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他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馬爾他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56

電壓

230V

插座別

G型-英規三腳孔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馬爾他共和國,又名馬耳他,位於南歐,為一個地中海中心的島國,由馬耳他島、戈佐島、科米諾島等幾個島嶼組成,以英語和馬耳他語為官方語言,是英聯邦、歐盟、申根區成員國,首都瓦萊塔也於2018年被評為歐洲文化中心。馬耳他旅遊業發展迅速,每年大約有超過100萬的遊客參觀海灘、歷史城鎮和岩石景觀,約有70萬遊客來這裡參加英語課程。其主要增長的經濟活動是服務業、金融業及紡織業,1992年根據證券交易所設立於此。除了旅遊,鳥類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大量的鹽池和一個鹽池國家公園也為觀光客所吸引。交通以左行交通制度為主,公共交通系統也是本國的一大特色,被當地人和遊客廣泛使用。此外,還有航空和有限的包機服務從馬耳他機場到歐洲各大城市,以及微型飛機俱樂部從馬爾他國際機場起飛。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56

插座別

G型-英規三腳孔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Ta' Ċieda Tower
馬爾他-馬爾他島

「Ta' Ċieda Tower',也稱作San Ġwann Roman Tower,位於馬耳他的San Ġwann,是一座普尼克-羅馬塔。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有很多不同的建築風格。有人認為此塔為普尼克而非羅馬,但後者已經改造了它。中世紀時,該塔位處被用作墳場。在馬耳他驅逐穆斯林後,塔被獻給了聖海倫的一座教堂建於該地。如今,此塔的大約三分之一仍然保存完好,但卻被忽略。此塔是當時建立的塔之一,可能是為了協助彼此抵禦來自海上入侵。據信,馬耳他有八座海岸塔,而鄰近的Gozo島上沒有塔,其中六座為普尼克-羅馬塔。另外,附近也發現了由蓄水池和羅馬牆所構成的田園別墅。此塔為了紀念聖海倫而有其名稱'Ta' Cieda',是中世紀基督教徒的創造。San Ġwann地區自史前已經有人居住,可以由San Ġwann附近的車輪溝槽來證明。挖掘發現,這座塔可能有史前的起源,但考古學家認為有些岩石可能被新適應用途。的確,圓形塔暗示它可能是稍後建造的,因為馬耳他其他史前防禦工事有不同的建造風格。附近的Wied Ghomor也發現了新石器/青銅結構。普尼克和羅馬兩派塔的今日樣子,以及後方的現代住宅 1915年,考古學家Thomas Ashbey說這座塔是腓尼基的起源。一般認為此塔為羅馬塔,因此被稱為'San Gwann Roman Tower'或'Ta' Cieda Roman Tower'或'Ta' Cieda Round Tower'。考古學家如A。Bonanno教授表示,根據當時的情況,可能此塔是普尼克時期建造的,而非羅馬時期,因為後者受到的攻擊更少。圓形塔的設計在普尼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的確,歷史學家認為,第三個世紀的馬耳他群島是迦太基和羅馬攻擊本地的普尼克文明的目標。儘管有這樣的合理爭論,也有人認為此塔可能是普尼克人建造的,然後被羅馬人裝飾了一下。根據發現,也認為羅馬人可能用為現代所用的水泥建造此塔,這不屬於普尼克時代。這推論出是普尼克建造此塔,但羅馬人已經重新改造了它。1960年,David Trump博士發現了羅馬蓄水池不遠處。 穆斯林時期 在塔的位置上,已知至少被用作伊斯蘭墳場,是馬耳他早期伊斯蘭墳場之一。阿拉伯人重新使用舊建築是常見的,因為它可以節省切割岩石的工作。在馬耳他的伊斯蘭時代期間,普尼克和羅馬建築也被重新使用,可能也包括Ta' Cieda Tower。 在塔旁,有來自阿拉伯時期的墓地石板和其他馬耳他島上的明顯伊斯蘭記號,但在驅逐穆斯林後,這些石板和記號幾乎徹底消失了。不過,許多San Gwann地區仍保留著阿拉伯名字。一些穆斯林墳石相信可以在Rabat的撒拉森墳墓中找到。塔內的一些撒拉森間墓遺跡至今仍存在。基督教時期 在基督教繼續統治這片土地後,塔旁的伊斯蘭墳場已經幾乎完全消失了。據記載,在Ta' Cieda Tower附近建造了一座專為聖海倫的教堂。這座教堂在馬耳他羅馬天主教歷史上很重要,因為它是為Birkirkara教區建造的第一座教堂。注意到當年教堂建成時,San Gwann地區都是Birkirkara的一部分。教堂被命名為聖海倫教堂,也稱作Capella di Birchirchara,在1402年之前建成,並於14世紀晚期被拋棄,現在已經沒有痕跡了。Birkirkara教區的頭銜被轉移到了Mriehel的'Old Church',即Santa Maria Church。現在Birkirkara的教堂仍然獻給聖海倫,名為聖海倫大教堂。

St. Publius Parish Church
馬爾他-馬爾他島

「聖受洗者普布里烏斯教堂(或稱弗洛裡安那教堂)位於馬耳他的弗洛裡安那,是向聖受洗者普布里烏斯祝禱的羅馬天主教堂,於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間分階段修建而成。1733年8月2日,由彼得阿費蘭德布桑主教在維爾納大帥安東尼奧曼奴爾施下第一磚頭;七年後完工的聖器室可以作為供當時新興郊區弗洛裡安那居民使用的小型教堂,1768年1月17日,聖受洗者普布里烏斯的神父遺物傳入教堂,此時教堂已完成修建,最早的規劃則歸咎於弗朗西斯科·馬蘭東之手。原本屬於馬耳他瓦萊塔的聖保羅教區,教堂的前面於1771年開始重建,1780年的圓頂完工,1776年特設為副教區,並於1792年3月20日被溫森佐·拉比尼主教奉獻而成為教區。1856至1861年間新增兩個教區,及一間神父屋,1884至1890年中,尼古拉·贊默特重建教堂的外觀,並於1889、1892年完成兩座新鐘塔。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更為教堂內部裝飾,直至二戰期間的空襲下,教堂3-4日及4月28日兩次遭受轟炸,前面及圓頂嚴重受損,而十六人於此犧牲,直至隔鄰的薩裡亞教堂暫時作為教區,直到1944年12月10日聖受洗者普布里烏斯教堂重新開放。重建工作由建築師古斯塔夫·文仙蒂負責,於50年代後期完成,90年代初終於將教堂內部裝飾完工。教堂目前已列為一級國家古蹟並在國家馬耳他島文化財產登記上列出。

Sacro Cuor Parish Church
馬爾他-馬爾他島

聖心聖母堂位於馬耳他的斯利馬,於1877年建成並於1918年成為教區教堂。建築融合蘭式及義大利式風格,琉璃雕刻及各種裝飾彩繪,圓頂以不同方流會聖人喚聖的彩繪裝飾,天花板則以描繪與天主聖母生活的慶祝回憶。壇上五幅繪畫則出自馬耳他當代藝術家喬賽佩 卡利之手,其中一幅代表聖傑羅姆在伯利恆洞穴中央半裸的傑作。聖心聖母像則於1879年由當代藝術家吉萊莫 達瑪尼所製,並於1881年6月26日獻入教堂,並同日舉行獻堂典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教堂受到嚴重破壞,同時方濟會修院也毀於一旦,其中一位方濟會士及另外22人埋於殘垣中。而此堂恩惠的傳播繁盛於馬耳他各地,每週三更舉行永久九天祈禱儀式以紀念聖母,聖母忌日則在每7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此時會舉行宗教儀式,推動聖像於教區環遊,戶外節慶及放火燒仝。

瓦萊塔勝利聖母教堂
馬爾他-馬爾他島

「總督詹·帕裡索德·瓦萊特(Jean Parisot de Valette)與他的軍團於1566年,在馬耳他大圍城後萬歲,對於納爾威瑪瑪(Nativity of the Virgin)教堂的建設表現出興趣,並由De Valette出資興建。該教堂是建於1566年納瑟士維拉特利德為紀念馬耳他十字軍指揮官和他的軍團成功抵禦奧斯曼攻擊的8月1565日勝利而興建的,並於1566年3月28日舉行基礎石街程式,標誌著新城維拉特利得的開展。該教堂深具文化價值,許多藝術瑰寶也布滿其中,其實裡更有許多特殊的歷史歷程,除了有該教堂耶穌嬰兒廟所的主像繪畫外,該教堂因此也成為'維繫勝利之母教堂'的靈修場所。經紀大師瓦萊特先生為教堂出資興建,於1568年8月21日因熱病去世,其遺體被安葬於教堂地下室,不過當聖約翰合禮堂完工便將其遺體移往聖約翰合禮堂。在1799年,紀念碑被認證為馬耳他國家文物清單,由馬耳他室內藝術信息會花費兩年的時間,把教堂的南軍以裝飾慶祝聖母之偉行,改建其外觀為文藝復興012年,該教堂經由馬耳他國家信託基金會,並於2011年8月8日正式由政府批准為發信息管理的守護者,另外還擁有許多藝術珍品,包含是傳說Charles V於1530年將馬耳他賜給十字軍結社,期間被帶給該教堂的聖安東尼以及聖安東尼拉火聖牌等等。教堂仍在繼續維護中,預計於2016年得以完工,而現今也對外開放,可親督免費參觀。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