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RUB
俄羅斯盧布
與台灣時差
多時區
電話國碼
+7
電壓
220V
插座別
俄羅斯聯邦,又稱「俄羅斯」或「俄國」,位於歐亞大陸北部,是全球最大的國家,面積約為1710萬平方公里,即全球陸地面積的八分之一,且其1.43億人口排名世界第九,其中77%居住於其歐洲部分,橫跨11個時區,擁有俄羅斯最大的森林儲備以及大部分淡水湖泊。俄羅斯與14個陸上鄰國以及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莫斯科為俄羅斯聯邦的首都,擁有11萬9790萬人口,聖彼得堡則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大都市,排名第二,人口達500萬8000。俄羅斯的交通以鐵路和航空為主,而其首都莫斯科也是世界主要的航空港,對於發展非常重要。俄羅斯文化在歷史上的多變和不確定性、俄語發展的政治因素以及其高緯度地區使其成為滑雪、花樣滑冰等奧運比賽的優等學校。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
旅遊資訊
貨幣RUB
俄羅斯盧布
與台灣時差
多時區
電壓
220V
電話國碼
+7
插座別
統治部隊「Alexandrinsky Theatre」或又被稱為俄羅斯「國家劇院」,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是Carlo Rossi規劃的帝國式建築,建於1828-1832年,位於Alexandrinsky廣場,其附近為內夫斯基國家圖書館和Anichkov宮,而此廣場乃是以愛德華夫人為名而得名,並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聖彼得堡及主要集體紀念建築專案之一。此劇院為皇家部隊之一,其舞臺上所上演的劇場、歌劇、芭蕾舞等廣為人知,至19世紀後期開始逐漸走向悲劇發展。Alexandrinsky劇院於2006年8月30日重新展開業務,曾上演過許多俄國劇作,如Alexandr Griboyedov, Alexander Ostrovsky, Anton Chekhov等作家的劇作,而Vsevolod Meyerhold, Grigori Kozintsev, Georgy Tovstonogov, Nikolay Akimov等名導也曾於此舞臺上掌舵劇碼。
位於聖彼得堡莫伊卡河邊的亞歷山大二世亞歷山大宮(Alexeevsky Palace),是一座復興式宮廷。大約1880年代中葉,為亞歷山大公爵和家族而建。宮殿不對稱的設計、兩座獨特塔樓和壯觀的屋頂,與聖彼得堡完全不同風格。建築師Maximilian Messmacher為每個正面設計了不同的風格。餐廳設有十幅Ernst Friedrich von Liphart的繪畫。該公園以鑄鐵和石籬笆圍住。中央大門仍裝飾著大公爵字母組合。 1910年,公園的一部分被出售用於糖果工廠的建設。盡管該宮宣佈為國家的地標在1968年,但它在蘇聯時期仍一片荒蕪。21世紀初,在謝爾蓋·羅杜金(Sergei Roldugin)的安排下,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2008年,宮殿以聖彼得堡音樂廳的形式重新開放,除七月外,可以進行音樂會和遊覽。
聖保羅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聖三一主教堂是俄羅斯東正教堂,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是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核心,是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建築工程始於1719年,但由於結構出現嚴重的裂痕,威脅到其穩定性,1744年下令拆除。可惜雙親威廉大帝統治時期的設計競賽沒有取得理想的結果,直到1774年才選擇了伊凡·斯塔羅夫的設計,於1778年開始建造,1790年終於建成,完滿落成,為修道院的核心和重點建築物之一。1790年落成時,為紀念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在崇拜會典中將他的遺骸移到此地。修道院建於1710年,以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之勝利的1240年涅瓦戰役為前提。亞歷山大女皇大帝統治時期爭取到了各方支持,1763年舉行了建築設計的競賽,最終在1774年選出了伊凡·斯塔羅夫的設計,一座單寶拱頂的新古典風格大教堂。落成的聖三一主教堂上方有一個高支柱的教堂圓頂,兩側有雙層鐘樓。主入口有六根多利式柱子,側面為淺板和柱子;北側和南側入口上面有費多特·舒賓雕刻的浮雕,分別描繪舊約和新約的事件。大教堂呈十字形平面,三條榀形廊道,主榀支撐著哥林多式柱子,圓頂有16個窗戶,聖界安放在大理石製的聖壇上,其圖像由伊凡·阿基莫夫和青銅細工完成,室內裝飾豐富,有各種壁畫、浮雕和雕像。此外,大教堂收集了多件貴重的聖物和裝飾物品,包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銀色靈柩、主衣物片段、普拉央的圖像等。革命以後,許多貴重物品被從教堂移走,送往博物館,是俄羅斯正教教堂沒收的一部分。在1933年大教堂被關閉之後,時間一推移,修道院逐漸復興,1955年聖三一主教堂歸正教,1957年隆重被長老再次獻聖,歷史被重現。1989年6月3日,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遺骸被歸還修道院,修道院從此恢復了它的原有樣貌,並成為修道院的主要教堂。2017年7月13至28日,大約50萬人參訪這座大教堂,以拜訪來自巴里的聖尼古拉斯的聖像。
「莫索維特國家學術劇院」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劇院之一,於1923年在Bolshaya Sadovaya 16開幕。該劇院由劇場企業家S.I.Prokofiev於1923年建成,最初為莫斯科省貿易工會理事會劇院。1925至1940年間由E.O.Lyubimov-Lanskoy領導,並於1938年改名為莫斯科市議會劇院,隨後簡稱為現有形式。該劇院在演員兼導演尤里·扎瓦茨基於1940年開始掌權至1977年期間取得重大進展。在此期間,莫索維特成為了許多蘇聯舞臺明星的家,其中包括Vera Maretskaya、Nikolai Mordvinov、Faina Ranevskaya、Lyubov Orlova、Rostislav Plyatt、Boris Ivanov、Georgiy Zhzhonov、Gennady Bortnikov、Mikhail Kozakov、Yury Kuzmenkov等等。1964年,該劇院出於藝術上的成就被授予學術劇院的地位。 中 1970 年代期間,莫索維特劇院開始試驗,並使用多個場景:門廳、小場景以及屋頂底下的場景,後者於1990年以彼得·福曼可的《卡里古拉》簽演開幕。該劇院主場景以古典改編劇為主,其他也會有當代導演的作品。莫索維特劇團現有成員約約有大約30位,其中包括瑪嘉烈塔·特烈霍娃、謝爾吉·尤爾斯基、歐格拉·奧斯特魯莫娃、瓦倫丁·加夫特、 亞歷山大·多莫加洛夫、埃夫根尼·斯特卜洛夫、亞歷山大·菲利潘科、亞歷山大·蘭科夫、歐蘭卡·卡博、高夏·庫爾塞科、埃夫根尼婭·克魯科娃、瓦萊裡·雅爾羅梅可、伊凱特琳娜·古塞娃、瑪嘉莉塔·舒賓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