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立陶宛

貨幣LTL,EUR

立特,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話國碼

+370

電壓

230V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立陶宛,通稱「立陶宛共和國」,位於歐洲東北部,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首都與最大城市是維爾紐斯,另有考那斯與克萊佩達等城市。立陶宛全國約有280萬人口,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鄰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白俄羅斯、波蘭與拉脫維亞,濱海為波羅的海。立陶宛推動脫離俄羅斯與波蘭影響,以古代立陶宛的歷史、語言與文化建構獨立民族意識,於2016年資訊科技產值約19億歐元,2018年更成立歐洲首個國際區塊鏈中心;2016年外國旅客接近149萬人次從德國、白俄羅斯、俄羅斯、波蘭、拉脫維亞、烏克蘭及英國至立陶宛遊歷,旅遊業產值約為20億歐元。立陶宛官方語言為立陶宛語,沙爾奇寧凱區、維爾紐斯區及維薩吉納斯尚有部分波蘭語、俄語、白俄羅斯語及烏克蘭語的人口,立陶宛也與鄰國拉脫維亞同樣面臨受高等教育的雙語者流失問題。交通方面,立陶宛擁有7個自由貿易區及完善的高速公路路網,運輸業排行第三,而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家劇院與維爾紐斯舊劇場、考那斯的和克萊佩達的等則是一些重要戲劇院,每年也會舉行歡樂的聖加西彌祿市集、立陶宛音樂節、維爾紐斯爵士音樂節等活動。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LTL,EUR

立特,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70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Castle Hill
立陶宛-維爾紐斯縣

「古迪米納斯山」是位於立陶宛維爾紐斯的一座山丘,毗鄰內里斯河和維爾尼亞河,位於維爾尼亞河的左岸。它最著名的是古迪米納斯塔,這是維爾紐斯的標誌性地標,是中世紀上城堡的殘餘物。古迪米納斯山是國家公園的一部分。這座山原本是由侵蝕而形成的,但已經被人類重塑。它已與斯拜金涅侵蝕沉積物的西南部被一條運河分開,形成了維爾尼亞河的口部。維爾紐斯的主建築師米朵嘉斯·帕卡爾尼斯曾評論道,山頂的侵蝕值增加了它的防禦價值,因為很難爬上不斷崩裂的斜坡。山頂海拔約142米,比周圍地面高出約48米,斜坡斜度為35°到40°。20世紀初近乎是無樹分佈,但從那時起,山坡上開始發芽萌芽。2011至2013年期間在山坡管理期間,這些樹被砍掉,山在此時得到了現在的外觀。古迪米納斯山頂有一個橢圓形的平頂,長110-120米,寬50-60米,這是上城堡的所在地。21世紀,斜坡的侵蝕加劇,出現了一系列的山崩現象。可能的原因包括建造古迪米紞斯山的升降機,與維爾紐斯大公爵宮殿恢復相關的大規模建築工程以及該地區的經濟活動,以及對維護的總體忽視。天氣條件也有助於斜坡的惡化。斜坡穩定化工程於2017-2022年間完成。

聖加西彌祿教堂
立陶宛-維爾紐斯縣

「聖卡西米爾教堂位於維爾紐斯老城,靠近維爾紐斯市政廳,是維爾紐斯第一座且最古老的巴洛克式建築。它的建築始於1604年,為紀念神聖的王子聖卡西米爾而建,由耶穌會士資助,並有著格萊德領國的大司政魯·薩皮哈、維爾紐斯科伊爾,以及其他貴族的支持。據傳維爾紐斯700多人團體從安塔卡尼斯山把開工的基礎片拉到維爾紐斯市。建築於1616年完成,內部設計則在1618年落成。聖卡西米爾教堂是維爾紐斯最早的巴洛克建築之一,它的空間構成和外立面是參考羅馬的著名建築Il Gesù教堂。它的設計者是米開朗基羅·馬裡奧·伯納爾多尼的門徒簡·弗蘭尼維奇,它的外型模仿克拉科夫和盧布林的教堂建築,外加額外的塔樓。18世紀中葉,該教堂又經過託馬斯·斯布勞斯基的重建。由他監督動工下,其上方蓋上大型巴洛克式垂懸的拱形拱蓋。這種宏偉的拱頂在格萊德領國整個地區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俄羅斯佔領期間,聖卡西米爾教堂被改為俄羅斯正教堂。 1915年,維爾紐斯被德國佔領,該教堂改為維爾紐斯的德基禮拜堂。1919年,聖卡西米爾教堂歸還給天主教教徒,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受損,被關閉,並於1963年被改為無神論博物館。1991年,教堂重新被奉獻。 這座教堂以優秀的音效與知名國際音樂家的管風琴音樂會而聞名。

總統府
立陶宛-維爾紐斯縣

自古以來, 「總統宮」便坐落於維爾紐斯舊城,是立陶宛總統的正式辦公室。總統宮可追溯至14世紀,之後經歷多次修繕,由名建築家們Lauranyas Gucevičius和 Vasily Stasov 監督修建。1997年總統宮正式成為立陶宛總統辦公的處所。總統宮最初源自14世紀,當時立陶宛大公Jogaila頒發法令,將維爾紐斯市的土地捐贈給維爾紐斯教區,因此總統宮有時也被稱為主教宮。其建築於14世紀末時期完成,由維爾紐斯第一位主教Andrzej Jastrzębiec監督建造,並且在隨後的幾個世代中持續地加大和整修。於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再次近期翻新,並且對宮殿周邊的公園和花園進行擴增。隨著18世紀的降臨,一連串重大事件發生於總統宮的歷史中:最後一位維爾紐斯主教安置在宮中,立陶宛隨著俄羅斯帝國併吞,整座建築受兩次重大火災影響於1737年和1718年受到嚴重破壞。1750年總統宮在建築家Laurynas Gucevičius監督下重建,而之後它便成為各位皇帝、國王和貴族居住的地方。1796年,俄國沙皇Paul I 也曾居住總統宮。19世紀,總統宮將用於各位俄國總督如米海瓦耀維(Mikhail Muravyov,「掛吊人」別稱)的居所。同時它也曾作為法國國王Louis XVIII於1804年的住處。1812介蒙·拿破崙、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及法國元帥都曾把總統宮作為住處,並在總統宮中部署立陶宛五個步兵系隊、四支騎兵系隊及維爾紐斯民兵隊。拿破崙還在總統宮招待立陶宛新任官員和其他政要。1812年拿破崙失敗之後,總統宮繼續供應儀式的用途,也曾榮譽接待當時將軍穆塔佐夫(Mikhail Kutuzov)頒發俄羅斯最高軍事獎勵Order of St。George。1824至1834年之間,突破斯卡洛夫(Vasily Stasov)指導下,總統宮以帝國風格重新修繕,而其改造得以維持到今日。1918年,立陶宛重新獲得獨立後,總統宮服務於外交部以及新聞社ELTA,直至1920年落入波蘭。1930年特斯迦納博斯基(Stefan Narębski)重新修葺了總統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總統宮用作軍官中心,之後用作立陶宛藝術家的住處;而1997年總統宮正式供給立陶宛總統辦公用途,同時擴大功能也令它成為總統寓所。若總統出席宮中或總統宮位於市內,都將揚起總統本人紋章旗幟。

維爾紐斯電視塔
立陶宛-維爾紐斯縣

位於立陶宛維爾紐斯 Karoliniškės 微小地區的維爾紐斯電視塔是該國最高的建築,由V. Obydov設計,K. Balėnas負責工程部分,於1974年5月31日開始建造,於1980年12月30日完工,其完工資金來源於蘇聯第11次五年計畫,並估計整座塔的重量約。除底部混凝土基座外,塔身還包括一條長而空心的鋼筋混凝土管、強化混凝土盤碟、以及一條長的鋼筋尖錐,而低部混凝土塔身中安裝有無線電發射機,及鋼筋頂端的天線。觀景臺上位於地面的咖啡廳 "Paukščių takas",能讓人們看到城市以及周遭的景色,其中設有旋轉式平臺每45分鐘轉動一次,並可載著高速電梯於40秒內從地面抵達咖啡廳。天氣晴朗時,可眺望到約西方距離的 Elektrėnai 城市,該地曾在蘇聯時代為維爾紐斯提供大量電力。電視塔在1991年1月13日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當時14名無武裝民眾喪生,700人受傷,反對蘇聯軍力控制此塔。地面設有一個小型博物館,用以紀念二月一九九一年的戰鬥,周遭的地區亦以碑石標準指出民眾為抗衡蘇聯部隊而於此塔buy一斗中喪生之處。自2000年起,該塔每年都會裝飾為聖誕樹樣式,2006年世界籃球錦標賽期間,更被裝飾為一個巨型籃球籃網,直徑35公尺,籃網高度40公尺,安裝於170公尺的高度,電燈絲長達2560公尺,燈具為545個;另外,民眾亦可從觀景臺屋頂進行蹦極跳躍。自2019年以來,塔內點燈方式更改,安裝LED燈,黑夜時分整座塔會閃爍耀眼的藍色光,至於國定假日,該塔則會波濤洶湧,改變顏色,以立陶宛國旗黃、綠及紅為燈光配色,每一種顏色閃爍2分鐘。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