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這座「布拉克納以愛教堂」位於伊斯坦堡法蒂哈區Ayvansaray的Mustafa Paşa Bostanı Sokak內城牆內,是東正教教堂。在拜占庭時期以後,直到1434年被摧毀之前,它是拜占庭最重要的聖地之一,可以說超越了聖索非亞大教堂,因為它為布拉克納以愛宮殿靠近。今天,它被一條高牆保護,前面有一個花園。在450年,阿莉雅·普爾考裡亞女皇開始在Theodosius II的外牆腳下的第六座山上建造一座教堂,附近有一個「ayazma」或神聖水泉。4533年,女皇去世後,由她的丈夫皇帝馬爾西安完成了神殿的建造。皇帝利奧一世在教堂附近興建了另外兩座建築:一座叫做「Ayía Sorós」的小殿,因為它安置了從現在的巴勒斯坦帶回的聖母的神聖袍子,另一座叫做「Ayion Loúsma」,裝設了泉水。6世紀上半葉,查士丁尼皇帝蓋洛斯一世和查士丁尼皇帝查斯汀一世修復並擴大了這座教堂。教堂越來越重要,皇帝們開始搬到周圍地區,並開始建造拜占庭布拉克納以愛宮殿的房屋。斯卡拉託斯·拜占庭在他的重要著作《君士坦丁堡》中提到,區域以拉科爾納魚的名稱命名,當地人在這裡捕撈大量魚,並稱之為「布拉科爾納」。根據一位羅馬尼亞作家伊利·蓋爾格爾的說法,“布拉克納”這個名稱可能源自一個古老的羅馬尼亞人用語,以及一小塊佛拉季斯(vlachs)殖民地。布拉科納地區可以在地圖中心左側部分看到,被城牆兩邊環繞,位於金角(即今老通)以下。在717年至718年阿拉伯包圍期間,拜占庭也因為聖母Vlachernitissa的保護而勝利,860年對俄羅斯入侵時亦是如此。926年在對付西門首領時,教堂裡的聖像的力量也誘使保加利亞沙皇與拜占庭人談判,而不是攻擊城市。1434年6月29日,一些貴族孩子在教堂屋頂上打鴿子時,不小心引發了一場大火,全部建築物和周圍地區都被摧毀了。土耳其時期,這片地區幾乎被忽視。1867年,東正教毛皮商會在聖湧周圍買下了一塊地,在那裡建造了一座新教堂。布拉克納以愛宗教群體由三座建築物組成:聖瑪麗教堂、寶庫小殿和神聖浴池。主教堂在所有資源中都被定義為「大型」,是中世紀巴特式的,空間分為三個道門,外面有兩排柱子,就像它在君士坦丁堡的其他教堂一樣,如St。這些柱子是綠色的碧玉製成的,而柱子的頂部和底部塗上金色,雕刻有白色的大理石。到那時,教堂已沒有圓頂,而是一個彩色格仔天花板,上面裝飾有金色花鍊。墻壁上有彩色大理石面板,原本使用銀色的灰粉。中路有一個銀色的講堂,最前面有一個豐富的圖像聖壇,上面有很多圖像。上面的牆壁上有馬賽克圖案,代表基督的奇蹟和生活的環節一直到他的昇天。教堂還有臥室和祈禱室。布拉克納以愛皇宮 - 遙遠的山坡上 - 俯瞰著教堂,它們之間有一條參差廊道和一條樓梯連接。教堂右邊是由皇帝利奧一世和他的妻子維裡娜捐贈的一幅聖母像的「圓形小殿」,裡面有聖母的衣服和袍子。後來,面紗和她的一部分腰帶都被搬到了「聖母 La Pharos」教堂。作為圖像崇拜中心,聖瑪麗教堂在拜占庭宗教爭議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圖像破壞派時期,在教堂舉行了最後一場圖耳亞理事會。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