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爾圖縣是愛沙尼亞的15縣之一,位於愛沙尼亞東部,鄰接波爾瓦縣、瓦爾加縣、維爾揚迪縣和莊耶佛縣。泰爾圖縣的面積約為12746平方公里,佔愛沙尼亞7.9%的面積。2022年,泰爾圖縣的人口約為157,758,佔愛沙尼亞總人口的11.9%,以泰爾圖為中心,距首都塔林約130公里。泰爾圖縣分為1個城市和7個鄉村自治市。泰爾圖縣位於愛沙尼亞南部,字知瓦徹湖和比斯培斯湖之間,流經縣境的埃瑪氏河是愛沙尼亞唯一可航行的河流,連接比斯培斯湖和瓦爾特湖。泰爾圖縣典型的地景為波浪平原,縣境陽1/3由森林覆蓋,1/3被耕作,1/4為埃瑪氏河上游和下游的濕地。該縣有大約10%的自然保護區,如Pähklisaar自然保護區、Emajõe Suursoo和Alam-Pedja。約5000年前,人類第一次開始在現代泰爾圖縣的領土上定居。泰爾圖於1030年首次在歷史記錄中被提及,那時吉皮什·良大人展開了對部落的軍事行動,擊敗他們並在現今泰爾圖建立了約瑞夫堡。1224年,經德國侵略者攻克堡壘後,泰爾圖成為波羅的海大主教座城,從此開始其赫拿斯交易圈的歷史。 1569年,泰爾圖與列維尼亞公國一同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 1598年,泰爾圖成為多爾帕夫縣的首府,直至17世紀20年代才由瑞典人征服,古斯塔夫·阿道夫於1632年建立泰爾圖大學。愛沙尼亞第一所教師培訓學校於1684年在泰爾圖縣建立,以及第一所為農民子女設立的愛沙尼亞學校。大北戰爭期間和之後,泰爾圖大學受到封鎖,直到1802年作為俄羅斯帝國唯一以德語開辦的大學復辦為止。鐵路的修建進一步激發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該鐵路鏈接著泰爾圖、塔林、里加和聖彼得堡。 19世紀下半葉,愛沙尼亞國家意識產生的運動始於泰爾圖地區。 1918年愛沙尼亞獲得獨立後,與塔林一起,泰爾圖成為愛沙尼亞主要的文化中心,當時大部分愛沙尼亞知識分子就住在此處和工作。 1987-1989年,泰爾圖大學學生的環境和文化遺產運動啟動了愛沙尼亞的歌唱革命和國家恢復獨立。泰爾圖縣是以城市泰爾圖為中心的綜合經濟體系和勞動市場。該縣有約6000家公司和2000多個自由職業者。八成以上的公司僱用10人以下,整個地區只有5家公司有250人以上的員工。服務業提供縣內2/3的就業機會。泰爾圖是愛沙尼亞南部的服務和物流中心。其中許多工作都位於公共部門,尤其是教育與醫療等,泰爾圖大學醫院是該縣最大的僱主,擁有約3000名員工,包括455位醫生,而私營部門最大的僱主是生產傢俱及其零部件的Tarmeko,擁有900個員工。近年來,該縣的失業率為2-3%。泰爾圖縣產品有傢具、食品、衣服、建築材料、玻璃和塑料等。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