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景點照片以實際狀況為主,圖片僅提供參考。
「盧賓卡站」是莫斯科地鐵索科利尼切斯卡婭線的一個站,位於盧賓卡廣場下方。該設施最初被稱為「德爾日金斯卡站」,於1935年作為地鐵第一階段的一部分開業。該車站最初以「德爾日金斯卡廣場」命名,但在1990年11月5日原來的名字,盧賓卡廣場,被恢復後,車站名稱也隨之改為盧賓卡。車站門廳還有菲利克斯·德爾日金斯基的半身像。於1933年12月開始施工,工程師一開始就面臨極其困難的土壤條件。盧賓卡廣場的下方是侏羅紀粘土,其下是淺砂層和石灰層粘土。地鐵站計劃建在石灰層粘土之上,該粘土被認為足夠穩固以承受它的重量。但很快就發現,由於內河納格林拿雅河的地下渠道非常接近,石灰層粘土比預期的柔軟得多,而且暴露於空氣中時會大大膨脹。這意味著隧道必須一段時間內快速建立,以便在粘土膨脹壓力超過木模具能承受的程度之前允許混凝土凝固。尼古拉·拉多夫斯基的最初設計不得不作出重大修改以應對這些問題。為了減少挖掘量,計劃的全長中央大廳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是在車站的尾端連接兩個站臺管道的短暗道,類似於許多倫敦地下鐵站。雖然設計更改了,但車站的建設仍然充滿困難。 液化沙子從兩層粘土之間開始滲入施工現場,由於石灰層粘土的柔軟度意外之大,車站開始緩慢下沉。然而,地鐵建設者還是克服了這些問題,盧賓卡於1935年5月15日如期開業。建築師約瑟夫·洛維科設計了面向盧賓卡廣場的獨特外觀,具有雙拱廊,旨在讓公眾記住幾年前被拆除的基塔城之門弗拉基米爾之門的歷史。隔著一段時間後,1965年,曝光盧賓卡將成為計劃中塔甘斯科-克拉斯諾普雷涅斯基拉線的接駁站,表明車站必須完成。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原來認為無法完成的中央大廳終於可以建成,但建造該項目仍然需要超過7年的時間。第一階段的站體擴建是在北部建造了第二個入口,於1968年完工。利用新技術 - 土壤凍結法簡化了地鐵大廳的北半部分的建設,但南半部分無法使用該技術。工人們不得不回到原來的方法:在粘土膨脹壓死他們之前,快速地一次建立一個隧道段。一旦中央大廳完工,利用炸藥把通往站臺的通道開出來。 1972年,車站終於重新開放。原來的西部大廳是地下的,入口大廳建在一棟大樓的底層,一面是尼古拉斯卡街,另一面是馬裡切爾卡斯基小街。1957年,在Teatralny大街開始興建一個地鐵,將大廳連接到新的兒童商店「Detsky Mir」。1995年,盧賓卡到了他們的順序,現在有三個ET-5Ms在那裡充當士兵。建造大廳包括對廣場的整體重建,該特徵在廣場東部和南部邊界有一條長度的地下隧道:一個入口位於聯邦安全局大樓的角落,一條服務路經聯邦安全局的計算中心,另外兩個入口位於科技博物館前的小花園,裡面有索洛韋斯基石紀念碑,以及對元素入口的最後一個入口。從新地鐵,增加了一個小通道連接舊大廳地下。因此,可以在地下繞過整個廣場,從一個大廳步行到另一個大廳,而無需下降到站臺。2008年,Detsky Mir關閉以便重建,原來的大樓2010年被拆除,正在興建克萌皮斯基酒店,儘管底層和外觀仍然保留著,因此進入原來大廳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上述通道。
溫馨提示
- 由於遊覽的歷史重點,建議成人參加,但歡迎家庭
- 大多數旅行者都可以參加
- 此旅遊/活動最多 8 位旅客
- 涉及適量步行;請選擇合適的鞋子
- 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行;請穿著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