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TND
突尼西亞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216
電壓
230V
插座別
突尼斯是北非一個位於地中海東北部的共和國,主要以首都突尼斯市為名。突尼斯有西方的阿爾及利亞與東南方的利比亞為鄰國,突尼斯市以古迦太基的一位女神塔尼特命名,也可能源於柏柏爾語'tns',指“駐紮”。突尼斯古代的名稱為“阿非利加”,在法國對殖民地的開拓之後,變成法屬突尼西亞。突尼斯的國土面積中,約40%佔據撒哈拉沙漠,其餘為肥沃土地,早在公元前3世紀即是迦太基文明的發源地。突尼斯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但法語、英語和意大利語的通用性也很高。突尼斯的伊斯蘭教為國教,且總統也必須是穆斯林。突尼斯是相對發展較高的非洲國家之一,人類發展指數超過0.7,而它的人均收入則是非洲前列。而突尼斯亦有4間航空公司及2135公里鐵路網供遊客抵達到更多旅遊地點。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TND
突尼西亞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216
插座別
摩德拉薩恩拿赫拉(Madrasa Ennakhla),也稱棕櫚樹畫廊(Palm Madrasa),是突尼斯馬迪納古城(medina of Tunis)的一個前清真寺(madrasa),建於歐洲輕武器時期(Ottoman era),以拱廊中央的棕櫚樹(palm tree)著名。它 位於艾爾贊託納清真寺(Al-Zaytuna Mosque)附近,旁邊還有錫裡邁尼亞瑪德拉薩(Madrasa Slimania)和貝齊亞尤瑪德拉薩(Madrasa El Bachia),是三座為艾爾贊託納大學(University of Ez-Zitouna)學生提供住宿的尤瑪德拉薩(madrasa)之一。它是阿爾侯賽因伊本·阿里( Al-Husayn I ibn Ali)建造的第二座尤瑪德拉薩,於1714年建成,展現出傳統住宿建築的簡單而考古及歷史上非常的重要。從1979年被國家藝術與建築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Architecture)修復後,一直保持良好的狀態。該尤瑪德拉薩(madrasa)建有一個主入口、一個拱廊、十二個房間和一個禱告廳。主入口是一扇雙門木門,內框由石灰岩製成,外框由陶方牆製成,並帶有兩個「skifa」,第一個是矩形的,桌面木質天花板樑,可通過第一個「skifa」左側的門進入 第二個「skifa」,這是較小的,受到壩的覆蓋。拱廊有石制的柱子上面有土耳其式的拱頂,四面都接近方形的庭院。拱廊上方被包圍著雷赫瓦里亞(El Haouaria)石料,每個拱廊有三個從同一塊石頭雕刻而成的拱門。玻璃瓷磚環繞拱廊的上部牆壁。十二個房間周圍的拱廊中圍繞著三面,門框由「Stucco decoration」製成,門上面有小窗用於通風和照明。創始者阿爾侯賽因·伊本·阿里(Al-Husayn I ibn Ali)裝飾了禱告廳(prayer hall)牆壁的上方以及禱告廳(prayer hall)的室內壁龕(mihrab),它的門面是拱廊中最大的,中央有一個矩形的大門,上面有拱門,墻壁對角的兩邊裝飾著浮雕栩栩如生的八角星和松樹。禱告廳(prayer hall)背面中央有一個凹形的壁龕(mihrab),上面覆蓋著半個山形拱頂,雕飾有浮雕。
「Madrasa Ech Chamaiya」是突尼斯馬地拉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清真寺,於1236年至1249年之間,受第一位哈福斯德索爾丹阿布扎卡里耶·耶哈亞的命令建造,由阿里·本·穆罕默德·本·卡西姆負責跟進施工工作。它在當地社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學生後來成為阿爾扎圖納清真寺的伊瑪目。它受到了後來的整修,由Shaykh Abu al-Rayth al-Kashash在17世紀整修重建,現在的模樣則是由Ahmed Khuja(在1640年至1647年間擔任突尼斯迪伊)命令整修的結果。街上的一梯級可以到達入口處,轉入一個中央廣場,對面是一個小彎頂禮拜堂,在廣場的兩側有兩個拱廊房間,可能是教室,二樓有19間小臥室,一個更大的禮拜堂也在兩樓,開始沒有任何裝飾,但在九十年代經重新修葺後成為皮革和鞋藝人員的訓練中心。
位於突尼西亞卡達的「Acropolium」,也被稱為「聖路易大教堂」,是一座前羅馬天主教堂,位於Byrsa Hill山頭,靠近古期布尼克和羅馬城布建的遺址。它在一個獻給布尼克健康之神Eshmun的古老神廟之上奠基而建,仍然可以從地下通道進入。自1993年以來它被稱為「Acropolium」,不再用於崇拜,而是用於召開公眾活動或突尼西亞音樂和古典音樂音樂會。目前,IT只有位於突尼斯的聖文森特德保祿大教堂才是正繼續被使用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Hussein II Bey授權法國駐外館長修建一個大教堂在古代卡達的遺址上,確定其位置,並獲得所有必要的土地為這個項目。他的話是:傳達員將此職責交給他的兒子Jules,他決定該教堂應該建於Byrsa Hill,在布尼克的阿克羅波利斯的中心,曾建有Aesculapius神廟的地方。血脈中曾有十字軍隊家族的血統,和君主的同伴,協助資助這項建造。1884年至1890年在法國統治期間,大教堂獲得了非洲所有卡羅琳拉維熱利為總教區首領的大紀念,把此卓越地位重賦首領。於他許多宗教領袖的聚集下,被儀式性的奉獻。馬賽勳爵把教堂奉獻給聖路易,他於第八次十字軍征伐中在大約這裡喪生的1270年,沒有他的記念碑現在他的遺體放置在白人父親的總業務機構,位於羅馬。1964年,「生活模式」—突尼西亞和羅馬天主教會關係的雙邊條約—把羅馬教會幾乎所有的房地產資產投入到突尼西亞的國家,包括Acropolium。自1992年以來,此空間已成為文化中心。19世紀末法國建築傾向於綜合形式。根據Abbot Pougnet的設計安置,建築靈感來自於拜占庭式、哥德式和摩爾式建築風格,形似於 Latin cross結構且長65公尺,寬30公尺。大門由兩座方形塔樓包圍,十字形位於一個由八個矮塔或尖頂,圍繞的大圓頂之下,有一個小圓頂高出側面。教堂有一條廳和兩個通過上空開放的拱門隔開的拱廊。天花板樑上雕刻著,有油彩和金箔裝飾的阿拉伯花紋。衣衤有284道染色玻璃窗。教堂有很多文物,如一尊純白色大理石質的紀念碑,裝有聖路易的神遺物,以及聖塞浦路斯的馬賽克。其大鐘重量為六噸,4個鐘鈴也附屬其上。教堂的頂部有一個十字架,當時也是突尼西亞唯一一座站立的十字架。
安東尼浴場位於突尼西亞的迦太基,是非洲大陸上最大的羅馬浴場,也是羅馬帝國最大的三座浴場之一,此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中迦太基考古遺址的一部分。安東尼浴場是在羅馬皇帝安敦寧·畢尤統治時期建造的,是迦太基僅存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的浴場。在迦太基遺址地圖上,數字15就是安東尼浴場的位置,浴場的平面圖也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