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新加坡

貨幣SGD

新加坡元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話國碼

+65

電壓

230V

插座別

G型-英規三腳孔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新加坡共和國,又稱獅城、星洲,位於東南亞的城邦島國,面積約728平方公里,以花園城市之美名聲響叮,於1819年取得英國的殖民權後,開始發展交易站和殖民地,漸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新加坡濱海地區周圍為南海、印度洋的安達曼海、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新加坡人口以華人為主,另有泰米爾、馬來等各族,是一個多語言、多元文化的國家,官方語言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及泰米爾語,各宗教也得到尊重和包容;新加坡交通便利,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吸引許多來自中國及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也是亞洲重要的區域教育樞紐;另外,新加坡的水上活動如游泳、帆船、水球和桌球、射擊均處於全亞洲最頂尖水平,菜餚上則反映出新加坡文化起源於馬來西亞的種族多樣性和百年文化互動。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SGD

新加坡元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65

插座別

G型-英規三腳孔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Church of the Holy Family, Singapore
新加坡

「聖家堂」,又稱「神聖聖家堂」或「加東天主教堂」,是新加坡總教區的教堂,位於海崗路的Chapel Road。是總教區中教友人數最多的教堂之一。1902年,當時Tanjong Katong住著四戶歐亞混血家庭,他們購買了該地區的土地,同時James Leonard Scheerder也在Marine Parade、Chapel Road以及East Coast Road開闢了一個椰子種植園。後來La Salle Brothers也買下一塊地,現在是St. Patrick's School所在地。和聖陀禮彌座堂的時候,祭司Pierre Raudel 向上述Scheerder要求捐贈地,以建立加東一間小教堂,以應付日益增長的天主教徒。Scheerder同意條件是如果地不是用於上述教堂,就必須歸還捐贈者。1922年,小教堂的基礎建成,於1923年11月11日由Barillon主教聖潔。由於參與教堂的信徒越來越多,1931年拆除小教堂,並將主日彌撒以Arcadia Cinema舉辦,直到1932年COMPLETE,於同年6月19日由Perrichon主教祝聖。1969年,再度擴建,以滿足更多的教友,1970年4月完工。1997年12月29日,又一次拆除教堂,建成4層的大教堂,1999年12月完工,並經Consecrate。教堂設有約 200 輛車位,但大多數主日黃昏彌撒人數過多,超出車位容量,信徒不得不在路邊停車。教堂大廳在二至三樓,可容納約3,000人,大部份時間均會超滿。壁畫於廊廊以及教會大廳內展示,貫徹missal詩歌主題。教堂的中心點是一個大型的16側彩色玻璃上描繪聖家和耶穌16個生命場景,Joël Mône 進行創作,由Vitrail Saint-Georges 實現。四樓建有聖家幼稚園、4個教室、合唱室以及可容納數百人的大功能室,每個主日又改變為唐茶樓。禱告的屋頂模仿虔誠參與祈禱的手勢,指向天空。此外,教堂內還有其他建築物, 包括父親之家、愛馬仕中心以及後來賜予參與教堂的信徒3 Sea Avenue,2018年,父親之家和3 Sea Avenue均被拆卸重建,前者改作聖家牧養中心,後者改為教堂辦公室。此外,加東天主書房也移至教堂內。此時的教堂有3位司鐸管理約8,500位教友,司鐸分別為教區司鐸Adrian Yeo、司鐸Stanislaus Pang以及司鐸Clement Chen,教堂的數多專業部門包括學習部、禮儀部、青年會、服務部、瑪利亞軍、傳教部、鄰裡小型基督教社區等。

河川生態園
新加坡

「River Wonders」原名「River Safari」,位於新加坡Mandai的大自然保留區內。它是亞洲首個河流主題動物園,其主要景點包括淡水顯示和河流船遊,總建築成本為1.6億新元,預計每年遊客數為820000人。2012年11月29日,「大熊貓森林」對公眾開放,而於2013年4月3日開始的柔性開放將吸引接近150000名遊客。此景點為新加坡的第4個動物園,與新加坡動物園、Bird Paradise和Night Safari一起由Mandai Wildlife Group管理。園區於2014年2月28日正式開放,其中已有超過110萬人在舉行柔性開放的2013年4月正式開放以來參觀River Safari。2021年10月13日,River Safari更名為「River Wonders」,從2007年初開始觀念籌劃,2009年11月正式向公眾宣佈,預計於2011年末完工,建築預算為1.4億新元,年遊客預估750000人,但由於建築成本增加,該預算於2010年增加至1.6億新元,年遊客數也增加至820000人。River Wonders建於與新加坡動物園和夜間野生動物園現有的同一複合體內,佔地最少,並具有熱帶雨林背景和河流景觀主題,展示眾多動物景點和主題公園遊樂設施等。園區亦擁有男性與女性對稱大熊貓 – 開開與嘉嘉,還有2021年出生的小熊貓Le Le,是中新朋友關係由來的標誌。River Wonders的船遊設施「Amazon River Quest」於2013年12月7日對公眾開放,從South America牠們將帶著遊客穿越數個動物展示場所,另外於2014年1月8日開始,也可購票參觀Upper Seletar Reservoir,總時間15分鐘,開放時間為上午10:30至下午6:00,單程票價成人為5新元,3-12歲兒童為3新元,每班最多可搭載40位乘客,亦適用於殘障人士。

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
新加坡

中央水塘保護區是新加坡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佔地約2880公頃,形成城市的一個大大的綠肺。它包含一些娛樂景點,如新加坡動物園、夜間動物園和河流動物園,以及新建築的倡導大眾賞賜自然保護區的場所,如滙豐樹林步道。 保護區範圍圍繞中央水塘保護區,是新加坡四個公共自然保護區之一,其他三個是自2002年1月起被指定為保護區的拉布拉多自然保護區、孫義武濕地保護區和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這四個保護區以及同時被保護在公園樹木法令2005下。 保護區充當了周圍水塘的收集區,新加坡主要的水塘-馬里奇、上瑟勒塔、上皮爾斯和下皮爾斯,都位於保護區內。CCNR的大部分森林因為伐木和開墾而消失,不像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那樣保有原始的森林。CCNR現在包含一個新生的和成熟的次要森林,以及水塘周圍的原始森林。沿著馬裡奇水塘的邊緣也可以看到19世紀的橡膠種植園的遺址。 保護區小徑和木板步道長度約從3到11公里不等,讓遊客可以更進一步地感受大自然。此外,保護區也是徒步旅行者的最佳目的地,因為它有一個不一樣的地質地形和景色,可以到周邊的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去徒步旅行。 保護區內有500多種動物,如獼猴,睡熊,樹鼩,Sunda慢獅和Sunda穿山甲,以及野鳥如紅太陽鳥,大球尾雙鴉和翠鳥。一些極危物種的蝙蝠也被發現。保護區也有很多蝴蝶的種類。已被BirdLife International指定為中央森林重要鳥類地區,因為它支援脆弱的稻草頭鳥和棕胸山田鷚的數量,這包括其鄰近的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滙豐樹林步道於2004年11月 5日對公眾開放,包含250米的吊橋串聯馬裡歇最高的兩個尖頭-武吉皮爾斯和武吉卡朗,橋頂最高處離森林地的25公尺。來此的遊客在步道只能進出,由武吉皮爾斯入口通,通過百力徑出口;同時,每個人在此會有安全人員幫忙確保安全。其四徑總長10.3公里;國家公園局也會提供導遊,無論是校園或一般的大眾,教育大家關於新加坡自然保護地區的環境保護。 保保護區中也保存著相對稀有的帶狀葉猴,但是它的數量是極度減少的,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的數量自1987年就完全消失,中央水塘保護區的數量也從10到15頭極度減少到2012年約有40頭;而如今,它們只侷限在中央水塘保護區的小部分區域,數量也預期2022年累積到70頭之多。

樟宜博物館
新加坡

現今的樟宜賣磚和博物館「樟宜賣磚和博物館」是一座戰爭博物館,致力於新加坡在二戰期間的歷史和日本佔領新加坡。在英軍在決戰新加坡中被日本帝國陸軍擊敗後,數以千計的戰俘被關押在樟宜監獄營內三年半。在被囚期間,戰俘們建造了多個禮拜堂,其中一間被稱為聖喬治教堂。在日本佔據新加坡時,監獄及其周邊建造了多個禮拜堂,聯合國戰爭犯俘虜被關押在其中。日本人沒有限制戰俘的宗教活動,因此戰俘將現有建築物改造,並利用垃圾製貨來建造祭壇和傢俱。當中的羅馬天主教「基督聖母紀念教堂」在戰後被拆毀,並被運往澳大利亞,於1988年在坎培隆的「戰俘紀念公園」重建,並於現今被稱為「樟宜賣磚」,但有時被誤認為是當前的複製品禮拜堂,建於樟宜監獄旁。1988年,新加坡在樟宜監獄旁建造了一座以聖喬治教堂為原型的博物館和複製品禮拜堂。2001年,隨著樟宜監獄擴容,禮拜堂和博物館被搬遷到1公里以外的新網站,並於2001年2月15日正式建立「樟宜賣磚和博物館」。禮拜堂的祭壇上擺放著一個銅十字架,被稱為「樟宜十字架」,在佔領時期由Harry Stogden以45毫米榴弾為原料製成。從2001年到2017年,樟宜博物館由新加坡歷史顧問公司經營,該公司提供歷史教育和研究顧問服務。2018年,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從新加坡旅遊局接管了博物館的經營,經過17年的經營後,樟宜博物館因改裝被關閉。由於新冠肺炎,2020年開館計劃延遲一年,新重新命名後的樟宜賣磚和博物館於2021年5月18日由文化、社區與青年部和法律二部長鄧智明經虛擬方式重開。博物館展示了114件藝術品,包括繪畫、照片和個人物品,其中許多是由前戰俘和他們的家人捐贈的。它們讓遊客瞭解被閉門禁閉的囚犯的日常生活,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最終的解脫。展覽品包括一本400頁的日記和一臺克達博嬰布朗尼相機,是由許多囚犯藏起來的。日記是由Arthur Westrop先生寫的,每一筆記錄都寫成給他在非洲的妻子的一封信。相機則是由Sergeant John Ritchie Johnston的妻子給予他,他成功地帶到樟宜,並隱藏過來,直到���脫結束。造型還原的樟宜監獄牢讓遊客一窺囚犯居住的窘境,其中包括了資料記錄的囚犯之間的對話,更充分地瞭解囚犯的生活情況和每日體驗。其他熟悉和重要的物件包括樟宜牆的一部分、一個藏在一盒火柴裡的摩爾斯電碼設備、被關押在樟宜的Mary Angela Bateman女士的一系列水彩畫和樟宜壁畫,一組由戰爭犯Stanley Warren在關押期間繪製的五幅聖經壁畫。博物館現在擁有8個畫廊,包括:樟宜堡壘——本區塊介紹了樟宜19世紀時,近乎平靜的景色,大部分區域覆蓋著濕地壩和熱帶雨林的歷史。1920年代開始,這片平靜的景色開始變化,英軍開始建造炮臺和兵營,保護新加坡免受攻擊。堡壘潰堤——本章概述了新加坡的陷落以及軍人和民眾在災難後所面臨的命運。囚犯——約有48,000名士兵和平民被軍方趕往樟宜而改造為大型監獄營。本段介紹了屍被關押在樟宜的男女老少的故事。戰俘的生活——這章介紹了被禁閉在樟宜的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真正的樟宜監獄的剩蹟。 逆境中的堅韌—— 本章提供了關於囚犯所面臨的艱辛以及他們如何應對這種局面的一窺究竟。逆境中的創意—— 創造性表達對囚犯們來說非常重要,他們發現了寫作、繪畫、閱讀、工藝、打體育院和上演音樂劇的方法。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