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吉歐熱門旅遊提案

進階篩選 清除條件

篩選

目的地
已勾選: 0 / 200
  • 所有

  • 目的地

  • 景點

篩選條件(0)

目的地

拉吉歐-羅馬

羅馬

'羅馬'是歐洲國家意大利首都和羅馬首都廣域市首府及意國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下游平原地,建城初期在七座小山丘上,故又名“'七丘之城'”。按城市範圍內的人口計算,羅馬是意大利人口最多的城市,面積範圍約,市區人口約2,860,009人,其都會區範圍人口總計約4,355,725人。是歐盟人口第三多的城市。 羅馬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地中海文明的重要源頭和古羅馬文明發祥地,建城歷史悠久,可考的城市歷史長達2800多年。自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5世紀初的1300餘年內,羅馬一直是是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是羅馬文明中心。羅馬自8世紀成為教皇國與神聖羅馬帝國首都,一直持續到1870年。公元前1世紀羅馬詩人提布魯斯首次將羅馬稱為“'永恆之城'”,此別名被奧維德、維吉爾和李維等文學家和歷史學家傳頌而被世人所知。在古羅馬時期和中世紀時期,羅馬也被稱為“'Caput Mundi'”。羅馬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諦岡城是羅馬主教及聖座駐地。 城市及郊區保存大量古蹟,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中心,自尼各老五世以來,幾乎所有教皇都在羅馬內追求連貫的建築和城市計畫,使這得座城市成為世界藝術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巴洛克藝術和新古典主義發源地,著名藝術家、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將羅馬作為他們活動的中心,整個城市創造傑作。1871年,羅馬成為意大利王國首都,1946年成為意大利共和國。 2019年,羅馬是世界上旅客訪問量排名第14的城市,有860萬遊客,是歐盟訪問量第三大的城市 ,也是意大利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其歷史中心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也曾在1960年作為夏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目前,羅馬也是聯合國多個專門機構的所在地,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該市還設有地中海聯盟議會大會秘書處 以及許多國際企業的總部,例如埃尼、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及國內和國際銀行,羅馬的歐元商業區是許多石油工業、製藥業和金融服務公司的所在地。國際知名品牌在這座城市的發展,也使羅馬成為重要的時尚和設計中心。 建城以前 現有的考古發掘顯示公元前12-10世紀,拉丁姆平原和遍佈的低矮丘陵上有一些印歐人的定居點,他們是從陸路還是海路過來的尚有爭議,傳統上稱他們為拉丁人和薩賓人,「拉丁」一詞或許和平地有關,「薩賓」一詞或許和高地有關。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紀》和李維的《羅馬史》中稱羅馬人的世系可追溯至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約公元前12世紀特洛伊被希臘人用木馬計破城後,國王普里阿摩斯的侄子埃涅阿斯流亡至亞平寧半島中部的拉丁姆地區,娶拉丁王的女兒拉維尼婭為妻。並建立了一座城市,以其妻之名將此城命名為「拉維尼」。拉維尼「城」只使用了30年就因人口過分膨脹而廢棄,人們將其放棄,建立新城阿爾巴隆迦。後來羅馬的建立者羅慕路斯和瑞摩斯就是阿爾巴隆迦王族的後裔。 羅馬建城 母狼餵養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羅馬市內有多座類似的塑像 母狼懷抱中的羅穆盧斯和瑞摩斯被牧羊人浮士德勒發現 根據羅馬神話,羅馬的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是由一對被母狼餵哺養大的雙胞胎羅穆盧斯和瑞摩斯建立的,最初建在景色秀麗的七座山丘之上,因此稱為“七丘之城”。羅穆盧斯和瑞摩斯是戰神瑪爾斯和女祭司雷亞·西爾維亞的雙胞胎兒子,因此羅馬人有時也自稱是“瑪爾斯之子”。國王阿穆利烏斯篡奪了羅穆盧斯與瑞摩斯的外祖父的王位,又怕他們長大成人後推翻自己,令人把剛出生的兄弟倆拋棄在臺伯河畔,所幸被一頭母狼用奶餵養才免於一死。兄弟倆後來被牧羊人浮士德勒從帕拉蒂尼山帶回家撫養,長大成人後推翻並處死了阿穆利烏斯,並決定建造一座新城。但是羅穆盧斯和瑞摩斯因為在新城選址問題上起了爭執,最後哥哥羅穆盧斯殺死了弟弟瑞摩斯,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統治者,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併成為第一任國王。羅馬人把這一天作為建城紀念日,至今在羅馬到處都可以見到母狼與這對雙胞胎兄弟的像。 另有一個說法是,羅馬是由早期居住於意大利中部的伊特魯裡亞人所建立的,而「羅馬」的含意有兩種可能:一是「河畔之城」,二是源自某個家族的姓氏「盧馬」。 除此之外,關於“羅馬”一詞的來源還有著其他的不同理論,其中一種理論說它來自希臘語,意思是“英勇”;另一種理論認為詞根*rum-是“乳房”的意思,可能是在暗示養育了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的母狼。羅馬的建城同時標誌著羅馬紀元的開始,“羅馬紀元”就是“從羅馬建城起”的意思。 根據歷史學家的推斷,考古學證據支持另一種理論,認為羅馬城真正形成城市的形態是在公元前6世紀,是由來自帕拉蒂尼山和後來的古羅馬集市廣場地區的遊牧民族發展而成的,他們在公元前8世紀群居到了現在的羅馬城附近,逐漸形成一座城市,進而發展成為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首都。 羅馬王政時代 羅馬歷史的開端處在羅馬王政時代,一開始只是位於羅馬地區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鎮,實行非世襲的君主制。歷史學家的推測,羅馬神話中羅馬建城時間和實際上羅馬附近多個分散的居民聚集區的集中時間基本一致。 古羅馬歷史學家蒂託·李維的《羅馬史》,羅馬王國共有7個國王,第一位便是羅馬城的創始人羅穆盧斯。西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最後一個伊特魯裡亞國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因暴政而被羅馬人民驅逐以後,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國王,而是改用羅馬元老院、羅馬執政官和羅馬會議三權分立的制度,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起了共和政體的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 古羅馬廣場遺跡 羅馬共和國的最初時期,羅馬陷入了平民和貴族之間的長期鬥爭中,同時羅馬也開始同鄰邦發生戰爭,並逐步征服周邊地區,最終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公元前390年,羅馬沒能擊退凱爾特人的侵略。為了保衛疆土,羅馬相繼建造起了城牆、水渠和亞壁古道。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羅馬經歷先後三次布匿戰爭徹底擊敗了來自北非卻控制著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又經過公元前215年至前148年的四次馬其頓戰爭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羅馬發展成為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和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但是在公元前133年至前123年格拉古兄弟改革失敗後,羅馬共和國進入了不穩定的時期,並在羅馬內戰時達到高峰。愷撒在成為終身獨裁官後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將古羅馬廣場擴建,並建造了尤利烏斯廣場。公元前44年愷撒被暗殺,公元前27年屋大維大權在握結束羅馬共和國,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羅馬帝國 羅馬競技場 之後羅馬帝國以羅馬城為中心,版圖不斷擴張,逐漸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區域。這個成功歸根于軍事征服和經濟優勢,以及對鄰近文明有選擇性地同化,尤其是對伊特魯里亞和古希臘。羅馬人的統治擴張到了幾乎整個歐洲和地中海沿岸,公元前1世紀,羅馬已經成為一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城市,無論從地理上還是從政治上,都是羅馬帝國的中心。當時的羅馬已經擁有了一整套有效的給水和排水系統,完整的城市道路網,和有效運作的城市消防和警察系統。儘管如此,屋大維時期大興土木所建造的建築在64年尼祿統治下羅馬城的一場大火中遭到嚴重毀壞。 在弗拉維王朝的統治下,羅馬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在這一時期建造了一大批著名的建築,如羅馬鬥獸場和帝國議事廣場的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由圖拉真在2世紀初完成,卡拉卡拉和戴克裡先的公共浴場以及周邊的圖書館,成為了羅馬生活中的固定內容。這一段時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最鼎盛的時期,戴克裡先執政時期,羅馬的人口數達到最高點,但是由於羅馬帝國的皇帝熱衷於排場,建造越來越宏偉的建築,如巴西利卡,羅馬帝國開始走上了衰敗之路。隨著君士坦丁大帝在330年建成“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羅馬也逐漸失去它的政治地位。 中世紀 1630年時的聖伯多祿大殿廣場 5世紀的歐洲人口大遷移期間,羅馬先後遭到西哥特人亞拉里克一世、汪達爾人和勃艮第人的入侵和洗劫。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正式滅亡並沒有影響羅馬人繼續享用著戴克裡先浴場和羅馬鬥獸場,他們依舊過著古羅馬式的休閒生活。雖然羅馬人口逐年減少,530年只剩下約10萬,但城市的建築在東哥特人的統治下仍舊保存完好。羅馬城真正的災難是東哥特人同查士丁尼一世統治下的東羅馬帝國之間的戰爭,537年羅馬的幾乎所有排水管道被徹底摧毀,羅馬議會制度被廢除,羅馬人的正常城市生活在東羅馬帝國和哥特人的戰爭中下遭到毀壞,這一時期修建的最後一個著名建築是608年的佛卡斯圓柱。 羅馬雖然從554年起歸屬了東羅馬帝國,但城市管理制度上卻受到教宗的很大影響。568年起至11世紀間陸續受到倫巴第人、諾曼人等的入侵和佔領,城市範圍被侷限於臺伯河沿岸。在近一千年的時間裡,羅馬城曾是在西方世界政治上最重要、最富有和最大的城市,即使是在羅馬帝國開始衰落和分裂後,在羅馬最終失去了首都的地位給米蘭和拉韋納後依然如此,羅馬的威望超過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隨著早期基督教的崛起,羅馬主教在宗教和政治上的作用日趨重要,終於成為了教宗,羅馬也成為了天主教的中心。在410年8月西哥特王國國王亞拉里克一世率軍攻陷羅馬並大肆洗劫,和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交替地被東羅馬帝國統治和被日耳曼人劫掠,在中世紀早期人口銳減到了僅僅2萬人,昔日繁華的城市變成了大片廢墟和雜草間零散可見的幾棟住人的樓房。羅馬城在名義上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一直持續到751年,東羅馬帝國的敵人倫巴底人攻打以拉韋納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禮教區,處死最後一位東羅馬帝國禮教區主教,把東羅馬帝國勢力逐出了意大利。 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獻給了教宗,賦予教宗對羅馬和周邊地區的世俗管轄權,創建了教宗國,史稱“丕平獻土”。這給予了羅馬新的政治角色,羅馬作為教宗國的首都,一直持續到1870年教宗國被意大利王國吞併。 使徒彼得和保羅曾在尼祿統治下的64年羅馬大火後被害殉道,人們認為他們被一同埋葬在了羅馬,雖然歷史學家對此存有疑問,但這依舊使得1300年起羅馬成為了天主教徒朝聖的聖地,是中世紀除耶路撒冷和孔波斯特拉的聖地牙哥外的又一座主要朝聖聖地。羅馬在這一時期建造了多座重要的建築,其中就包括世界最大的教堂,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的聖伯多祿大殿。 800年光輝再次照耀到了羅馬城,教宗良三世在羅馬加冕查理大帝為查理大帝國第一任皇帝,羅馬同時也成為了教宗和神聖羅馬帝國爭奪的焦點。羅馬除了在中世紀的一些短暫時期是獨立的城市外,幾個世紀中的大部分時間仍舊是教宗國的首都和“聖城”,即使在1309年至1337年天主教教廷從羅馬遷移至阿維尼翁時也不例外。1527年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的軍隊侵入意大利焚掠了羅馬城,羅馬不再具有政治力量,轉而在聖座的支助下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代的文化和藝術活動中心,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羅馬建築以教堂為主,還有眾多方尖碑、宮殿和噴泉廣場等,這些建築一直保存到了今天,羅馬舊城是羅馬城內除梵蒂岡外的另一處世界遺產。 17世紀至今 維托里亞諾,意大利統一的象徵 從空中俯瞰羅馬市區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 17世紀,羅馬人口再次大幅增長達到了10萬人。但是,因為受到反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羅馬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仍舊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的首都。19世紀發生了民族主義運動,羅馬先後兩次得而復失了短暫的獨立地位,成為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發起的意大利統一運動的希望焦點。意大利在1870年終於統一併成立意大利王國,羅馬在1871年成為意大利王國的首都。1929年墨索里尼代表意大利政府和聖座訂立《拉特朗條約》,聖座承認羅馬作為意大利國家首都的地位,意大利政府則承認聖座對梵蒂岡範圍內的主權。 在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後,羅馬見證了由貝尼託·墨索里尼領導的法西斯黨力量的壯大,墨索里尼在1922年10月進駐羅馬,標誌著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上臺掌權,一個同納粹德國聯盟的意大利帝國的誕生。這段時期羅馬的人口飛速增長,從意大利統一時的21萬2000人增加到了超過100萬人,但是這個增長勢頭止步於意大利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羅馬受到同盟國的轟炸,在戰爭後期最為嚴重。1943年,意大利投降令納粹德國佔領羅馬。墨索里尼被處死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的公民投票決定廢除君主制,成立了現在的意大利共和國。羅馬在意大利戰後重建和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著“意大利經濟奇蹟”背後的驅動力的角色,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成為“時尚之都”,人口再次增長,直到1980年代中期的280萬人,此後由於交通堵塞和城市汙染等原因,部分羅馬人搬出羅馬城到周邊地區居住,羅馬人口開始緩慢地減少。 臺伯河與七座山丘 羅馬位於意大利中部拉齊奧大區的臺伯河平原上,臺伯河和阿涅內河在羅馬城外匯合,羅馬地跨在臺伯河兩岸,東面是阿布魯佐,東北面是Sabini山脈,南面是Albani山脈。市中心在距離第勒尼安海約24公里的內陸,但城市向西南一直延伸到僅距離海岸5公里處,海拔高度從13米到120米,平均海拔高度37米,市區總面積約1285平方公里。古羅馬中心就是沿著臺伯河岸發展起來的,臺伯河中有一座船形的島嶼,是臺伯河自然沖積而成的,在河岸邊有七座山丘:帕拉丁、阿文丁、卡比託利歐、奎利那雷、維米那勒、埃斯奎利諾和西里歐,羅馬因此也被稱為“'七丘之城'”。 羅馬省的北部與維泰博省和列蒂省、東部與阿布魯佐大區的阿奎拉省、南部與弗羅西諾內省和拉蒂納省接壤。 氣候 羅馬由於地處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年平均氣溫15.5攝氏度,年降水量880毫米。每年4月至6月氣候最為怡人;7月和8月是最熱和最乾燥的季節,平均氣溫24.5至24.7攝氏度,降水量14至22毫米,8月的日最高氣溫可以超過32攝氏度,以前的傳統是8月份會停止許多商業活動,羅馬人習慣在夏日離開炎熱的城市出去避暑度假,但這種習俗正在慢慢被改變,整個夏季羅馬市仍舊正常運作,以便迎合日益增加的遊客需求,和羅馬人自己工作習慣的改變;9月中旬至10月是最為晴朗的季節,被稱為“羅馬的美麗十月天”;10月至12月是最潮溼的季節,降水量可達106至128毫米;12月的平均最高氣溫約為14攝氏度,1月最寒冷,平均氣溫為6.9攝氏度。 羅馬是意大利的首都,是意大利國家元首即意大利總統的駐地,總統官邸設在奎里納爾宮;羅馬也是意大利議會、意大利總理和政府部長的駐地。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羅馬的經濟增長超過了它的國內對手那不勒斯和米蘭,成為意大利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羅馬的GDP在意大利各城市中僅次於北部的米蘭位居第二位,佔意大利全國GDP的6.7%,並以每年4.4%的速度繼續增長,這在整個意大利也處在前列。 如今的羅馬擁有多樣化而且充滿活力的經濟,包括國家管理、旅遊業、服務業、科研、通信和個體經商業。旅遊業是羅馬的支柱產業之一,市內的眾多博物館包括梵蒂岡博物館、博爾蓋塞美術館、卡比託利歐博物館等。作為一個工業城市,羅馬的工業產業集中在傳統的紡織品和旅遊紀念品,以及食品、醫藥、機械、造紙和冶金等新興的行業。此外,羅馬憑藉良好的氣候條件和保存完整的歷史建築,成為影視業的重要基地,經常成為電影的拍攝地和場景地,如《不設防城市》、《羅馬假日》、《平民天后》等。羅馬同時也是銀行業、電子工程工業和航空業中心。 眾多國際企業和組織將總部設在羅馬,比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聯合國世界糧食理事會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等。 宗教 像意大利其他地方一樣,羅馬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全球天主教會的中樞梵蒂岡城即位於羅馬市中心的西部,教宗平時主持禮儀所在的聖伯多祿大殿亦位於梵蒂岡,但羅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位於市中心東南側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在羅馬共計大約有900座教堂,除了主教座堂,其他最著名的教堂還包括:聖母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聖格來孟大殿、四泉聖嘉祿堂和耶穌教堂。在城市的地下還有古老的殉道者墓窟。許多非常重要的宗教教育機構也設在羅馬,如宗座拉特朗大學、宗座聖經學院、宗座額我略大學和宗座東方學院。由於全球天主教會的管理機構大都位於梵蒂岡以及羅馬市內,使羅馬如同天主教會在世上的首都,因而在華人天主教人士中另有「'聖京'」之稱號。 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及聖伯多祿大殿 羅馬的主教座堂:拉特朗大殿 梵蒂岡雖然位於羅馬市中心,但並非義大利領土,而是屬於天主教會的最高領導機構——聖座所建立的梵蒂岡城國。其領土是“梵蒂岡山坡”和鄰近的昔日的梵蒂岡原野的一部分,那裡有聖伯多祿大殿、宗座宮殿、西斯汀小堂、博物館,以及其他各種建築。在1929年以前,這一地區屬於羅馬的博爾戈區。這一地區位於臺伯河西岸,與市中心隔開,是教宗良四世修築保護羅馬的城牆的突出部分,後來教宗保祿三世、教宗庇護四世和教宗烏爾巴諾八世擴建了目前的城牆。義大利與聖座在1929年簽訂的《拉特朗條約》賦予梵蒂岡目前的治權狀態,其領土的邊界大部分由圍牆環繞,但是也有一部分邊境沒有圍牆,而是由一排建築物構成。 梵蒂岡領土還包括聖伯多祿廣場,以廣場邊緣的一條白線標誌與意大利領土的邊界,白線的另一側為庇護十二世廣場。到達聖伯多祿廣場及庇護十二世廣場,需要經過從臺伯河延伸到此的協和大道,這條大道在《拉特朗條約》締結後由時任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下令興建。根據《拉特朗條約》,位於意大利領土內的某些聖座產業,特別是甘多爾福堡和羅馬市內的特級宗座聖殿,都享有類似於外國使館的治外法權地位。 建築和旅遊 羅馬市作為歐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擁有伊特魯里亞時代至今不計其數的歷史遺蹟,是伊特魯里亞時代王朝和羅馬早期至晚期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同樣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 羅馬是天主教中心,天主教建築遍佈整個城市,最重要和最中心的是羅馬的城中之國梵蒂岡。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聖伯多祿大殿與容納教會歷代收藏的梵蒂岡博物館位於其中。市中心東南側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是教宗主教座堂。西斯汀小堂緊鄰聖伯多祿大殿,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此外,現在這也是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的舉行處。 羅馬的其他教堂,修道院也大都建築雄偉,藏有歷代重要聖物和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萬神殿是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帕為了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豔後」克利奧帕特拉而建造的。這座廟宇在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由哈德良皇帝下令重建。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至今還是一個教堂,這裡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也是世界各國觀光客們競相參觀的地方。 羅馬競技場由韋帕薌皇帝下令興建,於80年建成大圓形的競技場。當時稱能容納5萬人在這裡觀賞猛獸與鬥獸士或者鬥獸士之間悽慘悲壯的角鬥,中場休息時間則安排處死人犯,而這樣殘忍的大眾娛樂活動到523年才被完全禁止,最後共約有七十萬人死於競技場。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加上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所以形成現在殘缺的模樣。 古羅馬廣場曾是古代羅馬城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羅馬城和羅馬帝國政治權力的中心,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座議事廣場,反映了整個羅馬歷史的面貌;帝國議事廣場是羅馬論壇的一系列擴展建築,建成於羅馬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早期,君士坦丁凱旋門位於其間。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是古羅馬廣場上最大的建築物,位於廣場北側,由皇帝馬克森提烏斯始建於308年,312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完成於米里維橋戰役擊敗馬克森提烏斯之後。 帕拉蒂尼山是羅馬七座山丘中位處中央的一座,其為現代義大利羅馬市裡所保存的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其高約40多米,在山頂上往下望,一側為古羅馬廣場,另一側為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馬克西穆斯競技場是羅馬共和時期第一座競技場,也是最大的一座。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長621公尺,寬118公尺,可容納300000觀眾。競技場大部分建築已被拆毀,僅有東端一小段看臺地基殘留。 卡拉卡拉浴場除了洗浴池外,同時擁有花園、健身房、會議廳、圖書館和理髮店等服務設施,是個古代的公共娛樂場所,它的供水排水系統和中央供暖系統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被完美地解決了,現在的卡拉卡拉浴場仍用於夏季歌劇演出。 聖天使城堡曾是羅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中世紀時改建成一座城堡。 塞維安城牆是羅馬的一道城牆,塞維安城牆用大塊凝灰岩砌築,城牆高達10米,底寬3.6米,據信有16個大門,其中許多隻在著作中提到。現存的城牆建於公元前4世紀。 奧勒良城牆修建於公元271年到275年,羅馬皇帝奧勒良和普羅布斯在位時期。高16米,城牆擁有383個塔樓、7,020個垛口、18個主要城門,5個邊門、116個廁所,以及2,066個對外窗口。 亞壁古道修建於公元前4世紀,是古羅馬城通向卡拉布里亞的主要公路。路兩旁有眾多古代遺蹟,其中有埋葬有50萬早期基督徒的San Callisto墓穴。 國立羅馬博物館有四間分館。分館之一是古羅馬時可容納6000多人入浴的戴克裡先浴場的遺跡。另外三個展館分別是Palazzo Massimo,Crypta Balbi以及Palazzo Altemps三個地方。四間博物館陳列著希臘、羅馬時代的大量雕塑,馬賽克。古羅馬雕塑的館藏世界最豐。 特拉斯提弗列街區該地區是羅馬的第13區, 位於臺伯河西岸,以精釀啤酒酒吧,工匠商店,小餐館,經濟型酒店和住宿加早餐旅館聞名。 狹窄,鵝卵石鋪成的街道上充滿魅力,在主要廣場外,夜晚該區域可能非常安靜。 隨著傍晚的臨近,街頭藝人,詩人,大鬍子的滑板手和興高采烈的喜樂演員,以不顧一切的熱情,紛紛湧入街區的無數俱樂部,酒吧和廣場。 該地區也是最受遊客歡迎的社區之一。 其他受遊客歡迎的地點還有許願池和它的18世紀巴洛克噴泉特萊維噴泉,高約26米,寬約20米,是羅馬最大的噴泉,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和最著名的噴泉之一,傳說閉著眼睛背對著許願池投硬幣,願望就會成真,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紛紛向池內投硬幣許願。 除此之外還有納沃納廣場、威尼斯廣場、鮮花廣場等多座大型廣場,18世紀的西班牙廣場和廣場上的西班牙階梯曾是電影《羅馬假期》的經典取景地。 現代羅馬的大部分著名建築都位於城市的外圍,如法西斯墨索里尼時期興建的EUR區。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場館等,城市西部的10層居住樓Corviale是全歐洲最長的高層建築。 博物館 羅馬擁有世界最多的博物館,其中多數位於歷史建築原址內,詳見:羅馬博物館列表。 教育 巴洛克風格的Sant'Ivo alla Sapienza教堂,建於1642年至1664年,曾是羅馬大學的禮拜堂 羅馬共有3座國立大學,羅馬大學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有約110000名學生,是歐洲最大的一所大學,另外兩所是羅馬第二大學和羅馬第三大學,此外還有多所天主教大學,也是羅馬美術學院、羅馬音樂學院、國立舞蹈學院、國家戲劇藝術學院和藝術品復原中心研究所的所在地。 體育 羅馬市曾經於1960年舉辦第十七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34年、1990年舉辦世界盃足球賽,是目前唯一一個舉行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世界盃的意大利城市,羅馬一度申辦2016年的第三十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但失敗。歷史上的第一屆殘疾人奧運會1960年夏季殘奧會也在羅馬舉行,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坐落在城市的北部。 足球運動不但是羅馬市內最受歡迎的體育活動,羅馬亦是意大利國內足球氣氛最濃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原因是羅馬有兩家馳騁意大利和國際賽場的足球俱樂部——羅馬足球俱樂部和拉齊奧足球俱樂部,兩支球隊共享可以容納85000名觀眾的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作為主場,是意大利入座人數第二大的足球場,曾經舉辦過世界田徑錦標賽、歐洲國家盃、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及歐洲聯賽冠軍盃決賽等重要體育賽事。 羅馬足球俱樂部是3次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冠軍、8次意大利杯冠軍、1次歐洲聯盟杯冠軍和1次意大利超級盃冠軍。拉齊奧足球俱樂部是2次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冠軍、4次意大利杯冠軍、2次意大利超級盃冠軍、1次歐洲超級盃和1次歐洲優勝者杯冠軍。兩支球隊現時屬於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的主要競爭對手,他們在意甲聯賽的同場競技被稱為「羅馬市德比」,已經成為每年義大利球壇最精彩的足球比賽之一。兩支球隊曾培養了多名著名意大利國腳,包括保羅·迪卡尼奧、弗朗切斯科·托蒂、亞歷山德羅·內斯塔、安傑洛·迪利維奧及安傑洛·佩魯齊等。 雖然橄欖球在羅馬市的受歡迎程度不及足球運動,但仍然被廣泛接受,主要原因是意大利國家橄欖球隊的主場設於羅馬市的Stadio Flaminio,自2000年開始成為意大利隊參加六國橄欖球錦標賽的主場館,可惜至今從未成功奪標。市內的地區橄欖球俱樂部包括Unione Rugby Capitolina、Rugby Roma及S.S. Lazio。 此外每年5月,羅馬市主辦網球ATP大師系列賽,羅馬大師系列賽於1930年創辦,直至1990年成為網球大師系列賽分站之一。 飲食 羅馬的飲食文化具有相當的多樣性,從世界頂尖水平的廚藝,到典型的羅馬餐飲,有猶太人的貝殼水產、拉齊奧的特產和美味的魚宴。羅馬餐桌上最典型的菜餚有“coda alla vaccinara”、“pajata”、“abbacchio alla scottadito”和“trippa alla romana”,都是羅馬的特色。此外還有“Supplì al Telefono”,莫薩里拉乾酪丸子,南瓜花,烤白麵包片配大蒜、橄欖油或番茄,大蒜和薄荷蒸嫩洋薊,還有猶太式的鱈魚片“Baccalà”。 義大利麵在羅馬也相當受歡迎,比較著名的有“Fettuccine alla carbonara”;“bucatini all’amatriciana”。 時尚 芬迪總部意大利文化宮 羅馬是一個重要的時尚中心,許多著名的時裝品牌在羅馬誕生或以羅馬為總部。如華倫天奴、寶格麗、芬迪、Laura Biagiotti、Brioni和Renato Balestra等。 航空 羅馬有兩座國際機場,列奧納多·達芬奇國際機場和錢皮諾國際機場,列奧納多·達芬奇國際機場位於海岸上,與米蘭馬爾彭薩國際機場一同為意大利最重要的對外航空交通樞紐,列奧納多·達芬奇國際機場以年旅客吞吐量計算,2015年以4042萬人位居意大利第一,同時也是歐盟第七繁忙機場。機場與市中心羅馬特米尼車站有專用機場快線李奧納多特快列車相連接,車程約半小時。 李奧納多特快列車於羅馬特米尼車站 鐵路 羅馬作為意大利鐵路交通的中心樞紐點,還擁有多座客運與貨運火車站,其中包括最重要的羅馬特米尼車站以及另一座大型火車站羅馬提布提納車站。 城市公交 羅馬的城市公共交通由Atac運營。由公共汽車、地鐵等組成,交通繁忙。因為擔心建造過多的地鐵會損壞羅馬市內的眾多歷史建築和設施,羅馬與其他大城市不同,地鐵規劃工程相當保守,目前只鋪設了三條地鐵線,高峰時間經常超負荷運營,而城市的其它各個節點之間由巴士網絡連結。羅馬的第一條地鐵線竣工於1955年,現在的三條地鐵線總長60千米,其中一條正在進行延長工程,另外第三條地鐵線仍在延長建設中。羅馬的有軌電車系統啟用於1877年,共6條線路,構成總長51.31千米的有軌電車網絡。1937年至1972年間,羅馬公交系統曾通行無軌電車,在停運了33年後,2005年起再次運營,總長11.3公里。 羅馬的巴士廣受詬病。班次少而且非常不規律,難以作為可靠的通勤手段。不能在巴士上購票,需要提前在地鐵站內或者Tabacchi購票。 小汽車 羅馬道路的交通堵塞是眾所周知的,由於羅馬的街道大多歷史悠久,寬度無法容納龐大的交通流量,且市中心古蹟眾多,道路難以拓寬,而車輛的數量又隨著經濟發展快速增加,再加上人車時常互不相讓,因此街上的交通經常一片混亂,毫無章法。環城高速公路同樣無法擺脫每天的塞車困擾,中心城區受到交通管制,劃有限行區。未經註冊的私家車不允許進入,如果暫時進入需要在Tabacchi或者下榻酒店購票。 自1956年4月9日起,羅馬僅與以下城市結成姐妹城市: * 巴黎, 法國, 1956 : 'Solo Parigi è degna di Roma; solo Roma è degna di Parigi.' : 'Seule Paris est digne de Rome; seule Rome est digne de Paris.' : “只有巴黎配得上羅馬,只有羅馬配得上巴黎。”
拉吉歐-維泰博

維泰博

維薩布(Viterbo) 是意大利中部拉齊奧(Lazio)地區的一座城市和城鎮,該城位於GRA以北,在Monti Cimini和Monti Volsini山脈圍繞之下,史前時期就已經有人類住宿,公元八世紀時出現第一份城市報告,稱為Castrum Viterbii,11世紀初被芬蘭人佔領時,就已經成為宗教國家(Papal States)的一部分,1871年加入為意大利國土。 吸引來自整個中部的觀光客的維薩布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其中包括: 名為真佩列格里諾(San Pellegrino)的街區,擁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教皇宮(Palazzo dei Papi),最初建於13世紀,現存的柱子是來自羅馬神殿的廢料;聖洛倫索教堂(Cathedral of S. Lorenzo ),最初於11世紀被洛蒙德人建成; 新聖母聖三驢孤獨聖堂(Santa Maria Nuova, San Sisto, and San Giovanni in Zoccoli),拿破侖宮(Palazzo degli Alessandri),石頭橋(Fontana di Piazza della Rocca),碧朗奇尼大噴泉(Fontana Grande),聖弗朗西斯修道院(San Francesco),托斯卡大學植物園(Orto Botanico)等等; 另外,維薩布也有很多療癒性有名的溫泉,包括Bulicame和教宗浴場(Bagno del Papa),其中Bulicame更是詩人達芬奇歷史文學中的人物,而教宗浴場則可看到大型羅馬廢墟。在Viterbo,你也能看到一座名為"the Awakening"的雕塑,每年它會為這座城市帶來活力和正能量。維薩布有一座火車站,名為Porta Fiorentina,並且也擁有羅馬維薩布機場(Rome Viterbo Airport),因此到維薩布旅遊也十分便捷。
拉吉歐-羅馬

羅馬

'羅馬'是歐洲國家意大利首都和羅馬首都廣域市首府及意國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下游平原地,建城初期在七座小山丘上,故又名“'七丘之城'”。按城市範圍內的人口計算,羅馬是意大利人口最多的城市,面積範圍約,市區人口約2,860,009人,其都會區範圍人口總計約4,355,725人。是歐盟人口第三多的城市。 羅馬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地中海文明的重要源頭和古羅馬文明發祥地,建城歷史悠久,可考的城市歷史長達2800多年。自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5世紀初的1300餘年內,羅馬一直是是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是羅馬文明中心。羅馬自8世紀成為教皇國與神聖羅馬帝國首都,一直持續到1870年。公元前1世紀羅馬詩人提布魯斯首次將羅馬稱為“'永恆之城'”,此別名被奧維德、維吉爾和李維等文學家和歷史學家傳頌而被世人所知。在古羅馬時期和中世紀時期,羅馬也被稱為“'Caput Mundi'”。羅馬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諦岡城是羅馬主教及聖座駐地。 城市及郊區保存大量古蹟,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中心,自尼各老五世以來,幾乎所有教皇都在羅馬內追求連貫的建築和城市計畫,使這得座城市成為世界藝術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巴洛克藝術和新古典主義發源地,著名藝術家、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將羅馬作為他們活動的中心,整個城市創造傑作。1871年,羅馬成為意大利王國首都,1946年成為意大利共和國。 2019年,羅馬是世界上旅客訪問量排名第14的城市,有860萬遊客,是歐盟訪問量第三大的城市 ,也是意大利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其歷史中心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也曾在1960年作為夏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目前,羅馬也是聯合國多個專門機構的所在地,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該市還設有地中海聯盟議會大會秘書處 以及許多國際企業的總部,例如埃尼、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及國內和國際銀行,羅馬的歐元商業區是許多石油工業、製藥業和金融服務公司的所在地。國際知名品牌在這座城市的發展,也使羅馬成為重要的時尚和設計中心。 建城以前 現有的考古發掘顯示公元前12-10世紀,拉丁姆平原和遍佈的低矮丘陵上有一些印歐人的定居點,他們是從陸路還是海路過來的尚有爭議,傳統上稱他們為拉丁人和薩賓人,「拉丁」一詞或許和平地有關,「薩賓」一詞或許和高地有關。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紀》和李維的《羅馬史》中稱羅馬人的世系可追溯至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約公元前12世紀特洛伊被希臘人用木馬計破城後,國王普里阿摩斯的侄子埃涅阿斯流亡至亞平寧半島中部的拉丁姆地區,娶拉丁王的女兒拉維尼婭為妻。並建立了一座城市,以其妻之名將此城命名為「拉維尼」。拉維尼「城」只使用了30年就因人口過分膨脹而廢棄,人們將其放棄,建立新城阿爾巴隆迦。後來羅馬的建立者羅慕路斯和瑞摩斯就是阿爾巴隆迦王族的後裔。 羅馬建城 母狼餵養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羅馬市內有多座類似的塑像 母狼懷抱中的羅穆盧斯和瑞摩斯被牧羊人浮士德勒發現 根據羅馬神話,羅馬的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是由一對被母狼餵哺養大的雙胞胎羅穆盧斯和瑞摩斯建立的,最初建在景色秀麗的七座山丘之上,因此稱為“七丘之城”。羅穆盧斯和瑞摩斯是戰神瑪爾斯和女祭司雷亞·西爾維亞的雙胞胎兒子,因此羅馬人有時也自稱是“瑪爾斯之子”。國王阿穆利烏斯篡奪了羅穆盧斯與瑞摩斯的外祖父的王位,又怕他們長大成人後推翻自己,令人把剛出生的兄弟倆拋棄在臺伯河畔,所幸被一頭母狼用奶餵養才免於一死。兄弟倆後來被牧羊人浮士德勒從帕拉蒂尼山帶回家撫養,長大成人後推翻並處死了阿穆利烏斯,並決定建造一座新城。但是羅穆盧斯和瑞摩斯因為在新城選址問題上起了爭執,最後哥哥羅穆盧斯殺死了弟弟瑞摩斯,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統治者,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併成為第一任國王。羅馬人把這一天作為建城紀念日,至今在羅馬到處都可以見到母狼與這對雙胞胎兄弟的像。 另有一個說法是,羅馬是由早期居住於意大利中部的伊特魯裡亞人所建立的,而「羅馬」的含意有兩種可能:一是「河畔之城」,二是源自某個家族的姓氏「盧馬」。 除此之外,關於“羅馬”一詞的來源還有著其他的不同理論,其中一種理論說它來自希臘語,意思是“英勇”;另一種理論認為詞根*rum-是“乳房”的意思,可能是在暗示養育了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的母狼。羅馬的建城同時標誌著羅馬紀元的開始,“羅馬紀元”就是“從羅馬建城起”的意思。 根據歷史學家的推斷,考古學證據支持另一種理論,認為羅馬城真正形成城市的形態是在公元前6世紀,是由來自帕拉蒂尼山和後來的古羅馬集市廣場地區的遊牧民族發展而成的,他們在公元前8世紀群居到了現在的羅馬城附近,逐漸形成一座城市,進而發展成為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首都。 羅馬王政時代 羅馬歷史的開端處在羅馬王政時代,一開始只是位於羅馬地區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鎮,實行非世襲的君主制。歷史學家的推測,羅馬神話中羅馬建城時間和實際上羅馬附近多個分散的居民聚集區的集中時間基本一致。 古羅馬歷史學家蒂託·李維的《羅馬史》,羅馬王國共有7個國王,第一位便是羅馬城的創始人羅穆盧斯。西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最後一個伊特魯裡亞國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因暴政而被羅馬人民驅逐以後,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國王,而是改用羅馬元老院、羅馬執政官和羅馬會議三權分立的制度,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起了共和政體的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 古羅馬廣場遺跡 羅馬共和國的最初時期,羅馬陷入了平民和貴族之間的長期鬥爭中,同時羅馬也開始同鄰邦發生戰爭,並逐步征服周邊地區,最終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公元前390年,羅馬沒能擊退凱爾特人的侵略。為了保衛疆土,羅馬相繼建造起了城牆、水渠和亞壁古道。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羅馬經歷先後三次布匿戰爭徹底擊敗了來自北非卻控制著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又經過公元前215年至前148年的四次馬其頓戰爭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羅馬發展成為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和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但是在公元前133年至前123年格拉古兄弟改革失敗後,羅馬共和國進入了不穩定的時期,並在羅馬內戰時達到高峰。愷撒在成為終身獨裁官後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將古羅馬廣場擴建,並建造了尤利烏斯廣場。公元前44年愷撒被暗殺,公元前27年屋大維大權在握結束羅馬共和國,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羅馬帝國 羅馬競技場 之後羅馬帝國以羅馬城為中心,版圖不斷擴張,逐漸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區域。這個成功歸根于軍事征服和經濟優勢,以及對鄰近文明有選擇性地同化,尤其是對伊特魯里亞和古希臘。羅馬人的統治擴張到了幾乎整個歐洲和地中海沿岸,公元前1世紀,羅馬已經成為一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城市,無論從地理上還是從政治上,都是羅馬帝國的中心。當時的羅馬已經擁有了一整套有效的給水和排水系統,完整的城市道路網,和有效運作的城市消防和警察系統。儘管如此,屋大維時期大興土木所建造的建築在64年尼祿統治下羅馬城的一場大火中遭到嚴重毀壞。 在弗拉維王朝的統治下,羅馬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在這一時期建造了一大批著名的建築,如羅馬鬥獸場和帝國議事廣場的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由圖拉真在2世紀初完成,卡拉卡拉和戴克裡先的公共浴場以及周邊的圖書館,成為了羅馬生活中的固定內容。這一段時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最鼎盛的時期,戴克裡先執政時期,羅馬的人口數達到最高點,但是由於羅馬帝國的皇帝熱衷於排場,建造越來越宏偉的建築,如巴西利卡,羅馬帝國開始走上了衰敗之路。隨著君士坦丁大帝在330年建成“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羅馬也逐漸失去它的政治地位。 中世紀 1630年時的聖伯多祿大殿廣場 5世紀的歐洲人口大遷移期間,羅馬先後遭到西哥特人亞拉里克一世、汪達爾人和勃艮第人的入侵和洗劫。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正式滅亡並沒有影響羅馬人繼續享用著戴克裡先浴場和羅馬鬥獸場,他們依舊過著古羅馬式的休閒生活。雖然羅馬人口逐年減少,530年只剩下約10萬,但城市的建築在東哥特人的統治下仍舊保存完好。羅馬城真正的災難是東哥特人同查士丁尼一世統治下的東羅馬帝國之間的戰爭,537年羅馬的幾乎所有排水管道被徹底摧毀,羅馬議會制度被廢除,羅馬人的正常城市生活在東羅馬帝國和哥特人的戰爭中下遭到毀壞,這一時期修建的最後一個著名建築是608年的佛卡斯圓柱。 羅馬雖然從554年起歸屬了東羅馬帝國,但城市管理制度上卻受到教宗的很大影響。568年起至11世紀間陸續受到倫巴第人、諾曼人等的入侵和佔領,城市範圍被侷限於臺伯河沿岸。在近一千年的時間裡,羅馬城曾是在西方世界政治上最重要、最富有和最大的城市,即使是在羅馬帝國開始衰落和分裂後,在羅馬最終失去了首都的地位給米蘭和拉韋納後依然如此,羅馬的威望超過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隨著早期基督教的崛起,羅馬主教在宗教和政治上的作用日趨重要,終於成為了教宗,羅馬也成為了天主教的中心。在410年8月西哥特王國國王亞拉里克一世率軍攻陷羅馬並大肆洗劫,和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交替地被東羅馬帝國統治和被日耳曼人劫掠,在中世紀早期人口銳減到了僅僅2萬人,昔日繁華的城市變成了大片廢墟和雜草間零散可見的幾棟住人的樓房。羅馬城在名義上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一直持續到751年,東羅馬帝國的敵人倫巴底人攻打以拉韋納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禮教區,處死最後一位東羅馬帝國禮教區主教,把東羅馬帝國勢力逐出了意大利。 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獻給了教宗,賦予教宗對羅馬和周邊地區的世俗管轄權,創建了教宗國,史稱“丕平獻土”。這給予了羅馬新的政治角色,羅馬作為教宗國的首都,一直持續到1870年教宗國被意大利王國吞併。 使徒彼得和保羅曾在尼祿統治下的64年羅馬大火後被害殉道,人們認為他們被一同埋葬在了羅馬,雖然歷史學家對此存有疑問,但這依舊使得1300年起羅馬成為了天主教徒朝聖的聖地,是中世紀除耶路撒冷和孔波斯特拉的聖地牙哥外的又一座主要朝聖聖地。羅馬在這一時期建造了多座重要的建築,其中就包括世界最大的教堂,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的聖伯多祿大殿。 800年光輝再次照耀到了羅馬城,教宗良三世在羅馬加冕查理大帝為查理大帝國第一任皇帝,羅馬同時也成為了教宗和神聖羅馬帝國爭奪的焦點。羅馬除了在中世紀的一些短暫時期是獨立的城市外,幾個世紀中的大部分時間仍舊是教宗國的首都和“聖城”,即使在1309年至1337年天主教教廷從羅馬遷移至阿維尼翁時也不例外。1527年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的軍隊侵入意大利焚掠了羅馬城,羅馬不再具有政治力量,轉而在聖座的支助下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代的文化和藝術活動中心,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羅馬建築以教堂為主,還有眾多方尖碑、宮殿和噴泉廣場等,這些建築一直保存到了今天,羅馬舊城是羅馬城內除梵蒂岡外的另一處世界遺產。 17世紀至今 維托里亞諾,意大利統一的象徵 從空中俯瞰羅馬市區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 17世紀,羅馬人口再次大幅增長達到了10萬人。但是,因為受到反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羅馬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仍舊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的首都。19世紀發生了民族主義運動,羅馬先後兩次得而復失了短暫的獨立地位,成為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發起的意大利統一運動的希望焦點。意大利在1870年終於統一併成立意大利王國,羅馬在1871年成為意大利王國的首都。1929年墨索里尼代表意大利政府和聖座訂立《拉特朗條約》,聖座承認羅馬作為意大利國家首都的地位,意大利政府則承認聖座對梵蒂岡範圍內的主權。 在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後,羅馬見證了由貝尼託·墨索里尼領導的法西斯黨力量的壯大,墨索里尼在1922年10月進駐羅馬,標誌著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上臺掌權,一個同納粹德國聯盟的意大利帝國的誕生。這段時期羅馬的人口飛速增長,從意大利統一時的21萬2000人增加到了超過100萬人,但是這個增長勢頭止步於意大利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羅馬受到同盟國的轟炸,在戰爭後期最為嚴重。1943年,意大利投降令納粹德國佔領羅馬。墨索里尼被處死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的公民投票決定廢除君主制,成立了現在的意大利共和國。羅馬在意大利戰後重建和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著“意大利經濟奇蹟”背後的驅動力的角色,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成為“時尚之都”,人口再次增長,直到1980年代中期的280萬人,此後由於交通堵塞和城市汙染等原因,部分羅馬人搬出羅馬城到周邊地區居住,羅馬人口開始緩慢地減少。 臺伯河與七座山丘 羅馬位於意大利中部拉齊奧大區的臺伯河平原上,臺伯河和阿涅內河在羅馬城外匯合,羅馬地跨在臺伯河兩岸,東面是阿布魯佐,東北面是Sabini山脈,南面是Albani山脈。市中心在距離第勒尼安海約24公里的內陸,但城市向西南一直延伸到僅距離海岸5公里處,海拔高度從13米到120米,平均海拔高度37米,市區總面積約1285平方公里。古羅馬中心就是沿著臺伯河岸發展起來的,臺伯河中有一座船形的島嶼,是臺伯河自然沖積而成的,在河岸邊有七座山丘:帕拉丁、阿文丁、卡比託利歐、奎利那雷、維米那勒、埃斯奎利諾和西里歐,羅馬因此也被稱為“'七丘之城'”。 羅馬省的北部與維泰博省和列蒂省、東部與阿布魯佐大區的阿奎拉省、南部與弗羅西諾內省和拉蒂納省接壤。 氣候 羅馬由於地處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年平均氣溫15.5攝氏度,年降水量880毫米。每年4月至6月氣候最為怡人;7月和8月是最熱和最乾燥的季節,平均氣溫24.5至24.7攝氏度,降水量14至22毫米,8月的日最高氣溫可以超過32攝氏度,以前的傳統是8月份會停止許多商業活動,羅馬人習慣在夏日離開炎熱的城市出去避暑度假,但這種習俗正在慢慢被改變,整個夏季羅馬市仍舊正常運作,以便迎合日益增加的遊客需求,和羅馬人自己工作習慣的改變;9月中旬至10月是最為晴朗的季節,被稱為“羅馬的美麗十月天”;10月至12月是最潮溼的季節,降水量可達106至128毫米;12月的平均最高氣溫約為14攝氏度,1月最寒冷,平均氣溫為6.9攝氏度。 羅馬是意大利的首都,是意大利國家元首即意大利總統的駐地,總統官邸設在奎里納爾宮;羅馬也是意大利議會、意大利總理和政府部長的駐地。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羅馬的經濟增長超過了它的國內對手那不勒斯和米蘭,成為意大利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羅馬的GDP在意大利各城市中僅次於北部的米蘭位居第二位,佔意大利全國GDP的6.7%,並以每年4.4%的速度繼續增長,這在整個意大利也處在前列。 如今的羅馬擁有多樣化而且充滿活力的經濟,包括國家管理、旅遊業、服務業、科研、通信和個體經商業。旅遊業是羅馬的支柱產業之一,市內的眾多博物館包括梵蒂岡博物館、博爾蓋塞美術館、卡比託利歐博物館等。作為一個工業城市,羅馬的工業產業集中在傳統的紡織品和旅遊紀念品,以及食品、醫藥、機械、造紙和冶金等新興的行業。此外,羅馬憑藉良好的氣候條件和保存完整的歷史建築,成為影視業的重要基地,經常成為電影的拍攝地和場景地,如《不設防城市》、《羅馬假日》、《平民天后》等。羅馬同時也是銀行業、電子工程工業和航空業中心。 眾多國際企業和組織將總部設在羅馬,比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聯合國世界糧食理事會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等。 宗教 像意大利其他地方一樣,羅馬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全球天主教會的中樞梵蒂岡城即位於羅馬市中心的西部,教宗平時主持禮儀所在的聖伯多祿大殿亦位於梵蒂岡,但羅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位於市中心東南側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在羅馬共計大約有900座教堂,除了主教座堂,其他最著名的教堂還包括:聖母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聖格來孟大殿、四泉聖嘉祿堂和耶穌教堂。在城市的地下還有古老的殉道者墓窟。許多非常重要的宗教教育機構也設在羅馬,如宗座拉特朗大學、宗座聖經學院、宗座額我略大學和宗座東方學院。由於全球天主教會的管理機構大都位於梵蒂岡以及羅馬市內,使羅馬如同天主教會在世上的首都,因而在華人天主教人士中另有「'聖京'」之稱號。 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及聖伯多祿大殿 羅馬的主教座堂:拉特朗大殿 梵蒂岡雖然位於羅馬市中心,但並非義大利領土,而是屬於天主教會的最高領導機構——聖座所建立的梵蒂岡城國。其領土是“梵蒂岡山坡”和鄰近的昔日的梵蒂岡原野的一部分,那裡有聖伯多祿大殿、宗座宮殿、西斯汀小堂、博物館,以及其他各種建築。在1929年以前,這一地區屬於羅馬的博爾戈區。這一地區位於臺伯河西岸,與市中心隔開,是教宗良四世修築保護羅馬的城牆的突出部分,後來教宗保祿三世、教宗庇護四世和教宗烏爾巴諾八世擴建了目前的城牆。義大利與聖座在1929年簽訂的《拉特朗條約》賦予梵蒂岡目前的治權狀態,其領土的邊界大部分由圍牆環繞,但是也有一部分邊境沒有圍牆,而是由一排建築物構成。 梵蒂岡領土還包括聖伯多祿廣場,以廣場邊緣的一條白線標誌與意大利領土的邊界,白線的另一側為庇護十二世廣場。到達聖伯多祿廣場及庇護十二世廣場,需要經過從臺伯河延伸到此的協和大道,這條大道在《拉特朗條約》締結後由時任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下令興建。根據《拉特朗條約》,位於意大利領土內的某些聖座產業,特別是甘多爾福堡和羅馬市內的特級宗座聖殿,都享有類似於外國使館的治外法權地位。 建築和旅遊 羅馬市作為歐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擁有伊特魯里亞時代至今不計其數的歷史遺蹟,是伊特魯里亞時代王朝和羅馬早期至晚期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同樣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 羅馬是天主教中心,天主教建築遍佈整個城市,最重要和最中心的是羅馬的城中之國梵蒂岡。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聖伯多祿大殿與容納教會歷代收藏的梵蒂岡博物館位於其中。市中心東南側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是教宗主教座堂。西斯汀小堂緊鄰聖伯多祿大殿,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此外,現在這也是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的舉行處。 羅馬的其他教堂,修道院也大都建築雄偉,藏有歷代重要聖物和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萬神殿是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帕為了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豔後」克利奧帕特拉而建造的。這座廟宇在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由哈德良皇帝下令重建。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至今還是一個教堂,這裡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也是世界各國觀光客們競相參觀的地方。 羅馬競技場由韋帕薌皇帝下令興建,於80年建成大圓形的競技場。當時稱能容納5萬人在這裡觀賞猛獸與鬥獸士或者鬥獸士之間悽慘悲壯的角鬥,中場休息時間則安排處死人犯,而這樣殘忍的大眾娛樂活動到523年才被完全禁止,最後共約有七十萬人死於競技場。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加上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所以形成現在殘缺的模樣。 古羅馬廣場曾是古代羅馬城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羅馬城和羅馬帝國政治權力的中心,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座議事廣場,反映了整個羅馬歷史的面貌;帝國議事廣場是羅馬論壇的一系列擴展建築,建成於羅馬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早期,君士坦丁凱旋門位於其間。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是古羅馬廣場上最大的建築物,位於廣場北側,由皇帝馬克森提烏斯始建於308年,312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完成於米里維橋戰役擊敗馬克森提烏斯之後。 帕拉蒂尼山是羅馬七座山丘中位處中央的一座,其為現代義大利羅馬市裡所保存的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其高約40多米,在山頂上往下望,一側為古羅馬廣場,另一側為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馬克西穆斯競技場是羅馬共和時期第一座競技場,也是最大的一座。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長621公尺,寬118公尺,可容納300000觀眾。競技場大部分建築已被拆毀,僅有東端一小段看臺地基殘留。 卡拉卡拉浴場除了洗浴池外,同時擁有花園、健身房、會議廳、圖書館和理髮店等服務設施,是個古代的公共娛樂場所,它的供水排水系統和中央供暖系統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被完美地解決了,現在的卡拉卡拉浴場仍用於夏季歌劇演出。 聖天使城堡曾是羅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中世紀時改建成一座城堡。 塞維安城牆是羅馬的一道城牆,塞維安城牆用大塊凝灰岩砌築,城牆高達10米,底寬3.6米,據信有16個大門,其中許多隻在著作中提到。現存的城牆建於公元前4世紀。 奧勒良城牆修建於公元271年到275年,羅馬皇帝奧勒良和普羅布斯在位時期。高16米,城牆擁有383個塔樓、7,020個垛口、18個主要城門,5個邊門、116個廁所,以及2,066個對外窗口。 亞壁古道修建於公元前4世紀,是古羅馬城通向卡拉布里亞的主要公路。路兩旁有眾多古代遺蹟,其中有埋葬有50萬早期基督徒的San Callisto墓穴。 國立羅馬博物館有四間分館。分館之一是古羅馬時可容納6000多人入浴的戴克裡先浴場的遺跡。另外三個展館分別是Palazzo Massimo,Crypta Balbi以及Palazzo Altemps三個地方。四間博物館陳列著希臘、羅馬時代的大量雕塑,馬賽克。古羅馬雕塑的館藏世界最豐。 特拉斯提弗列街區該地區是羅馬的第13區, 位於臺伯河西岸,以精釀啤酒酒吧,工匠商店,小餐館,經濟型酒店和住宿加早餐旅館聞名。 狹窄,鵝卵石鋪成的街道上充滿魅力,在主要廣場外,夜晚該區域可能非常安靜。 隨著傍晚的臨近,街頭藝人,詩人,大鬍子的滑板手和興高采烈的喜樂演員,以不顧一切的熱情,紛紛湧入街區的無數俱樂部,酒吧和廣場。 該地區也是最受遊客歡迎的社區之一。 其他受遊客歡迎的地點還有許願池和它的18世紀巴洛克噴泉特萊維噴泉,高約26米,寬約20米,是羅馬最大的噴泉,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和最著名的噴泉之一,傳說閉著眼睛背對著許願池投硬幣,願望就會成真,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紛紛向池內投硬幣許願。 除此之外還有納沃納廣場、威尼斯廣場、鮮花廣場等多座大型廣場,18世紀的西班牙廣場和廣場上的西班牙階梯曾是電影《羅馬假期》的經典取景地。 現代羅馬的大部分著名建築都位於城市的外圍,如法西斯墨索里尼時期興建的EUR區。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場館等,城市西部的10層居住樓Corviale是全歐洲最長的高層建築。 博物館 羅馬擁有世界最多的博物館,其中多數位於歷史建築原址內,詳見:羅馬博物館列表。 教育 巴洛克風格的Sant'Ivo alla Sapienza教堂,建於1642年至1664年,曾是羅馬大學的禮拜堂 羅馬共有3座國立大學,羅馬大學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有約110000名學生,是歐洲最大的一所大學,另外兩所是羅馬第二大學和羅馬第三大學,此外還有多所天主教大學,也是羅馬美術學院、羅馬音樂學院、國立舞蹈學院、國家戲劇藝術學院和藝術品復原中心研究所的所在地。 體育 羅馬市曾經於1960年舉辦第十七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34年、1990年舉辦世界盃足球賽,是目前唯一一個舉行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世界盃的意大利城市,羅馬一度申辦2016年的第三十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但失敗。歷史上的第一屆殘疾人奧運會1960年夏季殘奧會也在羅馬舉行,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坐落在城市的北部。 足球運動不但是羅馬市內最受歡迎的體育活動,羅馬亦是意大利國內足球氣氛最濃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原因是羅馬有兩家馳騁意大利和國際賽場的足球俱樂部——羅馬足球俱樂部和拉齊奧足球俱樂部,兩支球隊共享可以容納85000名觀眾的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作為主場,是意大利入座人數第二大的足球場,曾經舉辦過世界田徑錦標賽、歐洲國家盃、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及歐洲聯賽冠軍盃決賽等重要體育賽事。 羅馬足球俱樂部是3次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冠軍、8次意大利杯冠軍、1次歐洲聯盟杯冠軍和1次意大利超級盃冠軍。拉齊奧足球俱樂部是2次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冠軍、4次意大利杯冠軍、2次意大利超級盃冠軍、1次歐洲超級盃和1次歐洲優勝者杯冠軍。兩支球隊現時屬於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的主要競爭對手,他們在意甲聯賽的同場競技被稱為「羅馬市德比」,已經成為每年義大利球壇最精彩的足球比賽之一。兩支球隊曾培養了多名著名意大利國腳,包括保羅·迪卡尼奧、弗朗切斯科·托蒂、亞歷山德羅·內斯塔、安傑洛·迪利維奧及安傑洛·佩魯齊等。 雖然橄欖球在羅馬市的受歡迎程度不及足球運動,但仍然被廣泛接受,主要原因是意大利國家橄欖球隊的主場設於羅馬市的Stadio Flaminio,自2000年開始成為意大利隊參加六國橄欖球錦標賽的主場館,可惜至今從未成功奪標。市內的地區橄欖球俱樂部包括Unione Rugby Capitolina、Rugby Roma及S.S. Lazio。 此外每年5月,羅馬市主辦網球ATP大師系列賽,羅馬大師系列賽於1930年創辦,直至1990年成為網球大師系列賽分站之一。 飲食 羅馬的飲食文化具有相當的多樣性,從世界頂尖水平的廚藝,到典型的羅馬餐飲,有猶太人的貝殼水產、拉齊奧的特產和美味的魚宴。羅馬餐桌上最典型的菜餚有“coda alla vaccinara”、“pajata”、“abbacchio alla scottadito”和“trippa alla romana”,都是羅馬的特色。此外還有“Supplì al Telefono”,莫薩里拉乾酪丸子,南瓜花,烤白麵包片配大蒜、橄欖油或番茄,大蒜和薄荷蒸嫩洋薊,還有猶太式的鱈魚片“Baccalà”。 義大利麵在羅馬也相當受歡迎,比較著名的有“Fettuccine alla carbonara”;“bucatini all’amatriciana”。 時尚 芬迪總部意大利文化宮 羅馬是一個重要的時尚中心,許多著名的時裝品牌在羅馬誕生或以羅馬為總部。如華倫天奴、寶格麗、芬迪、Laura Biagiotti、Brioni和Renato Balestra等。 航空 羅馬有兩座國際機場,列奧納多·達芬奇國際機場和錢皮諾國際機場,列奧納多·達芬奇國際機場位於海岸上,與米蘭馬爾彭薩國際機場一同為意大利最重要的對外航空交通樞紐,列奧納多·達芬奇國際機場以年旅客吞吐量計算,2015年以4042萬人位居意大利第一,同時也是歐盟第七繁忙機場。機場與市中心羅馬特米尼車站有專用機場快線李奧納多特快列車相連接,車程約半小時。 李奧納多特快列車於羅馬特米尼車站 鐵路 羅馬作為意大利鐵路交通的中心樞紐點,還擁有多座客運與貨運火車站,其中包括最重要的羅馬特米尼車站以及另一座大型火車站羅馬提布提納車站。 城市公交 羅馬的城市公共交通由Atac運營。由公共汽車、地鐵等組成,交通繁忙。因為擔心建造過多的地鐵會損壞羅馬市內的眾多歷史建築和設施,羅馬與其他大城市不同,地鐵規劃工程相當保守,目前只鋪設了三條地鐵線,高峰時間經常超負荷運營,而城市的其它各個節點之間由巴士網絡連結。羅馬的第一條地鐵線竣工於1955年,現在的三條地鐵線總長60千米,其中一條正在進行延長工程,另外第三條地鐵線仍在延長建設中。羅馬的有軌電車系統啟用於1877年,共6條線路,構成總長51.31千米的有軌電車網絡。1937年至1972年間,羅馬公交系統曾通行無軌電車,在停運了33年後,2005年起再次運營,總長11.3公里。 羅馬的巴士廣受詬病。班次少而且非常不規律,難以作為可靠的通勤手段。不能在巴士上購票,需要提前在地鐵站內或者Tabacchi購票。 小汽車 羅馬道路的交通堵塞是眾所周知的,由於羅馬的街道大多歷史悠久,寬度無法容納龐大的交通流量,且市中心古蹟眾多,道路難以拓寬,而車輛的數量又隨著經濟發展快速增加,再加上人車時常互不相讓,因此街上的交通經常一片混亂,毫無章法。環城高速公路同樣無法擺脫每天的塞車困擾,中心城區受到交通管制,劃有限行區。未經註冊的私家車不允許進入,如果暫時進入需要在Tabacchi或者下榻酒店購票。 自1956年4月9日起,羅馬僅與以下城市結成姐妹城市: * 巴黎, 法國, 1956 : 'Solo Parigi è degna di Roma; solo Roma è degna di Parigi.' : 'Seule Paris est digne de Rome; seule Rome est digne de Paris.' : “只有巴黎配得上羅馬,只有羅馬配得上巴黎。”
拉吉歐-維泰博

維泰博

維薩布(Viterbo) 是意大利中部拉齊奧(Lazio)地區的一座城市和城鎮,該城位於GRA以北,在Monti Cimini和Monti Volsini山脈圍繞之下,史前時期就已經有人類住宿,公元八世紀時出現第一份城市報告,稱為Castrum Viterbii,11世紀初被芬蘭人佔領時,就已經成為宗教國家(Papal States)的一部分,1871年加入為意大利國土。 吸引來自整個中部的觀光客的維薩布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其中包括: 名為真佩列格里諾(San Pellegrino)的街區,擁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教皇宮(Palazzo dei Papi),最初建於13世紀,現存的柱子是來自羅馬神殿的廢料;聖洛倫索教堂(Cathedral of S. Lorenzo ),最初於11世紀被洛蒙德人建成; 新聖母聖三驢孤獨聖堂(Santa Maria Nuova, San Sisto, and San Giovanni in Zoccoli),拿破侖宮(Palazzo degli Alessandri),石頭橋(Fontana di Piazza della Rocca),碧朗奇尼大噴泉(Fontana Grande),聖弗朗西斯修道院(San Francesco),托斯卡大學植物園(Orto Botanico)等等; 另外,維薩布也有很多療癒性有名的溫泉,包括Bulicame和教宗浴場(Bagno del Papa),其中Bulicame更是詩人達芬奇歷史文學中的人物,而教宗浴場則可看到大型羅馬廢墟。在Viterbo,你也能看到一座名為"the Awakening"的雕塑,每年它會為這座城市帶來活力和正能量。維薩布有一座火車站,名為Porta Fiorentina,並且也擁有羅馬維薩布機場(Rome Viterbo Airport),因此到維薩布旅遊也十分便捷。
1 2

很抱歉,沒有符合的目的地及景點

請調整篩選條件或重新查詢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