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56
電壓
230V
插座別
馬爾他共和國,又名馬耳他,位於南歐,為一個地中海中心的島國,由馬耳他島、戈佐島、科米諾島等幾個島嶼組成,以英語和馬耳他語為官方語言,是英聯邦、歐盟、申根區成員國,首都瓦萊塔也於2018年被評為歐洲文化中心。馬耳他旅遊業發展迅速,每年大約有超過100萬的遊客參觀海灘、歷史城鎮和岩石景觀,約有70萬遊客來這裡參加英語課程。其主要增長的經濟活動是服務業、金融業及紡織業,1992年根據證券交易所設立於此。除了旅遊,鳥類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大量的鹽池和一個鹽池國家公園也為觀光客所吸引。交通以左行交通制度為主,公共交通系統也是本國的一大特色,被當地人和遊客廣泛使用。此外,還有航空和有限的包機服務從馬耳他機場到歐洲各大城市,以及微型飛機俱樂部從馬爾他國際機場起飛。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56
插座別

「聖受洗者普布里烏斯教堂(或稱弗洛裡安那教堂)位於馬耳他的弗洛裡安那,是向聖受洗者普布里烏斯祝禱的羅馬天主教堂,於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間分階段修建而成。1733年8月2日,由彼得阿費蘭德布桑主教在維爾納大帥安東尼奧曼奴爾施下第一磚頭;七年後完工的聖器室可以作為供當時新興郊區弗洛裡安那居民使用的小型教堂,1768年1月17日,聖受洗者普布里烏斯的神父遺物傳入教堂,此時教堂已完成修建,最早的規劃則歸咎於弗朗西斯科·馬蘭東之手。原本屬於馬耳他瓦萊塔的聖保羅教區,教堂的前面於1771年開始重建,1780年的圓頂完工,1776年特設為副教區,並於1792年3月20日被溫森佐·拉比尼主教奉獻而成為教區。1856至1861年間新增兩個教區,及一間神父屋,1884至1890年中,尼古拉·贊默特重建教堂的外觀,並於1889、1892年完成兩座新鐘塔。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更為教堂內部裝飾,直至二戰期間的空襲下,教堂3-4日及4月28日兩次遭受轟炸,前面及圓頂嚴重受損,而十六人於此犧牲,直至隔鄰的薩裡亞教堂暫時作為教區,直到1944年12月10日聖受洗者普布里烏斯教堂重新開放。重建工作由建築師古斯塔夫·文仙蒂負責,於50年代後期完成,90年代初終於將教堂內部裝飾完工。教堂目前已列為一級國家古蹟並在國家馬耳他島文化財產登記上列出。

'Church of the Circumcision of Our Lord'(又稱「Jesuits教會」或「大學教會」) 是馬耳他瓦萊塔最古老且規模最大的教堂之一。它由若士修會於1593至1609年間建造,擁有傳統巴洛克風格特色,坐落於舊大學校址內,原址為「Melitense學院」。於1634年發生的火藥工廠爆炸一事,導致教堂及學院遭到嚴重的破壞,義大利建築師雷西歐·布萊納米奇重建教堂,並在1768年若士修會被從馬耳他驅逐出境後,仍繼續供奉。教堂並仍用於馬耳他大學(原為Collegium Melitense)碩士及士畢業典禮,亦有登記於馬耳他國家文化財產清單。1996至2002年,教堂內及外也曾重新修復,而2016-2018年間,教堂正面、屋頂及圓頂及鄰近的舊大學校址正面更再次經過修復。教堂內的大壁畫描繪耶穌受割禮,為一道來自義大利藝術家之作,其內亦有來自16世紀晚期至18世紀晚期的繪畫,其中包含了巴爾達斯·佩魯齊、斯特凡·艾拉第、尼克羅·德·西莫尼和馬蒂亞·普裡蒂的作品。Church of the Circumcision of Our Lord(又稱Jesuits教會或University教會)是馬耳他瓦萊塔最古老及最大的教堂之一,於1593-1609年間由若士修會建造,設計具有巴洛克風格特色,亦是舊大學校園的一部分,原址為Melitense學院。於1634年火藥工廠爆炸後,教堂及學院遭受嚴重破壞,便由義大利建築師雷西歐·布萊納米奇將它重建為現有的巴洛克風格,亦於1768年若士修會被從馬耳他驅逐出境後,依然供奉,並用於馬耳他大學碩士及士畢業典禮,1996-2002年期內教堂亦曾修復,2016-2018年又再次重新修復教堂及鄰近的舊大學校址正面,內部的大壁畫描繪耶穌受割禮,以及16至18世紀的其他繪畫作品。

「聖保羅的避靜室」位於馬爾他Mosta的Wied il-Għasel的一個洞穴中,是一座小小的教堂。傳說這座教堂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不過有些事實顯示,1575年時宗教審判官Pietro Dusina曾經訪問過該教堂,他表示該教堂有一扇木門(當時不多見)及一座祭壇,但是沒有司鐸及禮衣。據某位叫Paolo Cumbo的人支付和慶祝聖保羅的節日。另外,1647年馬爾他第一本歷史書籍,由Giovanni Francesco Abela所寫,也提到該教堂內有一些畫,當時該地區的一位叫Ġan Pawl Mangion的本地人,帶來一幅聖母瑪利亞的畫,並把它放在洞穴內,當下馬爾他的主教Balaguer授予他重新修建這座教堂的許可權,並在聖母瑪利亞的畫旁設立一座祭壇;之後1676年時,一位叫Don Ortensio Bennini的人在節日慶典中在該教堂內彌撒及佈道。但是時間一久,教堂被遺忘。1920年時,大主教Mauro Caruana任命Karm Gauci改修這座教堂,重建了教堂及鐘樓。不過,由於通往教堂的路口受阻,人們不再進入此谷,教堂再度被遺忘,並受多次破壞,後來大主教Mikiel Gonzi取消了教堂的神聖地位。不過現在,此教堂已經恢復到原有的樣子,有一座祭壇,一幅仿照聖保羅及聖安東尼的畫(原本在1988年被盜,後來發現,當今可見於Mosta的教區教堂)。還有一個可從教堂內進入的小洞穴,裡面有一座祭壇,上面有一幅聖母瑪利亞的畫。

Bugibba Temple被發現於1920年代,由馬爾他考古學家Themistocles Zammit發現,當時他發現了Qawra Point附近頗有規模的石頭。這些遺跡於1925年被列為「Qawra Point附近的巨石遺跡」,1928年Zammit和L.J. Upton Way對它進行挖掘。該廟宇是位於Buġibba與Qawra兩鎮之間的一座石器時代的巨石殿堂,距海岸不遠,外牆仍見著珊瑚礁石,從旦門口通匯一條走廊至中間,可見三聖堂,在背後的部份還留存了殿堂的地板,但餘下的結構因為使用於農耕之故被損壞掉了。在考古挖掘期間,被發現了一塊雕刻魚形的方石及一塊磨刻方形法臺石塊,現收藏於瓦萊塔國家考古館。而廟宇的主石頂也曾被改成現代式樣式。最後在該廟宇周圍建造了一座Dolmen Resort酒店,並將其加入到酒店的游泳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