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台灣

貨幣TWD

新台幣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話國碼

+886

電壓

110V

插座別

A型-美規平行扁孔
B型-美規平行扁孔(+接地夾)
Recommended Cities 推薦城市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臺灣是一座位於亞洲大陸東南的海島,以其南北狹長的型狀而聞名。這片寶島擁有約3.6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四通八達的航空網路使其成為亞洲各地往來的樞紐之一,旅遊相當方便。臺灣的自然風光豐富多變,山川起伏、地形多樣。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島嶼、縱谷、海岸等景觀交織,而北回歸線的存在使得臺灣同時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等多種氣候帶,成為世界保育的重要地區。9個國家公園和13個國家風景區展現臺灣最精華的自然美景,如太魯閣的高山峽谷、阿里山的雲海、玉山的壯麗山巒、墾丁的海洋渡假氛圍、日月潭的湖山共融等,各有獨特之處。而離島的金門與澎湖則以地方特色和人文史蹟呈現獨特風情。臺灣的人文風貌多元,融合閩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等多個族群,呈現出多彩的文化景象。在宗教信仰、建築、語言、生活習慣以及美食方面,展現了和諧共榮的面貌。美食更是臺灣的一大特色,包含臺菜、客家菜、湘菜、川菜、日式、韓式料理,以及各種傳統小吃和地方特產,使臺灣被譽為「美食王國」。經濟上,臺灣在1960年代起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並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臺灣以製造業和尖端科技為主力,尤其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製造等領域表現優異。臺灣的經濟發展不僅在亞洲區域占有一席之地,更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TWD

新台幣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壓

110V

電話國碼

+886

插座別

A型-美規平行扁孔
B型-美規平行扁孔(+接地夾)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白水湖
台灣-嘉義縣

白水湖是東石鄉著名的鹽田之一,雖然名為「湖」,事實上該地卻沒有淡水湖泊,白水湖的名稱來自舊時鹽埕的地域形勢,當初由日本人和台南人合夥經營的鹽埕「掌興公司」,曾經在此區建築海堤,但蓋了多年海堤卻沒建設完善,經常性的颱風一來,海堤外岸便崩壞、海水倒灌,鹽田上呈現一片白波,「白水湖」因而由此而來。目前因民國72年台鹽實施併晒機械化政策後,已轉為一寧靜的傳統社區。由於長年的地層下陷,使得白水湖壽島一帶如今一到漲潮時,道路便會沉入水中,許多居民也因生活不便而離開此處。但這裡神秘又帶點荒涼的美感,再加上日落時分的無敵夕陽海景,反而吸引了越來越多旅客前來一睹風采,讓白水湖逐漸成為嘉義沿海的新興景點。

後寮威靈殿、魑魅魍魎石敢當
台灣-澎湖縣

简体中文日本語English한국어後寮威靈宮,主祀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吳真君,字華基,號雲東,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明盛鄉基善里白礁村,今屬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幼年時聰穎絕倫,夙具道性,稍長博通天文地理、禮樂諸書,尤其擅長醫術,醫名逐漸傳播民間。 白沙鄉後寮威靈宮建廟歷史迄今400多年,為全澎湖供奉保生大帝之濫觴。保生大帝威靈顯赫、神威浩瀚,香火先後傳遞至湖西鄉南北寮兩村,至今信仰依然鼎盛,香火裊裊,是後寮全境的信仰與守護神。 肇建於明朝萬曆30(西元1602)年的後寮威靈宮,經歷年歲月更迭、改朝換代、廟貌修繕多次,民國以後經地方紳、鄉老委員提議重建,第二次在民國21年重建,歷經63年歲月,再於民國84年出火後,民國85年展開重建工程,民國87年完工;廟貌巍峨、富麗莊嚴,在廟埕一隅還有設置歷次整建碑。 在後寮威靈宮旁,還有一全台最大碑形石敢當,高近200公分,於清道光22(西元1842)年興建;緣由來自於在清道光21(西元1841)年秋冬,傳後寮威靈宮前,約後寮與通樑之間稱「風坑口」處,山精鬼魅四處作祟,村民不堪其擾,而奉香祈求保生大帝指點,依保生大帝指示降乩示設「魑魅魍魎」(四字上加雨字)碑以鎮邪祟、保境安民,果真銷聲匿跡至今不侵。 碑初時於鎮煞處,後移至威靈宮左側,並隨廟貌修繕多次,於97年至98年時先後行三層基做修繕,鋪石板並刻鹿鶴等吉祥圖,另置麒麟一對及護欄呈現貌。 「魑魅魍魎」(四字上加雨字)碑為百年厭勝物,體積也是全台符籙式類石敢當之最,而「石敢當」是屬於海島地區居民獨特發展出來的信仰象徵。 【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吉貝文物館
台灣-澎湖縣

在吉貝嶼南方碼頭灣內,為了保存傳統的石滬文化,因此特別設立了「吉貝石滬文化館」。就在吉貝旅客服務中心內東側設立,這是一個民間文化館,也是一個另類的博物館。該館成立是為了彙整吉貝嶼的石滬文化、推展石滬生態、景觀等。石滬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遍佈全澎湖群島,石滬的類型大約相同,基本上都有一個集魚的「滬房」及導魚的「伸腳」兩側的伸腳則根據魚的游動慣性而設計成「捲尾」的造型,使魚兒游的進來,卻游不出去,其為先民補魚之智慧結晶。佔地約三十坪,目前館內展示分為靜態展示與多媒體影片播放方式,館內展示早期村落生活所需農、漁、牧守器具,有石磨、大小甕、電土燈等一百餘種,走道有巡滬人模特兒、拓印捲軸,展示室內陳列了石滬結構、修建與捕魚方法…等等,還有每整點的導覽解說服務,增加人們對傳統石滬捕魚的認識與了解。【建議停留時間】 1小時

澎湖廳憲兵隊
台灣-澎湖縣

澎湖廳憲兵隊是保有澎湖當地風情的日式建築,位於澎湖縣馬公市西側,舊媽宮城內。澎湖廳憲兵隊主要建築為日式兩層磚木造建築物;日式宿舍擁有沐浴及取暖兩用的磚造煙囪。最特別的部分莫過於位在西邊使用玄武岩所製作的圍牆,前方並有一座地下水池。澎湖廳憲兵隊原本是清朝的澎湖協鎮署,創建於清康熙年間(1684),光緒15(1889)年將協鎮署改為通判衙門時,只有對原有的屋舍做了一些必要修繕,並在署旁增建監房及化善所各一處;直到日治時期大正(1962)、昭和6(1931)年年間改為澎湖廳憲兵分隊時進行了大幅的修繕才擁有了現在的樣貌。民國34(1945)年國民政府時期,做為澎湖防衛司令部運輸組營區,直至民國47(1958)年為因應八二三金門砲戰的局勢才改組馬公港指揮部。澎湖廳憲兵隊經歷清、日治到國民政府時期的使用及改建,不僅在歷史意義、建築藝術性上都有獨特的風貌。周圍也鄰近天后宮、順承門、篤行十村...等古蹟遺址,是喜歡探訪古蹟文化的遊客們最適合的一個景點。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