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8小時時區0
電話國碼
+353
電壓
230V
插座別
愛爾蘭島位於歐洲西北部的大西洋島嶼,約為歐洲第三大島,人口約為620萬人,其中大部分屬於愛爾蘭共和國,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則屬於英國。古而今,愛爾蘭島以伐木量最高而著稱,亦擁有愛爾蘭原生的動植物逾20種。政治上愛爾蘭島由近代的英國統治下,於1973年宣佈正式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愛爾蘭文化則承襲傳統的凱爾特文化及與英國分享的文化,其中包括蓋爾式運動、愛爾蘭音樂、愛爾蘭語、足球、橄欖球、賽馬、高爾夫球等。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8小時時區0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53
插座別
Bushy Park位於愛爾蘭都柏林Terenure,是一座佔地大約四公頃的郊區公園,延伸至Rathfarnham和Templeogue邊界。公園設有兒童樂園、有步道可到達Dodder河畔的林間地區、林間池塘、鴨子池和最近重新開放的kiosk,可看到雀鷹、樹鶯和翠鳥等鳥類,還有足球場、滑板區和大約11座網球場等。此外,每週六下午Terenure Village Market在Bushy Park舉行,販售手工食品、糖果等,並不時演出音樂表演。原來的Bushy Park House建於1700年,最初為Arthur Bushe所有,1772年被John Hobson購入,改名為Bushy Park,1791年時Abraham Wilkinson將四公頃的園地再加上大約40公頃,與女兒Maria和Robert Shaw夫婦後贈與其為嫁妝,之後Robert Shaw家族一直與Bushy Park關係密切至1953年賣給都柏林市。1955年被都柏林市轉移予Religious of Christian Education,重新開設女子學校,1992年時市政府獲得林地的權益,2008年初,都柏林市計劃對Bushy Park House進行翻新。
位於愛爾蘭著名的布倫區(the Burren)的金芬諾拉(Kilfenora)大教堂是愛爾蘭國教的一座大教堂,部分結構偶爾仍會被當地教會用作禮拜的場所,並配置一座主教王座。傳統上,金芬諾拉大教堂是由6世紀的聖法克塔(Saint Fachanan)建立的,原先是以木材建成,之後改以石頭建造,但於1055年被Murchad O'Brien燒毀,再於1056至1058年重建,並於1079年被劫掠,再於1100年遭意外大火夷毀。1152年,基爾斯公會會議(the Synod of Kells)改變了該教區結構從修道院轉為教區,行政範圍包括約200平方英里十分稀疏地區’cCorcomroe‘,可惜該教區最貧窮,只有13個教區,此外,15世紀的哥德式雕刻工藝對教堂風貌有著重大影響。現今,這座大教堂重新經過修復,大殿正在被當地國教會用來禮拜,仍保留主教王座、一個方形石洗禮池等等,外觀上融合了從12世紀至19世紀多個時期的風格,也為這座大教堂構建出大量歷史記憶。
位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都柏林灣生態保護圈」是一個綜合湖灣、北牛島和一些附屬地段,其中部分地段屬於都柏林,其中多項河流的洩流口也包含其中的生態保護圈,它包含了愛爾蘭島上最為景觀宜人的沙丘系統之一,也以其保育價值在國際上具有重要性。其中有許多稀有或者受威脅的沿海棲息地均處於良好狀態。此外,此區也是一個重要的鳥類繁殖以及冬季棲息地。主要的棲息環境和覆蓋類型是鹽沼植被(由濱藻、鹹漬藻、海桂花等組成)、沙丘綜合群落(由藻蓍、海軟草、海浪莧等組成)、海灘、潟湖沙平坦地帶,以及潟湖濕地泥灘上植物(由 腸紋車前草、湊壓車前草、乳酸藻等組成)。此外,都柏林灣生態保護圈亦以三種物種的數量超越國際資格而具有國際性的價值──海燕、黑尾鷸以及棒尾鷸。此外還有灰鷹、金眼鳥、紅領鳥以及紅腳鷸等常見的冬季鳥類,其數量對於區域與地方也有重要性。而曾經在北都柏林範圍內的牛島也包含了受到威脅的愛爾蘭山兔群,而這屬於一種具有國家和國際性重要度的物種,其受到了娛樂幹擾和非法採摘的嚴厲壓力。都柏林灣生態保護圈內亦包括三個拉姆薩爾溼地保護區──桑迪蒙特海灘、北牛島以及巴爾多耶灣灣。此保護區的海灘和便利設施也是都柏林全市的市民欣賞的對象。總體來說,都柏林灣生態保護圈的極具生態價值外,在教育與休閒垂直也有著重要的功能。此外,牛島上也有兩座高爾夫球場,而此區的潟湖均有許多船隻活動。
「聖潔天主堂(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是愛爾芬傳教區(Roman Catholic Diocese of Elphin)的主教堂,位於爾芬的泰普爾街(Temple Street in Sligo),建於十九世紀的1874年。紀念禮拜(divine worship)當日由都柏林的保祿卡倫(Cardinal Paul Cullen)主持。形式上採用了一種拿莫-羅馬-米蘭(Normano–Romano–Byzantine)混合式風格,且不分三千年間的結構,是唯一一座19世紀建造的羅馬式大教堂,形狀為basilica,建築物的高度頂峰為70米、支撐塔樓位在西端,可容納約1400人。聖堂內部設有浸禮池,背後的五扇窗口收容在聖堂高壇(high altar)之後,最初目的是用於倒閉(mortemry chap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