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梵蒂岡(拉特朗條約確定的主權國家)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也是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及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它被分為「梵蒂岡城國」及「梵蒂岡地區」兩部分,是唯一一個自標榜為參考基督教信仰的神權國家,以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藝術品及建築如聖伯多祿大殿聞名於世,著名文化施設有聖伯多祿廣場、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圖書館、梵蒂岡博物館等,並擁有一個唯一的廣播電臺。梵蒂岡的元首——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在西斯汀小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上選舉產生的,可以自由請辭。這裡的歷史文化以及宗教建築代表了教宗的尊嚴,極具吸引力,是必去的世界著名之旅遊景點之一。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聖伯多祿大殿是4世紀時建成的天主教會聖殿,曾於君士坦丁在位的時候就建造了尼祿馬車競技場的建築。又因為後來於1506年至1626年另有新的聖伯多祿大殿,這個大殿另稱為'舊聖伯多祿大殿'。舊聖伯多祿大殿在318至322年間開始建造,約30年後完工,它對天主教會和羅馬有重大意義,也是信眾朝聖之地。因此,阿諾爾夫·迪·坎比奧在13世紀為其製作位於庭院內的聖伯多祿銅像,而它以羅馬聖殿風格,形狀與古希臘字形不同,為了區分舊聖殿以及位於特拉法爾加山西側的新聖殿,而上方祭壇也被保留,但稍晚都有被拆掉的可能,只剩下聖伯多祿被釘十字架後埋葬在大殿內的小聖壇。大殿可容納大約三千至四千人。

「西斯汀小堂」是梵蒂岡宗座宮殿內的一座天主教禮拜堂,於 1473 年至 1481 年間興建,以教宗西克斯圖斯四世的名字命名。建築特色為內部的壁畫,其中以米開朗基羅繪製的《創世記》穹頂畫及《最後的審判》壁畫而聞名,也使該小堂成為梵蒂岡最受歡迎的景點及象徵,並與梵蒂岡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畫家們在建築內創作了一系列壁畫,在1483年8月15日,西斯篤四世在該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場聖母昇天節彌撒,決定此處將供奉童貞瑪利亞。穹頂中心描繪 9 個場景,佈局精美,氣勢雄偉,描繪出上帝創造世界的場景,穹頂畫所展現的大規模畫面也深深影響了拉斐爾。在近年的修復作業使得該小堂的穹頂畫及壁畫重現繪製當時的色彩鮮豔,還原了當時線條及用色。

「位於梵蒂岡城區的「梵蒂岡聖Pellegrino司鐸教堂」是一座古老的羅馬天主教司祭堂,位於Via dei Pellegrini,是梵蒂岡城的最古老建築之一,該教堂是紀念第三世紀法國中殉道的羅馬神父San Peregrine of Auxerre,是由羅馬教皇利奧三世在公元八世紀建造的,但是在17世紀被教皇克萊門十賜予瑞士兵團,使用到1977年,這座古老的建築,記錄了廿世紀以前的文化和歷史,其外觀是在17世紀僱請工匠使用新古典風格建造,現今由梵蒂岡警衛及消防隊廟為其特別祭拜,大約於800年開始受到極大的重視。此外,該教堂內也有繪於9世紀和13-14世紀的壁畫,表現出Christ Pantocrator,以及歷史悠久的木質雕飾天花板等。

維特金丘 (Vatican Hill) 位於羅馬七丘 (Traditional seven hills of Rome) 遠方的翁蒂河 (Tiber River) 對岸,也成就了梵蒂岡城 (Vatican City) 的名字。這裡有著聖彼得大教堂 (St. Peter's Basilica)。古羅馬人對於拉丁文「維特金丘」 (Vaticanus) 的由來持有不同的觀點,拉斐爾 (Varro) 把它連結到「Deus Vaticanus」或「Vagitanus」、一位古羅馬的神,可以賦予嬰孩第一聲哭喊時、高深的口語能力。聖奧古斯丁 (Saint Augustine) 就曾因為熟悉拉斐爾關於古老羅馬神書的作品,而在他的《上帝之城》 (The City of God) 中對於這位神有三度提到。「維特金丘」很有可能從一個埃及佐斯族 (Etruscan) 的定居點來源,可能叫做「Vatica」或「Vaticum」,位於古羅馬所稱的「維特金丘領地」 (Vaticanus ager) 周邊。該領地在共和時期為一個陰暗的地方,被貧窮的人們所佔據。加利古拉 (Caligula) 和尼羅 (Nero) 都在這裡作兩馬戲表和「尼羅的馬戲營」 (Circus of Nero) 的重修活動,也被稱為「維特金丘馬戲營」 (Circus Vaticanus) 或簡稱「維特金丘」 (Vaticanum) 。在靠近維特金丘馬戲營的地方,晚期文獻也有提及墓地的存在。維特金丘也是大母神包公 (Magna Mater) 茲比勒 (Cybele) 的聖殿「腓立丘神廟」 (Phrygianum) 的所在地。雖然比起這個神殿在法拉底山 (Palatine Hill) 的主禮拜廟,它在古老世界的知名度稍次,但就連勒萊翁 (Lyon) 在古爾根,以及美湖 (Mainz) 在德國,所成立的大母神神廟也以「維特金丘」來著名。在重建聖彼得廣場 (St. Peter's Square) 時,就發現小部分這種建築的遺蹟存在。因為聖彼得受難的事件為「維特金丘」 (Vaticanus Mons) 帶來基督徒的詮釋,甚至公元4世紀以前開始,在傳說聖彼得墓地上建立舊版的聖彼得大教堂 (Old St. Peter's Basilica)。不久,「維特金丘」 (Vaticanus Mons) 的現代涵義也慢慢形成,而建耶安山 (Janiculum Hill) 與之區分了開來,稱為「伊尼古琉斯山」(Ianiculensis Mons)。2006年10月的時候,另一個附近的墳墓也對外開放,紀念梵蒂岡博物館 (Vatican Museums) 成立500週年。羅馬國王的詛咒 (Pope Leo IV) 時期,維特金丘山也被納入羅馬市界之內,以保護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從此,維特金丘山已經被納入羅馬市界,並為一個地區持續了1100年之久。在1929年的條約獎棏安協議 (Lateran Treaties) 之前,它也是「波郭」 (Borgo) 的一個地區。在阿維尼翁教皇 (Avignon Papacy) 之前,聖座的總部是位於拉特蘭宮 (Lateran Palace) 。阿維尼翁教皇之後,宗教管理部門就移至維特金丘山,而教皇的宮殿也從拉特蘭山 (Quirinal Hill) 移到拉特蘭宮。自從1929年6月,維特金丘山的部分也變為梵蒂岡城 (State of the Vatican City) 的所在地。但羅馬主教 (Bishop of Rome) 和教宗的主教堂,並非在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而是位於耶穌山的聖若翰聖殿 (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這個景點為與意大利的非領地性狀,即在1929年2月與聖座簽訂的拉特蘭條約 (Lateran Pacts) 中所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