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位於巴西彼得羅普里斯的大教堂聖彼得阿肯塔拉教堂,又名彼得羅普里斯大教堂,是紀念該市的守護聖人彼得阿肯塔拉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也是巴西最後一位皇帝多姆·彼得二世及其家人的最後墳場。大教堂以哥德式復興風格建造,於1884年開始,至1925年完工,塔樓則於1969年搭建完成。最初,彼得羅普里斯的母親教堂是一棟位於帝國宮殿前的簡易建築,但在1843年由主要軍官朱利歐·費德里科·科爾爾繪製的彼得羅普里斯現代化計劃中,提出在同一地點上建造一座新教堂。1870年代,皇帝彼得二世及其女兒伊莎貝爾公主的興趣使新教堂的建造再度被考慮,而1871年,新教堂的建造正式批准,不過沒有很快實現。1876年,義大利建築師費德里科·隆塞蒂提出了一個文藝復興建築方案,但遭到拒絕。目前的大教堂建築物則是1884年開始建設的。該項目是由巴西工程師和建築師弗朗西斯科·卡明奧提出的,他設計了一座新哥德式建築,當時非常時尚,尤其是受到法國北部古老大教堂的啟發。建築施工是由合同商梅納爾·佩雷拉·耶羅尼莫(來自亞速爾群島的皮克島)的兒子進行的,他是當地第一批定居家庭之一。大教堂的建設在共和國宣佈後並未停止,一直持續到1901年,此時建築工作進入停滯階段。1918年,在工程師赫伊託·達·席爾瓦·科斯塔率領下此時建設工作進入第二段活躍期。最終,在1925年11月29日,經過37年的建設,新彼得羅普里斯大教堂啟用。然而,建築物並未完工,缺少正面和塔樓,並且大部分內部裝飾。正面的建築物僅於1929年開始,1930年代才達到玫瑰窗的水平。塔樓於 1960 年至1969年之間建成。1920年,禁止巴西皇室的法令被撤銷,1921年,皇帝彼得二世和他的妻子費利西亞·兩西西里的遺體從里斯本的波爾圖皇室公墓轉移到裡約熱內盧,被安置在老廷主教堂。1925年,遺體被轉移至彼得羅普里斯大教堂的內聖所。最終,在1939年12月5日,烏佈烈斯總統和其他領導人開啟帝國陵墓,皇帝和皇后終於轉移到新陵墓中去。1971年,伊莎貝爾公主及其丈夫安格斯伯爵被安葬於陵墓中。 彼得羅普里斯大教堂是一座拉丁十字型的新哥德式教堂,小型尖頂交叉拱型,三個屋樑,屋面高約19米,長約70米,寬22米。大教堂正面有一個多拱萬字樓門,尖牙形拱門,上部是四位福音書作者的雕塑,以及十字架,上面還有玫瑰窗。塔樓是大教堂最新的元素,與地面相距約70米,配有由德國普索鑄造的五座銅鐘,重約9噸。大教堂內部的空間由典型的尖尾型哥德式拱門分隔開來。右邊是帝國陵墓,左邊是洗禮池,而其中的洗禮器材則是從前的彼得羅普里斯祭壇而來。教堂合唱團的主祭壇是用葡萄牙利奧斯大理石雕刻而成。大教堂內聖所內有一尊大型雕塑,由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雕成的聖彼得·阿肯塔拉,是法國雕塑家詹·馬格羅的作品。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大多為1930年代的玻璃,而裡面的重要組件——大管飾風琴是由裡約熱內盧廠商古爾莫·貝納製造,於1937年由威爾梅·貝納安裝上。 大教堂內含有帝國陵墓,一個小小的教堂,位於大教堂廣場的右側。主要墓碑是由法國雕塑家詹·馬格羅於1925年初雕刻的卡拉拉大理石,他是左側雕像的作者,右側雕像則由巴西雕塑家亨伯託·科佐著手,其他墓碑則由巴西雕塑家昂伯託·科佐完成。殿內窗戶有色彩繽紛的彩色玻璃窗,上面寫著流亡期間,對家鄉的渴望,由皇帝彼得二世所寫。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
歐洲,中南美洲| 多國上網卡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巴西、瑞士、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塞浦勒斯、捷克、德國、丹麥、愛沙尼亞共和國、西班牙、芬蘭、法國、根西島、直布羅陀、希臘、瓜地馬拉、克羅埃西亞、匈牙利、愛爾蘭、曼島、冰島、義大利、澤西島、列茲敦斯登、立陶宛共和國、盧森堡、拉脫維亞共和國、馬爾他、尼加拉瓜、荷蘭、挪威、巴拿馬、祕魯、波蘭、波多黎各、葡萄牙、羅馬尼亞、瑞典、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薩爾瓦多、英國、美國、烏拉圭共和國、美屬維京群島、愛沙尼亞共、立陶宛共和、拉脫維亞、烏拉圭共和82+人有興趣TWD 380
-
中南美洲,非洲| Jetfi網路Wifi分享器| 4G每日500MB安哥拉、阿根廷、阿魯巴、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阿爾及利亞、厄瓜多爾、埃及、西撒哈拉、加納、瓜地馬拉、牙買加、肯亞、摩洛哥、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墨西哥、奈及利亞、尼加拉瓜、巴拿馬、祕魯、蘇利南、薩爾瓦多、突尼西亞、坦尚尼亞、烏拉圭共和國、委內瑞拉、南非、尚比亞、多明尼加、烏拉圭共和74+人有興趣TWD 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