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羅馬尼亞

貨幣RON,EUR

列伊,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話國碼

+40

電壓

230V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羅馬尼亞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與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和摩爾達維亞接壤。國內擁有一段位於黑海岸邊的海岸線,河流以多瑙河為主要國界,以及黑海流入的保加利亞東岸河流。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位於該國南部,是該國第一大城及工商業城市。羅馬尼亞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01年至104年的塔裡克人,而今羅馬尼亞之名則是自東羅馬帝國的正式國號。該國除了著名的雅典娜劇院、馬拉穆列什木教堂群、錫吉什瓦拉,也分為約41個縣以及布加勒斯特直轄市,面積約238,391平方公里,略小於英國,但是卻是歐洲排名第十二的面積最大國家。該國約9成的人口屬於羅馬尼亞人,而最大少數族群則是匈牙利人與羅姆人,另有韃靼人、諾蓋人及克里米亞韃靼人。羅馬尼亞是世俗國家,將羅曼語族的羅馬尼亞文視為母語,並以英語與法語為外語。此外,該國於藝術文化方面,也擁有豐富的繪畫、音樂、體操、服飾、電影等文化遺產,其中以吸血鬼打造的影視作品廣為人知。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RON,EUR

列伊,歐元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40

插座別

C型-歐規雙圓孔
F型-雙圓孔(+接地夾)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Fortress of Deva
羅馬尼亞-胡內多阿拉縣

德凡堡位於羅馬尼亞的胡內多亞縣的德凡市,位於火山丘陵上,位於羅馬尼亞的西部喀布爾山脈的普奧安拉魯斯卡山脈。腳下是一片城市,由Magna Curia和公共公園開始延伸。附近有大多數行政機構建築,包括法院,總督府,縣議會,財政管理局,舊警察局,市政廳和德凡的兩所最古老的學校:Decebal國立學院和教育總督學院。堡壘與山腳連接起來,遊客可以坐坡道升降機到達堡壘。拿瑪斯、維爾納斯和斯特雷尤伊爾山谷的陣營裡都建造了防禦堡,並建立了一個觀察臺,可以看到穆雷斯山谷、斯特雷尤伊爾山谷以及森林陸地都在這裡。羅馬征服者加強了城牆,保衛了這個防禦工事,也就是所謂的鹽路,它把與帝國其他地區連接在一起。穆雷斯盆地在那時正經歷著最大的經濟繁榮。1269年,德凡堡提到在一個比勒四世的兒子斯蒂芬的捐贈證書中,他為勇敢參加德凡堡城垣下的戰鬥而捐贈給羅馬尼亞伯爵。1444年,尤納多拉的伊昂庫接管了德凡堡及其財富:56個村莊和黃金礦。德凡宮殿及後支持集團於1504年取得了控制權。13世紀後期的德凡堡的第一個編譯記錄追溯到1269年,匈牙利國王斯蒂芬五世和東羅馬尼亞公爵在他為凱林伯爵比勒的勇敢行為發放特許時提到“皇家德凡堡”。1273年是有關堡壘的第一次軍事行動的記錄。在堡壘下,庫曼人被匈牙利宰相彼得·克爾打敗,拉迪斯劉四世國王為他的勝利頒發了獎勵,在信中,他以“德凡城堡對壯烈對抗庫曼人”這句話提及了這件事。13世紀末,德凡堡已陷入拉迪斯·康家族的手中,他們在堡壘旁組建了一個法庭和軍事營樞。德凡堡也是匈牙利民間傳說“克萊門特的妻子,石匠”的核心,這是一個訴說女主角如何勇敢脫離對手的故事。

Art museum of Craiova
羅馬尼亞-多爾日縣

克勞斐亞藝術博物館位於羅馬尼亞奧爾蒂尼亞省克勞斐亞市,居住在克勞斐亞市米海爾宮,由1898年至1907年按法國建築師保羅·戈特羅的設計造建而成。米海爾宮曾屬於羅馬尼亞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的邁克倫斯坦家族,亦稱作讓·米海爾宮。宮殿裝飾有卡拉拉大理石樓梯、里昂絲壁紗、慕諾拉玻璃吊燈、繪畫天花板、部分鍍金灰泥、威尼斯浴室鏡。此外,它曾宴請過羅馬尼亞國王、1939年流亡巴黎的波蘭總統伊格納西·摩希西基以及前南斯拉夫領袖約西普·布羅茨·鐵託。克勞斐亞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54年,是克勞斐亞市的主要藝術博物館,也是重要的觀光景點。博物館最大的新鮮事是一個獻給康斯丁·布蘭肯蘇伊的畫廊,展示了他早期的六座雕塑:“Vitellius”、“Miss Pogany” 、 “The Vainglory”、“Boy's Head”、“The Kiss”和“Woman Torso”。此外,還有羅馬尼亞重要的大師提奧多·阿曼、尼古拉·格里戈雷斯庫、瓦西爾·波佩斯庫、斯特凡·盧西安、西奧多·帕拉迪等人的作品,以及一些羅馬尼亞的拓荒者畫像。米海爾宮被羅馬尼亞文化和宗教事務部列為歷史古蹟。

普特納修道院
羅馬尼亞-蘇恰瓦縣

普特納修道院是羅馬尼亞東正教修道院,是創建於中世紀摩爾達維亞的最重要的文化、宗教和藝術中心之一;與許多其他修道院一樣,它是由史蒂芬大帝創建並奉獻的。普特納修道院創建於普特納周圍地區。史蒂芬大帝以其在摩爾達維亞隨處修剪的數十座教堂和修道院而聞名。普特納修道院收藏著史蒂芬(如今已成為朝聖的地方)和他的幾位家族成員的墓碑。聖像的面紗和墓碑被視為史蒂芬大帝時代摩爾達維亞藝術的精粹。正當史蒂芬贏得征服基利亞堡壘的仗之後,於1466年7月10日開始建造修道院,以此為上帝獻上感謝,並將其奉獻給聖母瑪利亞。在第一幢建築物的地基下有許多被埋深的人類,此事證明瞭先前的隱士生活。一個當時的紀錄提到史蒂芬以200個“斯洛特金”為代價交換維科夫·德蘇村莊,並將該土地和收入捐贈給修道院的財政部門。史蒂芬在普特納的墓碑上和他的第三任妻子瑪麗亞·沃伊詹塔一起安葬。普特納修道院在3年內完工,但因摩爾達維亞人參與其他戰役,直到經過了一年才會進行奉獻儀式。1470年9月3日,在史蒂芬以及他所有的家人參與的典禮上,由大主教Teoctist 奉獻了修道院,此後成為該地區最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目前的教堂在1653至1662年間由Vasile Lupu及其繼任者重建。雖然普特納修道院遵循15世紀和16世紀典型的摩爾達維亞教堂的地形規劃,但它擁有許多特徵是17世紀建築的特徵。許久以來,人們認為這個遺址是由一位名叫西奧多的希臘建築師設計的,但根據基利亞紀錄的解讀,這種說法已被證明是錯誤的。修道院最古老的刺繡是14世紀末製作的墓誌碑,用絲綢和金線編織,編織者是倫比亞的修女沃伊詹塔的女兒Euphima和Euprasijka。

Cașin Church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Cașin教堂」又被稱為「Cașin修道院」,位於布加勒斯特,離陶瓷三角洲大十一項目不遠處,致力於米迦勒和加百列天使。於1935年,由Gheorghe Ionescu-Sisești教授,作家Vasile Militaru和建築師I。Bălănescu組成的教區委員會負責計劃建造。在Father Dumitru I。Manta的作用下,與農業和領域部的重大捐贈以及家庭和機構的月度訂閱中籌集資金。有幾個捐贈來自General Ion Antonescu。Dimitrie Ionescu-Berechet,羅馬教皇政府的首席建築師,贏得了設計教堂的比賽,布加勒斯特市政廳捐贈的土地上建造。基石於1937年8月立,結構於1938年3月完成。隨後工作停止,但於1946-1959年間恢復。教堂結合了布蘭科文斯克風格(帶有入口柱)與拜占庭建築,其中包括馬賽克,帶有中心的希臘十字架計畫和高而寬敞的室內空間。大理石和雪花石拱門,上面的圖案都是由馬賽克表現出來的,承接著Ionescu-Berechet的計畫,得到Ion Dimitriu-Bârlad,Constantin Baraschi和Mihai Wagner藝術家的貢獻,於1952至1959年間完成。1962至1971年間,牆壁和地板被覆蓋成3米高的白色和玫瑰大理石板,詩歌樓臺被安裝,沿著牆壁放上大的瑪羅納玻璃馬賽克圖案。2002年至2003年間進行了修繕,2008年頂部原本綠銅色的部分改為亮綠色。該教堂的名稱參考了巴科烏縣的 Cașin谷,一個歷史與神話兼容的地方。教堂面積約為42公尺x 29公尺,有三個拱腹,最高拱頂約高到。其積面積為。祭壇拱腹呈半圓形,四周環繞著開放的拱門廊;一個大多邊形圓頂位於小聖殿之上,窗戶是拱形的,全圍有一系列短短的白色大理石柱上飾以古羅馬圖樣。左右兩側的入口外牆也覆蓋著大理石,上方裝飾著馬賽克圖案。門上有米迦勒和加百列以及使徒彼得和保羅的銅質浮雕。像東正教教堂一樣,主屋頂內部描繪出基督寶座明。祭壇拱腹明顯舉起,以綠色染營,並與拱門廊以及拱門廊上的圖案搭配形成對比。門前,於2018年安裝了Alexandru Averescu將軍的半身像。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