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MAD
摩洛哥迪拉姆
與台灣時差
-8小時時區0
電話國碼
+212
電壓
127V,220V
插座別
摩洛哥是北非西部馬格里布的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首都是拉巴特,最大城市則為卡薩布蘭卡,人口約有3000萬,非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塞拉和丹吉爾等5座城市的人口超過50萬。摩洛哥因其濕潤的海岸線及豐富多元的文化,吸引每年接近百萬的國際遊客。摩洛哥以第三產業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除了以磷酸鹽產業聞名外,其中也有歷史老遠的魚罐頭產業及地毯市場等資源。該國旅遊景點尤其有四大皇城:非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和拉巴特;電影《北非諜影》的背景卡薩布蘭卡,丹吉爾的玄關;索維拉的世界遺產城市、舍夫沙萬『藍色城市』;以及大西洋海岸、撒哈拉沙漠及圖卜卡勒峰等等。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MAD
摩洛哥迪拉姆
與台灣時差
-8小時時區0
電壓
127V,220V
電話國碼
+212
插座別
早在1910年,位於摩洛哥馬拉喀什舊城的Dar el Bacha(意指“pa紗之家”)就已建立。由於大約1912年,當時的索馬里穆哈尤瑟夫國王賜予即住在此地的Thami El Glaoui拉瑪拉紗pa紗之號,所以Dar el Bacha被形容為“pa紗之家”。他在此構築了一座優雅的私人宮殿,邀請過許多知名人士,包括Colette,Maurice Ravel,Charlie Chaplin,Josephine Baker和Winston Churchill等等。今日,這座宮殿已經由摩洛哥原原國家美術館(Fondation nationale des musées of Morocco)重新翻新,並改名為“Dar El Bacha – Musée des Confluences”,於2017年7月9日上由摩洛哥的哈梅德六世國王加以落成揭牌。Dar el Bacha是一個美好的摩洛哥建築,廊下長滿橙樹,休憩臺復古,前庭有噴泉,以及藉由墨藍、藏紅、茜素等天然染素所上飾的柱子,配合此外宮殿裝飾的歐洲風格,而在室內更可享受濃烈道地的北非風情。2018年,它更舉辦了一項展覽,展出的物件有來自於三大一神教文化的各種各樣的宗教座堂和道場。
「位於摩洛哥Cape Spartel的『海格力斯洞穴』,是一個古老的洞穴群,鄰近摩洛哥國王的夏季宮殿。洞穴有兩個口,一個面向大海,那就是我們都所熟知的『非洲地圖』,令人驚艷的是它,有如一個從大海看到時非洲的輪廓;另一個口面向陸地。該群洞部份為自然形成,且部份為人工刻削,示蹤系屬於Phoenicians人族的顯著存在,在洞壁上刻著本地地形的眼睛圖案,並使它成為一個被任何喜歡旅行和歷史活動的文化古蹟;在此,約六千年前,這個地方被Neolithic人所佔據,1920年,該洞穴被公開對外開放,並於1952年被宣佈為國家遺產;1986年,負責裝上電燈;1995年10月23日,英式搖滾樂團Def Leppard於此洞穴獻技,成為第一隊在一天之內,於三個大陸上演出三場演出,被歐洲《吉尼斯紀錄大全》記錄;2003年12月20日,洞穴因鄰近施工所致岩石墜落,安全措施的考量,暫時對外開放。於2015年10月又重新開放,為洞穴重新整修施工,推出更多神秘的歷史文化旅行活動。
海牙塔吉爾大清真寺是摩洛哥塔吉爾市內古老麥地納區的歷史性主要清真寺,目前的設計由阿拉瓦王朝早期的19世紀開始,但是該地點自古代以來一直被一系列宗教建築物佔據。據信該寺廟地點原先是羅馬神殿,奉獻給海格力斯並且有5世紀的羅馬教堂,馬林朝代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宏偉的清真寺。十五世紀時被歐洲力量圍困,1471年被葡萄牙征服,立即將清真寺改造為大教堂,1662年隨柯黛紗布蘭札的嫁妝傳給查理二世。在當地穆斯林「武聖」的壓迫後,英國於1684年撤離海牙,炸毀該城的要壘戰防後離開,當時摩洛哥的國王 - 來自阿拉瓦王朝的穆萊依末立即收回該城,支持穆斯林的重新定居,穆斯林居民即刻求禱於之前是大教堂的清真寺。穆萊依末指示新任總督阿里本阿布達拉伊爾裡菲將此建築轉換為清真寺,但報導稱這個新建的清真寺非常簡陋,儘管作為恢復穆斯林統治的象徵。徵旅者對它的設施也不滿意。新建的清真寺於1817-18年完工,從那時開始便具有現今的形式。後續的阿拉瓦國王不斷裝飾或修復清真寺,強化它的角色作為政府維護宗教正統的象徵,而另一種因蘇菲教派馬拉巴特而非宗教正統的宗教被扼殺。除了主日講道外,重要的官方公告也在此宣佈。該寺又是公民生活與城市基礎設施的焦點,它位於內市場旁,與其他摩洛哥與伊斯蘭城市有相同的模式,那就是最重要或最負盛名的商業活動都在城市的主清真寺附近。在該寺正門對面的街道西南側是「司法官」住所,在那裡舉行司法法庭並作出結論,並且其旁有「時間守護者」的住所,和清真寺連接有牆頂行廊,在這條街道有水井、醫院以及洗屍屋。門的西北側對面有馬For上的廣場發表歷史性演說,哈薩恩二世於1962年命令將清真寺擴建為西南側,於2001年由穆罕默德六曾經修復。19世紀末街上的噴泉對面是正門,以瓷磚和浮雕裝飾,在1918年和2003年恢復修復。今日的清真寺位於海上街,就在小索科和海防牆上方,對面是小學,新清真寺似乎從1962年開始往西南方擴展,許多舊分院現在已經消失或不再繼續原有的用途,該清真寺仍然在使用,因此對於非穆斯林而言是封閉的。清真寺的外觀上以其尖塔為特色,以常見的射線符號、綠色、木製的天蓬為裝飾,內部為方形庭院。庭院中央有一個噴泉,四周有室內的拱廊以及主禮拜堂,拱廊和禮拜堂就像大多數摩洛哥清真寺一樣,內部鋪設拱門,從庭院開端一直延伸到朝向「方向(聖境)」和「祭壇(祭壇)」的主禮拜堂是三條拱廊深的。
摩加多爾島位於摩洛哥埃索瓦海濱,是伊勒斯普浦拉爾群島的主要島嶼。大約長400公尺,寬540公尺,距離埃索瓦約2公里。公元前5世紀時,迦太基航海家Hanno拜訪並在此成立了貿易據點,而法老文明中的腓尼基文化遺物也發現於此島上。在公元前1世紀末或公元1世紀初,Juba II 在此設立拉丁紫工場,加工貝殼以製造帝王式羅馬議會披肩上的紫色條紋。羅馬貿易商於公元前1世紀後期在島上定居,一座有基礎的羅馬建築、遺物和硬幣等也發現於此。羅馬帝國初期,摩加多爾島和附近的伊勒斯普浦拉爾群島以商船來往馬立坦提吉塔納。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羅馬商人由此找到了維德角島,也許連南至凱皮納海灣。而羅馬的普林尼大帝也曾提及,由朱巴二世派出的摩洛哥船隊專門拜訪了維德角島,專門取得染料原料以再開拉丁紫工場。羅馬帝國垮臺後,摩加多爾島的貿易量也出現大量減少,於中世紀淪為失去重要地位。1844年法軍攻城灌島,被迫降服法國的野蠻衝擊。1866年,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四世同意,於11月18日(發布'Dahir'),將島嶼改為拉澤利托(Lazaretto),接收歸來朝聖的朝聖者,防止他們有感染此時此地病毒的風險。2005年被列為受保護的濕地,現今必須獲得官方許可才能進入。2014年的獵鷹調查顯示,島上有美洲隼的跛腳及囚禁活餌的證據。拉巴特穆罕根馬五號大學的Abdeljebbar Qninba和其同事發現,小鳥缺失飛行和尾羽,或被困,或藏於小隙穴裡。可能是獵鷹羽毛以保存食物來源,或遭受獵鷹攻擊時想逃走,於是找出近處洞穴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