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UAH
格裡夫納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話國碼
+380
電壓
220V
插座別
烏克蘭位於東歐,面積約60.37萬平方千米,人口約4,117萬人,分為24個州、1個自治共和國和2個特殊地位城市。地形以平原和喀爾巴阡山脈為主,主要河流有第聶伯河、南布格河、頓涅茨河和德涅斯特河。頓涅茨克盆地在國內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主要分佈在東部地區以及黑海和亞速海沿岸,尤其以基輔為中心的東部特別有重工業和採礦、冶金基地,歐洲糧倉也就是西部肥沃的黑土佔耕地面積64%。歷史上在1569後,烏克蘭被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征服,後來至17-18世紀重燃民族復興運動;17世紀烏克蘭開始有研究歷史文獻和證物的研究風氣,而近年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和俄羅斯入侵導致經濟再度衰退。旅遊方面,烏克蘭有廣闊壯麗的自然景色,主要旅遊區包括有基輔、克里米亞、哈爾科夫、敖德薩等;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數據,2019有約1300萬遊客造訪。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UAH
格裡夫納
與台灣時差
-6小時時區+2
電壓
220V
電話國碼
+380
插座別

「Pokrovskyi 堂偕特堂是烏克蘭 Kharkiv 市最古老的大教堂,建立於一六八九年。建築群包括該堂主教住所、Kharkiv 教區及Ozerianska 媽祖廟。XVII 世紀上半朝,當地的 Cossacks 就建立了第一座木造教堂,並為花園媽祖而奉獻。一六五九年,他們決定興建一座石造廟宇。一六八九年已完成,並由主教聖潔。石造教堂採用了傳統的俄羅斯三冠式瓜利貝亞的樣式,上層與鐘樓連接著 narthex gallery。於一七二六年,主教及陸軍元帥Mikhail Mikhailovich Golitsyn 建立了一個神學院,此建築群也成為 Kharkiv 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Pokrovski 教堂於一七二九年重建,也安裝上了新的禮器,並在一七三二年裝上大鐘,重約一六噸。一七九九至一八四六年期間,該堂具有大教堂的地位。但於二○二○年代被關閉,廢棄了超過三十年之久。直到一九九二年,烏克蘭東正教會將其歸還管理。
_P1070901.webp)
位於盧茨克的聖彼得保羅百夫鎮座落著一座17世紀的耶穌會教堂,以及其耶穌會學院,成為該地的國家地標。該教堂是羅馬天主教盧茨克教區的主要教堂,學院則是食品技術國家大學的一部分。該教堂始建於17世紀初,皮爾茲卡西米爾三世、主教馬西尼二世西沙斯基和普韋爾三世費烏利基共同建造,由建築師明特·金茨和賈克莫·布里安奧設計。1616年開始建設,大約有150名學生在二十世紀初引進新課程後來到校學習,此外還有大量來自利沃夫、奧斯特羅赫和基輔等地的學生。耶穌會學院不斷發展,1724年6月14日受到火災的摧殘,於是由建築師帕維爾·克希茨基進行六年的大規模重建,使得教徒看到另一個建築樣貌。1773年7月,由克萊門特十四世簽署的法令取消了該耶穌會並導致學院關閉。後來大教堂被提升為聖彼得和保羅大教堂,而前耶穌會學院就成了它的後花園。1946年,蘇聯政府封閉了教堂,大量的畫像、傢俱和其他貴重物品被盜。1980年代,教堂被改為無神論博物館。而在蘇聯解散後,該教堂又在1999年恢復,馬丁·特羅斐米亞克也於隔年獲得主教職位。該教堂內的主堂與拱廊、二座角塔共組成典型的古典主義結構,學院則從廣場的塔樓內部可以步入廊下三層的地下室景點。

羅馬天主教會的「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是烏克蘭拉丁羅馬教會中的一個教區。現任主教為莫芝米安·勒昂尼德·德布勞斯基(Maksymilian Leonid Dubrawski O.F.M),他於2002年5月4日被任命為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主教司座。教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1375年,當時現任波蘭國王路易一世女王的倡議下,教皇烏都華六世在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創立這個教區,受哈利赫領(Halych Land)的哈利赫都會司管。教區的邊界與波多黎各議府(Palatinate of Podolia)的邊界遙相呼應。從1412年到1798年,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受到盧茨克(Lviv)-濟滄裡(Zhytomyr)教區的管轄。1772年時,教區有大約59個教區,分為6個牧區,分別為:Tzornokozynci、Dunaivtsi、Yazlovets、Medzhybizh、Sataniv和Sharhorod,教區大約有87座羅馬天主教堂,以及允許彌撒崇拜的教區教堂。1795年,沙皇俄國的凱瑟琳大帝廢除了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不久之後又由俄羅斯皇帝保羅一世重新建立,將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置於莫奇列夫大都會(Mogilev metropolis)的管轄之下。1866年,泰山權威度撤銷了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之後在1867-1918年期間,該教區由盧茨克濟滄裡教區主管。1918年,教宗本尼迪克十五世重新建立了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1918年9月22日,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從盧茨克濟滄裡教區中分離出來,當時教區包括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1918年9月24日,喀米亞內茨教士被克拉科夫大主教Adam Stefan Sapieha接收,接受成為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主教的神父奉獻禮。1919年12月8日,主教Mańkowski在喀米亞內茨聖彼得保羅大教堂內舉行儀式的進入禮。六個月後,1920年7月5日,Mańkowski主教被迫離開教區,放逐流亡,起先他在布哈赫,之後在瓦拉泥維裡-沃林斯基的盧茨克教區,期間很多來自喀米亞內茨教區的神父在盧茨克教區工作。1922年9月2日,喀米亞內茨的神職人員Władisław Dworżecki, Feliks Lubczyński, Antoni Niedzielski, Walerian Szymanski和Ryszard Szyszko-Bohusz因為反對掠奪教會財產和叛國罪被蘇維埃革命法庭宣判死刑,該判決後來被改為徒刑,之後被信徒贖回。由於政治緊張,里加和平定局後邊界的變化以及羅馬教廷的壓力,1926年2月9日Mańkowski主教辭去了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神職,成為虛職的Aenus大主教。1926年3月31日,Jan Świderski被任命為教區委任管理人。Mańkowski主教1933年4月8日,搭乘火車的途中突然去世,享年66歲,被埋葬在盧茨克大教堂的地下墓室內。1991年1月16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重新恢復了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並任命Jan Olszanski主教。1995年6月10日,喀米亞內茨教區的副主教Stanislaw Padewski接受在喀米亞內茨大教堂的主教按奉獻,他後來成為哈爾科夫濟滄裡教區的主教,1998年4月7日,勒昂·德布勞斯基神父被烏克蘭羅馬大使教宗Antonio Franco奉獻為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的副主教,2002年5月4日,Jan Olszański退休時,他被任命為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的主教。2002年5月,喀米亞內茨-波德里斯基教區被分為三個教區,建立了哈爾科夫-濟滅裡教區和奧德薩辛默福羅普教區。教區隸屬於拉米斯馬都萊夫教區的屬下。

沙河火山是烏克蘭哈爾科夫市的一個自然噴泉,於1947年被發現。噴泉靠近哈爾科夫愛樂交響樂團,於1947年建成,是哈爾科夫最傑出的建築遺蹟之一,並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百科全書。從1958年至2013年,噴泉的後方是一條胸像紀念像英雄的“共青團英雄巷”,但由於2015年拆除共產主義設施的法律,這些胸像從未重新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