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MKD
馬其頓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89
電壓
220V
插座別
北馬其頓共和國,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成員國之一,1991年獲得獨立後,當時國號為「馬其頓共和國」;2019年2月12日國號改為現名,才得以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首都與最大都市為斯科普里,大約有大約2千萬人口。「馬其頓」原是古希臘時期希臘北部的國家的名稱,由亞歷山大大帝統治的馬其頓帝國曾經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佔廣義馬其頓地區的一半國土的北馬其頓,為內陸國家,多山,主要河流為貫穿南北的瓦爾達爾河;通用隸屬於東南南斯拉夫語支的馬其頓語,與保加利亞語完全互通。2018年,希臘與馬其頓共和國達成協議,改國號,兩國關係才有望改善,北馬其頓也有望加入歐盟。旅行愛好者來到馬其頓,可全方位領略到此一歷史悠久的國度兼現代文明中獨有的文化景觀,值得探索。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MKD
馬其頓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20V
電話國碼
+389
插座別
Kursumli An是位於斯科普耶舊城的奧斯曼商旅,位於馬其頓博物館範圍內,曾被用作旅館和監獄。建於15或16世紀,是用來把100匹馬養活的,牆壁形成正方形,但屋頂是用金字塔形狀的圓頂,圓頂本來被覆蓋著鉛,這也是為什麼它被稱為“Lead Bazaar”。地面的房間用於儲存,樓上則是用來住宿的房間,建築物也有提供家畜的房間。
「聖母降生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 of The Theotokos)位於北馬其頓塞浦樂米的斯科普,是個東正教教堂,傳說曾有中世紀的教堂。19 世紀初,斯科普的當地居民決定在那裡建立一座新教堂,也構成可能的原因是奧斯曼法律改變,曾經限制基督教教堂建設或改造的限制也消失了。 建築工程由建築師和畫家Damjan Jankulov於1809年開始,在他去世的期間由他的兒子Andrey Damyanov帶領下於1835年5月1日,用於聖母降生為聖地。 教堂是以西方延伸三條正面廊道石造拜占庭式的建築,其主殿是一座三通般的屋宇,屋頂的拱門採用兩塊半圓形石緣,中間刻有火焰紋路搭配著兩塊菱形石葉協調。聖像壁的雕刻風格裡用到了大量的大理石和木雕。於完成教堂的一年後,校內才建立了一間具有保加利亞教授的修道院學校,約1850 年該學校改為蘭卡爾曼式,1895 年轉變為斯科普的保加利亞教育學校。 由於蘇丹阿杜賴齊茲(Abdülaziz)於1870 年2 月 27 日發布法米恩,斯科普的斯拉夫族群進行投票後,斯科普保加利亞正教教區於1874 年首次任命新的主教,其聖地就是此座聖母降生教堂。 1912 年斯科普屬於塞爾維亞,教堂也移屬於塞爾維亞正教教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保加利亞佔領地區時,教堂重新歸屬於BOC。1944年4月6日,教堂在聯合部隊空襲期間受到火災損害。據其他報導指出,此事件是因為位於教堂服務設施的德國軍事部隊廚師意外引發。令人感興趣的是一塊保存完整的石碑被發現,冊封於1879年7月20日,上面寫著「 Bulgarian People's Church of the Nativity of the Holy Virgin 的主門」,報導指出該碑石曾被安裝於教堂本身,但後來被除下在某個秘密處所保存,免於奧斯曼政權的破壞。
Markovi Kuli(或又被稱作Marko's Towers)位於北馬其頓Prilep以西北方,位於村莊Varoš以上的高山上,高約120至180公尺,落差陡峭,遍佈小型花崗石。發掘發現,此地曾有一個早期古堡,名稱為Keramija(喀拉密亞),在羅馬時期,此小村落有著興旺的景象,數個大理石裝飾物體展示出早期基督教的確切證據。高塔上的堡壘可追溯於13至14世紀,保存狀況良好,牆壁厚度約1公尺,主要由石灰砂及石灰岩堆砌而成,內牆以及內部地貌非常完整,並有許多重新裝修的記號所見,為當時的塞爾維亞國王Vukasin及其兒子Marko之居所所矣。此地除了皇宮,還有一個約3.6公頃的社區,在東南面有兩道大門,其間有一座大型哨所,在東南牆面可見著三座保存完整的塔樓,而低部的壁壘由許多短牆緊密的排列而成,西面亦有岩石中游窟,可見此處有當時定期歷經土耳其出兵的攻擊,無論如何,在1395年King Marko之死後,此地便被奧斯曼軍隊佔據,居民也因此遷往Marko's Towers的腳下開設新居所,此地也因之而有了今日的Varoš名稱。
「沙連納清真寺」位於北馬其頓泰託沃,是一座該地的古老建築,始建於1438年,由當地一對姊妹出資建造,建築設計師為伊沙克貝伊。1833年阿卜杜拉赫曼·帕夏對此清真寺進行了重建,並在1991年在周圍增建了一圈經典奧斯曼風格的圍牆。2010年開始,清真寺的外部飾面開始翻新,美國國務院提供了約94,700歐元的捐助金,於2011年重建該圍牆。清真寺飾以色彩鮮豔的花卉畫作,更少見的是其使用鵪蛋混合油料釉料,並且沒有外部的圓頂,保有了早期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建築風格。2017年3月14日,該清真寺獲北馬其頓政府公告為具有獨特重要性的特別重要文化遺產。「沙連納清真寺」位於北馬其頓泰託沃,始建於1438年,由當地一對姊妹出資建造,建築設計師為伊沙克貝伊。1833年,阿卜杜拉赫曼·帕夏對此清真寺進行了重建,1991年新建了一圈奧斯曼風格的圍牆,2010年開始重新翻新外部飾面,並於2011年獲得約為94,700歐元的美國國務院捐款,重建圍牆。清真寺具有不同於其他傳統清真寺的色彩鮮豔的花卉畫作,更少見的是其使用多達30,000枚以上的鵪蛋混合油料釉料,並沒有外部的圓頂,保有了早期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建築風格。2017年3月,此清真寺獲北馬其頓政府公告為具有獨特重要性的特別重要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