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THB
泰銖
與台灣時差
-1小時時區+7
電話國碼
+66
電壓
220V
插座別
泰國是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土位於中南半島,人口約7,000萬,首都及最大城市為曼谷。11世紀時,擁有著佛教和印度教文化的泰人奪取了主動權,建立了素可泰王國、蘭納王國和阿瑜陀耶王國等政權。製造業、農業和旅遊業也在泰國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旅遊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約6%,2002年的入境旅客約為1,090萬人次。泰國是東南亞地區重要的大都會區,同時也是東協始創國之一。海灘娛樂是遊客到此的主要原因。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THB
泰銖
與台灣時差
-1小時時區+7
電壓
220V
電話國碼
+66
插座別
「位於泰國首都曼谷唐人街泰國 Tri Mit Road 附近的 Wat Pathum Khongkha Ratchaworawihan(簡稱為 Wat Pathum Khongkha)是一座始建於Ayutthaya時期的二級皇宮寺廟,到Rattanakosin時期King Rama I 統治時期,其弟弟Prince Maha Sura Singhanat對寺廟進行重修,並把原本以所在位置Sampheng命名的寺廟改名為 Wat Pathum Khongkha。此寺曾是 King Rama III 皇帝對其兒子Prince Kraisorn的執行勞役之地,施以沙棒之法,至今仍保留有執行此次執行勞役的石頭。此外,此寺廟旁的「khlong」是皇室成員火化後的靈魂被扔落的地方,也是王室白象火化後丟下的地方,是超脫情慾的主要佛像-Phra Phuttha Mahachanok供奉的主殿,大門,窗戶以及聲學堂都裝飾有金箔圖案,而且還可以看到寺廟後面對河邊Chao Phraya River 的風景,此外,2009年,這個對河邊的區域曾被用作泰國浪漫喜劇電影「Bangkok Traffic Story」拍攝,以立繪為主角Loong的住所。
還阿京神社(Kian Un Keng Shrine,另稱Kuan An Keng Shrine)也叫國際間的觀音祠,是位於曼谷湄南河西岸,約倫拜翁裡,頭埔區的一座古老的廟宇。位於古迪陳一帶,其他廟殿包括約倫拜翁曹廟、佳樂沙廟和聖婆羅聖母堂,附近還有Bang Luang清真寺。這座廟是福建廟,也是泰國頭埔區最古老的神社之一,是泰晤士廷國王領導下帶到此的觀音神像陳列祭拜的。與其他觀音神社不同的是,其他神社的觀音神像是站立陳列的,而這裡的觀音神像是坐著的,此外神像還用木刻塗以金色。 神社裡還有《三國演義》的壁畫和繪畫,及造型非常華麗的娃娃裝飾牆,加上神像的陳列祭拜。其名字源於古迪陳,該名稱的由來可能是從形容中國僧人居住的意思出發。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神社,一個是關羽神社,另一個是婆祖江神社。後來,在泰晤士廷國王的統治期間,這兩個神社很快毀壞了,後來在位於拉瑪三世國王接手後,福建人又將兩個神社拆除,重新用中國的花園式建築蓋起來,並將觀音神像放置在祭壇上。其名字意義為“為福建人帶來和平與安定之地”。現在仍由林仔聖、丹提威德拉府管理,他們的子孫代存。這座神社於2008年被 ASA建築保育獎授予。 此外,每年齋戒節時,觀音祠都會舉辦特別活動,不同於其他神社,舉行祭典,類似放歡節,以改變大家負面的陰柔,而且還包括坐船到對岸拜訪Talat Noi附近的婆祖江神社,也是曼谷的唐人街一景。另外,Thian Fah Foundation也是另一個頗負盛名的觀音廟,位於曼谷的普拉那汗區。
拉瑪八世橋是位於泰國曼谷湄南河上的懸索橋,1999年起開始建造,於 2002 年 5 月 7 日完工公開,並於以過世的皇帝泰倫安納陀瑪希多爾(被稱為拉瑪八世)的生日當天宣佈揭牌,以紀念他。橋樑的設計有著非對稱特徵,橋上只有一個 Y 字形反向塔,共有 84 條線,構以半扇形和披頭式結構排放,樑長約 718 公尺。2000 年代中期,湄南河分隔泰國曼谷城市東西兩面,曼谷市及皇帝勃都建議建造新橋於蓬拉橋附近,以緩解交通壅塞情況,經由報價後交由加拿大伯克蘭和泰興建築有限公司等承包和建造,並於 2002 年完工,宣佈拉瑪八世橋的開放。橋上有一座高約 132 公尺的Y 字形塔,對稱旁放 56 條線,另有 28 條線均勻張紮,橋上設有兩條車道,並配備步道及自行車徑,橋樑周邊還有一座公園,有紀念泰倫安納陀瑪希多爾的大型雕像。該橋被稱為 2003 年“西北賓夕法尼亞州工程師學會 Eugene C. Figg Jr. Signiture bridges”,並於 2003 年獲加拿大諮詢工程師協會“優異獎”及 2017 年泰國 20 元紙幣背面印刷橋身圖紋,並因結構損壞定於 2017 年 9 月施工修復。
「「佛教寺廟瓜沙旺廟」或者全名「瓜沙旺優布院瓜沙旺寺」是位於曼谷帕西查龍區的歷史性佛教寺廟,古老的佛教寺廟建立於約艾瑞泰拉王朝時代,其創建者未可考究。寺廟仍保有約艾斯泰拉拉時期的建築風格,其中最為出色的是兩面木雕的招牌門楣,兩旁屋頂的小門楣被兩個翼抑鈍,約艾瑞泰拉拉時期木藝師及橘色起比色的「摩塔」石像也是其亮點。橫牆的『摩塔』拱門則是更晚建立,原來的摩塔只是嵌在水泥石臺上置。瓜沙旺廟專佛形象「龍僧佛」為現在位於龍潭巖泰摩廷的『佛寶寺』專佛,由於搭配彰順王朝的烏妓,遂將原來的『沙拉斯尼寺廟』改為「瓜沙旺廟」,在早期約艾拉拉時期亦有一大型座落青銅佛像。現在位列『優布院』的第三等寺院,然而殿堂一般而言不開放入內參觀;但可經由瓜沙旺的船泊河,觀賞瓜沙旺廟的美麗建築,而搭配瓜沙旺廟的附近有許多值得參觀的景點,包含「榔路藝術家家」、「榔路傳統沿河社群」、「康法延寺」等文化景點。走到寺廟後方有小徑,並且走到「住睦堂竇」小學,而小學內就是古老的「素萬奇佛廟」,據信該寺廟也是建於約南甪拉拉時期,但只剩下靜坐於放在中國廳式供佛的「素萬奇龍僧佛」銘佛;由於沒有住持,從阿育他王朝開始變成無人境,才成為瓜沙旺廟的一部份,如今仍許多朝拜無恙的信徒為何福祈福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