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梵蒂岡(拉特朗條約確定的主權國家)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也是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及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它被分為「梵蒂岡城國」及「梵蒂岡地區」兩部分,是唯一一個自標榜為參考基督教信仰的神權國家,以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藝術品及建築如聖伯多祿大殿聞名於世,著名文化施設有聖伯多祿廣場、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圖書館、梵蒂岡博物館等,並擁有一個唯一的廣播電臺。梵蒂岡的元首——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在西斯汀小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上選舉產生的,可以自由請辭。這裡的歷史文化以及宗教建築代表了教宗的尊嚴,極具吸引力,是必去的世界著名之旅遊景點之一。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梵蒂岡的「花園」,也又被稱為梵蒂岡市的「梵蒂岡花園」,在梵蒂岡城佔據了一半以上的私人城市花園和公園,位於該國的西部,由教宗所有。花園內,也有梵蒂岡廣播車和總督宮等建築物。該花園約佔城市的一半面積,最高點位於海平面以上。花園的北、南、西面以石牆環繞。這些花園和公園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及巴洛克時期建立,佈置有噴泉和雕塑。2014年,教宗方濟各將梵蒂岡花園向公眾開放。個人及超過16人的團體,皆可在導遊陪同下導覽梵蒂岡花園。18座瑪麗像也被珍藏於該花園,教宗作為花園的主人,設定了對於它們的崇敬。據傳有些神聖的泥土從加利利山被建朝宗教帝國的皇后聖赫琳從京都帶到梵蒂岡,用於創建梵蒂岡花園,希望象徵著耶穌基督流的血液與死於桑塔納的數千名早期基督徒的血液交融。該花園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當時,果園和葡萄園延伸至梵蒂岡使徒宮的北側。1279年,尼古拉斯三世將住宅從拉特蘭宮搬回梵蒂岡,並將此區域用牆圍籬。他種植了果園", 一片草坪”和���花園”。今天,梵蒂岡花園佔地近50英畝,裡麵包含了從9世紀到今天各種的中世紀防禦建築、建築和紀念碑,還有色彩斑斕的花壇和陶冶、綠色草坪和小型森林。花園裡有數個花噴泉,涼爽宜人,還有像聖母聖洗者爾等的巨型雕像,以及由以色列政府捐贈的橄欖樹。梵蒂岡和加斯泰爾甘達爾佛花園於 2014 年向一般公眾開放。2019年,梵蒂岡城國家行政當局叢林花園環境服務負責人拉斐爾·托里尼宣佈,該花園自2017年以來已經開始向有機草坪管理轉型。教宗庇約十一世於 1927 年 5 月 17 日指定聖小花愛瑟絲(Saint Therese of Lisieux)為該花園的官方守護人,她擁有「花園的聖殿守衛」的美譽,而於同年在城牆裡面創建了一座小型禮拜堂,紀念她們。

「西斯汀小堂」是梵蒂岡宗座宮殿內的一座天主教禮拜堂,於 1473 年至 1481 年間興建,以教宗西克斯圖斯四世的名字命名。建築特色為內部的壁畫,其中以米開朗基羅繪製的《創世記》穹頂畫及《最後的審判》壁畫而聞名,也使該小堂成為梵蒂岡最受歡迎的景點及象徵,並與梵蒂岡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畫家們在建築內創作了一系列壁畫,在1483年8月15日,西斯篤四世在該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場聖母昇天節彌撒,決定此處將供奉童貞瑪利亞。穹頂中心描繪 9 個場景,佈局精美,氣勢雄偉,描繪出上帝創造世界的場景,穹頂畫所展現的大規模畫面也深深影響了拉斐爾。在近年的修復作業使得該小堂的穹頂畫及壁畫重現繪製當時的色彩鮮豔,還原了當時線條及用色。

生態環墯聖母聖殿是梵蒂岡城堡舎的出名地方,最有名的建築物之一就是格雷厄牆塔,或又稱風之塔,俗稱格雷戈裡塔。塔 建於1578年至1580年間,按照畢西亞諾・馬謝裡諾的設計而建。塔主要是為了推行格雷戈裡十三世勳職及頒佈於1582 年的格雷戈裡暦改革而興建,並被稱為風之塔。此塔至今仍然存在,但隨著世紀的更 動,也加上了不同的加強。教宗利奧十三世於1891年制定出具Ut mysticam,任命第二座塔位於梵蒂岡花園,並要求裝設更現代的天文設備,後來於1898 年到1905年間,又任命修道院叔叔羅德里斯加博士為風之塔天文臺的首任臺長,分別從莫代納的天文臺、裡茲的懸鐘和倫巴第的天文臺購買高品質的天文儀器。於同一年八月諾任命阿斯本尼特封醜舊漢板主持塔內的儀器,其中包括尼古拉・錯德尼諾的圓型大理石板,上面有科學的幾何圖案等,此外,教宗庇烈十世於1906年再編整梵蒂岡的天文臺,把設備搬到第二座的塔上,並在原有的垛牆使用鐵樑橋連接兩座塔,也設 置了多個巡天台、礁椎及天文圖書館,而兩間塔內牆壁和天花板也有精美的畫都,其中包括自然風景、當地建築物和耶穌平息風暴等。

聖伯多祿大殿是4世紀時建成的天主教會聖殿,曾於君士坦丁在位的時候就建造了尼祿馬車競技場的建築。又因為後來於1506年至1626年另有新的聖伯多祿大殿,這個大殿另稱為'舊聖伯多祿大殿'。舊聖伯多祿大殿在318至322年間開始建造,約30年後完工,它對天主教會和羅馬有重大意義,也是信眾朝聖之地。因此,阿諾爾夫·迪·坎比奧在13世紀為其製作位於庭院內的聖伯多祿銅像,而它以羅馬聖殿風格,形狀與古希臘字形不同,為了區分舊聖殿以及位於特拉法爾加山西側的新聖殿,而上方祭壇也被保留,但稍晚都有被拆掉的可能,只剩下聖伯多祿被釘十字架後埋葬在大殿內的小聖壇。大殿可容納大約三千至四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