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MAD
摩洛哥迪拉姆
與台灣時差
-8小時時區0
電話國碼
+212
電壓
127V,220V
插座別
摩洛哥是北非西部馬格里布的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首都是拉巴特,最大城市則為卡薩布蘭卡,人口約有3000萬,非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塞拉和丹吉爾等5座城市的人口超過50萬。摩洛哥因其濕潤的海岸線及豐富多元的文化,吸引每年接近百萬的國際遊客。摩洛哥以第三產業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除了以磷酸鹽產業聞名外,其中也有歷史老遠的魚罐頭產業及地毯市場等資源。該國旅遊景點尤其有四大皇城:非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和拉巴特;電影《北非諜影》的背景卡薩布蘭卡,丹吉爾的玄關;索維拉的世界遺產城市、舍夫沙萬『藍色城市』;以及大西洋海岸、撒哈拉沙漠及圖卜卡勒峰等等。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MAD
摩洛哥迪拉姆
與台灣時差
-8小時時區0
電壓
127V,220V
電話國碼
+212
插座別

Tangier American Legation 位於摩洛哥唐古拉(Tangier)的麥地那(medina),正式名稱為摩洛哥唐古拉美國使館學習院,前為美國政府對摩洛哥的外交任務會議所,是美國在國外最先擁有的公共財產,也是唯一一個入選美國國家歷史景觀(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的國外物件。1821年5月17日,摩洛哥已西奴·本·依布蘭簽訂正式宣告美國從大英國脫離,因此成為第一個承認美國獨立的國家。國王米哈·本·依布蘭將這片建築地賜給了美國政府作為外交使館,並持續服務了接近140年的時間。自從1956年以後,外交首都搬到了拉巴特(Rabat),該建築曾經用作多種政府用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被忽略且駐入荒廢。 1976年,前擔任美國外交的官員們成立了非牟利的摩洛哥唐古拉美國使館博物館協會來恢復並保存這個建築,從而使其成為文化中心、博物館、研究圖書館,專注於阿拉伯語文的研究。摩洛哥唐古拉美國使館被視為美國和摩洛哥王國之間歷史文化及外交關係的象徵,也象徵著美國對整個伊斯蘭世界長期以來的介入。1981年該建築被列入美國國家歷史景觀清冊,及同年被指定為國家歷史景觀(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它也是美國國務院所擁有的39個文化歷史物件之一,並獲選列入文化歷史景觀清冊。該使館乃摩洛哥風格的別致複雜建築,改建自1821年穆瓦·蘇裡曼賜給美國的兩層混泥石建築物。這是美國在國外首先獲得的地方,前140年為美國特命公使使館或領事館使用,是美國最長久駐守的外國使館建築。它是鞏固1786年美國和摩洛哥友誼條約的象徵,即今仍逾屆的友誼安排。經過幾年的擴建,原先周圍的房子也被將它們購入。二戰時期,她更曾擔當美國情報局的總部。 1956年,隨著摩洛哥國家獲得獨立,而外交首都搬到拉巴特,使館也被放棄作為外交建築,而其後多年來,美國政府陸續用她作為領事支部、和平隊支部等等。時間久了,就被拋棄及威脅要拆除。1976年,一群美國公民��立了一個公眾非牟利組織,以拯救老美國使館。如今,摩洛哥唐古拉美國使館博物館協會租借這座仍屬於美國政府的建築,作為摩洛哥唐古拉美國使館學習院。摩洛哥唐古拉美國使館學習院是博物館和文化中心,旨在研究和瞭解摩洛哥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她也擁有由馬古瑞特·麥比(Marguerite McBey )和其他藝術家創作的許多畫作。 2010年,她擴建了原有的保羅·鮑爾斯(Paul Bowles)室為保羅·鮑爾斯翼(The Paul Bowles Wing),三個房間獻給了原來的外國作家及作曲家。 1999年,使館獲得了由唐古拉永久居民及朋友鮑爾斯的 Gloria Kirby 所組織的原始保羅·鮑爾斯室的由傢具、照片及文件所構成的第一筆捐贈。該博物館也擁有研究圖書館及會議室。TALIM的社區開放計劃,則包括唐古拉麥地那(medina)婦女學習阿拉伯語文。現任博物館主任為 Jen Rasamimanana。

傑馬艾夫納廣場是摩洛哥馬拉喀什舊城的一個廣場和市場,可追溯至 11 世紀末馬拉喀什成為穆拉比特王朝首都的時候,依然是當今馬拉喀什的中心,其周圍有不少餐館與公共建築,充滿了許多商業和娛樂活動,於 1922 年通過一項保護和保存廣場文化遺產的法律,2001 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於 2008 年又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傑馬艾夫納廣場是遊客應該一定要參觀的景點,這裡集合了馬拉喀什約11世紀以來的歷史和文化遺產,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古老文明。

在摩洛哥馬拉喀什,有一座可指“阿爾莫拉夫古巴”(Almoravid Qubba)或“古巴巴哈迪恩/巴盧迪恩”(Qubba Ba'adiyyin / Barudiyyin)的小紀念碑。它是12世紀初由阿爾莫拉夫王朝建造的,以其非凡的裝飾而聞名,也是馬拉喀什市唯一殘存的阿爾莫拉夫建築的遺跡之一。它位於馬拉喀什博物館旁,距班約瑟夫清真寺約40米,大概是1117年或更可能是1125年由阿爾莫拉夫阿米爾·伊本·尤瑟夫建立的。大多數學者今天都相信它屬於附近的班約瑟夫清真寺,當時這座城市的主要清真寺,是一座廣場,用於禮拜前的儀式沐浴。從1947年法國學者開始記錄它的存在,美術史學家伯里斯·馬斯洛(Boris Maslow)也在1948年發表了一些記錄,之後數年內,在亨利·泰拉斯(Henri Terrasse)和雅克·穆尼埃(Jacques Meunié)的指導下開展了更徹底的挖掘和研究。由於地面的上升和其他建築結構的興建,古巴的半數以上被埋在7至8米的廢墟中。法國學者拒絕進行任何重大的重建或修復,把建築物基本上留在發現時的樣子,並在20世紀50年代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在挖掘之後的幾十年裡,它已經成為一個歷史紀念碑和觀光景點。

「可圖比耶宮」,又譯為「加米‧可圖比耶宮」、「可圖比宮」、「可圖比耶教堂」和「書店宮」,位於摩洛哥馬拉哈什市的西南邊,靠近著名的費納幫阿姆斯壯街,外有種米大圍境。它是阿勒摩哥納古國國王阿卜杜勒‧穆邁利統一馬拉哈什之後於1147年建立,而阿卜杜勒‧穆邁利於1158年又大膽重建,而穆罕默德‧亞祿拔可能在1195年完成塔樓工程。如今,可圖比耶宮仍是個活躍的宮殿,但不接納外人參觀。塔樓是該宮殿的特色,是經典古典的阿勒摩哥納古國建築,也是摩洛哥清真寺建築代表之一,高約73公尺,裝飾著參差不齊的多角形拱門圖騰,上頭還有一頂尖頂及金屬球,後來對當時的塞維利亞吉拉達宮和拉巴塔哈桑塔塔樓也有很大影響。可圖比耶宮是馬拉哈什市的象徵,位於馬拉哈什的費納納市集西邊,前頭是穆罕默德第五大街。1990年末的時候,可圖比耶宮進行了翻修,2016年的時候,它又裝配了太陽能板、太陽能水熱器及能源效率高的LED燈,以為它義工灌漿的、漸漸改採綠能照明。現在的可圖比耶宮還有私人入口,就在磕頭口右側,爾虞斯坦的阿提拉,也是從這個門口進去的。它裡面有一個長方形的庭院是由九條中肋和四條外肋組成,中間有一處洗手池,現今裡面也種植了樹木,形成一個格子型樣。而“米猴拉”則位於磕頭口的正中間,會特別被放上重要擺設。它也有兩個門並列磕頭口的兩側,右邊是儲存樞機的門,而左邊則是宣讀師進入宮殿的門,兩個門邊也有著屬於安達盧斯東方建築特色的帶狀休息室,邊上的柱子上面又是附鑲著屬於安達盧斯特色的拱頂及寶石圖案。樞機的兩個大三角面有著多種維他妮亞、八角星圖案以及其他圖案,邊上也有較深的雕刻鑲有不同木色的阿拉伯花思圖案。而米猴拉的梯級上也有一堆拱形門廊,拱門之間鑲滿著此處特有的木刻技法獨特圖案,如今可以在古堡驀哈賈、谷西里‧肯那和芒阿西曼的清真寺看到類似的樣式。有傳聞上這裡保存著神秘供樞機自動上前的原理,以及可以從地板下面突然高升出來的“看守臺”,更可以在地板下又消失,然後當有統治者來參加拜祭時,它會再次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