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MKD
馬其頓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89
電壓
220V
插座別
北馬其頓共和國,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成員國之一,1991年獲得獨立後,當時國號為「馬其頓共和國」;2019年2月12日國號改為現名,才得以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首都與最大都市為斯科普里,大約有大約2千萬人口。「馬其頓」原是古希臘時期希臘北部的國家的名稱,由亞歷山大大帝統治的馬其頓帝國曾經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佔廣義馬其頓地區的一半國土的北馬其頓,為內陸國家,多山,主要河流為貫穿南北的瓦爾達爾河;通用隸屬於東南南斯拉夫語支的馬其頓語,與保加利亞語完全互通。2018年,希臘與馬其頓共和國達成協議,改國號,兩國關係才有望改善,北馬其頓也有望加入歐盟。旅行愛好者來到馬其頓,可全方位領略到此一歷史悠久的國度兼現代文明中獨有的文化景觀,值得探索。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MKD
馬其頓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20V
電話國碼
+389
插座別
白晉紀念堂位於奧赫裡德,距離薩穆伊爾堡壘約250米。未來,這個廣大的古蹟群將把時候聖克萊門的許多公廨重新搭建起來。克萊門聖堂是於西元893年由聖克萊門建造的,它曾有過奧赫裡德文學學校,是古斯拉夫文學和文化活動的中心。約有3500多名弟子在此學習。由於突尼斯帝國的到來,克萊門聖堂被轉換成穆斯林墳墓,現存的只有一小塊區域。來自奧赫裡德名門的突尼斯家族奧印拿爾斯的Sinan Chelebi為紀念以及供奉,建造了此清真寺,但是在2000年被拆卸,原因是建立在白晉的教堂建築物上面。此外,古典時期以及當代也都有過多次修復和挖掘。最近一次修復的工程始於2000年12月8日,並於2002年8月10日完成。聖克萊門的多個遺物也被搬移到了聖堂裡。此外,在白晉墳墓中發現了一個五通道教堂的洗禮臺,地面上的十字架紋路約出現於4-6世紀之間,推測在9世紀聖克萊門建立僧團時建造的僧院正是建基於此早期基督教禮拜堂。2007年10月10日,考古學家們在挖掘僧院時,發現了大約2383枚威尼斯銀幣的儲藏,這些銀幣的出現意味著奧赫裡德和威尼斯有過商業聯繫。
「沙連納清真寺」位於北馬其頓泰託沃,是一座該地的古老建築,始建於1438年,由當地一對姊妹出資建造,建築設計師為伊沙克貝伊。1833年阿卜杜拉赫曼·帕夏對此清真寺進行了重建,並在1991年在周圍增建了一圈經典奧斯曼風格的圍牆。2010年開始,清真寺的外部飾面開始翻新,美國國務院提供了約94,700歐元的捐助金,於2011年重建該圍牆。清真寺飾以色彩鮮豔的花卉畫作,更少見的是其使用鵪蛋混合油料釉料,並且沒有外部的圓頂,保有了早期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建築風格。2017年3月14日,該清真寺獲北馬其頓政府公告為具有獨特重要性的特別重要文化遺產。「沙連納清真寺」位於北馬其頓泰託沃,始建於1438年,由當地一對姊妹出資建造,建築設計師為伊沙克貝伊。1833年,阿卜杜拉赫曼·帕夏對此清真寺進行了重建,1991年新建了一圈奧斯曼風格的圍牆,2010年開始重新翻新外部飾面,並於2011年獲得約為94,700歐元的美國國務院捐款,重建圍牆。清真寺具有不同於其他傳統清真寺的色彩鮮豔的花卉畫作,更少見的是其使用多達30,000枚以上的鵪蛋混合油料釉料,並沒有外部的圓頂,保有了早期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建築風格。2017年3月,此清真寺獲北馬其頓政府公告為具有獨特重要性的特別重要文化遺產。
「Cifte hammam」位於馬其頓北部斯科普里的老市場,於15世紀中期由波士尼亞將領伊薩·比格·伊斯哈科維奇建造,以此為他的慈善活動提供固定收入。「Cifte hammam」的名字源自土耳其文的「çift」意思是「兩個或「情侶」,因為建築物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自2001年起,該建築物被用於國家博物館「馬其頓國家美術館」的展覽。澡堂已不再運作,男性和女性的更衣室分開,有一個共用的洗澡區。當時有三個獨立的室以高溫運行,其中一個是為斯科普里的猶太人進行儀式洗澡而建造的池塘。如今已不再運作,是馬其頓國家美術館的展覽之一,該美術館的總部位於Multimedia中心「Mala stanica」。Daut Paşa Hammam也是馬其頓國家美術館的一部分。
「母親特蕾莎紀念館」獻給天主教聖女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母親特蕾莎,位於她出生的北馬其頓斯科普耶(Skopje),她於1910至1928年之間住在那裡。紀念館位於最受歡迎的馬其頓街(Macedonia Street),Centar 市政府所在地,極其親近 Ristiḱ 宮殿和馬其頓廣場(Macedonia Square),建在耶穌聖心羅馬天主教堂舊址上,母親特蕾莎曾於此受洗。開放前三週,紀念館已受到約1萬2千人的參觀。此項耗資約200萬歐元的紀念館於2009年1月30日,由北馬其頓總理 Nikola Gruevski 開放。儀式上更有外國代表團、北馬其頓羅馬天主教會及馬其頓東正教堂來賓出席。一週前,北馬其頓外交部長 Antonio Milošoski 已將一塊紀念牌安葬在母親特蕾莎在印度加爾各答(Kolkata)的墓地,上面刻著「來自北馬其頓共和國及特蕾莎的家鄉斯科普耶同胞的感激」。紀念館旁邊的母親特蕾莎紀念碑 建築始於2008年5月,由馬其頓政府資助,由文化部負責執行,它是一個以母親特蕾莎的出生房為原型,兼具多功用和聖潔性質的現代版設計。紀念館內保存了一部分斷屍,斷屍由斯科普耶羅馬天主教會支持,Nikola Gruevski 在開放大典時宣佈此項安排。還有博物館,展示母親特蕾莎和家族成員的逼真雕塑,其中有一座雕塑展示10歲時的母親特蕾莎,坐在石頭上手捧鴿子。紀念館也空出了文化展覽空間,及畫廊。該項目的建築師是Vangel Božinovski,Slobodan Arsovski 擔任助理,而建築學教授 Divna Pencić 稱該建築「毫無體面及不入流的靜念母親特蕾莎」,「政治能力的令人沮喪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