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TND
突尼西亞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話國碼
+216
電壓
230V
插座別
突尼斯是北非一個位於地中海東北部的共和國,主要以首都突尼斯市為名。突尼斯有西方的阿爾及利亞與東南方的利比亞為鄰國,突尼斯市以古迦太基的一位女神塔尼特命名,也可能源於柏柏爾語'tns',指“駐紮”。突尼斯古代的名稱為“阿非利加”,在法國對殖民地的開拓之後,變成法屬突尼西亞。突尼斯的國土面積中,約40%佔據撒哈拉沙漠,其餘為肥沃土地,早在公元前3世紀即是迦太基文明的發源地。突尼斯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但法語、英語和意大利語的通用性也很高。突尼斯的伊斯蘭教為國教,且總統也必須是穆斯林。突尼斯是相對發展較高的非洲國家之一,人類發展指數超過0.7,而它的人均收入則是非洲前列。而突尼斯亦有4間航空公司及2135公里鐵路網供遊客抵達到更多旅遊地點。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TND
突尼西亞第納爾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電壓
230V
電話國碼
+216
插座別

沙 赫比·埃塔巴宮(Saheb Ettabaâ Palace)位於突尼斯的麥迪那(Medina),位於Halfaouine 廣場西南大約一公里的地方,19世紀初期有個叫約瑟夫·沙赫比·埃塔巴的人下令建造這座古宮殿,同期Halfaouine區有多處修繕,新增一座清真寺,兩座喬利法術校,一座汗蒸浴室,一個Souk Jedid,一座噴泉和一座陵墓。沙赫比·埃塔巴宮位於Souk Jedid入口處,有三層樓:一樓為馬廄和倉庫,兩層為私人公寓和沙龍。

位於突尼西亞布爾沙的迦太基國家博物館,是該地區兩大考古博物館之一,坐落於「布爾薩山頂」,於 1875 年創立,收藏普尼克文明跟其他時期歷史時代的考古品項; 1983 年開始推動建造一個現場博物館,第二年就得到一個非營利組織 EARTHWATCH 的捐款開放參觀。該博物館一向收藏一個豐富多樣的收藏品,包括大理石/大理石雕像、石板浮雕、酒壺、羊皮紙、珠寶、玻璃面具及大理石石碑等。值得一提的是於古迦太基附近的「古迦太基墳墓」發現了一件散發著豐富的歷史背景且古色古香的大理石棺材,早於公元前三世紀就已被發現;另外,更少不了古埃及古希臘文明的藝術風格,動物、植物以及人像雕像,客家表現海洋神秘面貌、及之後的基督教風格都佔有重要地位。此外,還可以看到七百至兩千年間由非洲製作的珍貴古董,從布基納法索來的木質雕像至貝殼抹紋等等。目前該博物館已暫時關閉,但給遊客欣賞古迦太基普尼克文明及羅馬時代之規模所留下的記憶。

「Archdiocese of Tunis」是位於突尼西亞的天主教會拉丁教區,1884年11月10日成立,以「Carthage」為名,當時剛剛納入法國保護區的突尼西亞境內。1964年7月9日,將此區域提升為惠勒特特區,繼續使用「Tunis」名稱,1995年5月31日晉升為教區,2010年5月22日加冕為Archdiocese,聖 維克望·德·保祿教堂作為主教立館。此教區的領域大約等同於羅馬帝國時期的「Africa Proconsularis」和「Byzacena」管轄區。1684年,教宗聖烏爾拉諾八世在突尼西亞建立使徒特派廳,1843年被教宗格雷戈裡六世提升為使徒特使樞機。1881年突尼西亞歸入法國保護,1884年11月10日加冕拉丁教會教區,首位主教出任自1967年7月4日。另外,舊版的Carthage教區歸類為「Titular」教區,對鄰國阿爾及利亞沒有影響力。1995年晉升為直屬教宗的教區,2010年晉升為為教宗的Archdiocese,早期的Carthage教堂現已停用,由突尼西亞政府管理,作為歌劇演出地點。

位於突尼西亞卡達的「Acropolium」,也被稱為「聖路易大教堂」,是一座前羅馬天主教堂,位於Byrsa Hill山頭,靠近古期布尼克和羅馬城布建的遺址。它在一個獻給布尼克健康之神Eshmun的古老神廟之上奠基而建,仍然可以從地下通道進入。自1993年以來它被稱為「Acropolium」,不再用於崇拜,而是用於召開公眾活動或突尼西亞音樂和古典音樂音樂會。目前,IT只有位於突尼斯的聖文森特德保祿大教堂才是正繼續被使用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Hussein II Bey授權法國駐外館長修建一個大教堂在古代卡達的遺址上,確定其位置,並獲得所有必要的土地為這個項目。他的話是:傳達員將此職責交給他的兒子Jules,他決定該教堂應該建於Byrsa Hill,在布尼克的阿克羅波利斯的中心,曾建有Aesculapius神廟的地方。血脈中曾有十字軍隊家族的血統,和君主的同伴,協助資助這項建造。1884年至1890年在法國統治期間,大教堂獲得了非洲所有卡羅琳拉維熱利為總教區首領的大紀念,把此卓越地位重賦首領。於他許多宗教領袖的聚集下,被儀式性的奉獻。馬賽勳爵把教堂奉獻給聖路易,他於第八次十字軍征伐中在大約這裡喪生的1270年,沒有他的記念碑現在他的遺體放置在白人父親的總業務機構,位於羅馬。1964年,「生活模式」—突尼西亞和羅馬天主教會關係的雙邊條約—把羅馬教會幾乎所有的房地產資產投入到突尼西亞的國家,包括Acropolium。自1992年以來,此空間已成為文化中心。19世紀末法國建築傾向於綜合形式。根據Abbot Pougnet的設計安置,建築靈感來自於拜占庭式、哥德式和摩爾式建築風格,形似於 Latin cross結構且長65公尺,寬30公尺。大門由兩座方形塔樓包圍,十字形位於一個由八個矮塔或尖頂,圍繞的大圓頂之下,有一個小圓頂高出側面。教堂有一條廳和兩個通過上空開放的拱門隔開的拱廊。天花板樑上雕刻著,有油彩和金箔裝飾的阿拉伯花紋。衣衤有284道染色玻璃窗。教堂有很多文物,如一尊純白色大理石質的紀念碑,裝有聖路易的神遺物,以及聖塞浦路斯的馬賽克。其大鐘重量為六噸,4個鐘鈴也附屬其上。教堂的頂部有一個十字架,當時也是突尼西亞唯一一座站立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