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其頓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北馬其頓

貨幣MKD

馬其頓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89

電壓

220V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北馬其頓共和國,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成員國之一,1991年獲得獨立後,當時國號為「馬其頓共和國」;2019年2月12日國號改為現名,才得以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首都與最大都市為斯科普里,大約有大約2千萬人口。「馬其頓」原是古希臘時期希臘北部的國家的名稱,由亞歷山大大帝統治的馬其頓帝國曾經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佔廣義馬其頓地區的一半國土的北馬其頓,為內陸國家,多山,主要河流為貫穿南北的瓦爾達爾河;通用隸屬於東南南斯拉夫語支的馬其頓語,與保加利亞語完全互通。2018年,希臘與馬其頓共和國達成協議,改國號,兩國關係才有望改善,北馬其頓也有望加入歐盟。旅行愛好者來到馬其頓,可全方位領略到此一歷史悠久的國度兼現代文明中獨有的文化景觀,值得探索。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MKD

馬其頓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20V

電話國碼

+389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Markovi Kuli
北馬其頓-普里萊普區

Markovi Kuli(或又被稱作Marko's Towers)位於北馬其頓Prilep以西北方,位於村莊Varoš以上的高山上,高約120至180公尺,落差陡峭,遍佈小型花崗石。發掘發現,此地曾有一個早期古堡,名稱為Keramija(喀拉密亞),在羅馬時期,此小村落有著興旺的景象,數個大理石裝飾物體展示出早期基督教的確切證據。高塔上的堡壘可追溯於13至14世紀,保存狀況良好,牆壁厚度約1公尺,主要由石灰砂及石灰岩堆砌而成,內牆以及內部地貌非常完整,並有許多重新裝修的記號所見,為當時的塞爾維亞國王Vukasin及其兒子Marko之居所所矣。此地除了皇宮,還有一個約3.6公頃的社區,在東南面有兩道大門,其間有一座大型哨所,在東南牆面可見著三座保存完整的塔樓,而低部的壁壘由許多短牆緊密的排列而成,西面亦有岩石中游窟,可見此處有當時定期歷經土耳其出兵的攻擊,無論如何,在1395年King Marko之死後,此地便被奧斯曼軍隊佔據,居民也因此遷往Marko's Towers的腳下開設新居所,此地也因之而有了今日的Varoš名稱。

Plaošnik
北馬其頓-奧赫里德區

白晉紀念堂位於奧赫裡德,距離薩穆伊爾堡壘約250米。未來,這個廣大的古蹟群將把時候聖克萊門的許多公廨重新搭建起來。克萊門聖堂是於西元893年由聖克萊門建造的,它曾有過奧赫裡德文學學校,是古斯拉夫文學和文化活動的中心。約有3500多名弟子在此學習。由於突尼斯帝國的到來,克萊門聖堂被轉換成穆斯林墳墓,現存的只有一小塊區域。來自奧赫裡德名門的突尼斯家族奧印拿爾斯的Sinan Chelebi為紀念以及供奉,建造了此清真寺,但是在2000年被拆卸,原因是建立在白晉的教堂建築物上面。此外,古典時期以及當代也都有過多次修復和挖掘。最近一次修復的工程始於2000年12月8日,並於2002年8月10日完成。聖克萊門的多個遺物也被搬移到了聖堂裡。此外,在白晉墳墓中發現了一個五通道教堂的洗禮臺,地面上的十字架紋路約出現於4-6世紀之間,推測在9世紀聖克萊門建立僧團時建造的僧院正是建基於此早期基督教禮拜堂。2007年10月10日,考古學家們在挖掘僧院時,發現了大約2383枚威尼斯銀幣的儲藏,這些銀幣的出現意味著奧赫裡德和威尼斯有過商業聯繫。

Čifte Hammam
北馬其頓-史高比耶

「Cifte hammam」位於馬其頓北部斯科普里的老市場,於15世紀中期由波士尼亞將領伊薩·比格·伊斯哈科維奇建造,以此為他的慈善活動提供固定收入。「Cifte hammam」的名字源自土耳其文的「çift」意思是「兩個或「情侶」,因為建築物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自2001年起,該建築物被用於國家博物館「馬其頓國家美術館」的展覽。澡堂已不再運作,男性和女性的更衣室分開,有一個共用的洗澡區。當時有三個獨立的室以高溫運行,其中一個是為斯科普里的猶太人進行儀式洗澡而建造的池塘。如今已不再運作,是馬其頓國家美術館的展覽之一,該美術館的總部位於Multimedia中心「Mala stanica」。Daut Paşa Hammam也是馬其頓國家美術館的一部分。

史高比耶要塞
北馬其頓-史高比耶

司馬臺堡(Skopje Fortress),俗稱「卡萊」,是北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市老城區的歷史堡壘,坐落於Centar市政府,俯瞰瓦爾達河,坐擁馬其頓城鎮最高點,司馬臺堡被刻畫在斯科普里的鎮徽上,而鎮徽也納入斯科普里市的旗子。公元 6 世紀,司馬臺堡建於一塊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居民使用的土地上,以黃色石灰石和石灰岩和拉丁文書面片段建成。司馬臺堡的建材源自5 18 年地震摧毀的羅馬建築城鎮司祿比(Skupi)。據說,司馬臺堡是在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的統治期間興建的,並於 10 世紀和 11 世紀在該皇帝的拜占庭堡壘的遺跡上建造更深厚。斯科普里曾於 992 年至 1015 年之間作為第一個保加利亞帝國的首都,也是彼得·德立安(Peter Delyan)統治下的帝國抗議拜占庭帝國時的中心。關於中世紀的司馬臺堡,除了幾份概述有關修築外貌的文件外,幾乎沒有更多的消息。在 1346 年的司馬臺堡,斯特凡·杜沙恩(Stefan Dušan)在加冕典禮上接納了皇帝稱號,並將塞爾維亞帝國的首都從司祿比搬至了斯科普里。 仍舊,1660 年,拜占庭帝國的紀錄家埃夫利亞·切萊比(Evliya Çelebi)詳細描述了堡壘的外貌,在穿越帝國領土期間:1963 年,司馬臺堡再次被地震部分摧毀,但直至近期才被重建。夜晚的司馬臺堡景象2006 年末至 2007 年初,馬其頓政府資助的司馬臺堡研究和挖掘終於正式開始,研究者發現木管樂器和 3000 年前的黏土飾品。挖掘主要堡壘時,也發現了低於司馬臺堡表面的房屋遺跡,據信,這些都是建造堡壘時的司祿比居民。考古挖掘在 2009 年繼續進行。2010 年 5 月,考古學家在堡壘發現了馬其頓史上最大的拜占庭錢幣寶庫。發現司馬臺堡內的 13 世紀教堂,文化保護處作出了以建成教堂博物館的方式重建的項目。種族阿爾巴尼亞群體,在多元一體黨(DUI)帶頭下,主張該現場包含一個較舊的伊利裡亞結構,並借其所謂伊裡裡亞血統,聲稱現場應屬於他們。爭議圍繞於競爭對該地區的要求,是作為基督教或穆斯林,以及馬其頓或阿爾巴尼亞的聲稱。2011 年 2 月 10 日深夜,近 100 名種族阿爾巴尼亞人���集到現場,發現了維羅那(Bitola)有 50多名建築工人在司馬臺堡上正在建造鋼鐵教堂博物館。當問誰命令建造時,工人拒絕回答,但透露他們被指示從晚上 10 點開始一直到夜裡建造。一部分群眾便開始破壞和破壞部分腳手架,在政府正式停止後,重建於當天繼續進行。馬其頓警察將建築工人帶離了建築現場。根據媒體的影像,現場有多高階種族阿爾巴尼亞部長和多元一體黨(DUI)領導團隊的成員。在此次事件前兩週,DUI發言人曾要求停止該項目。在接下來的兩天,Facebook 上的馬其頓人彼此鼓動聚集到現場並保護現場及其工人。兩個團體的成員幾乎同時在 2 月 13 日到達,隨即發生暴力衝突,造成約 10 人受傷,其中包括兩名警察。反對派,無論是馬其頓還是阿爾巴尼亞派,都譴責暴力行動,批評總理NikolaGruevski造成兩族間緊張局勢,並要求政府對此負責。馬其頓最多數反對黨社會民主聯盟(Social Democratic Union of Macedonia)表示,這件事情是為了將人們從一股蔓延的貧窮與腐敗中轉移開而設計出來的。阿爾巴尼亞新民主黨(Albanian New Democracy )也表示:「不應該以破壞國家未來為前提,去強調國家的過去」。土耳其外交部發表聲明:「馬其頓政府決定在司馬臺堡上最顯眼的位置建造一座教堂博物館,將會在社會中造成嚴重的緊張局勢。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