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MYR
令吉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話國碼
+60
電壓
240V
插座別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在大英帝國的獨立後,新加坡及砂拉越得以自治,1963年馬來西亞協定簽訂後,正式成立聯邦政府。馬來西亞語言涵蓋137種,主要為漢語、印度語言及土著語言。2021年的民族構成以馬來人、婆羅洲人及少數歐亞群體為主,宗教則以伊斯蘭教及基督教為主,並尊重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間信仰。馬來西亞政府的基楚為聯邦議會民主制選舉君主立憲制西敏制,三權分立,最高元首為阿布都拉陛下,首相為安華依布拉欣,首席大法官東姑麥潤,上議院主席旺朱乃迪,下議院議長佐哈里阿都。2022年的軍事人力約為約109,000人,國土面積約330,803km2,2023年的人口約為34億3283萬人,2023年的GDP(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約為12,308億美元,GDP(美元按市價計算)約為4,470億美元,人均GDP(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約為36,846美元,人均GDP(美元按市價計算)約為13,382美元,2015年Gini指數為41,2020年HDI指數為0.810,貨幣為馬來西亞令吉,通用時區為馬來西亞標準時間,其國歌主要是馬來語。馬來西亞傳統藝術方面,主要集中在雕刻、編織及銀器,有許多文化是共享的,例如烹飪及華人餐廳等。政府正推動旅遊業,讓馬來西亞經濟多樣化,減少對於出口貨物的依賴。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MYR
令吉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壓
240V
電話國碼
+60
插座別
史瑞馬裡安曼神廟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是當地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創立於1873年。 1968年新的建築物於景廷南印度式神廟設計,最出色的是五層樓的「Raja Gopuram」牆頭,該牆頭由印度南部的工匠雕塑,包括著名的雕塑家S.T.Muniappa及他創造了共228尊雕像。此廟也有一座銀輪子,滿佈240鈴鐺,於1983年首次用於「Thaipusam」節日,用以把「Lord Muruga」及他的隨從攜航前往加路西海灘巴杜洞穴。2009年,該廟前灰色的建築將改建為六層樓,「Bangunan Mariamman」由大馬工程部和工程部長Datuk Seri S. Samy Vellu開闢,成為了該寺廟逾40年等待的新空間。每年的聖節「Deepavali」及「Thaipusam」時期都是祭拜活動的高峰,許多海外印度人也會訪問、參拜,奉獻祈福。
「A ’Famosa Resort Malaysia」位於馬六甲州阿羅加,距離北南快速公路辛邦阿姆帕特出口不遠,早期以16世紀葡萄牙人建立的火堡同名而命名。該度假村的格式包括一個27洞高爾夫球場、一個體驗水上娛樂的水上公園、一個動物世界「Safari Wonderland」、一個以古西部為題的晚上娛樂設施、度假飯店以及數個公寓式飯店和別墅區。「A' Famosa Safari Wonderland」是一個野生動物園,它聚集了100多種動物,還設有步行區、雞農場、猴子島和穿過整個沙漠園區的卡車旅行。這個園區還舉辦多項動物表演,如大象接觸、鳥的顏色、動物的樂趣等。「A' Famosa Water Theme Park」佔地約7萬平方公尺,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水上公園,提供滑梯、游泳池和各種家庭、成人和孩子參與的活動。「A’Famosa Old West」設有多種娛樂場所,如餐廳、購物村等,每晚將舉行動物音樂遊行、跳舞和煙火活動。「A’Famosa Resort」提供住宿服務,包括配備陽臺的度假飯店,還有獨立工作室、2臥室和3臥室單位以及三至五臥室的別墅。「Freeport A'Famosa Outlet」共提供超過80個時裝、運動和飾品品牌,面積為18萬平方英尺。該購物中心的建築風格模仿了馬六甲的荷蘭遺產,此外還設有一條湖、噴水池、旋轉木馬和風車等。2014年7月,A'Famosa Resort建造了馬來西亞最大的「ketupat」複製品,並被記錄進馬來西亞記錄簿。A Famosa Resort距離KTM Komuter Tampin只要駕車10分鐘即可。
穆阿鎮約翰Jamek清真寺是馬來西亞柔佛州穆阿市的歷史悠久的清真寺,位於傑威廊(Jalan Petri),靠近穆阿河口。第一座穆阿Jamek清真寺於1887年建成。1920年代,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考慮為穆阿建造一座新的Jamek清真寺。在向公眾募款之後,負責建造新清真寺的委員會成功籌辦了大約一萬令吉。委員會隨即將人民的願望提交給蘇丹,獲得皇家授權。1925年,穆阿就開始興建伊斯蘭清真寺伊薩克·易卜拉欣(Sultan Ibrahim Jamek)。五年後,1930年,清真寺完工並由柔佛Dato' Menteri Besar賈法(Dato Mustafa bin Jaafar)正式開放。清真寺的建築風格混合西方風格與中東風格。
「司登伊斯梅爾大橋」是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馬哈魯縣渡河市一座橋樑,連接渡河市的班達馬哈拉尼及談積阿嘎(現在被命名為唐加克區)。這座橋取代1960年代舊式渡輪服務。這座橋樑原本是一座收費橋樑,使馬來西亞達成基隆坦州的清楚彥彼斯大橋之後的第二座收費橋。馬哈魯縣的渡河市在1890年,由柔佛州的已故蘇丹授名開埠之後,啟用搭乘「潘娜邦」(Penambang)渡輪的方式渡河;隨著時間發展,渡輪常常無法應付想穿越馬勞河的車輛們。搭乘渡輪的交通非常耗時,尤其是在洪水季節時還有危險。因此,政府提出建造一座橋樑,將班達馬哈拉尼和馬六甲連接起來的構想。最初,政府計畫只在士古東(Sungai Batu Pahat)河上建造一座橋,但在馬哈魯縣居民施壓之後,政府新增另一個建造馬哈魯河上橋樑的計劃,兩處的橋樑在馬來亞第二計劃時期即被列為急需要改善的基礎設施,並於工程部長、桑文彥(Tun V.T. Sambanthan)公佈後,就正式開放招標在1960年,共收到來自10家橋樑公司25份投標,其中兩位得標者是來自法國公司。在此之前,政府計劃將於馬哈魯和士古東投入共8百萬令吉的建築成本,最後政府成功取得來自美國查斯銀行的900萬令吉的貸款,其中3.25百萬令吉拿來用於興建工程上。1965年底開始興建,1967年初工程完工,橋距離潘娜邦渡輪站約1.5公里處。興建橋樑時,用去了約9000立方米混凝土、2100噸鋼筋,以及130名工作人員,建成後使約自沙義雅-唐角-賈森路徑的車輛可節省64公里的車程。為了有效地管理於建築完成後湧入的交通族群,該橋樑沿路也修建四個環島,包括下萬哩-本塔灣-蘇萊曼-海立迪,及一百萬令吉的裝置費用。司登伊斯梅爾大橋樑於1967年4月16日由柔佛州的已故蘇丹安布巴卡爾二世正式開放,正式命名為「司登伊斯梅爾大橋」。隨著橋落成,自晚上十二時前,渡輪「潘娜邦」的服務也立即停止。司登伊斯梅爾大橋是基隆坦州的清楚彥彼斯大橋之後馬來西亞的第二座收費橋樑,於唐加克岸內設置了80萬令吉的收費站來為橋建費用收銀;最初,政府宣佈收取摩托車25仙、汽車及重型車輛75至175令吉的運輸費用,不過在開放後改為50仙(摩托車免收),汽車及出租車150令吉,重型車輛350令吉;市民及交通部門抗議橋的開放,特別是出租車及巴士公司,並發動抵制運動,及後政府於1971年7月1日前夕,第二任總理阿都拉扎克(Tun Abdul Razak)宣佈將收費減為汽車50令吉、重型車輛100令吉,及將機車免費;1975年5月,阿都拉扎克蒞臨馬哈魯,公佈取消司登伊斯梅爾大橋樑的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