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這座名為「希卡託派頓(Hekatompedon)」,也被稱作「原始帕臺倫(Ur-Parthenon)」或「H–Architektur」的古希臘神廟位於雅典衛城,於古典時期由石灰石建成,與現今的帕臺倫擁有同一位置。它的名字源於古文字記載,意思為「100英尺長」,但其實面長約46公尺。這座神廟於公元前550-570年間修建,於公元前490年在馬拉松戰役中,雅典人勝利後被拆除,以建立更大的古老帕臺倫。而後者於公元前480年由復仇歸來的波斯人摧毀,最後被拆毀,取而代之的是現今的帕臺倫。該神廟的存在得到了歷史記載的證實,卻無法發現其基座。但專家們認為衛城的米芝內安壁的南部一些建築和雕塑應為本神廟。和其它許多衛城考古發現一樣,19世紀末有關希卡託派頓的首次描述,僅僅基於建築和雕塑殘留物。在那種情況下,希卡託派頓以「H–Architektur」在描述和記錄中被稱為,除了其他一些建築物如A–、B–Architektur等。德奧多·蔚格(Theodor Wiegand)根據1905年的假設,做出了一副失效的希卡託派頓俯視圖,繪製示意圖。隨著韋爾多·多爾費菲爾德(Wilhelm Dörpfeld)的第一次描述,神廟的描述以及其大致位置也隨之改變。多爾費菲爾德將所有殘物都歸類給現存的古老雅典娜神體和帕臺倫之間的考古遺址。1904年,蔚格假定「H–Architektur」是一座非周圍式神廟,位於古老雅典娜神廟位置,事實上是古老神廟的早期階段,後來用周圍式擴建了一個圍籬。此外,他將「H–Architektur」定名為古文字證實的「希卡託派頓」。但於1922年,恩斯特·布許爾(Ernst Buschor)提出,「H–Architektur」實際上位於南部,在現存的帕臺倫神廟處,並命名為「原始帕臺倫(Ur-Parthenon)」。1936年,瓦爾特-赫維希·舒夏特(Walter-Herwig Schuchhardt)對現存殘物和雕塑的廣泛研究證明,神廟的正面雕刻比以前想像的要大。因此,他重建了一座周圍式多利式神廟,而不是以前的兩柱或三柱「對面」神廟。此外,韋倫·貝爾·丁斯穆爾(William Bell Dinsmoor)、伊莫·貝耶(Immo Beyer)等人的進一步研究,以及現存殘物和公元前480年波斯人摧毀衛城之間的歷史關聯,使人們得出現在的假設:希卡託派頓是一座周圍式多利式神廟,面長約46公尺,位於帕臺倫神廟處。西部正面的雕塑包括:正中部有「兩條獅子撕裂一頭牛」,左側有「赫拉克勒斯對激鬥一隻蛟龍」,右側有「掌握天地三元素符號的三體神怪」。這個有翅膀的怪物手中拿著一條浪花、一炎火焰和一隻鳥,繞上蛇尾,分別象徵著水、火、空氣和地球等四大元素,很可能代表尼瑞斯或泰芬。整個正面的意義依然是個謎。一些學者認為它代表人類智慧的支配力抗衡濕度:獅子是地上動物,而牛則代表濕度,此外,激對蛟龍和尼瑞斯都是海洋生物,赫拉克勒斯在通往赫斯佩裡德(Hesperides)花園的道路上打贏了它們,從而贏得了永恆不朽。東部正面,也被稱為「獅子正面」,正中部有「兩條對稱放置的獅子殺害一隻小牛」,兩側角落有兩條「蛇」。此場景的意義仍是未解之謎。獅子有男性和女性的特點,可能是由於古希臘藝術家對這些動物的無知所致,當時在希臘已不再有獅子生存。其餘現存的雕塑還包括神廟的四匹馬、兩匹豹和一個十分碎片化的葛爾岡像。此外,該神廟的風格特徵典型的早期古典時期。正面和連環上的敘事場景為一半的人類或半人半獸,另一半獸類呈現對稱或重複排列,這提醒著當時圖形畫紙上的插圖。人類的特徵是古典微笑。人類和獸體雕刻缺乏自信,相比之下,半世紀之後雅典衛城的雅典娜普里亞斯神廟的雕塑是完整的。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