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PHP
菲律賓披索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話國碼
+63
電壓
220V
插座別
菲律賓共和國簡稱菲律賓,位於東南亞的群島國家。擁有西太平洋上的多采多姿的地理性格、溫暖氣候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也因此受到頻繁的地震和颱風侵襲。菲律賓群島上有多樣的文化,史前尼格利陀人及舊日的南島民族都為這片土地帶來了許多文化上的價值,隨後也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伊斯蘭文化等西方文化的薰陶。目前菲律賓擁有超過80種語言,並以公車、吉普車、的士和機動三輪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此外,菲律賓擁有85個國立機場,其中以宿霧太平洋航空以促銷價格吸引熱烈的觀光客。之外,旅遊業亦是菲律賓的重要產業之一,自古以來的移民為這片土地帶來許多殖民文物、美景及文化,而宿霧、克拉克、碧瑤以及長灘島更深受學生們歡迎。另外,漁業也是菲律賓的重要的經濟來源,根據2013年的統計,漁業的產值佔到農業產值的約16%。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PHP
菲律賓披索
與台灣時差
0小時時區+8
電壓
220V
電話國碼
+63
插座別
聽說很多人都熟悉Laperal Guesthouse,又稱為「Laperal White House」,位於菲律賓巴各穩,原本成為博物館,日前變成一家名為Joseph's 新餐廳的家園。房子在1930 年間由Roberto Laperal設計,結合了narra和yakal木料,及Victorian 風格的木板、山牆和尖頂屋頂等等,原本是Roberto 及Victorina Laperal 作為度假家園,但Roberto Junior 和妻子Purificacion 將房子拋售。雖然經歷了許多自然災害以及人為災害,像是1990年的呂宋島地震,但為了適度保養,2007年被中國菲律賓億萬富翁老大Lucio Tan買下後立即翻新,把它整理成旅遊景點,並開放公眾入內參觀。2013年Lucio Tan的Tan Yan Kee 基金會轉型為竹林基金會博物館,展出多項用竹和木夾製作的菲律賓藝術品,但也有傳說房子會出現惡靈,另外更曾有一部2010 年的恐怖片「White House」設置於此部建築物中。
「聖堂博物館位於菲律賓塞班市中心,2006年11月重新開放。它是羅馬天主教塞班大主教座教會的博物館,聚焦於本地教會建築與文物。許多展品都來自西班牙殖民時期。它位於聖堂旁,離聖小子地下廟朝聖聖地也不遠。博物館的收藏品來自牧師的居住所。博物館位於一棟也是博物館遺產的建築物,可追溯至19世紀;其中極少數在塞班市中心的建築可以完整保存,而它之一,也很幸運地逃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不知情的翻修工程、以及自然因素的磨損。19世紀初,在塞班主教Santos Gomez Marañon任職期間,它是大教堂聖堂的教區修道院。Marañon這位以教會建築事業不斷傳聞的主教,更負責建造奧斯洛普教堂、塞班教堂和那加教堂、教會大廈、阿加奧的鐘塔以及西邦加修道院。 博物館裡還有一間小教堂,成為「Carmen收藏」的陳列室,其中收藏有用銀雕花的木製聖壇枱、供桌和壇面板。紀念小教堂也經常拿來舉辦特殊的展覽,像是紀念卡迪爾·裡卡多·J·維達爾(Cardinal Ricardo J. Vidal)等等。朝上的寬大樓梯是用來到達多個展室的,第一個展室收藏有照片與插圖,訴說著島上信仰的成長過程;第二個展室則收藏維達爾主教的紀念品,當他在塞班時,住在現址的修道院,身為大教堂的牧師。在他的紀念品當中,有一個選舉教皇時的選票樣本、一枚由前輩Julio Rosales樞機給予他的樞機戒指、以及他在受戒和加入樞機行列時所穿的授戒衣物。第三個展室介紹著西班牙時期建築技術,除了展示照片外,更有當時的真正建築構件;第四個展室則群聚各個教區的聖徒雕像,其中有耶穌在安息日時的聖若瑟雕像。第五層展室則以聖餐杯、坎塔、神父的法衣和規定外,還有羅馬天主教會崇禮及聖祭儀式的其他擺設來展示。第六層則是牧師臥室,還有該館的前面庭院,擬計劃將在此處建立一家咖啡廳及博物館商店,再往後建以花園。 博物館由卡利托· V. 彼諾主教(Msgr. Carlito V. Pono)主持的教會文化遺產委員會管理,由Brian Brigoli率領, Louella Eslao與Mary Frances Villacastin-Despi分別擔任幕僚長與總監。1995年,在該建築中已開設過一個規模相對較小的教會博物館,但就在獨立展廳的地下室,策展人Virgilio R. Yap去世後則停止營運。自2000年起,這座建築物準備並且重新翻新。
「蘭布隆大教堂,正式稱為聖若瑟教堂,是位於菲律賓蘭布隆省蘭布隆鎮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它是該省著名的地標之一,是羅馬天主教蘭布隆教區的所在地,並於2001年由菲律賓國家博物館正式被宣佈為國家文化寶藏。早於1631年,蘭布隆島上現今大教堂所在的基督教社區就得以正式成立。該島與附近的塔布拉斯島、西布揚島及馬爾康多島一樣,長期受到來自南部的摩羅劫掠的騷擾,於是從卡加揚愛奇諾縣的葡萄牙朱聖會士阿古斯汀•德•聖•佩德羅被轉移到蘭布隆時,便立即發起建設該島的教堂和鐘樓,以對抗劫掠行為。此外,由於受到侵害,他亦向當地居民訓練應對攻擊的軍事裝備,並指示在該島上興建有防衛功能的建築來加以防衛,令他被稱為「阿祖父軍官」。 17世紀初期,大部分組成大教堂的建築物皆已落成,1726年落成最大的神龕,同年又加建了梁角間兩個小神龕;1727年又增加了一層鐘樓;1728 年更受到祀尤威的大意,於大教堂祀置了聖撫尼若像。此後教堂及其零件因遭受1780年及1829年的颱風破壞,於19世紀時均經重建復修。1974年,蘭布隆教堂升格為大教堂,成為蘭布隆教區的教堂;1992年,大教堂祀置的聖撫尼若像失蹤,直至2013年才被歸還;2013年,儘管大教堂早於2001年就被指定為國家文化寶藏,但它仍新增了一個國家文化寶藏標誌。 蘭布隆大教堂是蘭布隆省著名的地標,於2001年獲得菲律賓國家博物館頒贈的國家文化寶藏稱號,情懷事蹟。它的建築物於17世紀和19世紀處於不斷的施工、建設和重建狀態,1974年成為蘭布隆教區的大教堂;1992年,聖撫尼若像就失蹤了大約22年後於2013年重獲歸來並於當年又增加了一個國家文化寶藏標誌。
《聖方濟各教堂(Meycauayan Church 或 Simbahan sa Bayan)》是一間位於菲律賓美加洋,是古巴朗加縣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早在1580年建立的 Malolos 大教堂和1859年建立的 Barasoain 教堂都領先於它。它也是該省最大的教友人口約有8萬。 1578 年,聖母瑪利亞火炬傳教會首批來到菲律賓的牧師庇回派外方聖人約翰(Fr。Juan de Plasencia)和狄哥(Fr。Diego de Oropeza)在現時的 Brgy。Bahay Pare,以仔細的 nipa 和竹子建立了這間小教堂,名為「Sitio Torril」。後來因清風而被吹塌,牧師們同時攜帶了一個木質的傳教十字架,與馬哲蘭(Magellan)的十字架有點類似,後來發現放於 Bry。Bahay Pare 的居民手裡。現在這個叫做「Sitio Torril」的十字架,可能是美加洋最古老的宗教文物。每年 10 月4 日,這個村莊的守護神聖方濟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的盛宴日,這十字架會從Brgy。Bahay Par送回教堂供人崇拜。 1668年,教堂被遷移到現今的“Poblacion”,因為當地的Aetas被攻擊。1731年,由庇回會的約翰(Fr。Juan Francisco de San Antonio)開始建造磚石堂,據稱是60碼長,12 碼寬。同時,教堂更為西班牙政府的 reduccion政策而和做原型;美Kauayan是殖民地中第一批將教堂和鎮公所聳立於相鄰,或為同一處所的城鎮之一。羅斯(Pres。Manuel L。Quezon)早年更曾進入教堂發揮樹下。 2020年11月30日,Malolos主教Dennis C。Villarojo, D.D.教堂內牆經修復後,均休新的教堂內飾,祝聖Benito Madridejos所設計的新古典主意牆,其中還包括美KauayanBell,是由磚連接的兩個鐘,大約長,闊,是教堂被美國佔領時丟失的手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