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荷蘭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31

電壓

230V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荷蘭王國是位於歐洲西北部的君主立憲王國,由荷蘭、阿魯巴島、庫拉索島和荷屬聖馬丁島四個構成國組成,政府權力僅限於國防、外交、國籍和引渡,具有聯合國、歐盟和北約成員國的身份。其國土約4.1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726萬,首都為阿姆斯特丹市,採行君主制,官方國名為「Nederland」,而中文常把尼德蘭和荷蘭翻譯為「荷蘭」,該詞來自「Holland」一詞,指的是聯省共和時刻中最大、最富裕且權力最大的荷蘭省。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EUR

歐元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31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阿彭赫爾
荷蘭-吉德蘭省

「Apenheul Primate Park」位於荷蘭阿珀爾多恩,是專門養養猴及猿類動物的動物園,於1971年開放,是世界上第一座讓猴子可以在森林悠遊的動物園。它原本只有少數種類,現在展出超過30種的猴類,包括黑頂松鼠猴、大猩猩及紅猩猩等。然而,其創意來自於1960年時,攝影師Wim Mager相信若養猴改為比較自然的設置,人類及猴類都能獲得好處。於是,他提出了「Apenheul Primate Park」的概念,沿襲他曾於1963年時擁有多種猴子作為寵物的想法。動物園於1971年紮根於自然公園「Berg en Bos」,一開始以絨猴為主的猴子及其他種類為主,受到旅客及猴類學家歡迎,從而持續興旺擴張,於1976年時加入大猩猩,1979年出現了世界第三隻人工養育的健康大猩猩幼獸,並被媽媽親自哺育,然而1981年卻遭遇一場悲劇,動物園的木屋燒倒,導致46隻猴子死亡,卻也大大改善了後續環境,動物園現在約有70種動物,包括35種猴類,來自馬達加斯加的長尾猴、中南美洲的猴子、亞洲及非洲的猴類及猩猩等,包括大鼻猴,於2011年夏天動物園從新加坡樂園引進了三隻成年母大鼻猴,但三隻大鼻猴經歷了多次死亡,2015年也有一隻返回新加坡, 2016年則加入有項圈虎猴,屆時將及有大猩猩、L’Hoest’s猴及可能是袋狹猴及有項圈虎猴在一起生活。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
荷蘭-北荷蘭省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是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廣場,圍繞著國家博物館和凡高博物館的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由於重新修繕,於2008年10月以前遷往中央車站右邊的前郵政大樓,並規劃了一項名為「博物館入城」的計畫。館內收藏大量的藝術作品,例如由卡雷爾·阿佩爾所繪的房間以及卡濟米爾·謝韋裡諾維奇·馬列維奇的大量畫作,以及Jan Eduard van Someren Brand、 Cornelis Baard、David Roëll、Willem Sandberg、Edy de Wilde、Wim Beeren、Rudi Fuchs、Hans van Beers、Gijs van Tuyl、Ann Goldstein、Karin van Gilst、Beatrix Ruf等藝術家的作品。此外,館內還會舉辦大量的展覽、企劃、研討會和其他活動,以為遊客帶來不一樣的藝術體驗。「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是一個適合旅行者參觀的藝術空間,其收藏裡有知名藝術家的大量作品,以及不時舉辦的展覽、企劃、研討會和其他活動,帶給遊客不同的藝術體驗。

NEMO博物館
荷蘭-北荷蘭省

NEMO科學博物館是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位於Oosterdokseiland附近的科學中心。該博物館早在1923年就已經開始,並且自1997年以來由Renzo Piano設計而成,佔地五層樓,是荷蘭最大的科學中心,每年大約有67萬名參觀者,為荷蘭第八大最受歡迎的博物館。第一層的主要概念是DNA和鏈狀反應,包括一個裝設有大型多米諾骨牌以及飛行汽車等構件的房間,每半小時的表演也包括一個大型鏈式反應圈。第二層是一個小型的塑料球工廠,在這裡可以根據重量,大小和顏色將小型塑料球分類,然後送入一個小型金屬盒,在五個工站上人員會在盒子上貼上磁性條碼,然後將它們重新發送到圈子中開始循環。第三層有一個巨大的科學實驗室,在這裡可以進行一些科學實驗,比如測試某些物質中的維生素C,以及金錢和業務等方面的展示。第四層是關於人類思維的區域,有記憶力測試,思維問題和感覺測試等實驗。第五層或上層有一個小型餐廳,孩子的遊樂區和周圍城市環境的壯麗景色。

老教堂
荷蘭-南荷蘭省

Oude Kerk,也被稱為Oude Jan和Scheve Jan,是荷蘭代爾夫特老城中心的一座哥特式新教堂,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是一座高75米的磚塔,相對於水平面偏斜約2米。2017年,Oude Kerk進行了翻新工程。Oude Kerk最早於1246年建成,背後曾有追溯至兩個世紀之前的教堂。該教堂以傳統的拜占庭式結構為主,中央殿堂兩側各有一側小車站。為使塔更顯高大,1325年至1350年間在其上增建了一座中央尖頂和四個角塔,直到Nieuwe Kerk超越其高度,才停止對城市風景的統治。在建造過程中,塔的根基不足以承受整棟建築的重量,因此塔體開始傾斜。隨著工程的推進,建築師們試圖用各層塔面來對抗傾斜,但到今天為止,只有頂部四塔才是真正垂直的。可能是因為鄰近迴湊的工程而搬移了部份土質,導致塔的根基不穩,而導致傾斜。14世紀末,隨著側走廊與主殿高度的拉平,Oude Kerk變得較舊款更為完整,並將殿堂改稱為St.Hippolytus。1536年,代爾夫特城市大火和新教改革時代的動盪打斷了由Keldermans家族建築工匠兩代人領導的規劃建設,而該項目也令建築有了明顯的改變,因此該教堂具有一段與老建築明顯不同風貌的建築歷史。對於教堂本身和它的陳設,大火、圖像去神化、天候以及1654年該地區火藥庫爆炸,都對教堂造成了不可抗拒的破壞,需要經常維護與修復。更重要的是,在一次翻新過程中,教堂的塔頂被重建成比下層更加垂直,使塔體整體呈現出微微彎曲的樣子。20世紀中葉,玻璃工藝大師Joep Nicolas鑄造的彩色玻璃窗也搬鑄入教堂之中。Oude Kerk 擁��三臺管風琴,分別於1857年、1873年和1770年製造完成,以及兩個鈴鐺,大鐘「Trinitasklok」(或稱Bourdon)每小時敲響一次,小鐘Laudate則每半小時敲響一次,其中較大者於1570年鑄造,重近九噸,由於響聲強烈且易產生破壞,因此僅於特殊場合,如在附近的新教堂安葬荷蘭皇室成員時才被撥響。該大鐘亦會在災難時被撥響,並和當地的防空警報喇叭同步敲響。2020年4月,Bourdon加入“希望之鐘”計劃,以表示對於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在這段艱苦時期,所有救援人員和照護者的感謝。至於另一個較小的鐘鐐,則有一個不同的故事。1943年,對於此鐘及Nieuwe Kerk 的鐘鐐,德國佔領者曾拿走要溶化,但幸運地從未發生,1946年,Laudate重新安裝回原來的位置。Oude Kerk更囊括了大約400位棺槨者之中,當中包括貴族Marnix van St.Aldegonde之女Elizabeth Morgan、貴族和慈善家Clara van Spaerwoude、海軍英雄Piet Hein、作家Jan Stalpaert van der Wiele、海軍英雄Maarten Tromp、畫家Johannes Vermeer、在內部繪製教堂的畫家Hendrick Cornelisz van Vliet、政治家Anthonie Heinsius、科學家Anton van Leeuwenhoek以及詩人Hubert Poot等。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