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Kongōshō-ji是一個位於日本三重縣伊勢市淺間町的Rinzai學派禪宗佛堂,其主圖像是Kokūzō Bosatsu的雕像。根據這座寺廟的說法,它是由欽明天皇在六世紀中期命令僧人Kyōtai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小祠而建立的,後來Kūkai在公元825年將其改成了一個用於教授真言密教的道場。Kongōshō-ji位於伊勢大社的東北方,被視為祭壇在精神上脆弱的東北方向的保護者。此外,根據日本中古的「神仏習合」教義,Kokūzō Bosatsu被視為伊勢大社的主要「神靈」Amaterasu的化身,因此寺廟被視為該祭壇的內聖殿。它吸引了許多香客和遊客,成為三重縣和志摩縣最大的寺廟。此後,在鎌倉期的建長寺的Kenchō-ji的僧人Togaku Buniku將它改造成了一座臨濟禪宗的佛寺,並於戰國時代得到了海軍指揮官Kuki Yoshitaka的贊助,成為Kuki氏家族的「bodaiji」。江戶時期由江戶幕府支持,並於1609年由池田輝政建造了本堂,1701年發生火災後由Shōgun Tokugawa Tsunayoshi母親Keishōin復修。它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繼明治維新後,寺院持續吸引香客和遊客,尤其是在1925年建造了纜車來促進山坡的緩坡後更是如此,但是纜車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拆為金屬,遊客數量也隨之下降,尤其是在1959年的伊勢灣颱風發生後。1964年開通的伊勢島Skyline公路改變了這種情況。約40個經塚位於朝山的頂部,這些經塚這是明治時期就已經知道的,但在1959年伊勢灣颱風發生後,更多的經塚被發現了,它們由山石建成的洞穴組成,許多發現著平安時代末期的文物。1966年,該區被指定為國家歷史遺址,而1963年許多挖掘出來的文物被一起指定為國家寶物。其中許多文物陳列在寺院博物館中,包括青銅經文容器,鑲有阿彌陀和阿彌陀三面像的鏡子,以及陶器。已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的本堂是一座7*6等式發條式建築,擁有檜皮屋頂,建於1609年。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