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PKR
巴基斯坦盧比
與台灣時差
-3小時時區+5
電話國碼
+92
電壓
220V
插座別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通稱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控制面積約881,913平方公里,與印度、伊朗、阿富汗和中國新疆相接,中部熱帶氣候,北部乾燥寒冷,可能有終年積雪的地區。它衍化自「聖潔之地」的烏爾都語,前身為英屬印度,於1947年8月14日宣告獨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位於伊斯蘭堡的首都為英聯邦和伊斯蘭合作組織成員國。旅行者訪問巴基斯坦時,需尊重當地風俗,不攜帶酒類和含酒精飲料,以及豬肉食品,避免過關時遇到麻煩。此外,印度電影及多樣樂風,從傳統音樂到西洋音樂混音的巴基斯坦音樂,都非常受歡迎,宗教學校也非常多,用以培養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及學者。而在巴基斯坦,最受歡迎的運動應該是板球運動。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PKR
巴基斯坦盧比
與台灣時差
-3小時時區+5
電壓
220V
電話國碼
+92
插座別

「菲薩爾清真寺」是巴基斯坦的國家清真寺,位於首都伊斯蘭堡。它是世界第五大清真寺,也是南亞最大的清真寺,位於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的馬爾加拉山丘上。它以沙特阿拉伯過世的國王菲薩爾命名。清真寺的設計具有當代感,由八側混凝土殼片組成,其意念是受到穆斯林傳統的比德丹帳篷的設計啟發。菲薩爾清真寺是一個舉世聞名的旅遊景點,也是穆斯林建築中重要的一塊。1976年,沙特國王菲薩爾為該清真寺提供了2800萬美元的捐贈,施工之前在國際上舉辦了競賽,由土耳其建築師Vedat Dalokay的作品最終勝出。清真寺也有四座79米高的大清真寺,可容納大約三十萬名禮拜者。 “菲薩爾清真寺”在西元1986年至1993年間,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直到被沙特阿拉伯的清真寺所取代。行宮現在是世界上容量第六大的清真寺。這個清真寺具有傳統和前衛的特色,使用八邊形的主廳,彷彿比德丹帳篷,四面各有一座高拔79米的清真寺,是南亞最高的清真寺,內部用白色大理石裝飾,牆壁上有著波斯書法藝術,外圍以綠色山丘作為背景,並沿著菲薩爾大道直通該清真寺,可以一覽首都及周圍的壯麗景色,而位於山腳下的菲薩爾清真寺更是顯得格外的華麗耀眼。

從古老的Sialkot地區的古堡中我們可以發現它可能是在約公元2世紀時由Raja Sálbán所建,隨後被Shahab ud-Din Ghori收走,到後來被Sultan Firuz Shah Tughluq授予Janjua部落,再到Akbar年代Raja Man Singh重新修復城牆,Jahangir時代由Safdar Khan繼續修復,可以看到Sialkot有持續的經濟發展及人口聚集,究極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

「馬哈巴特汗清真寺(Mahabat Khan Mosque),有時也拼寫作「Mohabbat Khan Mosque」,是帕什瓦(Peshawar)巴基斯坦一座17世紀的莫臥儂時期清真寺。這座清真寺於1630年建成,以帕什瓦莫臥儂總督Nawab Mohabat Khan Kamboh(他的兒子Nawab Khairandesh Khan Kamboh也是莫臥儂皇朝女皇之一)的名字命名。這座清真寺的白色大理石立面被認為是帕什瓦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早於1660年到1670年,莫臥儂帝國在帕什瓦的市中心修建了這座清真寺。在Sikh時代,Mohabbat Khan清真寺的尖塔經常被用來懸掛囚犯。據說每天有五個人於尖塔上被絞死,作為替代絞刑的一種方式。隨著蘇聯入侵阿富汗,難民部落酋長聚集在這座清真寺,以建立阿富汗人對抗蘇聯的團結力量。此清真寺的面積約有30,155平方英尺,開放式的庭院中央設有一個施洗池,外圍牆上有一排房間。清真寺的天花板飾以優美的紅色拼花和花紋。清真寺的外表完成於白色大理石,室內裝飾有莫臥儂式的壁畫。禱告廳位於西側,由兩座高大的尖塔支撐,分為三個部分。禱告廳的立面也由6個較小的裝飾尖塔所頂端,除此之外,還有2個尖塔對陣位於第6組上方。禱告廳的屋頂以3座波浪狀圓頂所裝飾,屋頂線從外側升起到中間,經由四個小型的增高區分隔。屋頂線上裝飾有許多古代石牆砌築的特徵。清真寺的頂部大理石立面以凹槽裝飾成環狀,5個拱形門戶可進入禱告廳。中間拱形門最高,特徵著莫臥儂式的珠心拱,兩側則略矮,以波斯和中亞式設計,沒有珠心拱。外側還有一個較小的拱門,以同樣的樣式裝飾,以及7個小拱門上方的一排頂端。三個中央拱門上方以muqarnas裝飾,外側拱門則以「ghalib kari」,即一種曲面上用灰泥和石膏裝飾的網絡方式裝飾。拱門兩側的植物圖案同阿布拉曼寺堡(Badshahi Mosque)的綠色圖案不同,具有多種顏色。室外和室內(兩個)均配有花卉圖案和古蘭經的書法。禱告廳內部被3座低矮的波浪狀圓頂所遮蔽,內部墻面用花卉和幾何圖案為之飾以飽和色彩。

「多爾達的鐘樓,也稱為「Ghanta Ghar」,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多爾達市政府的鐘樓及總部,建於1884年英國勞政府時期的英屬印度。該樓建於1883年多爾達被改為市的時候,在英屬印度土地上,施工開始於1884年2月12日,時間約四年的時間完工。它是建於Ahmad Khan Sadozai的Haveli座落於多爾達之中,在受困攻防後全被拆除,議事廳及樓宇命名為Ripon Hall及Ripon Building,以當時印度總督的名字來分別命名,鐘樓則命名為Northbrook Tower,以當時的印度總督為名,於1888落成開放。無論歷史及升級,該樓地位成為博物館,以往的市政府有聲言把此地改為博物館,2011年10月27日修復三架非常老舊的時鐘,復原至多爾達時間(+5GMT),靠著Rado Watchmaker的協助完成,改變了時針及機械,時鐘外觀則保持原有樣式。由於多爾達鐘樓建於英屬印度政府時期,依據印度Saracenic式樣式建構,市政府宣佈把此地開設一座博物館,但尚未能公開以上計劃及城市的優美景色,待會各個政府所做計劃及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