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56
電壓
230V
插座別
馬爾他共和國,又名馬耳他,位於南歐,為一個地中海中心的島國,由馬耳他島、戈佐島、科米諾島等幾個島嶼組成,以英語和馬耳他語為官方語言,是英聯邦、歐盟、申根區成員國,首都瓦萊塔也於2018年被評為歐洲文化中心。馬耳他旅遊業發展迅速,每年大約有超過100萬的遊客參觀海灘、歷史城鎮和岩石景觀,約有70萬遊客來這裡參加英語課程。其主要增長的經濟活動是服務業、金融業及紡織業,1992年根據證券交易所設立於此。除了旅遊,鳥類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大量的鹽池和一個鹽池國家公園也為觀光客所吸引。交通以左行交通制度為主,公共交通系統也是本國的一大特色,被當地人和遊客廣泛使用。此外,還有航空和有限的包機服務從馬耳他機場到歐洲各大城市,以及微型飛機俱樂部從馬爾他國際機場起飛。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56
插座別
Fort Saint Elmo是馬耳他瓦萊塔的一座星形堡壘,坐落於瑪薩米斯質半島的海岸,將瑪薩米斯質海灣與大直江分隔開來,並與蒂涅和裡卡索利福地堡壘相向而行,以1565年的大攻城戰而聞名。背景與建築設計:早在1417年時,當地民兵就在瑪薩米斯質半島尖端已經建立了一個永久的監視站。1488年,阿拉貢人在聖埃爾莫角上建立了一座瞭望塔,並獻給以埃拉斯穆斯為主的聖埃爾莫的士官們。1533年,國王接受聖約日會的建議,在該塔上加以堅固。1551年,征服者的船隻毫無抵抗地駛入瑪薩米斯質海灣,由此可見必須要大規模擴建該塔。於是於1552年,該塔被拆除重新建造,其設計師為西班牙工程師彼得羅・帕多。新塔壘擁有馬凱堡、堡壘走道,以及一條十角形的外牆。1565年大攻城戰前,還於場內匆匆興建了一座拉維林堡壘。1565年大攻城戰:1565年,騎拉伊斯船隊以更大的力量再次入侵馬耳他,發動「1565年大攻城戰」。聖埃爾莫堡壘作為其中最激烈的戰鬥地點之一,一直在突尼斯人投射在該堡壘上的火炮齊射以及位於瑪薩米斯質海灣北岸多項火砲場對抗,堅持了大約28天。該戰場全軍覆沒,僅有九名馬爾他人游泳到海灣對岸的聖安哥羅堡壘生還。危機報警:為了該堡壘的重要發展,世界古蹟基金會於2008年將其列入全球危機最嚴重的100座建築之一。自2009年以來,大規模修葺工程展開,而截至2014年,上部聖埃爾莫及卡拉法附屬堡式基本修復完成。自2012年起,低部聖埃爾莫已清理掉原本積聚的垃圾,大直江再生公司正對此部分展開修築計畫。堡壘內設有許多英國火炮以及彈藥庫,另外阿伯克羅姆比爵士被安葬於該堡壘的一座壁壘上。另外,聖伯德沙帷幕--又稱阿伯克羅姆比帷幕--是一條長型護牆,連接著聖約翰及聖拉撒路二堡,堡壘門叫作「施救之門」,是進入上層聖埃爾莫的主要入口。該堡壘內設有15世紀的聖安尼教堂,以及在場內舉行閱兵及表演的18世紀聖安尼教堂,另外,當今的聖埃爾莫角正點也同時位於此處。
Bugibba Temple被發現於1920年代,由馬爾他考古學家Themistocles Zammit發現,當時他發現了Qawra Point附近頗有規模的石頭。這些遺跡於1925年被列為「Qawra Point附近的巨石遺跡」,1928年Zammit和L.J. Upton Way對它進行挖掘。該廟宇是位於Buġibba與Qawra兩鎮之間的一座石器時代的巨石殿堂,距海岸不遠,外牆仍見著珊瑚礁石,從旦門口通匯一條走廊至中間,可見三聖堂,在背後的部份還留存了殿堂的地板,但餘下的結構因為使用於農耕之故被損壞掉了。在考古挖掘期間,被發現了一塊雕刻魚形的方石及一塊磨刻方形法臺石塊,現收藏於瓦萊塔國家考古館。而廟宇的主石頂也曾被改成現代式樣式。最後在該廟宇周圍建造了一座Dolmen Resort酒店,並將其加入到酒店的游泳池中。
「碎葉婭宮,又稱Spinola House和Villa Spinola,是馬耳他聖若瑟的一座宮殿,建於17世紀,是聖約翰勳章騎士Fra Paolo Raffaele Spinola建的。此宮殿經羅馬諾·亞當佩齊加於18世紀內擴建、裝飾後,是一座羅馬宮殿,最具特色的是上面擁有一座具未受宗教影響的巴洛克時期馬耳他特有建築風格的鐘錶。一直到1860年,這裡曾用於軍事醫院,稱為Forrest醫院;1922年後曾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乞丐住宿的收容所;1960年代,還曾成為現代美術館,在2002年成為馬耳他旅遊部的辦公場所;自2007年開始擔任地中海議會總部所在地。此外,該宮殿還有一座教堂、兩個泊船棚、一座壯觀的觀景臺和一棟閨廳可供訪客駐足,其教堂現屬於不同的公寓主人,該宮殿現屬於馬耳他政府所有。此宮殿曾有大片的花園和梯田,現時已縮減成一個封閉的後花園和一個小的前公園,而也有原宮殿的門禁碎葉婭宮曾於1688年由烏斯貝羅·拉斐爾·碎葉婭的祖叔建成,上方有一棟拋物線形的拱頂正立著一座鐘錶,是斯蒂約翰勳章騎士建造的。1798 年法軍佔領時,宮殿被破壞,原本有的宮殿的鐘錶也因此被破壞;之後在1826年曾進行過修復,最後屬於一棟波灣屋,入主新的主人,最後才交屬馬耳他政府於1975年。此宮殿曾於1936 年以及1991 年出現在郵品上,而宮殿的鐘錶也於2012 年重建,此後2013 年也曾進行過一次修復。此宮殿現為馬耳他政府所有,同時也為地中海議會總部的所在地,地底設有L-Għonnella餐廳。
「又稱為聖保祿灣塔的韋格納科學塔,位於馬耳他聖保祿灣,是於1610年2月10日奠基的,是六座韋格納科學塔中第一座,是取代原有德爾梅防衛塔位置的第一座塔。1715年更加入炮臺和炮兵,如今塔內有漢斯群島各種前抵防衛系統的博物館。目前韋格納科學塔是馬耳他島最古老的防禦塔,用以保護聖保祿灣的海岸線據點。根據 16 世紀末的紀錄,當時的馬爾他港口地區已經有廣泛的防衛工事,其他地區則沒有任何防衛,容易遭受奧斯曼帝國和阿爾及利亞海盜的入侵。16 世紀初,大主教馬丁·加列斯投入資金,於哥扎島興建加列斯塔,他的繼任者奧夫·韋格納科在海岸線建立一系列的塔樓,因韋格納科投資,這些塔樓被稱為韋格納科學塔。第一座塔建在聖保祿灣,以奧夫·韋格納科的大主教之名命名,他亦於1610年2月10日親臨見證奠基儀式。在1715年初,增設了一座炮臺,配置了兩架18磅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