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他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馬爾他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56

電壓

230V

插座別

G型-英規三腳孔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馬爾他共和國,又名馬耳他,位於南歐,為一個地中海中心的島國,由馬耳他島、戈佐島、科米諾島等幾個島嶼組成,以英語和馬耳他語為官方語言,是英聯邦、歐盟、申根區成員國,首都瓦萊塔也於2018年被評為歐洲文化中心。馬耳他旅遊業發展迅速,每年大約有超過100萬的遊客參觀海灘、歷史城鎮和岩石景觀,約有70萬遊客來這裡參加英語課程。其主要增長的經濟活動是服務業、金融業及紡織業,1992年根據證券交易所設立於此。除了旅遊,鳥類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大量的鹽池和一個鹽池國家公園也為觀光客所吸引。交通以左行交通制度為主,公共交通系統也是本國的一大特色,被當地人和遊客廣泛使用。此外,還有航空和有限的包機服務從馬耳他機場到歐洲各大城市,以及微型飛機俱樂部從馬爾他國際機場起飛。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56

插座別

G型-英規三腳孔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Ġnien is-Sultan
馬爾他-馬爾他島

'Ġnien is-Sultan' , 亦稱為「Giardino della Marina」、「Grand Master's Garden」或「Lascaris Garden」,是馬耳他瓦萊塔市的一座花園。它始於17世紀,由約翰尼·保羅·拉斯卡瑞斯建成,並設有大公爵夏季居所,內有法蘭齊斯哥·布歐納米奇設計的巴洛克元素。19世紀,英軍摧毀了夏季居所及部分花園以配合前稱為拉斯卡瑞斯炮臺(Lascaris Battery)的炮擋建造。而20世紀時,花園剩餘部分均被摧毀,目前該地區為社福住房建築所改建而成。花園的唯一大型殘存物為本來位於現址的巴洛克式噴泉,原始的噴泉由法蘭齊斯哥·布歐納米奇設計。1848年瓦萊塔海灣的版畫,可見花園取代了拉斯卡瑞斯炮臺。1566年,法國人弗朗西斯科·拉帕雷利。於瓦萊塔設計防禦工事時,在城牆的東端設計了一座兩層防禦塔,名為聖彼得、聖保羅塔,一面能俯瞰大哈比灣。由於防禦塔太高,時至17世紀初及,該處低處的岩礁被修成法烏梅布(faussebraye),以及一個由岩石鑿出的溝渠,從塔至德爾蒙特城門(Del Monte Gate)綿延整建。該工程由當地施工商Xara大師承接完成。稱為拉斯卡瑞斯(Lascaris)的工程依循大公爵約翰尼·保羅·拉斯卡瑞斯提出委託的決議而得名。 1874年的瓦萊塔景觀,可見花園的部分景緻約翰尼·保羅·拉斯卡瑞斯在該地建造一座夏季居所及一座花園後不久,花園設有鑲嵌景觀及數座噴泉,水源來自維格納科特灌溉系統。而該地區也演變為瓦萊塔海灣最吸睛的部分,17至19世紀間亦曾被許多藝畫描繪。該座巴洛克花園,包括若干常綠果樹(主要為檸檬樹)、凱旋門及兩座精細的巴洛克式噴泉,經由建築師布歐納米奇設計而成。到了1839年,大公爵夏季別墅更改用於檢疫部門及瓦萊塔港口執行主管的辦公室。 為使用於拉斯卡瑞斯炮臺(Lascaris Battery)建築,英軍於19世紀中期摧毀了夏季居所及部分花園,而該炮臺則是由英軍所建造,以保衛大哈比灣,特別是新建的乾船塢。最後,從該花園剩餘部分位置,開始打造砹波特奇屋(case bottege),並於1980年以社福住房建築之用而封閉。該花園現存的殘存物為少數,可見於拉斯卡瑞斯炮臺根部的該居所的樓梯殘段,以及鑲嵌景觀。於1956年,廢墟中發掘的一座噴泉,被搬移至佛洛裡安亞的阿爾歌蒂花園(Argotti Gardens),至今仍維持完整,共有一個凹陷的缸臺,以義大利托斯卡尼石柱劃分。另一座噴泉仍位於現址,1987年經過修復,並由米夫斯德· Ugo教長勃尼奇主持其重新開幕。此外,鑲嵌景觀及噴泉被馬塔環境與規劃局規定為第一級古跡。當中的詳細景觀,包括樹木及巴洛克式噴泉等,亦可於英國期間文獻中找到。

Lazzaretto
馬爾他-馬爾他島

從1526年開始,馬爾他的Marsamxett灣就開始作為隔離場所使用。17世紀至19世紀期間在Gżira的Manoel島上先後建造了一系列大樓,大多仍在,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破壞以及長超過30年的廢棄,現狀極為糟糕。將會針對Lazzaretto進行重建。17世紀期間,由於害怕疫情擴散,聖約翰安Vilhena大教堂領主把島嶼從教堂以交換的方式收購,並在此興建一座永久的Lazzaretto。其中的「Palazzo Vecchio」建於1643年,兩層樓,有8個中庭;1797年的時候,Rohan-Polduc大教堂領主又在此修建了新樓和倉庫。Lazzaretto在整個歷史過程中,曾作為隔離和醫院使用,例如1813-1814至1865年的瘟疫和1937年的瘟疫,也曾用作英、法和義軍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的軍事醫院。此外,也曾有一些著名人士在此停留,包括拜倫先生,斯科特爵士,梅內先生和拉瑪丁先生等人。Profumo辦公室的運作,還負責對寄過來的郵件進行消毒,並於紅色蠟封1816-1844,以各種車鈔標記寄出。到1880年代,Lazzaretto大樓被官方跳改為其他用途,一直沿用至1936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把它為軍事用場,使得很多建築物在空襲中遭破壞,1949年重新做為醫院,一直沿用至英軍離開馬爾他之後置於廢棄。雖然Lazzaretto現今處於廢棄狀態,但旁邊的Fort Manoel和Fort Tigné已經重建完成,對Lazzaretto進行重建也以準備著手,其後空間將轉換為住宅、辦公室、餐廳、賭場、精品酒店,另有地下停車場,並已上架Lazzaretto為國家文化遺產。

莫斯塔圓頂大教堂
馬爾他-馬爾他島

該「大莫斯塔聖殿雅思蘿福聖母昇天聖堂」,俗稱「大莫斯塔圓堂」或「大莫斯塔圓頂」,是一座位於馬爾他莫斯塔的羅馬天主教教區教堂和大殿,專祝聖母昇天。它由1833年至1860年間著名建築師Giorgio Grognet de Vassé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建造,原本於1614年由Tommaso Dingli設計的文藝復興式教堂為基礎,這裡擁有世界上第三大不支撐圓頂,也是馬爾他最大且最著名的教堂。1942年4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投下一顆炸彈貫穿圓頂落入教堂正值彌撒時刻,但該炸彈未爆炸,這被馬爾他當地人視為奇蹟。該教堂於1833年5月30日開始建造,28年後於1860年完工,該教區於1975年8月10日正式加冕,教堂也因此晉升為殿堂,並於2018年7月29日再次由教宗方濟亞令該教堂晉升為小教堂。大莫斯塔聖殿雅思羅福聖母昇天聖堂以新古典主義風格建造,原型為羅馬波西頓神殿,正門由六根伊奧尼亞柱支撐,並被兩座鐘樓所環繞,教堂內部有八個壁龕,圓頂內徑約為56米,曾是世界上第三大不支撐圓頂,因此獲得廣大的讚頌,被看作是Giorgio Grognet de Vassé的傑作。

蒙諾劇院
馬爾他-馬爾他島

曼諾爾劇場被稱為「曼諾慕」,是馬耳他一個重要的表演藝術場館,建於1731年,為復仇的騎士Fran António Manoel de Vilhena而命名,據說是歐洲第三古老的運作劇場,也是英聯邦最古老的仍在運作的劇場。它位於瓦萊塔的舊劇場街,被認為是全國的國家劇院,並且是馬耳他愛樂樂團的家。原本被稱為「公共劇場」,於1812年改名為「皇家劇院」,並於1866年改名為曼諾爾。第一部演出的戲劇是Maffei的Merope。劇場是一個小型的、623個座位的場地,有一個卵形的禮堂、三層木製的包廂,裝飾著金箔,以及一個淡藍色的逼真天花板,形狀像一個圓形的拱頂。這座建築是馬耳他文化古跡局的第一類列建築,並且也被馬耳他環境及規劃局規劃。在劇場建造之前,戲劇和業餘劇場製作經常在騎士大廳的「樓頂」和「鋼琴貴族」中上演。這些都是為「語言」的訂單而建造的宮殿。意大利的語言經常舉行這樣的娛樂活動,由它的騎士在他們的奧伯格發表。訂單的記錄甚至指出,在1697年2月2日,一些馬耳他紳士在「意大利大廳」上演一出戲劇。1639年的狂歡節期間發生了事故,女性被禁止參加這些活動。一位英國紳士於1801年伴隨阿伯克羅比的埃及遠徵,寫道:「瓦萊塔擁有一個歌劇院,雖然很小,但很整潔,雖然很多維修工作尚未完成。意大利和西西里島有很不錯的聲樂表演者來這裡表演,這對於駐軍來說是一件極其有趣的娛樂。每晚都有大量的遠徵軍官聚集在這裡,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娛樂來源。入場費是一先令。」曼諾爾的舞臺和演藝包廂。早期的英國時代,「公共劇場」被改名為「皇家劇院」,經歷了19世紀一系列的擴展和改建,尤其是在1812年,當時的喬治·惠特莫爾增加了今天的樓座和舞臺,把天花板提高了一層,再加上八個包廂,使總數增加到67個。惠特莫爾還將禮堂改成今天的卵形。1844年,劇場的舞臺設計師Ercolani重新粉刷了木包廂的板,並鍍上金色。劇院於1925年被列入文物清單。儘管多年來經歷了多次的改造,但它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建築特色,如白色的卡拉拉大理石樓梯、貝殼形的壁龕和維也納水晶吊燈。地板下面的兩個水貯口創造了一個極為精確的聲學環境,從而使指揮器的靜音翻頁聲在整座禮堂都能清晰地聽到。1942年4月7日,由於軸心的轟炸,皇家歌劇院被摧毀後,曼諾爾劇院於1956年被馬耳他政府徵收,很快就恢復了它原來的輝煌。1960年12月,它以Ballet Rambert的Coppélia重新開幕。此後幾年,劇院的禮廳通過指將鄰近的Palazzo Bonici擴大,這是一座宏偉的18世紀宮殿,曾是Testaferrata Bonnici家族的家;然而,2007年1月9日,馬耳他憲法法院撤銷了對此財產的1958年擁有和使用的命令,並下令將該財產歸返原主。這間附屬建築目前用作劇院的酒吧和餐廳。曼諾爾劇院的外立面修復過程一直受到爭議。劇場正由曼諾爾劇院修復委員會修復。第三階段包括修復舞臺的拱門和包廂,第四階段是天花板的修復,於2006年10月3日開幕。盡管受到爭議,但馬耳他規劃和劇院的監督機構批准了修復劇院外立面的申請,並於2017年完工修復。今天,曼諾爾劇院仍然以英語和馬耳他語演出各種戲劇製作,以及歌劇、音樂會、詩歌朗誦會、戲劇朗誦會和每年的聖誕歌劇,由「馬耳他業餘戲劇俱樂部」製作。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