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新加坡

貨幣SGD

新加坡元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話國碼

+65

電壓

230V

插座別

G型-英規三腳孔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新加坡共和國,又稱獅城、星洲,位於東南亞的城邦島國,面積約728平方公里,以花園城市之美名聲響叮,於1819年取得英國的殖民權後,開始發展交易站和殖民地,漸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新加坡濱海地區周圍為南海、印度洋的安達曼海、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新加坡人口以華人為主,另有泰米爾、馬來等各族,是一個多語言、多元文化的國家,官方語言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及泰米爾語,各宗教也得到尊重和包容;新加坡交通便利,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吸引許多來自中國及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也是亞洲重要的區域教育樞紐;另外,新加坡的水上活動如游泳、帆船、水球和桌球、射擊均處於全亞洲最頂尖水平,菜餚上則反映出新加坡文化起源於馬來西亞的種族多樣性和百年文化互動。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SGD

新加坡元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65

插座別

G型-英規三腳孔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海洋生物園
新加坡

「海洋生物公園」是位於新加坡南部的安索拉島上的「度假村世界安索拉」的一部分,園區佔8公頃,內聚集有「S.E.A.海洋水族館」及「冒險溪水上樂園」等兩個景點,其中「S.E.A.海洋水族館」歷史上是2012年至2014年期間的全球最大海洋水族館,直至被澳門長隆海洋王國取代為世界之最。海洋水族館佔地約10公頃,內聚集有約10萬多種800餘種海洋生物,其中以開放式海洋缸內聚集有5萬多種海洋生物,同時也有一個命名為「S.E.A.A.守護者」的保育團隊,支持研究與教育,有助維護海洋生態環境。未來到2024年,S.E.A.海洋水族館更會改為「新加坡海洋館」,而這個擴建計畫與同年內將會完工。該公園可從捷運、巴士及步行前往,兩個景點更設有多個招待所、餐廳、禮品店等服務,讓遊客可於此一探海洋變化的奧妙。

聖安德烈座堂
新加坡

「聖安德烈大教堂」是加坡位於市政廳旁,地點位於加坡中央商務區的中央地區的一座英國聖公會大教堂。它是加坡英國聖公會教區的主要教堂,並且擔任27個堂區和超過55個教會的母教堂。該教堂始建於1836年,儘管目前的建築是於1856-1861年興建的。大教堂的標誌是聖安德烈十字架。2006年,它標志著聖安德烈教堂使命的150週年,該使命始於1856年。該大教堂的鐘塔約於1822年史蒂芬拉夫士(Sir Stamford Raffles)為坐落建立英國聖公會教堂而在山街和北橋路(North Bridge Road)之間分配了一塊地。然而,直到社區於1834年籌集資金後,才開始建造教堂。該教堂是位於北橋路(North Bridge Road)和聖安得烈十字路(St Andrew's Cross)之間建造的。該教堂為表彰蘇格蘭社區捐款興建的資金,而以蘇格蘭的守護神聖安得烈(Saint Andrew)命名。該教堂由George Drumgoole Coleman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於1835年11月9日下了基石,並在1836年建成。由加坡第一任牧師埃德蒙德·懷特(Reverend Edmund White)於1837年6月18日主持的第一次教堂儀式,並由加爾各答(Calcutta)的丹尼爾·威爾森(Daniel Wilson)主教於1838年9月10日奉獻。在教堂被抱怨像“市政廳,學院或會議室”一樣後,John Turnbull Thomson於1842年為其增建高塔。高塔在沒有防雷棒的情況下建造,但是1845年和1849年曾受到兩次雷擊。因此它被宣佈不安全,於1852年關閉,並於1855年拆毀。聖安德烈教堂使命於1856年6月25日啟動,這是加坡第一個英國聖公會傳教活動。1869年,該教堂由加爾各答教區轉移到拉普拉斯和沙拉瓦克教區。1870年,John Alleyne Beckles大主教將其當作大教堂教會加以奉獻。瑞佛鐘於1889年被一組鐘換了,瑞佛鐘現時被收藏於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內。大教堂目前由新加坡教區(Synod of the Diocese of Singapore)擁有,該教區於1909年創建。第一位英國聖公會主教右堂Charles James Ferguson Davie於當時任命,1942年加坡落入日本政權之前,該大教堂被用作緊急醫院。1952年,一個紀念銘念二次大戰死者的紀念廳被加入到大教堂內。大教堂的東、西橫廊最初是為驅車者建築的門廊,廣場後被擴建為宴會廳、會議室和辦公室:1952年擴建的北廊(North Transept)和1983年的南廊(South Transept)。「聖安德烈大教堂」於1973年6月28日被劃歸為新加坡國家紀念碑。新延展計劃於2003年開始,2004年在建築之前,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對其境地進行了考古挖掘,新的聖殿的擴建,稱為大教堂新聖殿(Cathedral New Sanctuary),於2005年11月完工。如符合紀念碑保護指南,並大部分地建造在地下,並具有地下兩層新樓層的新禮拜廳。於1888年由英國拉夫堡(Loughborough)的約翰·泰爾伯恩(John Taylor & Co)鑄造的大教堂鐘,最初以附利調諧為E大調八個鐘鳴懸掛。然而,當時的調查發現,塔樓有不適宜的地基來支撐一組旋轉的鐘響,鐘響被懸掛死亡,以埃拉科姆(Ellacombe)系統鳴鐘。聖安德烈大教堂的拱柱與Netley仍現存的拱柱極為相似。該大教堂西端的三個彩繪玻璃窗,敬獻於加坡早期殖民歷史上的三位人物,它們的紋章被刻制於窗上。窗戶位於中間被獻給史蒂芬拉夫士(Sir Stamford Raffles),左邊的窗戶是獻給加坡的第一位主要居民約翰·克勞福德(John Crawfurd),右邊的窗戶獻給了啟動建立第二座教堂建築的總督威廉·巴特沃斯(MajorGeneral William Butterworth)。然而,原來的彩繪玻璃窗在二次大戰時被破壞。

樟宜博物館
新加坡

現今的樟宜賣磚和博物館「樟宜賣磚和博物館」是一座戰爭博物館,致力於新加坡在二戰期間的歷史和日本佔領新加坡。在英軍在決戰新加坡中被日本帝國陸軍擊敗後,數以千計的戰俘被關押在樟宜監獄營內三年半。在被囚期間,戰俘們建造了多個禮拜堂,其中一間被稱為聖喬治教堂。在日本佔據新加坡時,監獄及其周邊建造了多個禮拜堂,聯合國戰爭犯俘虜被關押在其中。日本人沒有限制戰俘的宗教活動,因此戰俘將現有建築物改造,並利用垃圾製貨來建造祭壇和傢俱。當中的羅馬天主教「基督聖母紀念教堂」在戰後被拆毀,並被運往澳大利亞,於1988年在坎培隆的「戰俘紀念公園」重建,並於現今被稱為「樟宜賣磚」,但有時被誤認為是當前的複製品禮拜堂,建於樟宜監獄旁。1988年,新加坡在樟宜監獄旁建造了一座以聖喬治教堂為原型的博物館和複製品禮拜堂。2001年,隨著樟宜監獄擴容,禮拜堂和博物館被搬遷到1公里以外的新網站,並於2001年2月15日正式建立「樟宜賣磚和博物館」。禮拜堂的祭壇上擺放著一個銅十字架,被稱為「樟宜十字架」,在佔領時期由Harry Stogden以45毫米榴弾為原料製成。從2001年到2017年,樟宜博物館由新加坡歷史顧問公司經營,該公司提供歷史教育和研究顧問服務。2018年,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從新加坡旅遊局接管了博物館的經營,經過17年的經營後,樟宜博物館因改裝被關閉。由於新冠肺炎,2020年開館計劃延遲一年,新重新命名後的樟宜賣磚和博物館於2021年5月18日由文化、社區與青年部和法律二部長鄧智明經虛擬方式重開。博物館展示了114件藝術品,包括繪畫、照片和個人物品,其中許多是由前戰俘和他們的家人捐贈的。它們讓遊客瞭解被閉門禁閉的囚犯的日常生活,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最終的解脫。展覽品包括一本400頁的日記和一臺克達博嬰布朗尼相機,是由許多囚犯藏起來的。日記是由Arthur Westrop先生寫的,每一筆記錄都寫成給他在非洲的妻子的一封信。相機則是由Sergeant John Ritchie Johnston的妻子給予他,他成功地帶到樟宜,並隱藏過來,直到���脫結束。造型還原的樟宜監獄牢讓遊客一窺囚犯居住的窘境,其中包括了資料記錄的囚犯之間的對話,更充分地瞭解囚犯的生活情況和每日體驗。其他熟悉和重要的物件包括樟宜牆的一部分、一個藏在一盒火柴裡的摩爾斯電碼設備、被關押在樟宜的Mary Angela Bateman女士的一系列水彩畫和樟宜壁畫,一組由戰爭犯Stanley Warren在關押期間繪製的五幅聖經壁畫。博物館現在擁有8個畫廊,包括:樟宜堡壘——本區塊介紹了樟宜19世紀時,近乎平靜的景色,大部分區域覆蓋著濕地壩和熱帶雨林的歷史。1920年代開始,這片平靜的景色開始變化,英軍開始建造炮臺和兵營,保護新加坡免受攻擊。堡壘潰堤——本章概述了新加坡的陷落以及軍人和民眾在災難後所面臨的命運。囚犯——約有48,000名士兵和平民被軍方趕往樟宜而改造為大型監獄營。本段介紹了屍被關押在樟宜的男女老少的故事。戰俘的生活——這章介紹了被禁閉在樟宜的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真正的樟宜監獄的剩蹟。 逆境中的堅韌—— 本章提供了關於囚犯所面臨的艱辛以及他們如何應對這種局面的一窺究竟。逆境中的創意—— 創造性表達對囚犯們來說非常重要,他們發現了寫作、繪畫、閱讀、工藝、打體育院和上演音樂劇的方法。

Bidadari Garden
新加坡

在新加坡Bidadari,曾有一個被稱為「Bidadari園」的紀念公園,是原先的Bidadari墳場的一部分,從2001年到2006年進行遷墳作業時設立的。政府在2004年為這個紀念公園劃分了舊墳場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部分,將舊墳場的大門和門柱移至該公園並標示為入口,還選出了21塊墓碑搬進公園大門內。2013年8月,新加坡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宣佈了Bidadari住宅區的計劃,與文化與文物局及國家公園局緊密合作,將紀念公園與Bidadari Park整合。最終,於2019年6月10日關閉該公園以進行後續開發。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