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熱門旅遊提案

進階篩選 清除條件

篩選

目的地
已勾選: 0 / 200
  • 所有

  • 目的地

  • 景點

篩選條件(0)

目的地

景點

柏林

柏林愛樂廳

「柏林愛樂音樂廳(Philharmonie)位於德國柏林泰格登森林的南邊,就在前柏林圍牆的西邊,是柏林愛樂室樂團最常出演的演出場所之一。該建築物位於赫伯特‧凡‧卡拉簡街,為以該團長期任職的指揮家而命名,是與Kulturforum文化機構群組相連的一部份。該音樂廳由大廳和室內樂廳構成,大廳約有2,440個座位,而室內樂廳則有1,180個座位,雖然它們是共同設計的,但室內樂廳在二十年後即於1980年代才開放完成。演出廳在1963年10月15日由Karajan開幕,他一指揮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它取代了被英國轟炸機於1944年1月30日(希特拉政權建構的十一週年紀念日)摧毀的古老的音樂廳。演出廳的建築形式不對稱,像帳篷一樣,其主音樂廳的外形為五角形,隨著遠離臺上的距離,座位行的高度也會不定時地增加。臺上在廳內以各側座位環繞,是這個建築代表性的葡萄園形式座椅排列,並成為其他音樂廳的典範,包含悉尼歌劇院、丹佛布切爾音樂廳、萊比錫格萬達豪斯、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還有巴黎愛樂音樂廳。爵士鋼琴家大衛‧布魯貝克及他的四重奏在音樂廳錄製了三場現場演出:「大衛布魯貝克演出柏林」、「柏林愛樂廳現場演出」以及「我們在柏林愛樂廳再次重聚」。此外,還有米爾斯‧戴維斯1969年在音樂廳的現場演出,也已以DVD的形式發行。2008年5月20日,該場發生損失,四分之一的屋頂受到嚴重損害,消防人員開挖為了爭取到屋頂下的火焰,內部也受到水損害,但建築物本身未受損。經過撤火工作,正如原定計劃,演出於2008年6月1日由舊金山交響樂團觀摩樂團開啟。音樂廳主風琴是由Karl Schuke樂器工坊在1965年建造,1992年、2012年和2016年進行翻新,共有四部手風琴和91個音階。
柏林

柏林大劇院

1920年,入口走廊中有著被稱為表現主義建築的「大音樂劇場」。它最初是由建築師弗里德里希·希茲格所建的市場,外觀仍保留起傳統屋頂形式。隨後被改建為「茲爾庫曼馬戲團」,重新由漢斯·波爾茲格設計,1919年重新開幕,可容納大約3500人觀眾。馬克斯·萊因哈特希望吸引較為勞動階層的觀眾,因此場館的規模寬闊,以此支持價位低廉的座位。牆壁被漆上紅色,呈現出洞穴般的穹頂,並沒有看臺,這使整個空間明顯無限。穹頂與柱子上裝飾著Muqarnas,一種蜂窩狀的托特式裝飾,類似石筍。當燈光照亮時,天花板上的燈泡構成星座圖案,而拱頂的空間又像夜空。波爾茲格在大廳及其他地方使用彩色燈泡,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背景。高級座位與低廉座位也均有獨立的入口。劇場還設有餐廳、廉價觀眾專用的自助餐廳及酒吧。演員及技術人員也享有自己的酒吧、理髮廳、充足的更衣室空間及現代的舞臺設備。1933年納粹政權執政,將它更名為「人民劇場」。他們將此建築描述為「異端藝術」的例子,並將它的內部空間重新裝修,附加了吊頂,以掩蓋石筍的形狀。二戰後,劇場被重新命名為「腓特烈斯堡宮」使用於各類節目上,直到1988年遭到拆除,因為地基下沉並毀壞了支撐樁的鋪設。新的「腓特烈斯堡宮」已落成於腓特烈斯堡街107號。
1
柏林

柏林愛樂廳

「柏林愛樂音樂廳(Philharmonie)位於德國柏林泰格登森林的南邊,就在前柏林圍牆的西邊,是柏林愛樂室樂團最常出演的演出場所之一。該建築物位於赫伯特‧凡‧卡拉簡街,為以該團長期任職的指揮家而命名,是與Kulturforum文化機構群組相連的一部份。該音樂廳由大廳和室內樂廳構成,大廳約有2,440個座位,而室內樂廳則有1,180個座位,雖然它們是共同設計的,但室內樂廳在二十年後即於1980年代才開放完成。演出廳在1963年10月15日由Karajan開幕,他一指揮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它取代了被英國轟炸機於1944年1月30日(希特拉政權建構的十一週年紀念日)摧毀的古老的音樂廳。演出廳的建築形式不對稱,像帳篷一樣,其主音樂廳的外形為五角形,隨著遠離臺上的距離,座位行的高度也會不定時地增加。臺上在廳內以各側座位環繞,是這個建築代表性的葡萄園形式座椅排列,並成為其他音樂廳的典範,包含悉尼歌劇院、丹佛布切爾音樂廳、萊比錫格萬達豪斯、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還有巴黎愛樂音樂廳。爵士鋼琴家大衛‧布魯貝克及他的四重奏在音樂廳錄製了三場現場演出:「大衛布魯貝克演出柏林」、「柏林愛樂廳現場演出」以及「我們在柏林愛樂廳再次重聚」。此外,還有米爾斯‧戴維斯1969年在音樂廳的現場演出,也已以DVD的形式發行。2008年5月20日,該場發生損失,四分之一的屋頂受到嚴重損害,消防人員開挖為了爭取到屋頂下的火焰,內部也受到水損害,但建築物本身未受損。經過撤火工作,正如原定計劃,演出於2008年6月1日由舊金山交響樂團觀摩樂團開啟。音樂廳主風琴是由Karl Schuke樂器工坊在1965年建造,1992年、2012年和2016年進行翻新,共有四部手風琴和91個音階。
柏林

柏林大劇院

1920年,入口走廊中有著被稱為表現主義建築的「大音樂劇場」。它最初是由建築師弗里德里希·希茲格所建的市場,外觀仍保留起傳統屋頂形式。隨後被改建為「茲爾庫曼馬戲團」,重新由漢斯·波爾茲格設計,1919年重新開幕,可容納大約3500人觀眾。馬克斯·萊因哈特希望吸引較為勞動階層的觀眾,因此場館的規模寬闊,以此支持價位低廉的座位。牆壁被漆上紅色,呈現出洞穴般的穹頂,並沒有看臺,這使整個空間明顯無限。穹頂與柱子上裝飾著Muqarnas,一種蜂窩狀的托特式裝飾,類似石筍。當燈光照亮時,天花板上的燈泡構成星座圖案,而拱頂的空間又像夜空。波爾茲格在大廳及其他地方使用彩色燈泡,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背景。高級座位與低廉座位也均有獨立的入口。劇場還設有餐廳、廉價觀眾專用的自助餐廳及酒吧。演員及技術人員也享有自己的酒吧、理髮廳、充足的更衣室空間及現代的舞臺設備。1933年納粹政權執政,將它更名為「人民劇場」。他們將此建築描述為「異端藝術」的例子,並將它的內部空間重新裝修,附加了吊頂,以掩蓋石筍的形狀。二戰後,劇場被重新命名為「腓特烈斯堡宮」使用於各類節目上,直到1988年遭到拆除,因為地基下沉並毀壞了支撐樁的鋪設。新的「腓特烈斯堡宮」已落成於腓特烈斯堡街107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