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梵蒂岡(拉特朗條約確定的主權國家)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也是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及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它被分為「梵蒂岡城國」及「梵蒂岡地區」兩部分,是唯一一個自標榜為參考基督教信仰的神權國家,以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藝術品及建築如聖伯多祿大殿聞名於世,著名文化施設有聖伯多祿廣場、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圖書館、梵蒂岡博物館等,並擁有一個唯一的廣播電臺。梵蒂岡的元首——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在西斯汀小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上選舉產生的,可以自由請辭。這裡的歷史文化以及宗教建築代表了教宗的尊嚴,極具吸引力,是必去的世界著名之旅遊景點之一。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與台灣時差
-7小時時區+1

教會之母修道院是位於梵蒂岡花園內的一間千主教教堂,名稱源於對聖母瑪利亞的一個稱呼。該修道院最初是作為梵蒂岡警局的行政大樓而建,於1994年遷出後,被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重新改建為修道院,給予有意在梵蒂岡為教宗祈禱的四個不同的修女會,包括貧窮修女會、加爾默羅隱修會、本篤會以及聖母往見會在內,每五年進行一輪的上替,直到2012年11月最後一批修女離去為止。本篤十六世於2013年5月2日入住該居所,並於2022年12月31日在此病逝。

「西斯汀小堂」是梵蒂岡宗座宮殿內的一座天主教禮拜堂,於 1473 年至 1481 年間興建,以教宗西克斯圖斯四世的名字命名。建築特色為內部的壁畫,其中以米開朗基羅繪製的《創世記》穹頂畫及《最後的審判》壁畫而聞名,也使該小堂成為梵蒂岡最受歡迎的景點及象徵,並與梵蒂岡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畫家們在建築內創作了一系列壁畫,在1483年8月15日,西斯篤四世在該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場聖母昇天節彌撒,決定此處將供奉童貞瑪利亞。穹頂中心描繪 9 個場景,佈局精美,氣勢雄偉,描繪出上帝創造世界的場景,穹頂畫所展現的大規模畫面也深深影響了拉斐爾。在近年的修復作業使得該小堂的穹頂畫及壁畫重現繪製當時的色彩鮮豔,還原了當時線條及用色。

尼可羅蘭教堂是梵蒂岡城市羅馬教皇宮中的一個小教堂,備受矚目,原因是因為裝飾了「佛朗哥尼奧」手下的壁畫。該教堂名字源自該教堂的贊助者—羅馬教宗尼可斯五世,他曾經請該教堂打造作為其私人小教堂。尼可羅蘭教堂位於「無辜三世塔」最古老的一部分,壁畫由佛朗哥尼奧藝術家和他的助手們創作,但也可能是他的助手做了大部分工作。這兩個早期基督徒烈士都出現在其中:上層畫面由「史蒂芬的生活事件」和下層畫面「羅倫佐的生活」組成。拱頂上渲染藍色,周圍點綴星星,四個角落描繪「四福音使者」。小山像上裝飾著「八大教會教宗」。該小教堂不在常規遊客訪視的行程內,但預定後仍可參觀。但佛朗哥藝術家在壇後面的「基督脫離''壁畫已被破壞,但其它作品大部分仍被保存下來,當中以「羅倫佐收受教會財寶」最為著名(322x412毫米),另外聖史蒂芬的畫作跟描述到使徒行傳中的故事保持一致,而羅倫佐畫作則和耶路撒冷聖路加古堡教堂中早期的作品類似,他也就是被安葬在那裡的聖人。 尼可羅蘭小教堂的畫壁既各有精美細節,也反映出尼可斯五世將羅馬打造成新的基督教首都的願景,聖史蒂芬的「殉難」壁畫的大牆也暗喻羅馬城的重建,而另外,在選擇聖史蒂芬及羅倫佐兩位聖人也反映了耶路撒冷教會和羅馬教會的溝通。
.webp)
位於梵蒂岡Belvedere庭院西邊的「地圖館」是根據修士及地理學家Ignazio Danti所繪製的意大利地形圖而建立的畫廊。1580年,教皇格雷戈裡十三世把這個畫廊規劃作為教皇所委託的一系列藝術作品之一,Danti花了三年的時間完成120米長畫廊裡的四十幅面板。畫廊裡的面板將意大利全境的地圖以大尺度的壁畫記錄下來,每一個地域都附有其最出名的城市的透視圖。據說這些地圖大約正確度在80%左右。使用阿彭尼涅山脈作為分割線,一邊描繪出被利古利海與蒂瑞尼亞海所環繞的區域,另一邊則是被亞得裡亞海所環繞的區域。除此之外,畫廊裡也有兩幅一般地理地圖:古代意大利地圖與現代意大利地圖,畫廊開頭和結尾各有一個概覽裝飾,概覽是十六世紀四個主要意大利港口:威尼斯、安科納、熱那亞和奇維塔維奇亞的景象。天花板上的裝飾則是由包含Cesare Nebbia及Girolamo Muziano等一群文藝復興派藝術家所完成。畫廊在以前曾展示日本宗主織田信長於1585年贈與教皇格雷戈裡十三世的所謂Azuchi Scre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