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他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馬爾他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56

電壓

230V

插座別

G型-英規三腳孔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馬爾他共和國,又名馬耳他,位於南歐,為一個地中海中心的島國,由馬耳他島、戈佐島、科米諾島等幾個島嶼組成,以英語和馬耳他語為官方語言,是英聯邦、歐盟、申根區成員國,首都瓦萊塔也於2018年被評為歐洲文化中心。馬耳他旅遊業發展迅速,每年大約有超過100萬的遊客參觀海灘、歷史城鎮和岩石景觀,約有70萬遊客來這裡參加英語課程。其主要增長的經濟活動是服務業、金融業及紡織業,1992年根據證券交易所設立於此。除了旅遊,鳥類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大量的鹽池和一個鹽池國家公園也為觀光客所吸引。交通以左行交通制度為主,公共交通系統也是本國的一大特色,被當地人和遊客廣泛使用。此外,還有航空和有限的包機服務從馬耳他機場到歐洲各大城市,以及微型飛機俱樂部從馬爾他國際機場起飛。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56

插座別

G型-英規三腳孔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瓦萊塔勝利聖母教堂
馬爾他-馬爾他島

「總督詹·帕裡索德·瓦萊特(Jean Parisot de Valette)與他的軍團於1566年,在馬耳他大圍城後萬歲,對於納爾威瑪瑪(Nativity of the Virgin)教堂的建設表現出興趣,並由De Valette出資興建。該教堂是建於1566年納瑟士維拉特利德為紀念馬耳他十字軍指揮官和他的軍團成功抵禦奧斯曼攻擊的8月1565日勝利而興建的,並於1566年3月28日舉行基礎石街程式,標誌著新城維拉特利得的開展。該教堂深具文化價值,許多藝術瑰寶也布滿其中,其實裡更有許多特殊的歷史歷程,除了有該教堂耶穌嬰兒廟所的主像繪畫外,該教堂因此也成為'維繫勝利之母教堂'的靈修場所。經紀大師瓦萊特先生為教堂出資興建,於1568年8月21日因熱病去世,其遺體被安葬於教堂地下室,不過當聖約翰合禮堂完工便將其遺體移往聖約翰合禮堂。在1799年,紀念碑被認證為馬耳他國家文物清單,由馬耳他室內藝術信息會花費兩年的時間,把教堂的南軍以裝飾慶祝聖母之偉行,改建其外觀為文藝復興012年,該教堂經由馬耳他國家信託基金會,並於2011年8月8日正式由政府批准為發信息管理的守護者,另外還擁有許多藝術珍品,包含是傳說Charles V於1530年將馬耳他賜給十字軍結社,期間被帶給該教堂的聖安東尼以及聖安東尼拉火聖牌等等。教堂仍在繼續維護中,預計於2016年得以完工,而現今也對外開放,可親督免費參觀。

Ġnien is-Sultan
馬爾他-馬爾他島

'Ġnien is-Sultan' , 亦稱為「Giardino della Marina」、「Grand Master's Garden」或「Lascaris Garden」,是馬耳他瓦萊塔市的一座花園。它始於17世紀,由約翰尼·保羅·拉斯卡瑞斯建成,並設有大公爵夏季居所,內有法蘭齊斯哥·布歐納米奇設計的巴洛克元素。19世紀,英軍摧毀了夏季居所及部分花園以配合前稱為拉斯卡瑞斯炮臺(Lascaris Battery)的炮擋建造。而20世紀時,花園剩餘部分均被摧毀,目前該地區為社福住房建築所改建而成。花園的唯一大型殘存物為本來位於現址的巴洛克式噴泉,原始的噴泉由法蘭齊斯哥·布歐納米奇設計。1848年瓦萊塔海灣的版畫,可見花園取代了拉斯卡瑞斯炮臺。1566年,法國人弗朗西斯科·拉帕雷利。於瓦萊塔設計防禦工事時,在城牆的東端設計了一座兩層防禦塔,名為聖彼得、聖保羅塔,一面能俯瞰大哈比灣。由於防禦塔太高,時至17世紀初及,該處低處的岩礁被修成法烏梅布(faussebraye),以及一個由岩石鑿出的溝渠,從塔至德爾蒙特城門(Del Monte Gate)綿延整建。該工程由當地施工商Xara大師承接完成。稱為拉斯卡瑞斯(Lascaris)的工程依循大公爵約翰尼·保羅·拉斯卡瑞斯提出委託的決議而得名。 1874年的瓦萊塔景觀,可見花園的部分景緻約翰尼·保羅·拉斯卡瑞斯在該地建造一座夏季居所及一座花園後不久,花園設有鑲嵌景觀及數座噴泉,水源來自維格納科特灌溉系統。而該地區也演變為瓦萊塔海灣最吸睛的部分,17至19世紀間亦曾被許多藝畫描繪。該座巴洛克花園,包括若干常綠果樹(主要為檸檬樹)、凱旋門及兩座精細的巴洛克式噴泉,經由建築師布歐納米奇設計而成。到了1839年,大公爵夏季別墅更改用於檢疫部門及瓦萊塔港口執行主管的辦公室。 為使用於拉斯卡瑞斯炮臺(Lascaris Battery)建築,英軍於19世紀中期摧毀了夏季居所及部分花園,而該炮臺則是由英軍所建造,以保衛大哈比灣,特別是新建的乾船塢。最後,從該花園剩餘部分位置,開始打造砹波特奇屋(case bottege),並於1980年以社福住房建築之用而封閉。該花園現存的殘存物為少數,可見於拉斯卡瑞斯炮臺根部的該居所的樓梯殘段,以及鑲嵌景觀。於1956年,廢墟中發掘的一座噴泉,被搬移至佛洛裡安亞的阿爾歌蒂花園(Argotti Gardens),至今仍維持完整,共有一個凹陷的缸臺,以義大利托斯卡尼石柱劃分。另一座噴泉仍位於現址,1987年經過修復,並由米夫斯德· Ugo教長勃尼奇主持其重新開幕。此外,鑲嵌景觀及噴泉被馬塔環境與規劃局規定為第一級古跡。當中的詳細景觀,包括樹木及巴洛克式噴泉等,亦可於英國期間文獻中找到。

Auberge d'Italie
馬爾他-馬爾他島

「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Auberge d'Italie)位於馬耳他的瓦萊塔(Valletta),是一間於 16 世紀晚期由聖喬治騎士團意大利語系的意大利客館,最初是由裝飾藝術家 Girolamo Cassar 及其他建築師設計的 Mannerist 格式建築。 17 世紀的改裝工程把館內建築外表的建築改成巴洛克風格,而最後一次大規模的翻修在 1680 年代 Gregorio Carafa 執政時為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帶來巴洛克化的觀點。1798 年聖喬治騎士團被驅逐出馬耳他後,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被作為軍事總部、軍官飯堂、博物館、藝術學校、法院、總郵局以及不同政府部門的用途廣泛使用,直到最近才由馬耳他旅遊局和現在的國家藝術博物館 MUŻA 轉移。2018 年,它成為新的國家社區藝術博物館 MUŻA。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是瓦萊塔第三座意大利客館,最早建築於 16 世紀中葉於 Birgu,隨著城市從 Birgu移至瓦萊塔,第二座意大利客館於 1570-71 年建築於新市中心,後來被改作成大元帥宮殿,於 16 世紀晚期在 Strada San Giacomo 興建第三座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主要建築由 Maltese 建築師 Girolamo Cassar 設計,外加 Farrugia、Francesco Antrini 等多位建築師以及大工師致力於此館的建造,並且為客館配備聖凱瑟琳教堂。1798 年法國佔領後,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被改作法國軍事指揮部,1971 年由於已經被敵人破壞的歐比爾日奧弗涅客館不再生存,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被改成司法法院,之後空閑出來時便被馬耳他旅遊局佔據,旅遊局於 2017 年 2 月轉移出去,讓空閑出來的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可以用作民眾藝術博物館 MUŻA,並於 2016 年 7 月翻修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的外立面,同時還重現了客館中心的裝飾藝術,強化了巴洛克風格。早期的 Mannerist 風格結合了 1680 年代翻修的巴洛克特色,從而形成了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建築的對稱和一致。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被列在 1925 年的古物名錄中,與其他瓦萊塔的客館一起被 Malt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uthority 表列為等級 1 國家古蹟,並且也被列入國家馬耳他島文化一貫的國家登記冊中。瓦萊塔於 2018 年被評選為歐洲文化之都,歐比爾日意大利客館也於 2010 年被馬耳他中央銀行印製成紀念硬幣,反面印有客館外牆的裝飾藝術,正面印有馬耳他的國徽。

聖芭芭拉教堂
馬爾他-馬爾他島

位於馬耳他瓦萊塔的瑪竇祖聖芭芭拉教堂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原建於1573年為普羅旺斯騎士會的教堂,是炮兵的教堂,在1601年進行了修繕,並於1739年全面重建。教堂外觀是由意大利建築師羅曼諾·卡拉佩切亞設計,完工前卡拉佩切亞去世後,由馬爾他建築師喬佩比·波尼契完成內部設計。該教堂建築已列入馬耳他島文化財產國家目錄,建築風格為巴洛克風格,教壇正中五一看到一個大型絢飾碧金的聖母無原罪的雕像,為了紀念聖母無原罪過百禧年而於1904年設立。內部為中心規劃,具有典型的巴洛克時期的橢圓形拱頂,在當地的教堂中甚為罕見。今天,該教堂服務於英語、法語和德語社區,是馬耳他唯一一座每週分別有德語和法語彌撒的教堂,此外,每個星期日還會舉行塔加洛語彌撒禮拜。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