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MYR
令吉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話國碼
+60
電壓
240V
插座別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在大英帝國的獨立後,新加坡及砂拉越得以自治,1963年馬來西亞協定簽訂後,正式成立聯邦政府。馬來西亞語言涵蓋137種,主要為漢語、印度語言及土著語言。2021年的民族構成以馬來人、婆羅洲人及少數歐亞群體為主,宗教則以伊斯蘭教及基督教為主,並尊重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間信仰。馬來西亞政府的基楚為聯邦議會民主制選舉君主立憲制西敏制,三權分立,最高元首為阿布都拉陛下,首相為安華依布拉欣,首席大法官東姑麥潤,上議院主席旺朱乃迪,下議院議長佐哈里阿都。2022年的軍事人力約為約109,000人,國土面積約330,803km2,2023年的人口約為34億3283萬人,2023年的GDP(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約為12,308億美元,GDP(美元按市價計算)約為4,470億美元,人均GDP(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約為36,846美元,人均GDP(美元按市價計算)約為13,382美元,2015年Gini指數為41,2020年HDI指數為0.810,貨幣為馬來西亞令吉,通用時區為馬來西亞標準時間,其國歌主要是馬來語。馬來西亞傳統藝術方面,主要集中在雕刻、編織及銀器,有許多文化是共享的,例如烹飪及華人餐廳等。政府正推動旅遊業,讓馬來西亞經濟多樣化,減少對於出口貨物的依賴。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MYR
令吉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壓
240V
電話國碼
+60
插座別

Masjid Tanah是馬來西亞馬六甲州西北部的一個鎮及議員席位,鄰近林吉河與森美蘭州。根據地方口頭傳說,Masjid Tanah首先是由馬來西亞馬六甲清廷帝國的馬來族與泗蘭人於14-15世紀定居的。後來經歷英國入主並被合併馬六甲灣口殖民地之後,馬士廷納就正式成為灣口殖民地的一個市鎮。馬士廷納靠近古蘭古文化影響較大,其名字也是來自1800年左右一名來自古吉拉特邦的穆罕默德神父源於古蘭文的“Masjid Tanah”,這間曾經用土地建成的清真寺後來被拆除,但於1951年又被三彈重建。此外,Masjid Tanah也有許多沙灘,如賓德拉灣沙灘、彭坤白海灘以及位於7公里以外的彭坤白海灘。此外,據2020年普查,Masjid Tanah的人口約為95,689,其中約91%是馬來人,而這裡也擁有多所學校、清真寺以及Al-Khawarizmi天文臺。

位於檳城古晉佩南府的一座名為「瓦查安嘉拉瑪佛寺」的泰式廟宇,前身於1795年已有,歷史悠久,是州內最古老的馬來西亞泰國廟宇。這裡是一個每年都會舉辦 Songkran 和 Loi Krathong 節日的重要場所, graciously granted by Queen Victoria 與當時的《海峽殖民地》總督William John Butterworth to two Siamese female,約有647位巴蜀與泰國人口於市內居住。泰國大師 Phra Phorthan Kuad 在之後於這裡建立了該廟,由於本尊很喜愛地方特色菜“Passam Laksa”,令該菜落於廟宇成為神明供品,此外於1948年被正式正名為「瓦查安嘉拉瑪佛寺」。廟內設有世界上最長的臥佛,足有100多米之長,以及遍佈主禮拜大殿的榮福佛像及其他神秘生物雕塑,也設有殯葬箱,安陵納火化的骨灰,1962 年泰國國王 Bhumibol Adulyadej 和 Queen Sirikit 曾於廟內做客並慰勉宗教僧眾。

「皮特街」(馬來語:Jalan Masjid Kapitan Keling)位於馬來西亞檳城的城市中心,是該城中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街名由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英國1786年的首相而命名。約在幾米之內,你可以找到四個不同宗教的宗教建築──伊斯蘭教、道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因此這裡也被稱為「和諧街」(Street of Harmony)。該街線道位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歷史廣大國家上,也反映出數百年來各種宗教和文化的和諧共處。1786年佛萊士·萊特(Captain Francis Light)創立檳城時,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正擔任英國首相,他重新取名檳島為「Prince of Wales Island」(Wales王子島),而檳城因頌揚都鐸約翰三世(King George III)而得名,而第一個大街也是由他本人替該城命名為「Pitt Street」(皮特街),他擔心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會因沒有一條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而不悅,於是不得不將街名變更為「皮特街」(Pitt Street)。凱靈·燈卡皮坦清真寺(Kapitan Keling Mosque)是檳城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觀音廟(Goddess of Mercy Temple)是一座道教寺廟,供奉觀音菩薩。聖喬治教堂(St。George's Church)是東南亞最古老的英國國教教堂。1786年創立的檳城最早的街道-皮特街(Pitt Street),可見該街是當時城鎮的西邊界線,也被標顯於最早的地圖上。當時英國官員和歐洲人居住在皮特街(Pitt Street)的北端,並於1816年興建聖喬治教堂(St。George's Church),而印度穆斯林社區則逐漸擴散到南邊。印度穆斯林社區至今仍有留下痕跡,尤其是1801年修建的凱靈·燈卡皮坦清真寺(Kapitan Keling Mosque)。同時,十九世紀初期,中國人也在該街建立今天的光福宮(Goddess of Mercy Temple)或稱觀音廟。1833年,印度教徒也參與建造了瑞馬哈瑪裡安廟(Sri Mahamariamman Temple),而此廟也成為檳城小印度(Little India)的焦點。皮特街(Pitt Street)上不同宗教和文化的和諧共處難怪該街得名「和諧街」(‘Street of Harmony’)。自1990年以來,當地改變了該街的正式名稱為「Jalan Masjid Kapitan Keling」,然而當地人仍然習慣叫這條街「皮特街」(Pitt Street),部分原因是新名字尷尬難聽,而且也反映出當地人對於檳城殖民歷史的保守性態度。位於皮特街上的瑞馬哈瑪裡安廟(Sri Mahamariamman Temple)是檳城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

阿布峇卡皇家清真寺位於馬來西亞彭亨州北根,於 1976 年正式開放, 用以替換附近的阿都拉清真寺。 這座清真寺設有大約皇家陵墓,會是遊客想了解馬來西亞真正傳統文化的一個不錯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