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56
電壓
230V
插座別
馬爾他共和國,又名馬耳他,位於南歐,為一個地中海中心的島國,由馬耳他島、戈佐島、科米諾島等幾個島嶼組成,以英語和馬耳他語為官方語言,是英聯邦、歐盟、申根區成員國,首都瓦萊塔也於2018年被評為歐洲文化中心。馬耳他旅遊業發展迅速,每年大約有超過100萬的遊客參觀海灘、歷史城鎮和岩石景觀,約有70萬遊客來這裡參加英語課程。其主要增長的經濟活動是服務業、金融業及紡織業,1992年根據證券交易所設立於此。除了旅遊,鳥類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大量的鹽池和一個鹽池國家公園也為觀光客所吸引。交通以左行交通制度為主,公共交通系統也是本國的一大特色,被當地人和遊客廣泛使用。此外,還有航空和有限的包機服務從馬耳他機場到歐洲各大城市,以及微型飛機俱樂部從馬爾他國際機場起飛。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56
插座別
 
													
												「聖預言堂」是一座位於馬爾他阿爾米萊裡(Ħal-Millieri)、佐瑞奇(Żurrieq)限界處的中世紀羅馬天主教堂,1419年建立後的跡象顯示,它可能源於羅馬或更古時代。目前無人居住的阿爾米萊裡村源於13世紀,現在的教堂也是於1450年在原地建立的。當建立時,聖預言堂很可能被用於清真寺,建築對應這一觀點;迴廊很可能是祭壇,建築方向也向近麥加。對中世紀時期埋葬的骷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可能是馬爾他第一例梅毒的案例。1480年,修道院經過新教之火,就被與神佑聖,在1575年岔地上的彼得•杜辛納(Monsignor Pietro Dusina)使徒來訪時,發現該地區共有四座教堂,而現在只剩下聖預言堂和聖若望福音堂。岔地上的他發現教堂仍然保存得很好,有三座禮拜壇,另外還有天平,但教堂缺乏神聖的禮衣,收入甚至神主。受他的命令教堂的兩個側禮拜壇也一併拆除。1781年,萬林斯基•溫琴素(Archbishop Vincenzo Labini)來訪時發現教堂已荒廢不用。19世紀早期,來自佐瑞奇(Żurrieq)的弗拉索•馬格洛(Ġuze Magro)對教堂進行了修繕。由比特潔格伊奇(Gejtan Buttigieg)神父於1809年祝臨禮拜聖詔。接著,教堂再次墮落荒廢,直到1968年「午間的藝術(Din l-Art Helwa)」介入以後,才進行清理。據記載,清理時至少有13個卡車的殘骸和碎屑被移走。1970年,在佐瑞奇(Żurrieq)市議會的倡議下,一個信託基金體被成立,教堂管理由「午間的藝術(Din l-Art Helwa)」接管,重新修繕教堂,清理時發現了許多壁畫。這些壁畫可追溯至15世紀中期。壁畫繪製在教堂的內壁,圖案包括聖尼古拉,聖安得烈,聖喬治,聖詹姆斯,聖勞倫斯,聖文森特,聖保羅,聖奧古斯丁,聖布拉季斯,聖阿加西婭,以及聖萊昂。在聖布拉季斯和聖阿加西婭下方畫作旁可以看到,可能是畫家的簽名,名為“Garinu”。由於教堂於此期間曾被用作牲畜棚,壁畫被粉刷白色。1978年由保洛•齊納寧(Paolo Zanolini)對壁畫進行了修復,現在仍然持續進行維護,雙方間涉及的機構有小法庭(Courtaulds)、精彩石碑工坊(Opificio delle Pietre Dure)、馬爾他大學、博物館部門以及修復中心等。儘管這一切的努力,大部分底部的壁畫仍然被丟失,因此用自然色系填充。通過一條小路通往教堂,入口前需要進行下沉三部分步階。教堂建設於晚期中世紀風格,門框原本為歌德式,典型的中世紀教堂樣式,教堂高度為7.3米,寬度5.2米,內部四個尖角拱門,最靠近壇高處的有殘破的拉特屏障,另外還有一座壇,該壇上方畫有聖母預言,皆由Renè Sacco於2003年繪製。教堂還有一些墳墓,在教堂旁邊還發現了許多墳墓,馬爾他大學以及牛津大學的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中世紀硬幣和陶器,同時也發現教堂是建於羅馬別墅地基上的,教堂院子裡面可以看到許多追溯至羅馬時代的物件,如石制優樹搗擊器。教堂本身是一座中世紀的瑰寶,「午間的藝術(Din l-Art Helwa)」也正在進行廣泛的監測活動,以確定教堂的具體狀態,並確定最有效的方案。教堂每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早上9點至中午12時開放訪問,也在國家文物清單中有記載。
.webp) 
													
												在瓦萊塔的聖保羅船難教堂被稱為簡稱"教堂船難聖保羅",是羅馬天主教教區一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新約聖經中描述了聖保羅‧使徒在馬耳他的船難。這間教堂始建於1570年代,由Girolamo Cassar設計,於1582年12月完工。教堂於1639年被移交給耶穌會士。教堂的外觀於1885年按照Nicholas Zammit的設計重新建造。教堂被列入馬耳他島文化財產的國家盤點名錄。教堂中有佳作,包括Matteo Perez d'Aleccio的精美祭壇畫,Attilio Palombi和Giuseppe Calì的畫作。1659年由Lorenzo Gafà的兄弟Melchiorre Cafà雕刻的木雕聖保羅見稱為主祭。每年2月10日,會有一群行列把聖保羅木像攜著遊行在瓦萊塔,時而會有暴雨來襲也沒阻礙活動。此外,也可以在教堂觀賞來自羅馬聖保羅三字兩源教堂被斬首時的聖保羅遺骸,以及該教堂柱頭的一部分。
 
													
												「碎葉婭宮,又稱Spinola House和Villa Spinola,是馬耳他聖若瑟的一座宮殿,建於17世紀,是聖約翰勳章騎士Fra Paolo Raffaele Spinola建的。此宮殿經羅馬諾·亞當佩齊加於18世紀內擴建、裝飾後,是一座羅馬宮殿,最具特色的是上面擁有一座具未受宗教影響的巴洛克時期馬耳他特有建築風格的鐘錶。一直到1860年,這裡曾用於軍事醫院,稱為Forrest醫院;1922年後曾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乞丐住宿的收容所;1960年代,還曾成為現代美術館,在2002年成為馬耳他旅遊部的辦公場所;自2007年開始擔任地中海議會總部所在地。此外,該宮殿還有一座教堂、兩個泊船棚、一座壯觀的觀景臺和一棟閨廳可供訪客駐足,其教堂現屬於不同的公寓主人,該宮殿現屬於馬耳他政府所有。此宮殿曾有大片的花園和梯田,現時已縮減成一個封閉的後花園和一個小的前公園,而也有原宮殿的門禁碎葉婭宮曾於1688年由烏斯貝羅·拉斐爾·碎葉婭的祖叔建成,上方有一棟拋物線形的拱頂正立著一座鐘錶,是斯蒂約翰勳章騎士建造的。1798 年法軍佔領時,宮殿被破壞,原本有的宮殿的鐘錶也因此被破壞;之後在1826年曾進行過修復,最後屬於一棟波灣屋,入主新的主人,最後才交屬馬耳他政府於1975年。此宮殿曾於1936 年以及1991 年出現在郵品上,而宮殿的鐘錶也於2012 年重建,此後2013 年也曾進行過一次修復。此宮殿現為馬耳他政府所有,同時也為地中海議會總部的所在地,地底設有L-Għonnella餐廳。
_01_ies.webp) 
													
												佛聖安浩堡位於馬耳他的比古,位於海灣的中心,最初是由騎士團於1530年到1560年的間期建造,以及由卡洛斯·德·格朗伯格在1690年代以他的設計重建,因參與了1565年戈耳大圍城,最著名,被英國控制至1979年,於1998年上部城堡權轉交給聖馬利諾軍事秩序,現已被列入馬耳他UNESCO世界遺產名單之一,城堡擁有多項榮耀的古老歷史,現今仍保留著富有歷史的建築風貌,有許多文化和歷史活動會舉行在佛聖安浩堡,歡迎熱愛旅行的民眾到此出發,體驗馬耳他的源遠流長文明。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