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梵蒂岡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梵蒂岡(拉特朗條約確定的主權國家)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也是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及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它被分為「梵蒂岡城國」及「梵蒂岡地區」兩部分,是唯一一個自標榜為參考基督教信仰的神權國家,以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藝術品及建築如聖伯多祿大殿聞名於世,著名文化施設有聖伯多祿廣場、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圖書館、梵蒂岡博物館等,並擁有一個唯一的廣播電臺。梵蒂岡的元首——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在西斯汀小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上選舉產生的,可以自由請辭。這裡的歷史文化以及宗教建築代表了教宗的尊嚴,極具吸引力,是必去的世界著名之旅遊景點之一。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Papal tombs in Old St. Peter's Basilica
梵蒂岡

宗座大殿舊聖彼得大殿於公元5世紀至16世紀的教宗墓室是最終安息之處,其中大多數於16至17世紀大殿重建期間毀損,其中一個於846年塞拉西突襲時毀損,餘下的部分被移往新聖彼得大殿,站在原大殿的地方。以及古羅馬墳室的多次移往,及聖約翰拉特蘭大教堂的兩次十四世紀大火,以及新聖彼得大殿的重建都對毀損了近一半的教宗墓室。因此,新聖彼得大殿的主要建築師之一多納託布蘭特被記載為「毀壞者大師」。該原大殿的建造始於君士坦丁一世的統治,於第四世紀完成,羅阿一世是在君士坦丁大殿葬身的第一位教宗。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殿的前廳、禮拜堂和中央分別擠滿了教宗的墓室,其隨著大殿不斷增建所做的建造而不斷被重新安置。從原有墓室僅剩下一些石棺和散碎的雕塑碎片。據說,就是教宗尤利烏斯二世(又稱尤利烏斯大衛),此位教宗啟動了舊聖彼得大殿的拆毀,並希望由米開朗基羅打造一個「巨大」的墓室為其所用。關於墓室規劃和外觀,我們只知道很少的資料,其中最珍貴的資料來自教堂鐘聲和歷史學家吉亞科莫格里馬尼,他畫下了被移動的墓室的這種形狀和複雜性,其中許多是三層的。墓室的毀損也詳細記載在阿方蘇西斯恰恰奈斯的著作中。也有一些教宗沒有被葬在羅馬。在毀損的教宗墓室中,部分仍然存在,就被移動,或重建,他們的墓屬以古物暗色背景顯示。在1590年左右,有一張地圖顯示了舊聖彼得大殿的內部,一個極受歡迎的墓地。聖簡普利西斯(Simplicius)是第一位被葬於舊聖彼得大殿門廊的教宗,被多次轉移,並與利奧二世、三世和四世於855年合併,在17世紀時被移走,放置在他自己的祭壇下,閣拉第(Algardi)的浮雕「Fuga d'Attila」旁邊,在「分娩的聖母」教堂。

聖馬丁和塞巴斯蒂安教堂
梵蒂岡

這座被稱為「瑞士聖馬丁及聖塞巴斯蒂安教堂」的羅馬天主教靜牧堂位於梵蒂岡,於1568年由教皇庇護五世建造,為瑞士教皇兵員的私人禮拜堂,他們的兵營就位於San Pellegrino的門口附近,接近教宗官邸。它被視為羅馬的瑞士國教堂,這個禮拜堂便利地位於每天兵員從他們的兵營前往雕銅欄門的路徑上。而兵員在獲得教區聖安妮神父的許可和核準下,也可於此場合慶祝洗禮和婚禮。瑞士兵員於1506年起開始在羅馬服役於教宗,而庇護五世則下令於尼古拉斯五甲前方建造一座保留給兵員的正式禮拜堂,而建築階段則在1568年的時候,一位名叫Nanni di Baccio Bigio的建築師領導了工程。此教堂專門供聖馬丁及聖塞巴斯蒂安,兩人都是一位軍官,聖馬丁是羅馬軍隊的官員,當轉正信仰之後轉入修道及僧侶生活,而聖塞巴斯蒂安則被任命為狄奧克勒提安及馬西米安皇帝的服裝衛隊隊長,最後成為烈士。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平之前,德語口音的瑞士兵員就習慣於使用兵營Santo Teutonico的聖母多去庇特亞木靈院的小教堂,那裡有一座保留供他們使用的側坐廊。從1657至1977年,同樣瑞士兵員也於教宗梵蒂岡的聖比爾仁拉教堂行他們的宗教之禮。外觀這座經典的面貌是四柱歐式巴洛克式建築,支撐著細節的維亞裡紋飾,但Forcella(迪克特里安)提到的「PiusVPM.」(庇護五世)的銘文已經消失。屋頂上的山形直角屋倒頂上面還裝飾著庇護五世的紋章,而門口上也覆蓋著一個小三角形屋倒頂,再上蓋著大窗戶,而於1999年禮拜堂也延伸出論壇橢圓形。內觀禮拜堂無數裝飾出Vasari(韋薩裡)的學生Giulio Mazzoni畫作,在1727至1728年之間則由Carlo Roncelli重新翻新,而1967年的時候為了保存它們最後把它們移至梵蒂岡美術館內。祭壇上方的壁畫代表上帝的父親,而右小小角落的則是聖塞巴斯蒂安,反而左則是聖馬丁。而主祭壇則有聖母領聖言的圖像,右壁聖祭臺左方則是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被聖彼得及聖約翰比丘圍繞;左則是聖母周側聖安和小耶穌。Mazzoni則和Moreschi(莫里斯琪)合作了,他在1565年的時候曾經製作過皇室宴會廳的石膏紋飾。

老聖伯多祿聖殿
梵蒂岡

聖伯多祿大殿是4世紀時建成的天主教會聖殿,曾於君士坦丁在位的時候就建造了尼祿馬車競技場的建築。又因為後來於1506年至1626年另有新的聖伯多祿大殿,這個大殿另稱為'舊聖伯多祿大殿'。舊聖伯多祿大殿在318至322年間開始建造,約30年後完工,它對天主教會和羅馬有重大意義,也是信眾朝聖之地。因此,阿諾爾夫·迪·坎比奧在13世紀為其製作位於庭院內的聖伯多祿銅像,而它以羅馬聖殿風格,形狀與古希臘字形不同,為了區分舊聖殿以及位於特拉法爾加山西側的新聖殿,而上方祭壇也被保留,但稍晚都有被拆掉的可能,只剩下聖伯多祿被釘十字架後埋葬在大殿內的小聖壇。大殿可容納大約三千至四千人。

西斯汀小堂
梵蒂岡

「西斯汀小堂」是梵蒂岡宗座宮殿內的一座天主教禮拜堂,於 1473 年至 1481 年間興建,以教宗西克斯圖斯四世的名字命名。建築特色為內部的壁畫,其中以米開朗基羅繪製的《創世記》穹頂畫及《最後的審判》壁畫而聞名,也使該小堂成為梵蒂岡最受歡迎的景點及象徵,並與梵蒂岡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畫家們在建築內創作了一系列壁畫,在1483年8月15日,西斯篤四世在該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場聖母昇天節彌撒,決定此處將供奉童貞瑪利亞。穹頂中心描繪 9 個場景,佈局精美,氣勢雄偉,描繪出上帝創造世界的場景,穹頂畫所展現的大規模畫面也深深影響了拉斐爾。在近年的修復作業使得該小堂的穹頂畫及壁畫重現繪製當時的色彩鮮豔,還原了當時線條及用色。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