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KRW
韓元
與台灣時差
1小時時區+9
電話國碼
+82
電壓
220V
插座別
大韓民國,又名「南韓」,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是一個共和制國家,首都為首爾特別市。國土三面環海,約有一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大約有五百一十六萬九千二百人口,是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及東亞峰會的創始成員,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著三八線相鄰。20世紀60-90年代,在政府「出口型」經濟推動下,韓國經濟發展迅速,創造「漢江奇蹟」。韓國被劃分為關東地方、首都圈、大田圈、湖南地方、嶺南地方和濟州地方6大區域,高鐵使得韓國迅速連結,半日內可到達韓國主要地區。傳統文化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保留著獨特的特徵,而現代文化也由此而生,韓國現代文化在亞洲及世界的流行已被稱為「韓流」。酒文化是韓國社會人士聚餐時會使用的一種禮儀,韓國料理也與相關節假日息息相關,尤其以「三一節、制憲節、光復節、開天節和韓文日」為五個“國慶日”,令韓國文化更加獨特及多元。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KRW
韓元
與台灣時差
1小時時區+9
電壓
220V
電話國碼
+82
插座別
湯洞寺是韓國佛教朝鮮調整會的頭座,位於韓國南部慶尚南道楊山附近的斥山南端,是三寶寺之一,象徵觀音佛,湯洞寺的一大特色是沒有佛像,「佛陀的真像」得以保存於湯洞寺中。湯洞寺於646年新羅王喚德在位期間由僧團趙常儒所創建,其後在新羅、高麗、朝鮮時期都保持強勁,甚至於朝鮮時期仍然不衰,湯洞寺據稱保有佛陀的真像,包括袈裟、施主碗及頭骨骨灰,都是趙常儒從七世紀唐朝而來的。日本侵略期間,只有一座大雄殿存留;其餘的廟宇均於16世紀後期重建,15世紀湯洞寺鼎盛時期,據稱有數百座的廟宇和數千名僧侶。傳說有九頭惡龍都住在一個大池子裡,趙常儒用一段咒語,勸請龍類離去,得到龍的同意,讓龍鎮守湯洞寺,如今,龍池(又稱九龍寺)現今仍然位於湯洞寺主殿。湯洞寺又稱「無佛寺」,因為它沒有室外佛像,而是圍繞著幾座塔,其中包含趙常儒從中國帶回的佛教遺跡。上山路曲折,中間是亭亭玉立的松樹,共有65座不同廟宇,凡是重要的佛教菩薩,都有供帳。廟宇的建築風格各異,多數的廟宇使用淡色漆。湯洞寺有19個地方寶藏及794個地方文化財產,一段代表著世俗世界和超脫世界的法門,及南慶尚南道有形文化財產#252的拆門,由護四大方的天將守衛。湯洞寺也被稱為「絕對寺」,沒有佛與凡人、有與無、善與惡、滿與空的區別,拆門的歷史已久,目前的拆門是由朝鮮時期建造,並與一柱門、供四方天將守衛的門以及大雄殿對齊線。湯洞寺是韓國五大珍藏佛教歷史的珍珠寺,而湯洞寺大雄殿也是韓國第290號國寶項目。
鎮海區位於大韓民國慶尚南道昌原市內,歷史悠久,於1954年6月15日舉辦第一屆亞洲反共聯盟會議,1955年鎮海邑脫離昌原郡,並升格為市,2010年7月1日被歸入昌原市,並成為昌原市的一個區,此區是韓國重要軍港所在地,大韓民國海軍和美國海軍都在鎮海設有海軍基地,與鄰近的前馬山市、昌原市共同形成一處生活圈,又稱「山海原」等。鎮海於1952年4月13日建成的北園環島忠武公李舜臣銅像,是韓國第一座李舜臣銅像,從1963年開始,每年都會在鎮海進行軍港節紀念李忠武公,時間期間會舉行李忠武公緬懷祭表演、體驗項目、參觀、比賽等活動,目前已發展成具有全國性規模的慶典活動。鎮海有大量的櫻花樹,當初由日本人在鎮海種植,投降後,大部分被剷除,但此後發現濟州島是櫻花原產地,使得櫻花再次在鎮海種植,觀賞櫻花的熱門地點有餘佐川、等,更有MBC韓劇《羅曼史》的拍攝地鎮海櫻花節橋。
羅馬隱士安塞城 (Samnyeon Sanseong Fortress)是西拉(Silla)建造的城牆和堡壘的廢墟,起建於公元470年,而城牆則於486年復修。安塞城位於韓國南部苶洹(Boeun),在三國時期,苶城縣(town of Boeun-eup)距離堡壘約2公里,認為安塞城的名稱來自城縣,但根據《三國史記》(Samguk Sagi)一文,堡壘一共耗時三年建造而獲得名字,並可能導致城縣得名,而非反過來的情況。根據朝鮮王朝紀事(Annals of Joseon Dynasty)的詳細紀錄,堡壘的名字曾為「五政山安塞城」(Ojeong Sanseong Fortress),可能是因為它位於五政山(Mount Ojeongsan)之上,目前也已被韓國政府暫時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世界遺產範圍。儘管安塞城城牆的部分遺址存在至今,但仍正在受到韓國政府經濟投入的重大重建。此外,該廢墟也獲得韓國具有世界文化古蹟指標之一的指標235號。安塞城的城牆據種類不同,其城牆長約為1680或1880米,儘管在闊度方面,原定範圍為5-8米。城牆建於垂直懸崖上,看起來就像是折射出山脊的屏障,高達13到20米,結構堅固,外墻由短平石和水平垂直層積組成。除此之外,廢墟還有四扇關戶,約4.5米深,七個守衛兵營,約25米長、8.3米高,兩個水閘門,以及五個水井。而堡壘內還原有一個大池塘,是重要的水源,但現在只剩下池塘的輪廓。安塞城也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這裡展示了西拉晚期(約5世紀)使用的建築技巧,也展現出韓式山堡壘的特性,分為兩個類別:Pokok 樣式,它是包圍谷地的堡壘;而 Teimeui 樣式則是建在山峰周圍,形似折幅屏風的堡壘,而安塞城則屬於 Teimeui 樣式。此外,堡壘站佔了一個戰略位置,率先被西拉用來搜尋戰敗麾下的韓國,以及準備攻擊烏江子(Goguryeo)北部,因此在韓國統一後,安塞城也受到相當大的重視,尤其是在918年,高麗國的第一位國王王建 (Wanggeon)嘗試佔領安塞城時,未能成功。1983年的挖掘也發現了從三國到朝鮮王朝的文物,可以確定堡壘的使用時間。另外,環境堡壘也被數以千計的墓地所包圍,而位於堡壘入口的巨石上,也出現了名為「金聖」(Kim Saeng)的書法文字。
韓國慶州市的「皇龍寺(Hwangnyongsa)」是近7世紀建造的佛教寺廟,全部以木材及不用鐵釘的積木式結構建成,廣達68米或大約80米的高度,有時候被認為是東亞最高的建築物。現今這裡只剩下了廣大的石基址,且原先據說擁有一尊五米高的金色釋迦佛像,金子是來自印度國王阿育王,寺廟使用「三殿-一塔」的格式排列著,而最受歡迎的九層塔,是新羅在三國志的國王允植時資助建造的,高達80米,全部以木材構造,目前只剩下底部的基址,展示出當時巨型木造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