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8小時時區0
電話國碼
+353
電壓
230V
插座別
愛爾蘭島位於歐洲西北部的大西洋島嶼,約為歐洲第三大島,人口約為620萬人,其中大部分屬於愛爾蘭共和國,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則屬於英國。古而今,愛爾蘭島以伐木量最高而著稱,亦擁有愛爾蘭原生的動植物逾20種。政治上愛爾蘭島由近代的英國統治下,於1973年宣佈正式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愛爾蘭文化則承襲傳統的凱爾特文化及與英國分享的文化,其中包括蓋爾式運動、愛爾蘭音樂、愛爾蘭語、足球、橄欖球、賽馬、高爾夫球等。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8小時時區0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53
插座別
位於愛爾蘭威克洛山脈遠東部的「Tonduff」(丹多夫),約是愛爾蘭第169高的山峰,並在Vandeleur-Lynam比例尺上約為202高的山峰。Tonduff 有個平坦的峰頂,有時會被列為「Tonduff North」,而次峰「Tonduff East Top」也有時會被列為「Tonduff South」,但他們的峰型相當低,約只能被視為Arderin Beg。該山腳西側的「Liffey Head Bog」湖,是愛爾蘭「利菲河」的源頭;而該山南側的沼澤,則是愛爾蘭「Darle河」的源頭。
「瑞索伯勒宮」位於愛爾蘭威克洛郡的布萊森頓湖,是現存的完好的巴拉底式建築風格的象徵。由理查·卡爾斯為第一代米爾唐伯爵約瑟夫·利森設計而建造於1741-1755年間,緊臨布萊森頓&巴利莫爾·尤斯塔斯之間,前面的大小約為130米,可能是愛爾蘭最長的房子。室內別具新意的磚造天花板,是由號稱「Lafranchini兄弟」合作的卡爾坦宮有名的兩位藝術家之作。「瑞索伯勒宮」展示了極其珍貴的歐洲傢具,精美的裝飾藝術,包括傢飾,銀品和畫作。該建築在2007年開放參觀,除了一系列原本的十八世紀景觀,像是圍牆花園以及冰房,石灰窖和蛇形湖之外,還設有餐廳、商店和迷宮,還有野生鳥禽中心。另外厄爾米唐伯爵的量子也保留了他們的藝術收藏,志堅不渝到第六任伯爵去世,其後繼承者1914年也將這些畫作捐贈至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952年,阿爾弗雷德·拜特爵士從戴利上校購入瑞索伯勒宮,將自己了家族的藝術品收藏置於此,包括他叔叔收藏的哥雅、維梅爾、彼得·保羅·魯本和湯瑪士·蓋茨伯勒作品。1976年,瑞索伯勒宮誕生了「愛爾弗雷德·拜特基金會」,將主建築與藝術品及收藏存放給未來世代,而1987年,他們捐贈了十七件最珍貴的畫作給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978年,「瑞索伯勒宮」開放給公眾參觀,展示一系列傢俱、十七世紀到20世紀的重要畫作,包括瓦拉德的「芭瑟莉夫人」,杜麥爾的「與僕人一起寫信的淑女」,這也是藏品中最寶貴的作品之一。此外,也展出了德國梅森瓷器和法國塞維斯的精美銀器收藏品,這些珍藏已超過260年歷史。據悉,瑞索伯勒宮曾1974年、1986年、2001年和2002年四度發生藝術品竊盜案,其中兩幅湯瑪士·蓋茨伯勒作品「芭瑟莉夫人」和「與僕人一起寫信的淑女」被竊盜兩次,但最終都成功找回。2011年,「瑞索伯勒宮」也曾成為電影「草莓特快」的選址,以及2016年的「情深談愛情」。
位於愛爾蘭克萊爾郡科羅芬附近的戴瑟爾·奧迪大教堂,據說是由聖徒·托拉於公元8世紀建立的古典基督教修道院的遺址。現在所見的建築物大部分建於12世紀,其遺跡包括“聖徒·托拉教堂”、圓塔、“聖徒·托拉井”和“聖徒·托拉十字”等。可現今見到的廢墟多為羅馬式建築,主要建於12世紀,長達約30米。東牆上的鏡頭窗是13世紀的增加物。13世紀的石門上雕有十二個人頭和七個動物頭。教堂裡傳說是最後一任酋長米歇爾·奧迪的妻子瓊·奧迪的墓穴。11世紀的圓塔被轉換成圍牆於16世紀,其在1651年被克倫威爾軍隊的砲彈摧毀,原本約有30米高的高度現在只剩下三分之一。1790年發現的一座舊青銅鐘被帶到科羅芬出售以支付目前的教堂鐘。17世紀,當地的地主Edward Synge對這座塔進行了修復,並於1850年代進行了補修。聖徒·托拉井是位於有古代宗教的井裡,每年3月30日舉行朝聖。1860年代,地主將井鋪覆蓋,但於1986年重新開放。東部田間有一座高十字,即所謂的“聖徒·托拉十字”,建於12世紀,上部表示耶穌的受難,杆上有司教的形象,而後面和兩側刻有愛爾蘭的交織工作,由於克倫威爾士將士把十字棒撞倒,米歇爾·奧迪於1683年便將它修復起來,而他從教堂裡拿出的石頭便用來建立臺座,表明教堂已至此廢棄了。Synge家族於1871年重新修復了這座十字架。1960年,十字架被暫時拆除並運往巴塞羅那參加愛爾蘭藝術展覽。此遺跡也是“戴瑟爾·奧迪考古叢林”的一部分,附近還有許多歷史遺蹟,包括奧迪城堡、兩座環形砦、一座“溫泉祭爐”遺址及一座石造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遺址,前者建於1861年。另外,Synge的小屋是一座毀損的客房,最初以喬治時代建築風格建造,不遠處是教堂廢墟。Synge家族的盾徽帶有“Caelesta canimes”的座右銘,仍留在門上,Synge的地方經紀人住在附近的莫拉尼恩屋,建於大約1780年,有圍牆的花園和果園。1318年的戴瑟爾·奧迪戰役於此附近舉行,今日,教堂、圓塔和高十字架已成為愛爾蘭的國家古蹟。
「暢銷:菲尼克斯公園」是愛爾蘭都柏林西部、利弗埃爾河北岸的一個大型市區公園,邊界牆把它囊括在一個提供休閒空間的區裡。它有大片草地和林行道,自17世紀以來,一直是野生僵小鹿的家園。愛爾蘭政府正在遊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菲尼克斯公園列為世界遺產。菲尼克斯公園的名稱源於“fhionnuisce”,意指清澈或靜止的水。12世紀,諾曼人征服都柏林和其周邊地區後,卡斯特納克鎮1號男爵休·泰雷爾(Hugh Tyrel)把現在包括菲尼克斯公園的一個大片土地授予醫院騎士(Knights Hospitaller)。他們在現今皇家醫院吉馬爾納姆(Royal Hospital Kilmainham)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修道院。第八屆亨利(Henry VIII)解教令下,醫院騎士在1537年失去了他們的土地,八十年後,這塊土地歸還給愛爾蘭國王的代表。查爾斯二世登基時,都柏林的任命者奧蒙德公爵就開始在1662年將現在的菲尼克斯公園之地建立一個皇家嚮導公園,它放養了雉鳥和野生鹿,因此就不得不把整個區域用牆封住。把公園建造完畢的費用到1669年就達到3.1萬美元。公園最初包括河以南的吉爾梅納姆修道院的農田。雷霆病院(Royal Hospital)於1680年啟用時,用於儲存遊艇,公園的面積就減少到現在的大小,全部都位於河以北。1745年,切斯特菲爾德伯爵將公園開放給都柏林人民。19世紀,公園面積開始被忽略了。隨著森林委員會的管理,著名的英國園林建築師德西莫斯·伯頓(Decimus Burton)被委任來設計公園的公共區域。這個計劃包括新的路徑、門洞、水位調節和植樹,以及搬遷菲尼克斯柱,所花的時間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