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MXN
墨西哥比索
與台灣時差
多時區
電話國碼
+52
電壓
120V
插座別
墨西哥合眾國,位於北美洲,與美國接壤,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8億,其中大部分都說西班牙文。氣候多樣,北部多達沙漠氣候,南部則為熱帶雨林氣候,擁有多處遊客景點。2015年,墨西哥擁有近2910萬個國際暨客,以及有觀光價值的海灘、古城、博物館、阿茲特克印第安人所發明的巧克力等,更是一個有產業經濟及豐富歷史文化的國家,也是多個美洲文明的發源地。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MXN
墨西哥比索
與台灣時差
多時區
電壓
120V
電話國碼
+52
插座別

佳士得靈主花園(Basilica of Our Lady of Zapopan)位於墨西哥加利斯科州薩波潘(Zapopan),是一座17世紀的法蘭西斯會宗教中心,圍繞著它的是一些西班牙殖民裝飾的建築,例如Nextipac小禮拜堂、Santa Ana梯彼特蘭小禮拜堂、San Pedro Apóstol教堂、Cruz Atrial de Tesistán、市政廳和薩波潘入口廊樓,為旅行者提供了許多遊覽和文化體驗的機會。這裡保存了一尊古老的聖母瑪利亞木雕像,源自於十六世紀從西班牙傳入新加利西亞。“聖母薩波潘”(Virgin of Zapopan)也被稱為“赫娜娜G各拉”(La Generala)或“薩波潘女神”(Zapopanita),1734年被宣佈為風暴雷擊守護神。每年10月12日,從瓜達拉哈拉大教堂開始,步行約8公里,佳士得靈主花園的聖伯多祿朝聖遶境是全國次重要的朝聖活動,其中有1百萬參加者,包括信徒、原住民舞蹈家、乞丐、神父和修道生,最後一場盛大的彌撒禮拜結束整個活動,於是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此朝聖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遺產名錄。此外,靈主花園還設有胡伊科爾博物館以及聖母薩波潘博物館,展示了胡伊科爾等原住民藝術的歷史和傳統。

這座位於墨西哥城歷史悠久中心-伊薩薩加大街上的「牧童博物館」是一座曾屬於蒙塞拉特聖母的古老修道院,經過多年的耗損之後,於1970年改建成現在的牧童博物館,以保存和推廣牧童活動和傳統文化。該博物館建於十六世紀,得到迪亞戈·希梅內斯和費爾南多·莫雷諾的資助,並以引入的「蒙塞拉特聖母」聖像命名。三級聖幔裡的聖像以及裝飾豐富的服裝和珠寶首飾聞名。除了永久展覽外,該博物館也有外展活動,展示牧童活動有關的藝術和手工藝品,如馬鞍、套索、帽子、牧童服裝、槍械等,其中一些更是曾屬於馬克西米裡安一世和彼得多羅索·維拉的收藏品。博物館的收藏按三個時期分類,分別為殖民時期、獨立後和墨西哥革命至今,還有若瑟·阿爾班·普利歐的水彩畫以及中波布拉娜服裝等。自1973年開館以來,藏品不斷增加,博物館也不斷接受捐贈。牧童活動淵源可以追溯至征服後,它是西班牙和當地印第安文化的融合,當時土著們用來訓練馬匹幫助管理莊園牲畜。博物館致力於保存如此悠久的傳統,除此之外還籌劃了一些支持學校和相關手工藝人,以展示與傳統有關的物品。

「藝術宮」是墨西哥一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重要景點,位於墨西哥城歷史中心的西側,毗鄰阿拉梅達中心公園。約在19世紀後期,意大利建築師Adamo Boari設計,墨西哥第一座國家劇院及慶祝1910年墨西哥獨立戰爭一百週年而落成的藝術宮開工,但由於軟底土和墨西哥革命的政治問題而延期,直到1932年再次開始施工,由墨西哥建築師費德里科·馬里斯卡爾設計,最終於1934年11月29日落成。外觀是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的風格,內部則以迭戈·裡韋拉等人的壁畫以及舉辦的眾多展覽和戲劇表演而聞名,當中包括墨西哥民俗芭蕾舞團等。藝術宮成為墨西哥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也是墨西哥第一家致力於展示沉思藝術品的藝術博物館。

墨西哥城歷史悠久的市中心有一座名為「聖洛雷託聖母教堂」的教堂,它是殖民時代最後一座完工的大型教堂。該教堂於1806至1819年間建成,由於使用了兩種不同重量的石頭,故而明顯傾斜。墨西哥大主教座落的位於歷史區的多座教堂,即因仰賴不均衡的產生的結構損壞而相繼失居危難,「聖洛雷託聖母教堂」亦不例外。教堂前方的廣場以教堂為名叫「教堂廣場」,曾是墨西哥城第一座猶太教堂的所在地。19世紀初,巴索科伯爵決定興建一座供奉聖洛雷託聖母的教堂,聖洛雷託聖母的肖像原本安置於附近聖格列高主教學院中;而聖格列高主教被趕出西班牙殖民地後,該肖像就被移至「聖慈悲聖母堂」大教堂中。本來的廟堂由於1680年被用作聖伯多祿及聖保祿教堂的洗禮堂,最後才得以改建為教堂。雖然莫內爾.託爾薩提供了該教堂設計,但最終仍由吉納西.卡斯特拉與奧古斯丁.帕斯一起設計並親自指導施工,教堂分為三個階段建造而成。施工於1809年開始,並於1816年8月21日正式啟示,原本應成為殖民時期最後一座完工的教堂,但曆史上的墨西哥獨立戰爭於1821年結束後終止了該教堂的建造。完工後,有關聖洛雷託聖母的肖像將就從「聖慈悲聖母堂」回來,並安置於此。不過,作者在該教堂的設計上卻出現一個錯誤:一面教堂使用頗重的石頭,另一面則使用輕便的火山岩抵撐,致使教堂向東側傾斜。到了1832年,教堂的傾斜已經嚴重,當局擔心教堂可能因此而倒塌,又命令將聖洛雷託聖母的肖像遷至「聖伯多祿及聖保祿」教堂。稍稍了幾年後,1850年,官方決定教堂的結構安全,於是聖洛雷託聖母的肖像又重新歸來。盡管它傾斜得厲害,且受到嚴重的結構破壞,但它整體的結構已保持到至少200年來。雖然存在以上問題,教堂仍然擁有神聖維多利亞天主教會於1909年7月15日的佔有權。於此,維多利亞修會的P。Wilfrido代表登場,而維多利亞修會代表亦於當晨6點鐘於此聖堂舉行了第一次彌撒。教堂展現出強烈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但整個設計仍持續採用巴洛克式,這是因為新古典主義在19世紀初於墨西哥開始流行時,墨西哥獨立戰爭即將到來,令首都的教堂建設中斷。它的設計最大特點是其嚇人的大型圓頂——這是殖民時期墨西哥城最大的圓頂,由於頂上懸掛著圓頂,頂周便需要厚實支撐牆壁並配合座椅才可撐住重量;而該教堂中心樑也曾於1995年經修葺,避免發生裂縫,意外的是此後教堂的完整性卻未再受到任何影響。該教堂天花板上的繪畫並未從完工之初保存至今,據估計已無200年歷史的新石灰繪畫,實在難以發現,而教堂裡的塵埃、或灰塵也是每日都在清潔教堂之中。墨西哥大主教堂聲稱其沒有足夠資源應對這些損害,因為此教堂還是現役的宗教機構,所以它無法被應用INAH提供的聯邦資金拯救。在教堂前方廣場上,這裡的根據一份從1556年至1562年間由Alonso de Santa Cruz提出的計劃而建,並於1880年代建立著一座噴泉,像是為附近灌溉提供水,稍後又照明廣場,還設置了一個把鐵和玻璃批發的市場,現在已遷至聖科斯梅市場。1925年,由Manuel Tolsá製作的噴泉取代了原先的噴泉,而2001年更以約一百萬披索來拆除教堂外牆及附近的房屋,且廣場因此而重建,重新張貼了Tolsá的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