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其頓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北馬其頓

貨幣MKD

馬其頓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89

電壓

220V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北馬其頓共和國,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成員國之一,1991年獲得獨立後,當時國號為「馬其頓共和國」;2019年2月12日國號改為現名,才得以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首都與最大都市為斯科普里,大約有大約2千萬人口。「馬其頓」原是古希臘時期希臘北部的國家的名稱,由亞歷山大大帝統治的馬其頓帝國曾經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佔廣義馬其頓地區的一半國土的北馬其頓,為內陸國家,多山,主要河流為貫穿南北的瓦爾達爾河;通用隸屬於東南南斯拉夫語支的馬其頓語,與保加利亞語完全互通。2018年,希臘與馬其頓共和國達成協議,改國號,兩國關係才有望改善,北馬其頓也有望加入歐盟。旅行愛好者來到馬其頓,可全方位領略到此一歷史悠久的國度兼現代文明中獨有的文化景觀,值得探索。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MKD

馬其頓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20V

電話國碼

+389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聖約翰教堂
北馬其頓-奧赫里德區

聖約翰神學家神廟位於北馬其頓哥爾季斯坦的約士湖湖畔的卡內奧海灘上方,是一座馬其頓正教會,紀念開啟啟示經的約翰。建築年份不得而知,但有文件指出約在1447年前就已經建造。考古學家相信,教堂很可能在13世紀建造。1964年的重新修復導致在其天穹中發現壁畫。教堂具有十字形建築規劃,有一個矩形的基底。建築師尚不得而知。14世紀,在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前經過重新建修,內部建了一個木雕拱門,到20世紀,無數的聖徒以及瑪利亞都被描繪在亞司上。教堂的圓頂上可以看到基督全能的壁畫,以及陪伴聖埃拉斯穆斯的聖克萊門特的壁畫也可以看到在教堂的牆壁上。

Ishak Çelebi Mosque
北馬其頓-比托拉區

比托拉(Bitola),北馬其頓最大的清真寺「伊沙亞克·澤勒比清真寺」(Ishak Çelebi Mosque)坐落於Dragor River的北岸,在Emir Bey/Eyne Bey/Ishak Çelebi mahalle稱為Bit-Pazar,一般被稱為Ishakkiye,這座清真寺是由穆斯林法官Ishak Çelebi,繼承者Isa Fakıh建於1506年,大門上有一大塊大理石刻有8行詩句,以年代碼書寫,題為:「伊沙亞克·伊薩·澤勒比祈福賜福,古屋重鑄建置新,願祂拯救得至極,安慰人間芬芳馥,萬物敬順天真信,靈臨靈音歡樂嘉,大同一家博義愛,恩賜吾人蒙萬物」。

Heraclea Lyncestis
北馬其頓-比托拉區

赫拉克里亞·林卡斯提斯(Heraclea Lyncestis)是古希臘馬其頓的一個古城,後來由羅馬人統治。它的遺址位於今天的北馬其頓比托拉西南部。在早期基督教時期,赫拉克里亞是一個重要的主教坐席和維亞·厄格納蒂亞(Via Egnatia)的中途站,此路線通過德提裡亞港(Dyrrachium)曾連接布拉格與羅馬。其中一些主教在塞爾迪卡等附近城鎮的主教會議中被提及。該市在公元6世紀由於地震和斯拉夫入侵而日益淪為廢墟。它是由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 of Macedon)在公元4世紀中葉建立的,以神話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名字命名。名稱Lynkestis源於被腓力所征服的古代王國,城市就建在這裡。赫拉克里亞在古代是一個戰略要塞,它控制了愛爾蘭和馬其頓之間最主要的東西方路線之一。腓力二世創立赫拉克里亞阻止了來自西方的伊利裡亞人入侵馬其頓。該城與馬其頓戰爭有關,直到公元2世紀中葉,羅馬人征服了馬其頓,摧毀了其政治權力。羅馬人將馬其頓分為4個地區,赫拉克里亞成為馬其頓普羅米亞一部分。維亞·厄格納蒂亞(Via Egnatia),南斯拉夫境內主要的羅馬大路,經過赫拉克里亞,該城交通便利,因此能夠保持其財富。巴士發現的羅馬統治時期的物件包括獻祭紀念碑、柱廊、浴室、劇場和城牆。哈德良在城市中心建造了一座劇場,建立於安東尼烏斯·皮烏斯(Antoninus Pius)統治時期。1931年發現的一塊小骨購票是最早的劇場存在證據,14排座位。劇場本身直到1968年才被發現。公元4世紀到6世紀之間,赫拉克里亞是一個重要的主教中心,其中一些主教在塞爾蒂卡會議的行為中被提及,另外在公元449年的以弗所第二次會議上有主教Quintilinus的記載。472年,赫拉克里亞被多瑞克·威西哥德(Theodoric the Great)率領的奧斯特羅格斯(Ostrogoth/Visigoth)部隊洗劫,儘管城市的主教給了他一大筆禮物,但仍被479年洗劫一次。此後,在5世紀晚期和6世紀初,城市得以重建,但當518年發生地震時,赫拉克里亞的居民逐漸放棄了這座城市。接著,在7世紀前夕,納特(Dragovites),一個由阿瓦爾人(Avars)從北方擠掉的斯拉夫部落,定居在該地區。最後一枚硬幣的鑄造日期約為公元585年,表明該市最終被斯拉夫人攻佔。因此,原本荒蕪的劇場四周築起了幾座茅舍。小教堂於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1936至1938年間被挖掘出來,起初以為是古代宮殿,但在1960至1964年間的後續研究中,得知它是一座早期基督教教堂。其內部有採用"opus sectile"技術鋪設的裝飾地板以及幾間研究出土的室內空間。第一個房間用於洗禮,第二個房間的地板鋪設了使用"opus tessellatum"技術的馬賽克。大約於4至6世紀間,大教堂被建於另一座先前存在的教堂上,其內部有門廊柱廊、外廊廳、內廊廳、北附屬室和南附屬室。這些房間的地板上鋪設了幾何圖形和花紋的馬賽克,其中內廊廳的馬賽克是晚期公元6世紀的早期拜占庭藝術,尺寸約為約。內容包括鳥類、樹木、灌木、紅色的狗──表示後世的一個象徵,以及動物──地球的領域。主教居室於1970至1975年間被挖掘出來,西部先前被發現,南面接近城牆。

穆斯塔法·帕沙清真寺
北馬其頓-史高比耶

「史可普耶摩哈菲帕夏清真寺」位於北馬其頓史可普耶老市集,是一座奧斯曼時期建築物。它是由1492年小米塔夫·帕夏·莫斯塔法(Çoban Mustafa Pasha)建造,他之後成為薩倫一世朝廷的副大臣。清真寺保存規定幾乎完好,無添加任何部分。莫斯塔法·帕夏的女兒烏米的遺體被埋葬於對面的墳墓。清真寺的後院有一片玫瑰花園,由土耳其政府開支,於 2011 年 8 月完成修繕工程。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