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伯多祿教堂旅遊行程精選

熱門周邊景點、人氣旅遊產品

主視覺圖片 主視覺圖片
天氣資訊
12°C
體感溫度:11°C 降雨機率:0% 風速:14.8 公里/時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聖伯多祿教堂
丹麥-首都區
聖伯多祿教堂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聖彼得堂(St. Peter's Church)是丹麥哥本哈根德語社區的教區教堂,位於市中心Nørregade和Sankt Peders Stræde的交界處。這座建於15世紀中葉的單尖頂教堂,是哥本哈根中心最古老的建築物。它還因其廣泛的墳室禮拜堂群而聞名。中世紀時,聖彼得堂是哥本哈根四座天主教教區教堂之一,最早在1304年被提及,但極有可能是在12世紀創立。第一座教堂在1380年被燒毀,但隨後不久即被重建。宗教改革後,教堂建築曾作為大砲和鐘錶鑄造廠而使用。 在1585年,腓特烈二世把聖彼得堂贈與他的德語同胞。教堂由漢斯·範·史蒂文克爾(Hans van Steenwinckel the Elder)修葺,還把樓頂加了一層尖頂,但後來被17世紀的尖頂所取代。教堂從此成為哥本哈根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精英的中心,就像皇室一樣,依靠德語在日常使用中。教會的快速增長使得有必要對教堂進行連續的擴建。克里維四世於1631年和1634年分別增設北和南三角門���。60年後,克里維五世又將北側三角門廊擴建為三個進殿堂。特色墳室禮拜堂則在1648年至1740年之間形成。 1728年大火後的De Thurag’s Hafnia Hodierna 聖彼得堂在哥本哈根1728年的大火中嚴重受損,內部被火災吞滅,但外牆完好無損,可以很輕易地在約翰·孔內利斯·克里格(Johan Cornelius Krieger)的管理下重建。該教堂首先配有一個矮小的燈塔,但後來在1756年至1757年時更換為覆蓋銅皮的尖頂,並在1807年哥本哈根之役中抵擋住了英軍的炮擊。 17世紀中葉,由於丹麥和德國之間的緊張局勢日益加劇,尤其是1848年至1850年的第一次施勒斯威格戰爭,教堂失去了特殊地位,因此減少了會員、聲望和經費支持。時間的推移使得該教堂實在無法維護如此大規模的建築群,因此在1994年時,國家收回了該教堂。其後教堂轉由宮殿及地產局管理,90年代末時進行了廣泛的修復和部分重建,由建築師兼教授漢斯·芒克·漢森(Hans Munk Hansen)主持。 聖彼得堂最初建為單尖頂教堂,但在克里維四世的增設後,北和南三角門廊賦予了今天的十字形樣式,大部分教堂,包括尖頂、聖桌區和塔樓的低部分,可追溯到15世紀中期。主要入口位於南三角門廊,由1731年雕刻家Diderik Gercken 雕刻的豐富的巴洛克門戶所標誌,從1756年至1757年時更換的尖頂風格以洛可可(Rococo)為範本,由木匠設計。 教堂今日由丹麥宮殿和地產局所管理,但日常使用仍由900名會員組成的德語新教堂會眾使用,為丹麥國教的一部分。會眾會安排在歷史建築中的導覽、演唱會和其他文化活動,與位於教堂範圍內的聖彼得學校和聖彼得文化中心一起,形成哥本哈根德語文化的中心。教堂也被作為1991年電影「Drengene fra Sankt Petri」的拍攝地點。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天氣資訊
12°C
體感溫度:11°C 降雨機率:0% 風速:14.8 公里/時
Tourist Attractions 週邊景點推薦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