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82
電壓
220V
插座別
黑山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西南部的亞得裡亞海東岸,是一個多山的國家,東北為塞爾維亞,東為科索沃,東南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及克羅埃西亞,西南為亞得裡亞海。根據黑山本國官方語言的黑山語,將該國稱為「或」,即「黑色的山」,而西歐語言的黑山名稱為Montenegro,源於意大利語中的威尼斯方言,monte就是山,negro則意為「黑色」,大約在1960年代之後,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按照這個譯法認稱黑山,臺灣則採用「蒙特內哥羅」為暱稱。早期斯拉夫民族於6至7世紀左右抵達此地,並與當地先民融合而建立了國家。黑山主要為山脈和丘陵,僅僅沿海地區有狹長的平原,西北部有歐洲位置最靠南的科託爾灣,並擁有古城科託,該城已列為世界遺產。黑山的行政區劃由24個市鎮組成,主要產業為鋁材和鋼鐵,其次為農產品的加工,旅遊業也是黑山的經濟支柱,2007年約有約一百萬遊客前往,帶來進賬約48億歐元。2017年6月,黑山加入北約,成為該組織的第29個會員國。 黑山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西南部的亞得裡亞海東岸,由本國官方語言黑山語將該國稱為「或」,意思是「黑色的山」,西歐語言中的黑山名稱為Montenegro,由monte(山)和negro(黑色)構成。黑山的國土由山脈和丘陵組成,只有沿海地區有狹長的平原,其中西北部的科託爾灣有歐洲位置最靠南的峽灣,該峽灣東岸擁有古城科託,已列為世界遺產。黑山於2017年6月加入北約,成為第29個會員國。特色產業包括鋁材、鋼鐵業、農產品加工、以及旅遊業。2007年,約一百萬遊客抵達黑山觀光,帶來進賬約48億歐元。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20V
電話國碼
+382
插座別

Holy Trinity Monastery of Pljevlja是一座位於黑山東北部普列夫利亞(Pljevlja)的中世紀塞爾維亞東正教修道院。離德爾米託(Durmitor)約37英里,至約烏爾德維查臺(Đurđevića Tara Bridge)約24英里。源於古羅馬時代,確切建立修道院的時間不得而知,在1465年奧斯曼帝國征服城市之前,在Mileševa拱北已經建立了現存的教區中心。十六世紀時,已有僧侶Sava抄寫報告表明聖三一修道院在普列夫利亞已經存在,當時由abbot Visarion管理,他為改善其經濟狀況奮力倡導。由於奧斯曼法律禁止建築新型教堂,但允許重建土耳其征服時期並穩定存在的舊型教堂,可以確定有一個教堂已經建在現在修道院的位置上,修道院的建築可能是用木材建造的。 在1941年12月1日,在普列夫利亞之戰中,共產部隊根據其司令部的命令:"徹勁對付間諜和第五列",因地佔普列夫利亞而殺害了SerafimDžarić,聖三一修道院的住持。修道院收藏了許多文物,包括St。Sava和他的父親St。Simeon的聖物,以及1576年所製的pyx和1578年和當時義大利型式相似的神聖酒杯,修道院還收藏了17世紀稱為"Jovan Kyr Kozma"的畫家所繪製的礦本、由現象學家Zograf Longin of Peć所繪製的有關聖誕節的面具以及由Andrija Raičević繪製的面具、克里特學派面具、俄羅斯面具以及其他不明藝術家所繪製的面具,這些藝術品傳承了聖正教塞爾維亞中世紀至今的文化與精神生活。

Podgorica塞黑山的「時鐘塔」位於Stara Varoš社區的Bećir Beg Osmanagić廣場。它是在二次大戰轟炸期間唯一存活的奧斯曼遺產。Sahat Kula時鐘塔於1667年由塞黑山著名公民Hadži-paša Osmanagić所建,高約19米,是一座獨立的石頭時鐘塔。到1890年近期,塞黑山加入塞黑山後,便於意大利坎布迪尼(Bassano del Grappa) Pietro Colbachini鑄造行安裝的新機械機構,原機械只保留作具有歷史意義的保留品而不再使用。與此同時,一個金屬十字架被安裝在塔頂,象徵城市從奧斯曼帝國移交到基督徒塞黑山政權的手中,該十字架由史提芬Radović與拉扎爾Radović的祖父Stevan Radović製作。如今,Sahat Kula是塞黑山重要的文化古蹟,受法律保護。在2012年1月時時鐘經過翻新,新的電機機械被安裝,老機械僅作歷史保留。

Husein-paša的清真寺位於黑山東尼古內哥羅Pljevlja,於1573到1594年間建造,以近旁村莊Boljanići出生的Husein-paša Boljanić命名,堪稱巴爾幹半島最高的清真寺。它也被視為蒙內哥羅最美麗的宗教紀念建築。清真寺四周採用四方形來建構,下方設有立方體基座而上方則擺設低矮的圓頂;正面有一個三座小圓頂的遮風棚,側邊有一個清真尖塔,而因1911年遭雷擊修建完畢的清真尖塔更是半島最高的。內部牆壁點綴著以多色彩繪製的花紋和出自古蘭經的經文;分別在穆罕默德面壁,祭壇和座位上則加上生鏽的尖頂裝飾和熟練的土耳其法窩。

在蒙特內哥羅的塞提尼耶(Cetinje),原屬蒙特內哥羅王國首都的西普爾(Ćipur)附近,有一座屬於塞爾維亞東正教的「西普爾法院教堂」(Court Church in Ćipur),專供祭禮最聖母瑪利亞出世而建。法院教堂原為十五世紀由克古諾耶維奇家族(Ivan Crnojević)所建築的修道院,事後在1890年蒙特內哥羅國王尼古拉一世(King Nikola I of Montenegro)覆面重建,並於1961年被指定為文化遺產紀念物,2012年更進一步獲得蒙特內哥羅歷史博物館(History Museum of Montenegro)收藏,搭配原修道院的考古遺跡,成為了世界遺產的候補對象。法院教堂安放了克古諾耶維奇家族、蒙特內哥羅國王尼古拉一世、米琳娜皇后、以及蒙特內哥羅公主科瑟林婕與佛蕾亞等人的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