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德雷森的「喬賽亞·亨森非裔加拿大歷史博物館」,是一座露天博物館,用以記錄喬賽亞·亨森的生活、奴隸制度及地下鐵路的歷史。該歷史場所位於亨森建立的「曦光」社區的地上,亨森是一位逃亡奴隸、庶民主義者及牧師。他的傳記「自述喬賽亞·亨森之生平,從一名奴隸到現居加拿大的居民」更是哈里特·比徹·斯托的《湯姆叔叔的小木屋》的靈感來源。 這個歷史性的場所包括解釋中心、曦光社區的歷史建築及兩座墳墓;其中一個墳墓藏有亨森的墓地。1948年,亨森家族住宅開始不定時提供參觀,但直至1964年,日後其他歷史建築移至此地之前,該地點才改為博物館,且當時聞名為「湯姆叔叔歷史遺址」,一直到1988年才被出售給肯特縣政府。稍後,1995年該財產又被轉移給聖克萊爾活動辦事處,2005年又轉移給安大略省文化遺產基金會。 喬賽亞·亨森於1830年10月28日逃難到加拿大,建立了「曦光社區」,當時奴隸猶太教徒亨森也是一位循道會牧師,他亦曾多次返回美國,以鼓勵及幫助其他奴隸前往加拿大及作為地下鐵路的指揮官。據信,亨森親自帶領118名奴隸遷往加拿大。1837-1838年的叛亂期間,亨森領導黑人加拿大民兵隊,擔任上尉,以支持政府;之後,建立了「曦光社區」,為前奴隸提供庇護及就業機會。因為亨森的傳記被發表之故,他的「傳記」在抗議奴隸制度的庶民主義者中很受歡迎,這也為1841年興建曦光社區提供了動力。1849年,亨森出版了他的傳記「自述喬賽亞·亨森之生平,從一名奴隸到現居加拿大的居民」,引起當時的熱烈討論,美國歐視派譴責這本書誇大了事實。斯托因此出版了另一本書「湯姆叔叔的小木屋的鑰匙」,該書對她的主要參考資料進行了注釋;斯托還指出,湯姆叔叔的角色是從「尊敬的喬賽亞·亨森的發表傳記,就是位於加拿大曦光歷史社區現任牧師」取材。「曦光社區」在最為著名的時候,住過大約500多位社區居民;但於1862年美國宣佈解放奴隸宣言時,部分居民開始返回美國。在美國內戰中,亨森贊助了社區數位且返回美國參戰的家庭。在1868年英美會院停止營業後,社區逐漸沒落,其餘居民也搬至安大略省的其他社區。此後,錢普爾出版一部書,試圖推廣此建築,即「湯姆叔叔的故事」,並提供參觀大屋的導遊服務。參觀此建築需通過捐款入場,參觀者只需將捐款放入房門外的罐裡即可。之後,錢普爾把財產賣給了傑克·湯姆森。為了改變文化資產,湯姆森又把房子兩次搬遷,從本來的位置改搬到了現在位置。後來,1964年湯姆森開放了整個財產為博物館,並找來亨森的後代家屬芭芭拉·卡特為此館的館長,卡特也從此協助轉變博物館,不只是記載亨森的生活,也涉及奴隸制度和地下鐵路的歷史展覽。1994年建立了解釋中心,當中有曦光解釋中心、北極星劇場、地下鐵路自由畫廊和禮品店等。劇院通常會展出關於亨森的影像,而畫廊則展示與曦光社區、亨森的生活及地下鐵路有關的文物。博物館的收藏品中也有傳記的早期版本。 博物館內文化資產的歷史建築有三座;其中兩座來自於曦光社區的居民,另一座則是移動的先鋒教會。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