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人氣景點一覽

基本簡介、旅遊資訊、嚴選人氣景點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梵蒂岡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Country Introduction 國家簡介

梵蒂岡(拉特朗條約確定的主權國家)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也是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及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它被分為「梵蒂岡城國」及「梵蒂岡地區」兩部分,是唯一一個自標榜為參考基督教信仰的神權國家,以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藝術品及建築如聖伯多祿大殿聞名於世,著名文化施設有聖伯多祿廣場、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圖書館、梵蒂岡博物館等,並擁有一個唯一的廣播電臺。梵蒂岡的元首——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在西斯汀小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上選舉產生的,可以自由請辭。這裡的歷史文化以及宗教建築代表了教宗的尊嚴,極具吸引力,是必去的世界著名之旅遊景點之一。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Tourist Attractions 熱門旅遊景點
保祿小堂
梵蒂岡

聖保羅廊(Cappella Paolina)是梵蒂岡宮殿的一個小禮拜堂,與西斯廷區相隔,未列入普通觀光行程。米開朗基羅在1542至1549年以其最高時期的名氣在聖保羅廊上繪製的兩幅壁畫“聖保羅的改宗”和“聖彼得的釘十字架”,當時的觀眾認為它們沒有達到他藝術的頂峰,而且並未符合當時的構圖規範,且將題材描繪得不尋常。儘管聖保羅廊和他的繪畫素材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卻被忽視或被西斯廷區的傑作所擠蓋。有位義大利學者藉由“臉部超疊”,在聖保羅與聖彼得兩幅畫作中,都找到了米開朗基羅的臉孔。聖保羅廊於1538年委託由教皇保祿三世所發出,在安東尼奧·達·桑羅(Antonio da Sangallo)的設計與監督下,於1540年完成,被用作聖餐室與選舉室。聖保羅三世將聖保羅廊奉獻給聖保羅的改宗節,教宗方面並未滿足於任何藝術家,而僅僅知道米開朗基羅是最佳人選。米開朗基羅在完成宣告的壁畫後,教宗試圖與他簽訂涉及朱利葉斯二世的墓誌文合同,導致兩幅壁畫開始於1542年11月,即“最後的審判者”完成,而聖保羅廊顯示了一種從華麗美麗及藝術效果的轉變,專注於敘述性,而不在乎美麗與否。其他的藝術家也曾為聖保羅廊提供助力,包括Lorenzo Sabbatini和Federico Zuccari,而背景的雕像則為P·Bresciano 。於2015年卡爾眾的選舉會議期間,由於聖保羅廊於2002年開始動土修繕,故只能使用祝福廳代替,而於2009年修繕完成之後,教宗進入聖保羅廊並進行選舉會議。聖保羅廊於2009年重新修繕,讓畫面恢復原狀,色彩鮮豔。2010年,梵蒂岡網站發布了一段虛擬現實渲染版本的聖保羅廊影片。此外,羅馬的聖瑪麗亞大教堂和奎裡納宮,也有以同名的小禮拜堂。

觀景中庭
梵蒂岡

這座「貝爾維德里庭院」是位於羅馬梵蒂岡宮殿的高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建築作品。由1505年起,唐納託·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設計了它的概念和細節,影響了整個西歐的庭院設計、正式廣場和花園計畫。它原本設計成一個單一封閉的空間,長長的貝爾維德里庭院將梵蒂岡宮殿與別墅貝爾維德里聯繫起來,由一系列臺階相連,兩側各置一對狹窄的翼樓。布拉曼特未能見到這項工作的完成,到十六世紀末,它已被該庭院中的一幢建築物分成兩個獨立的庭院,因此不可挽回地改變了原有的樣子。1484年,英諾森八世(Innocent VIII)開始在俯瞰著舊聖彼得大教堂的高地上建造「貝爾維德里別墅」。到1487年,佛羅倫薩的建築師安東尼·德·波萊歐洛(Antonio del Pollaiuolo)就在這裡設計並完成了一座小夏屋,可以俯瞰羅馬市中心的東部景色,以及從羅馬城外的聖安傑羅堡看到的牧場風光。1503年,朱利葉斯二世登基時,就把他日益增長的羅馬雕像收藏搬到貝爾維德里別墅內的一個封閉庭院裡。到1506年,羅馬就買下了「老康孔德(Laocoön)及其子」古老的雕像,並把它帶到這裡,接著阿波羅的雕像也成為了收藏品的一部分,從此以後廣為人知地被稱為「阿波羅貝爾維德里」,就像是英勇的男性身體被稱為「貝爾維德里臀部」。朱利葉斯委託布拉曼特將梵蒂岡宮殿與貝爾維德里別墅連接起來,他的設計在聖安傑羅堡(Castel Sant'Angelo)的壁畫上有紀念;他將斜坡規格化為一系列臺階,以中央縱向軸線相連,形成前所未有的尺度和建築統一性的空間場景。底層的六個狹窄臺階上設有一個宏偉的中央階梯,通往寬闊的中間臺階。另一個創新是布拉曼特設計的分割挑梯,兩側沿著遏牆上腳直行至中心處,然後返回中央。他的長廊般的翼樓現在是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所在,其中一座翼樓供梵蒂岡圖書館使用。翼樓有三層,低層庭院的頂端隔著一層建築環繞著最高的臺階,半圓拱頂是另一項布拉曼特的創新,最上層的木頂臺參照了古羅馬祈求幸運的古遺蹟「普萊尼斯特(Praeneste)諸神預先恩的神殿」圓形座椅,沿用傳統的半圓形預先恩。最低層和最大的層次沒有植被,上面鋪著密密麻麻的大石塊,沿著梵蒂岡的牆壁有半永久的長椅,用作室外娛樂、廣場表演和馬車比賽,如畫面出現在羅馬博物館布拉施奇宮(Museo di Roma、Palazzo Braschi)畫中的17世紀初的歡樂騎槍比賽。上面兩層中,分區均設有著泛稱為「格局」的造園,16世紀的版畫就有相同的圖案。西斯特斯五世(Sixtus V)破壞了「庭院」的統一,在中間臺階上立起了梵蒂岡圖書館的一座翼樓,它將空間劃分成兩側。詹姆斯·阿克曼(James Ackerman)提出,這個舉動是有意的,旨在掩蓋「庭院」的世俗性,甚至異教徒的本質,阿德萊安六世(Adrian VI)稱這些雕像為「偶像」。今天,最低的臺階仍被稱為貝爾維德里庭院(Cortile del Belvedere),而被分開的上層臺階則稱為「拋尿神像庭院」(Cortile della Pigna),它的名字來自於庭院中「拋尿神像」(Pigna)的一個大銅松子,它可能是哈德良陵墓的金屬塔,也可能是中古時期標誌著馬車在埃及河旁的終點的金屬標誌,1990年,阿爾納多·波莫多羅(Arnaldo Pomodoro)在上層庭院的中央裝飾上一座兩個圓球的雕像。

梵蒂岡聖亞納堂
梵蒂岡

梵蒂岡聖亞納堂是梵蒂岡城的羅馬天主教堂,又名'教宗御座轎伕聖亞納堂',供奉聖亞納,由梵蒂岡城副主教管理,位於聖亞納門旁邊,且與梵蒂岡城國和意大利之間的國際邊境線緊鄰。1565年,由教宗御座轎伕聖亞納會出資修建,而建築師賈科莫·巴羅齊·達·維尼奧拉亦創作出首次將橢圓形平面引入教堂設計的建築,對於後來的巴洛克建築影響甚鉅。建築內部主軸末端有四個巨大拱門勾勒出入口區域、祭壇和兩座小堂;正祭臺前則有一個以四個拱門緊抱的廣場,作為教堂橢圓形部分的對比,教堂內部都採用了更為豪華的裝飾以及大量的粉飾灰泥。1603年,由卡拉瓦喬完成的聖人畫曾短時間展示於聖亞納堂。1929年拉特朗條約簽訂,新建立梵蒂岡城國後,教宗庇護十一世又將聖加大肋納堂交給教宗御座轎伕聖亞納會管理。梵蒂岡聖亞納堂建築風格十分獨特,歷史悠久,有著由巴洛克風格興起的影響,可說是名副其實的旅遊景點。

國王樓梯
梵蒂岡

「國王樓梯」是梵蒂岡正式入口的一部分,位於聖伯多祿廣場北側的銅門內,這條國王樓梯是由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於16世紀初建造,然後在1663年至1666年被吉安·洛倫佐·貝尼尼修復,採用桶狀拱頂列柱的形式,樓梯的起點上方配置了教宗亞歷山大七世的紋章,並由兩座天使雕像現存在樓梯的兩側。於是,貝尼尼使用了一些典型巴洛克的戲劇性效果,在樓梯的底部放置了他創作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騎馬雕像,表現出他看到的異兆,包括十字架和「你必以此而勝」。此外,在君士坦丁大帝旁的一扇窗下有寫著這句話的絲帶和一個十字架,以此提醒通過樓梯的皇帝和君主們跟隨十字架。國王樓梯通往國王廳,並再到西斯汀小堂和保祿小堂。總而言之,它是所有正式入口之一,象徵著尊貴聖潔的梵蒂岡。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