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梵蒂岡(拉特朗條約確定的主權國家)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也是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及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它被分為「梵蒂岡城國」及「梵蒂岡地區」兩部分,是唯一一個自標榜為參考基督教信仰的神權國家,以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藝術品及建築如聖伯多祿大殿聞名於世,著名文化施設有聖伯多祿廣場、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圖書館、梵蒂岡博物館等,並擁有一個唯一的廣播電臺。梵蒂岡的元首——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在西斯汀小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上選舉產生的,可以自由請辭。這裡的歷史文化以及宗教建築代表了教宗的尊嚴,極具吸引力,是必去的世界著名之旅遊景點之一。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梵蒂岡的「花園」,也又被稱為梵蒂岡市的「梵蒂岡花園」,在梵蒂岡城佔據了一半以上的私人城市花園和公園,位於該國的西部,由教宗所有。花園內,也有梵蒂岡廣播車和總督宮等建築物。該花園約佔城市的一半面積,最高點位於海平面以上。花園的北、南、西面以石牆環繞。這些花園和公園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及巴洛克時期建立,佈置有噴泉和雕塑。2014年,教宗方濟各將梵蒂岡花園向公眾開放。個人及超過16人的團體,皆可在導遊陪同下導覽梵蒂岡花園。18座瑪麗像也被珍藏於該花園,教宗作為花園的主人,設定了對於它們的崇敬。據傳有些神聖的泥土從加利利山被建朝宗教帝國的皇后聖赫琳從京都帶到梵蒂岡,用於創建梵蒂岡花園,希望象徵著耶穌基督流的血液與死於桑塔納的數千名早期基督徒的血液交融。該花園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當時,果園和葡萄園延伸至梵蒂岡使徒宮的北側。1279年,尼古拉斯三世將住宅從拉特蘭宮搬回梵蒂岡,並將此區域用牆圍籬。他種植了果園", 一片草坪”和���花園”。今天,梵蒂岡花園佔地近50英畝,裡麵包含了從9世紀到今天各種的中世紀防禦建築、建築和紀念碑,還有色彩斑斕的花壇和陶冶、綠色草坪和小型森林。花園裡有數個花噴泉,涼爽宜人,還有像聖母聖洗者爾等的巨型雕像,以及由以色列政府捐贈的橄欖樹。梵蒂岡和加斯泰爾甘達爾佛花園於 2014 年向一般公眾開放。2019年,梵蒂岡城國家行政當局叢林花園環境服務負責人拉斐爾·托里尼宣佈,該花園自2017年以來已經開始向有機草坪管理轉型。教宗庇約十一世於 1927 年 5 月 17 日指定聖小花愛瑟絲(Saint Therese of Lisieux)為該花園的官方守護人,她擁有「花園的聖殿守衛」的美譽,而於同年在城牆裡面創建了一座小型禮拜堂,紀念她們。

聖伯多祿大殿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宗座聖殿,於1506年至1626年間興建,是天主教會的重要象徵之一。為文藝復興建築的傑出範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大約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6萬人以上,教堂中有直徑42米的穹窿,頂部高度約138米,在前方有聖伯多祿廣場與協和大道。聖伯多祿大殿就如天主教聖傳敘述,將被稱為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安葬地,也成為歷任教宗的安葬地,因此被視為教會最神聖的地點。也是天主教朝聖地之一,與基督教歷史上許多大事存在很淵源的關聯。它是羅馬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位於梵蒂岡城臺伯河以西,靠近賈尼科洛山和聖天使城堡的區域,也是梵蒂岡城裡最主要的建築物。聖伯多祿大殿被誤認為是教宗寶座的所在,但實際上是位於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聖伯多祿大殿因離教宗官邸較近、也有較大空間,因此各種聖座禮儀和瞻禮大多仍在這裡舉行。

教會之母修道院是位於梵蒂岡花園內的一間千主教教堂,名稱源於對聖母瑪利亞的一個稱呼。該修道院最初是作為梵蒂岡警局的行政大樓而建,於1994年遷出後,被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重新改建為修道院,給予有意在梵蒂岡為教宗祈禱的四個不同的修女會,包括貧窮修女會、加爾默羅隱修會、本篤會以及聖母往見會在內,每五年進行一輪的上替,直到2012年11月最後一批修女離去為止。本篤十六世於2013年5月2日入住該居所,並於2022年12月31日在此病逝。

尼可羅蘭教堂是梵蒂岡城市羅馬教皇宮中的一個小教堂,備受矚目,原因是因為裝飾了「佛朗哥尼奧」手下的壁畫。該教堂名字源自該教堂的贊助者—羅馬教宗尼可斯五世,他曾經請該教堂打造作為其私人小教堂。尼可羅蘭教堂位於「無辜三世塔」最古老的一部分,壁畫由佛朗哥尼奧藝術家和他的助手們創作,但也可能是他的助手做了大部分工作。這兩個早期基督徒烈士都出現在其中:上層畫面由「史蒂芬的生活事件」和下層畫面「羅倫佐的生活」組成。拱頂上渲染藍色,周圍點綴星星,四個角落描繪「四福音使者」。小山像上裝飾著「八大教會教宗」。該小教堂不在常規遊客訪視的行程內,但預定後仍可參觀。但佛朗哥藝術家在壇後面的「基督脫離''壁畫已被破壞,但其它作品大部分仍被保存下來,當中以「羅倫佐收受教會財寶」最為著名(322x412毫米),另外聖史蒂芬的畫作跟描述到使徒行傳中的故事保持一致,而羅倫佐畫作則和耶路撒冷聖路加古堡教堂中早期的作品類似,他也就是被安葬在那裡的聖人。 尼可羅蘭小教堂的畫壁既各有精美細節,也反映出尼可斯五世將羅馬打造成新的基督教首都的願景,聖史蒂芬的「殉難」壁畫的大牆也暗喻羅馬城的重建,而另外,在選擇聖史蒂芬及羅倫佐兩位聖人也反映了耶路撒冷教會和羅馬教會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