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RON,EUR
列伊,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話國碼
+40
電壓
230V
插座別
羅馬尼亞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與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和摩爾達維亞接壤。國內擁有一段位於黑海岸邊的海岸線,河流以多瑙河為主要國界,以及黑海流入的保加利亞東岸河流。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位於該國南部,是該國第一大城及工商業城市。羅馬尼亞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01年至104年的塔裡克人,而今羅馬尼亞之名則是自東羅馬帝國的正式國號。該國除了著名的雅典娜劇院、馬拉穆列什木教堂群、錫吉什瓦拉,也分為約41個縣以及布加勒斯特直轄市,面積約238,391平方公里,略小於英國,但是卻是歐洲排名第十二的面積最大國家。該國約9成的人口屬於羅馬尼亞人,而最大少數族群則是匈牙利人與羅姆人,另有韃靼人、諾蓋人及克里米亞韃靼人。羅馬尼亞是世俗國家,將羅曼語族的羅馬尼亞文視為母語,並以英語與法語為外語。此外,該國於藝術文化方面,也擁有豐富的繪畫、音樂、體操、服飾、電影等文化遺產,其中以吸血鬼打造的影視作品廣為人知。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RON,EUR
列伊,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40
插座別

加羅爾一號公園(Carol I Park)位於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以羅馬尼亞國王加羅爾一世命名,是一座法式花園,位於布加勒斯特中南部,部分位於菲拉列特山上,最初可以舉辦各種展覽,但在社會主義政權下受到相當大的改造,包括更名為「自由公園」,自2004年以來官方已列為歷史紀念碑。公園主要由布加勒斯特市政府負責管理,而紀念碑則由文化教育及宗教事務部負責。公園於1900年由法國景觀藝術家設計,並由羅馬尼亞學院的主席康斯坦丁·伊斯拉提(Constantin Istrati)監督,於1906年,即加羅爾一世加冕四十週年的時候開幕,最初擁有約36公頃的面積,其中包括菲拉列特湖(Filaret Lake),於 1906 年布加勒斯特博覽會(Bucharest Exhibition)中有多個棚屋和建築物遺留下來,其中只有存放過技術博物館的建築物和戶外「羅馬競技場」仍屹立。公園內部曾經有依納·拉霍瓦瑞(Ioan Lahovary)和康斯坦丁·伊斯拉提(Constantin Istrati)的半身像,但在 1948 年後被替換為喬治·考施布克(George Coșbuc)、亞歷山大·薩希雅(Alexandru Sahia)、尼古拉·巴爾切斯庫(Nicolae Bălcescu)和「鞋匠詩人」杜米特魯·提奧多· 尼古魯特安(Dumitru Theodor Neculuță)的半身像,目前仍在此立。未知士兵的墓(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於 1923 年建立,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墜落的羅馬尼亞士兵,在 1958 年被拆除並移往邁爾萊歇蒂(Mărășești),被共產主義英雄墓替代,於 1991 年重返公園,然後再於 2007 年移至原來位置的附近。除了美麗的植被和全景圖外,公園還包括多個紀念碑,如陵墓(Mausoleum)、加羅爾一號公園陵墓(Carol Park Mausoleum)、加羅爾一號公園紀念碑(Carol Park Monument)、喬治·格里戈雷·坎塔庫金諾噴泉(Gheorghe Grigore Cantacuzino Fountain)、另一座噴泉「礦山和礦坑噴泉」(leiFântâna Minelor și Carierelor)、巨人雕像(Giants' Statues)、黃道噴泉(Zodiac Fountain)、技術博物館(Technical Museum)、一座1923年建的小清真寺形狀的紀念碑,象徵和解,以及「羅馬競技場」(Roman Arena)和羅馬尼亞學院的天文研究所。在 2003 年,羅馬尼亞政府同意為「民族救世主大教堂」項目撥出約19.7億舊列伊(1.97 billion old lei),令公園引起全國注目。雖然大教堂得到公民和政府的支持,但因預定放置在陵墓位置,引起批評。從象徵意義上來看,將陵墓替換為宗教建築物被一些人視為為移除痛苦回憶的一種方式,類似於移除其他共產政權的雕像和符號。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這有助於提醒羅馬尼亞為民主而奮鬥的事。此外,建築物也被視為建築紀念碑,引起了羅馬尼亞建築師的抗議。大教堂的場地後來搬到國會大廈旁邊。

「Alba Carolina Citadel」位於阿爾巴・尤利亞,也就是今天的羅馬尼亞,是一座星形堡壘,又稱為Carol VI 遺址,是羅馬帝國時代用來鞏固徵服轉斯提芬的堡壘。當地於1715年11月展開這座堡壘的建設工作,在1738年完工,建設過程牽涉約2萬奴隸,估計斥資約300萬弗林,堡壘的設計概念則是源自法國維朗建築學派,並影響了2014年阿爾巴・尤利亞城市品牌的設計,2009年政府斥資475萬列伊對堡壘的修復和保育等相關工作。

聖巴索爾大教堂位於波羅納街50號,是布加勒斯特第一座羅馬天主教-基督教教堂,崇拜在古城堡君士坦丁堡的巴索大主教,教堂獻禮活動於一月一日。2014年8月30日,首位布加勒斯特聖巴索大主教在教堂內的就職儀式中正式啟動。早於1800年,布加勒斯特便有羅馬天主教-基督教社區,原為臺灣米爾遜安定於瓦拉吉亞王國的羅馬籍移民們所組成。聖巴索大教堂自1829年起即存在,在當時以卡拉拉什街的羅馬天主教堂為神堂使用,直到1893年,未來大主教德梅特留.瑞杜,布加勒斯特教堂的牧師才購買了位於波羅那街194號的土地,為此建立新的教堂。原來政府不希望羅馬天主教會在羅馬舊王國擁有自己的地屬,所以才以羅馬天主教會的身分簽購土地並規定教堂必須在院內建造,便是而今的教堂距離街口有近。教堂的建造資金由布加勒斯特的基督徒、佛拉沙與阿爾巴伊喬亞羅馬天主教會以及羅馬拉丁義教會下資助,當時牧師德梅特留.瑞杜尚有大筆捐款,也有未來大主教伊奧.巴藍以及普文尼童.基卡等敬禮聖墟前石塊。1909年,就在聖史貝倫與海倫慶典時,羅馬天主教總主教瑞墨諾.奈恩查馬保聖了教堂前石塊,並被布加勒斯特未來大主教伊奧.巴藍以及牧師普文尼童.基卡等等敬禮應候。經過七個月,也就是當年聖尼古拉節時,奈恩查馬總主教便正式啟用了由尼古拉基卡設計的新教堂,且以往米爾遜堡的聖喬治教堂為模板。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隨著在羅馬舊王國設立機構的多神論,聖巴索大教堂正式成為佛拉沙與阿爾巴伊喬羅馬天主教會的首座郵堂,乃至於1940年,也就是建立布加勒斯特副管區時,聖巴索教堂更副為大教堂,正是在此處馬思埃.阿芙捷雅主教被囚禁,直至1948年10月28日被安全部隊捕獲,將教堂改為東正教會使用,也是在這個夜晚,雷米乃留.柴內朽主教和牧師伊奧.巴藍也分別被迫離開會院而被運往囚禁之路。因此在三位祭師會再布加勒斯特被迫解聘過後,才以歷史學家及牧師塞諾維.帕西拿作為新的牧師,也是該會的唯一擁有羅馬加入會員資格的牧師,開始保衛該會。奈恩查接管牧師之後只不過九年,便慘遭在吉拉瓦監獄的折磨而英年早逝。1989年12月羅馬革命後,布加勒斯特的聖巴索大教堂便立即重開,並在法庭中宣佈教堂回領,經過14年的訴訟後,便得以正式回領。2005年6月,羅馬正教主教艾歐利史.阿爾帕普史與總理卡林.波佩斯庫塔努會談時再度重申其意願讓歸正有權不詳,但在政府授權行動當時並未落實該計畫,便經由法庭才再度獲得此教堂的控制權,2006年在12月28日,聖巴索大教堂再一次備受羅馬天主教的掌管,但就此時,教堂的牧師仍然是東正教的,而他們只直至2007年2月才正式離開該教堂。此外,2008年5月4日,約有2000人次參與的儀式中,新任的羅馬天主教基督徒大主教米海.弗拉西爾安,也就在此時正式就職,而教堂也隨之提升為大教堂,2014年8月30日,位於羅馬義教會布加勒斯特為聖巴索大主教之米海為布加勒斯特的祭師於此慶祝任命禮。
_vedere_lateral_stânga.webp)
克勞斐亞藝術博物館位於羅馬尼亞奧爾蒂尼亞省克勞斐亞市,居住在克勞斐亞市米海爾宮,由1898年至1907年按法國建築師保羅·戈特羅的設計造建而成。米海爾宮曾屬於羅馬尼亞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的邁克倫斯坦家族,亦稱作讓·米海爾宮。宮殿裝飾有卡拉拉大理石樓梯、里昂絲壁紗、慕諾拉玻璃吊燈、繪畫天花板、部分鍍金灰泥、威尼斯浴室鏡。此外,它曾宴請過羅馬尼亞國王、1939年流亡巴黎的波蘭總統伊格納西·摩希西基以及前南斯拉夫領袖約西普·布羅茨·鐵託。克勞斐亞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54年,是克勞斐亞市的主要藝術博物館,也是重要的觀光景點。博物館最大的新鮮事是一個獻給康斯丁·布蘭肯蘇伊的畫廊,展示了他早期的六座雕塑:“Vitellius”、“Miss Pogany” 、 “The Vainglory”、“Boy's Head”、“The Kiss”和“Woman Torso”。此外,還有羅馬尼亞重要的大師提奧多·阿曼、尼古拉·格里戈雷斯庫、瓦西爾·波佩斯庫、斯特凡·盧西安、西奧多·帕拉迪等人的作品,以及一些羅馬尼亞的拓荒者畫像。米海爾宮被羅馬尼亞文化和宗教事務部列為歷史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