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LTL,EUR
立特,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話國碼
+370
電壓
230V
插座別
立陶宛,通稱「立陶宛共和國」,位於歐洲東北部,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首都與最大城市是維爾紐斯,另有考那斯與克萊佩達等城市。立陶宛全國約有280萬人口,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鄰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白俄羅斯、波蘭與拉脫維亞,濱海為波羅的海。立陶宛推動脫離俄羅斯與波蘭影響,以古代立陶宛的歷史、語言與文化建構獨立民族意識,於2016年資訊科技產值約19億歐元,2018年更成立歐洲首個國際區塊鏈中心;2016年外國旅客接近149萬人次從德國、白俄羅斯、俄羅斯、波蘭、拉脫維亞、烏克蘭及英國至立陶宛遊歷,旅遊業產值約為20億歐元。立陶宛官方語言為立陶宛語,沙爾奇寧凱區、維爾紐斯區及維薩吉納斯尚有部分波蘭語、俄語、白俄羅斯語及烏克蘭語的人口,立陶宛也與鄰國拉脫維亞同樣面臨受高等教育的雙語者流失問題。交通方面,立陶宛擁有7個自由貿易區及完善的高速公路路網,運輸業排行第三,而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家劇院與維爾紐斯舊劇場、考那斯的和克萊佩達的等則是一些重要戲劇院,每年也會舉行歡樂的聖加西彌祿市集、立陶宛音樂節、維爾紐斯爵士音樂節等活動。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LTL,EUR
立特,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70
插座別

教堂是維爾紐斯的Žvėrynas區域的羅馬天主教堂,大部分於1925年完成。由於大蕭條和世界大戰,教堂的塔樓沒有建成,只完成了最初的設計。

「維爾紐斯的「聖母聖殿」是俄羅斯正教堂的主教聖座。在1415至1795年間,它是羅馬尼亞東正教教會和羅馬尼亞歸依教會在立陶宛大公國及其波蘭-立陶宛聯盟之母親教會。14-18世紀,該大教堂是由約旦長官阿爾吉薩斯建造為他的東正教第二任妻子烏萊安納.陀佛爾於1346年而建。它由基輔建築師,在聖埃利克斯,基輔和羅斯所有都市牧師的祝福下於1348年竣工。聖母聖殿:一直到1601年,直到1810年。「聖母聖殿」是維爾紐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在立陶宛正式改信天主教之前就建成了,當時立陶宛是歐洲最後一個異教國家。它成為該公國日益增長的基督教徒人口的重要靈性中心。1495年,立陶宛大公亞歷山大和莫斯科的海倫娜女公爵結婚時,聖馬卡禮在該大教堂見證了婚禮。海倫娜於1513年死去,並安葬於此。在立陶宛改信羅馬天主教後,它的東正教教堂得到了柯斯東斯基伯爵和瓦瑟利柯斯東斯基伯爵的保護,1506年,拱頂倒塌後,他們重建了大教堂。他們死後,此大教堂於1609年被羅馬天主教歸依會佔領,並採用當地特有的風格重建。1748年,大火使此大教堂被棄置,之後曾被用於各種其他用途。1785年,大教堂被以巴洛克風格重建。康茨魯曹起義期間,該建築物曾受到俄羅斯軍隊的破壞。19-20世紀,聖母聖殿維爾紐斯的聖母聖殿重建,1865-1868。查金攝於重建期間的照片。1808年,當地一位主教出售了這個被忽視的建築物給維爾紐斯大學,於1822年由卡羅爾.波德許秦斯基將它全面現代化,採用新古典風格。之後,該建築物曾舉行一些解剖學劇場、圖書館及其他大學設施用途,長達半世紀。在俄羅斯化運動中,在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和他兄弟的倡議下,舊大教堂被徵收並移交給俄羅斯正教會,俄羅斯建築師尼古拉.查金負責重建,從1865年到1868年,用西格瑪式建築模仿古格魯風格。1913年,當時的維爾紐斯大主教的提肯,在德國軍隊佔領立陶宛之前一直主持該大教堂以及立陶宛的東正教信徒。大部分俄羅斯正教牧師隨著撤退的俄羅斯軍隊而離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聖母聖殿曾受到摧毀,但於1948年復原,直到1957年才完成翻新。今日,該大教堂屬於俄羅斯正教會,於1998年重新翻修,其服務主要受到維爾紐斯的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居民歡迎。」維爾紐斯的「聖母聖殿」於1346年由約旦長官阿爾吉薩斯建造為他的東正教第二任妻子烏萊安納.陀佛爾,至1795年時,它被確立為羅馬尼亞東正教教會和羅馬尼亞歸依教會的母親教會。1495年,立陶宛大公亞歷山大和莫斯科的海倫娜女公爵結婚時,聖馬卡禮在該大教堂見證了婚禮,之後立陶宛改信羅馬天主教,這個東正教大教堂也受到柯斯東斯基伯爵和瓦瑟利柯斯東斯基伯爵的保護。1808年被維爾紐斯大學佔領,由卡羅爾.波德許秦斯基重建為新古典風格,之後再被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和他兄弟的倡議,移交給俄羅斯正教會,以西格瑪式建築模仿古格魯風格重建,從1913年到德國佔領立陶宛時,主持俄羅斯正教信徒,受到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居民的歡迎。

位於立陶宛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劇院、音樂及電影博物館」位於小拉德維洛斯宮殿,存放的物件將立陶宛藝術家的生活、創作以及精神體驗反映出來。博物館收藏、保存和審查與立陶宛戲劇、音樂以及電影歷史有關的展品,並會舉辦晚會以紀念當中的藝術家、展覽藏品、實施全面的話題化的欣賞以及教育計畫、準備教育刊物並協助參觀者,另外也會跟國外機構有溝通並舉辦國際性展覽以紀念外國重要藝術家,此外博物館也會舉辦現代藝術展覽,夏天也會在博物館的林場舉辦多元的活動。

甲突那(Kaunas)老城區的聖喬治(St. George the Martyr)教堂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甲突那城堡前。這座教堂是立陶宛哥德式建築的象徵,在拿破崙戰爭期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最近在波羅的海國家被佔領時,該教堂被轉換為藥倉。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471年,當時大公國的法官史坦尼斯洛夫·辛德熱維奇斯(Stanislovas Sendzivojevičius)捐贈處於甲突那郊外的一塊地,而甲突那長老伊凡加·維亞澤維奇斯(Ivaška Viaževičius)則同意資助修建木造教堂和附設的伯納丁會修道院。二十年後,他們決定將教堂和修道院重新修建成brick gothic風格。建設始於1492年,於1502年完成,大約與維爾紐斯(Vilnius)的聖安(St.Ann)和伯納丁教堂同時建造,很可能是由來自但茲市(Danzig)的著名建築師麥克爾·恩金格(Michael Enkinger)共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