意為「大自然」。此橋樑由迪巴張拉架構建築事務所設計,榮獲包括紐約「安帝賽A +大獎」的人氣高速公路及橋樑獎,與2016年阿卡納建築獎及表彰它對基建項目所展現出的卓越解決方式,由獎項評審團形容為「一股清新空氣」,獲國際矚目。 該橋樑由Leila Araghian以當地設計橋樑連接兩座公園的比賽獲勝而設計,該兩座公園分別是德黑蘭北部被公路隔開的Taleghani公園及Abo-Atash公園。綜合完成整個設計及施工,耗費了總共4年的時間,Araghian希望這橋不只是作為通行的途徑,能讓人們停留並思考,因而設計橋樑不呈直線,並加裝長椅及坐位。2010年開始建了2000噸鋼材及10000立方米混凝土,於2014年完工竣工。建造大型高速公路橋樑被視為一項壯舉,其中兩端平臺及暫時隧道於基建進行時嚴守,以防低空物體掉落落地及破壞。三棵樹形支架支撐橋面兩層持續的平臺,使較低一層平臺可達到夏季陰雨兼有及 utilize的情況,還有第三層在筋擔橋樑分支岔出,其複雜的鋼架構述上更是凝聚動態三維網型,其表面曲線形態且不定寬度。 兩端均設有餐廳供客人使用,其間亦有座位及小攤販架。部分橋樑開放空間以供種植樹木,並設綠化環境,使人能多待一陣子;此外,可享受景色且不會因橋架阻礙到周圍的阿爾博茨山之風景,橋基佔地面積亦不大且得以融入周圍零星。兩座公園均設有多道通道,讓遊客得以相連。此橋不只將兩座公園相連,亦成為會聚點,它在座位及餐廳中,不僅令會眾有停留的地方,更令人們彌撫精神繁興。有傳聞走在橋上之感覺,就如置身於森林之內,它亦成為人們低潮時得以再度恢復元氣的地方。而橋樑於開幕前的首一年,吸引了約四百萬人來此遊覽。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