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9
電壓
230V
插座別
意大利,通稱「意大利共和國」,是歐洲主權國家,由位於南歐的靴型意大利半島及西西里島和撒丁島所組成,邊境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包括兩個微型國家和主權體,首都為羅馬,行政劃分為約20個區域、110個省和8100個城市,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美麗的自然景觀。意大利擁有53處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國家,且旅遊業發達,收入是意大利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第二大來源,羅馬、佛羅倫斯、米蘭和威尼斯都是意大利的重要旅遊景點,此外,意大利也曾是歐洲盛行的修業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並從8世紀開始吸引許多外國文學家和藝術家前來旅遊紀念。意大利是一個富有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的國家,值得一試。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9
插座別
													
												古庇媽利的「伊希斯神廟」是一座獻給埃及女神伊希斯的羅馬神廟,於1764年開始的庇媽利挖掘活動中為最早發現之一,大多數原繪畫及雕像現藏於那不勒斯的考古博物館,神廟坐落於「伊希斯大道」。發現神廟之後,許多著名藝術家及插畫家湧至此地。原神廟於公元前54年及公元前30 年均曾受到羅馬元老院的取締指令而拆除,但其信仰仍持續擴張,至公元62年的地震後,而有許多建築物僅能重建部份,伊希斯神廟卻是唯一完整復原的殿堂。伊希斯神廟融合希臘、羅馬及埃及元素,紀念女神埃及的根源,但其結構依然保持羅馬建築的特色,特設室內集會中心「E'kklesiasterion」和貯藏室「Sacrarium」,外牆環繞著伊希斯像以及羅馬神靈像等等。伊希斯神廟已成為見證羅馬生活的歷史里程碑,位於對面的大劇院、商業中心三角廣場以及Stabian Gate等各遊客常走之地,推測參與其中祭祀行列的多為女性及自由奴隸、奴隸等級。此外,披堯為伊希斯神廟不尋常的活動安排提供機會,使得婦女能與男性一樣參與宗教行為並在羅馬的宗教活動中取得一定的地位,能於祭祀行列中獲得洗禮聖化的活動模式,從而改變羅馬宗教生活的原樣。1764年由Karl Jakob Weber考古挖掘神廟時所發現的碎片,意味著伊希斯神廟在79 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前,在62 年地震之後已經全部修復完成。1769年,著名音樂家莫札特13歲之時參訪了庇媽利的伊希斯神廟,而他此訪影響了後來的音樂作品「魔笛劇」。此外,伊希斯神廟也曾令許多藝術家受到鼓舞,成為許多受到啟發的作品的主題。
													
												帕爾馬大教堂是位於意大利埃米利亞-羅馬涅省帕爾馬市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主題是聖母聖母聖升,是帕爾馬教區的主教席位。它是一座重要的羅馬哥特式大教堂:特別是主屋的圓頂,由文藝復興的畫家安東尼·達·科雷吉歐裝飾。它於1059年由主教Cadalo開始建造,大約於1106年由Paschal II封建。大教堂內部為拉丁十字形,中央有一個與兩個聖殿,分隔著挑柱,教堂的前廳,橫樑,聖臺和聖廟,以及部分的雕塑碎片都存在著;寬廣的教堂正面於1178年完工:它有三層窗車,以及三個門戶,門戶由Luchino Bianchino於1494年雕刻而成。其中的中門之間有數學家Biagio Pelacani的墓碑,他於1416年去世。哥特式鐘樓是後來於1284-1294年建成的:雙方建築被設想,卻沒有開工;垂直於教堂的是八稜錐形洗禮堂。裡面有三個紀念塔分別屬於帕爾馬的貴族家族;其中的Valeri Chapel和Commune Chapel保存了14世紀的原始裝飾。最值得注意的是,教堂外部的柱頭,許多都有著豐富的裝飾,包括樹葉,神話人物,戰爭場景,以及聖經和福音場景;而其原本為彩色,可由脫落的16世紀金繪旋律發現。右面的依聖地是由本德特羅·安泰拉米完成的;中央和側門的壁畫由Lattanzio Gambara和Bernardino Gatti完成;中央樓梯上方的樓簷上有舊約的單色壁畫,以及耶穌受難的事件,這一切在中央拱廊的圓頂上完成,由Girolamo Mazzola Bedoli繪製 “基督,瑪利亞,聖人和天使在榮耀中”。Valeri Chapel的15世紀壁畫歸咎於Bertolino de'Grassi的工作室;而Capella del Commune的壁畫 ,推測由同一手作,於1410-11年的瘟疫之後繪製,致敬聖塞巴斯蒂安;洞穴有紀念St Bernardo di Uberti的紀念碑,1106-1133年的帕爾馬主教,他是這個教區的主保。教堂內部最主要的特徵是冠頂的幻彩畫《聖母昇天》,由科雷吉歐於1526-1530年創作。
													
												《Craco》是一座位於意大利南部Basilicata省的Matera省的一個鬼鎮和公社。由於管道失效而導致地崩,使得20世紀末期此地遭到遺棄。此地的遺棄使其成為一個旅遊景點和熱門拍攝地。2010年,Craco被列入世界古蹟基金會的監護名單。 Craco位於Taranto海灣內陸,有著出類拔萃的外觀,為了防衛目的,這裡有著非常陡峭的山峰上建立的小鎮。中心建於城鎮最高的一側,面對著陡峭的西南山脊,在那裡也有著新建的建築物。小鎮坐落在一座俯瞰Cavone河谷的懸崖上。整個地區有著許多植物枯萎的“calanchi”山坡,這是由強烈侵蝕形成的。古墳從公元前8世紀就被找到。在公元前540年左右,這裡被古希臘人從沿海城鎮Metaponto逐漸移入內陸所佔據。這個小鎮的名字可以跟著1060年左右,當時那裡的土地屬於Tricarico主教Arnaldo的所有,他將該地稱為“Graculum”,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小耕翻田”。這段時間以來教會與城鎮之間的長期關係對居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1154年到1168年,鎮上的控制權變過至某貴族爵士Eberto,可能是諾曼人,他建立了對該小鎮的第一個封建控制。接著在1179年,Pietrapertosa的Roberto成為了Craco莊園的地主。在Frederick II統治下,Craco是一個重要的軍事中心,城堡塔上主機遊俠打擊羅馬神聖帝國的監禁犯。1276年,該城成立了一所大學。人口從450大約,到655,再到1718,直到1561年達到2590;之後平均每世紀大約有1500人。到15世紀,小鎮上有四個大“宮殿”開始發展:位於附近城堡塔的Palazzo Maronna,位於大教堂附近的Palazzo Grossi,位於Rigirones物業上的Palazzo Carbone以及Palazzo Simonetti。1656年瘟疫席捲,數百人死亡,使城鎮的家庭成員大幅減少。1799年,隨著遊俠共和國的宣佈,這群居民推翻了拜占庭君主制。Innocenzo De Cesare回到他曾經學習的那不勒斯,並推行了一個獨立的自治市。數個月後,共和革命被“聖信軍”壓制,Craco重新投靠拜占庭君主制度。其後,該城落入拿破崙佔領時期。以拜占庭君主為後盾的強盜隊伍,於1807年7月18日攻擊Craco,洗劫後退,並殺害了支持法國的權貴。到1815年,這個城鎮的規模已經足夠分成兩個區:Torrevecchia,位於城堡塔旁最高的地區;Quarter della Chiesa Madre,位於聖尼古拉教堂附近的地區。意大利統一後,1861年Craco被Carmine Crocco率領的強盜隊伍攻陷。隨著內戰的結束,最大的困難也就出現在環境和地質方面。根據統計,從1892年到1922年,超過1300的“Crachesi”移民到北美,主要是由於農業條件惡劣。1963年,由於一系列的山崩,Craco開始撤離,居民移居到了Craco Peschiera谷地。山崩似乎是由基礎設施,下水和供水系統的工作所誘發的。1972年的洪災更加惡化了情勢,使得古老考古遺址徹底被遺棄。1980年伊爾皮尼亞地震後,古老的遺址徹底遺棄。2007年,Craco的移民的後代在美國建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Craco Society”,它旨在維護Craco的文化、傳統和歷史。1960年的電影“Cinema Craco”,拍攝3年後就發生了山崩災難。Craco也被選為許多電影的拍攝地,包括 Alberto Lattuada執導的《La lupa》、Francesco Rosi執導的《Christ Stopped at Eboli》、Bruce Beresford執導的《King David》、Robert M。Young執導的《Saving Grace》、Paolo和Vittorio Taviani執導的《The Sun Also Shines at Night》、Lina Wertmüller執導的《The Nymph》、Mel Gibson執導的《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Catherine Hardwicke執導的《The Nativity Story》以及Marc Forster執導的《Quantum of Solace》和Rocco Papaleo執導的《Basilicata Coast to Coast》。此外,它也被用於許多電視劇的拍攝,包括Bruno Corbucci執導的意大利電視劇《Classe di ferro》,以及被Luiz Fernando Carvalho執導的巴西都市長篇劇情《O Rei do Gado》。2015年的日本百事可樂廣告也在此拍攝。
													
												聖卡洛劇院是位於意大利那不勒斯市中心的裡雅斯特與特倫託廣場的一座歌劇院,被列為世界遺產,是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持續使用的歌劇院。劇院以波旁王朝國王卡洛斯三世命名,於1737年11月4日開開幕,擁有約3000座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