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熱門旅遊提案

進階篩選 清除條件

篩選

目的地
已勾選: 0 / 200
  • 所有

  • 目的地

  • 景點

篩選條件(0)

目的地

德國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通稱德國,位於中西歐,由十六個邦組成,首都柏林亦為其最大城市。整個國土約三萬五千七百平方公里,南北有大約八百七十六公里,東西也有六百四十公里,延伸自北海直到阿爾卑斯山,並以溫和、季節分明的氣候享譽國際。人口僅次於美國、日本,大約八百三十二萬,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德國文化於建築、美術、音樂、哲學、電影等方面,層次豐富且對世界有深遠影響;其主要文化遺產以老城為代表;而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上百處。巴伐利亞是來訪德國最多的州,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則為國內訪客最多的州,而德國也是世界入境遊客數量第七多的國家,2012年到訪過夜遊客數量達到大約四千七百萬人次,當中有約六百八十八萬外國遊客,而柏林則為歐洲訪客數量第三高的城市。此外,德國還有六千一百三十五個博物館、三百六十六個劇院、三萬四千個網球場、六百四十八個高爾夫球場、一百二十二個自然公園、十九萬公里徒步旅行和四萬公里自行車線路。德國最受歡迎的景點是新天鵝堡、科隆主教座堂、德國國會大廈、皇家宮廷啤酒屋、海德堡城堡、茨溫格宮、柏林電視塔及亞琛主教座堂,還有著名的德國聖誕市場;德國文化也得以宗教和世俗層面均受歐洲主要思潮及群眾運動的塑造,受來訪客歡迎的民間節日傳統如慕尼黑啤酒節等也極具名望。

景點

萊茵蘭-普法爾茨-科布倫茨市

德國聯邦檔案館

德國聯邦檔案館(Bundesarchiv)是德國國家檔案館,於 1952 年在科布倫茨設立,隸屬於德國總理府文化與媒體總督,以前則在 1998 年前隸屬於聯邦內政部。2008 年 12 月 6 日,聯邦檔案館將 10 萬張照片捐贈給公眾,並透過 Wikimedia Commons 提供公開存取。德國最早的檔案館於 1919 年在波茨坦,布蘭登堡設立,較其他歐洲國家設立時間較晚,此檔案館收錄從 1867 年北德國聯盟成立以來的德國政府文件,也包含了在舊德國聯盟及皇室法庭的文件,文件於 1411 年出現,而開始會收含較新的照片及影片,大部分文件來自於非政府組織。儘管有努力儲存最有價值的部分,但仍有近一半收藏的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大部分民間收藏被遷移避免損失,但軍事檔案幾乎完全毀損,於 1946 年,德國中部檔案館在波茨坦(當時的蘇聯佔領地區,之後為東德)得以成立,該檔案館品 1973 年改名為中央州檔案館,因地點與原檔案館重疊而被視為其繼任者。到 1950 年,德國議會決定於科布倫茨建立新的聯邦檔案館,於 1952 年落成。德國戰爭後的美國及英國亦會分別在他們的佔領區搶取德國的文件,於 1955 年,「軍事檔案部」被建立為聯邦檔案館的一部分,將這些文件歸還。1988 年,聯邦檔案館行政法案使聯邦檔案的任務變成法律,並對西德法院、公共當局及實施機構出產的文件予以保護。1990 年德國的統一也導致西德聯邦檔案與東德中央州檔案相結合,其中包括融合東德的電影館和軍事檔案館。統一的過程中,東德的當局傳統也隨著聯邦檔案合併。但在儲存東德政黨及群眾團體的檔案時,出現了法律問題,因東德的政治架構意味著這些機構與政府緊密聯繫,但並不是公共機構。此外,這些文件與其他東德文件分開,導致聯邦檔案對東德歷史的呈現會有缺漏。為此,於 1991 年實施「將上述文件歸還於聯邦檔案」的計畫,此法案於 1992 年 3 月 13 日生效。現今德國聯邦檔案館的收藏包括從德國帝國過去、納粹德國、東德的民間及軍事文件以及繼承自德國聯邦檔案館的文件,除了文字文件外,檔案庫也保存照片、影片、地圖、海報及電子資料等。檔案庫分佈於以下地點:拜羅伊特、柏林–利希特費爾德 SAPMO-DDR 和帝國,電影檔案庫、柏林–利希特堡、柏林–萊尼坎多夫、弗萊堡、開普格登、科布倫茨(聯邦德國)、盧德威斯堡(納粹檔案庫)、拉斯塔特、桑克特奧古斯丁。重要人物包括約翰–卡爾布魯克曼(Karl Bruchmann),1961 年至 1967 年擔任德國聯邦檔案館總監;喬治·溫特(Georg Winter)等。
柏林

德國聯邦總理府

德國的聯邦總理辦公室與居所位於柏林的「聯邦總理府」,是由建築師及夏洛特·法蘭克設計的新建築中,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政府總部。1871年,北德愛荷芬聯盟變成德意志帝國時,聯邦總理辦公室改稱為「德意志帝國總理府」,它原本位於柏林威廉街77號安東尼·拉茲維爾伯爵建造的Radziwiłł宮殿中,之後許多帝國辦公室與總理府分離,例如於1877年建立的「帝國正義辦公室」,剩餘的部分在1879年變成了「帝國內務辦公室」;1878年帝國總理俾斯麥創建了新的總理府,稱為「德意志帝國總理府」,至今它仍保有原名,從1919年共和國開始以來也保持不變。1938至1939年間,由Albert Speer設計的「新德意志帝國總理府」建成,主入口位於沃斯街6號,建築佔據了整條街道的北側。二戰期間這座建築受損,之後被蘇聯佔領力量拆除。1949年德國聯邦共和國建立,波恩被指定為臨時首都。聯邦總理崗斯敦·阿德納諾使用Koenig博物館前兩個月,之後將「聯邦總理府」搬至斯薩本堡宮,直至新的總理府建築完成,為1976年。90年德意志統一後將近十年,1999年夏天大部分德國政府歸回柏林,總理府暫時搬至前東德國家議會大樓,因為此時新總理府建築尚未完工。新聯邦總理府建築令人驚豔而觸發爭議,由柏林建築師Axel Schultes與Charlotte Frank發想的建築群建築,在總理柯爾的任期內由Royal BAM Group的子公司Wayss & Freytag及西班牙公司Acciona合作完成;主入口附近的榮譽廣場,由線狀建築和兩棟辦公室組成,置有巴斯克藝術家愛德華·奇裡達的「柏林」銅像,該銅像由兩個抽象的交叉手組成,象徵德國統一,彷彿Henry Moore的「大型雙形」置於舊總理府前。一棟中央建築中擺放著四支柱子,每支均植有三棵樹,主入口前的一棟橫跨式帳篷;在前方有額外搭建的旗竿,國家客人來此可以得到軍事禮遇,這座建築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大的政府總部,是華府白宮的八倍左右,樓高36米,超出柏林為22米的Traufhöhe。在這個聯邦總理府建築群中,最重要的物理特徵包括:*地上面積64,413平方米*總體積283,646立方米*可用面積25,347平方米*主要可用面積約19,000平方米*土地及直升機停機坪總面積約73,000平方米其中的線型建築兩側有兩座辦公大樓,共九層樓:一樓為大門大廳,配有大型樓梯,供客人拍照;二、三樓為技術與功能空間;四樓為「秘密樓層」,有防聽房,用於危機應變,以及規劃中心及檔案室;五樓為接待及宴會大廳;六樓為小型及大型話室,並有總理府部長的辦公室;七樓為總理的辦公室,面朝布魯塞爾門、內堡廣場,亦有總理府行政總長的辦公室;公園可通過雙層橋梁「總理府石牆」進入,另外也能通過電子通訊,或飛行管抵達;訪問團體也可以來訪,但是需要極高的安全標準,以國際機場為安控模式,有護照查核、先前準備並核准的名單以及聯邦公安局官員面對面觀察訪問團體等。由於外觀令人聯想至鐵屎牛廁所,「Kohlosseum」、「洗衣機」等綽號也因此而湧現,有時也被稱為「聯邦」或「總理洗衣機」。
德國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通稱德國,位於中西歐,由十六個邦組成,首都柏林亦為其最大城市。整個國土約三萬五千七百平方公里,南北有大約八百七十六公里,東西也有六百四十公里,延伸自北海直到阿爾卑斯山,並以溫和、季節分明的氣候享譽國際。人口僅次於美國、日本,大約八百三十二萬,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德國文化於建築、美術、音樂、哲學、電影等方面,層次豐富且對世界有深遠影響;其主要文化遺產以老城為代表;而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上百處。巴伐利亞是來訪德國最多的州,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則為國內訪客最多的州,而德國也是世界入境遊客數量第七多的國家,2012年到訪過夜遊客數量達到大約四千七百萬人次,當中有約六百八十八萬外國遊客,而柏林則為歐洲訪客數量第三高的城市。此外,德國還有六千一百三十五個博物館、三百六十六個劇院、三萬四千個網球場、六百四十八個高爾夫球場、一百二十二個自然公園、十九萬公里徒步旅行和四萬公里自行車線路。德國最受歡迎的景點是新天鵝堡、科隆主教座堂、德國國會大廈、皇家宮廷啤酒屋、海德堡城堡、茨溫格宮、柏林電視塔及亞琛主教座堂,還有著名的德國聖誕市場;德國文化也得以宗教和世俗層面均受歐洲主要思潮及群眾運動的塑造,受來訪客歡迎的民間節日傳統如慕尼黑啤酒節等也極具名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萊茵蘭-普法爾茨-科布倫茨市

德國聯邦檔案館

德國聯邦檔案館(Bundesarchiv)是德國國家檔案館,於 1952 年在科布倫茨設立,隸屬於德國總理府文化與媒體總督,以前則在 1998 年前隸屬於聯邦內政部。2008 年 12 月 6 日,聯邦檔案館將 10 萬張照片捐贈給公眾,並透過 Wikimedia Commons 提供公開存取。德國最早的檔案館於 1919 年在波茨坦,布蘭登堡設立,較其他歐洲國家設立時間較晚,此檔案館收錄從 1867 年北德國聯盟成立以來的德國政府文件,也包含了在舊德國聯盟及皇室法庭的文件,文件於 1411 年出現,而開始會收含較新的照片及影片,大部分文件來自於非政府組織。儘管有努力儲存最有價值的部分,但仍有近一半收藏的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大部分民間收藏被遷移避免損失,但軍事檔案幾乎完全毀損,於 1946 年,德國中部檔案館在波茨坦(當時的蘇聯佔領地區,之後為東德)得以成立,該檔案館品 1973 年改名為中央州檔案館,因地點與原檔案館重疊而被視為其繼任者。到 1950 年,德國議會決定於科布倫茨建立新的聯邦檔案館,於 1952 年落成。德國戰爭後的美國及英國亦會分別在他們的佔領區搶取德國的文件,於 1955 年,「軍事檔案部」被建立為聯邦檔案館的一部分,將這些文件歸還。1988 年,聯邦檔案館行政法案使聯邦檔案的任務變成法律,並對西德法院、公共當局及實施機構出產的文件予以保護。1990 年德國的統一也導致西德聯邦檔案與東德中央州檔案相結合,其中包括融合東德的電影館和軍事檔案館。統一的過程中,東德的當局傳統也隨著聯邦檔案合併。但在儲存東德政黨及群眾團體的檔案時,出現了法律問題,因東德的政治架構意味著這些機構與政府緊密聯繫,但並不是公共機構。此外,這些文件與其他東德文件分開,導致聯邦檔案對東德歷史的呈現會有缺漏。為此,於 1991 年實施「將上述文件歸還於聯邦檔案」的計畫,此法案於 1992 年 3 月 13 日生效。現今德國聯邦檔案館的收藏包括從德國帝國過去、納粹德國、東德的民間及軍事文件以及繼承自德國聯邦檔案館的文件,除了文字文件外,檔案庫也保存照片、影片、地圖、海報及電子資料等。檔案庫分佈於以下地點:拜羅伊特、柏林–利希特費爾德 SAPMO-DDR 和帝國,電影檔案庫、柏林–利希特堡、柏林–萊尼坎多夫、弗萊堡、開普格登、科布倫茨(聯邦德國)、盧德威斯堡(納粹檔案庫)、拉斯塔特、桑克特奧古斯丁。重要人物包括約翰–卡爾布魯克曼(Karl Bruchmann),1961 年至 1967 年擔任德國聯邦檔案館總監;喬治·溫特(Georg Winter)等。
柏林

德國聯邦總理府

德國的聯邦總理辦公室與居所位於柏林的「聯邦總理府」,是由建築師及夏洛特·法蘭克設計的新建築中,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政府總部。1871年,北德愛荷芬聯盟變成德意志帝國時,聯邦總理辦公室改稱為「德意志帝國總理府」,它原本位於柏林威廉街77號安東尼·拉茲維爾伯爵建造的Radziwiłł宮殿中,之後許多帝國辦公室與總理府分離,例如於1877年建立的「帝國正義辦公室」,剩餘的部分在1879年變成了「帝國內務辦公室」;1878年帝國總理俾斯麥創建了新的總理府,稱為「德意志帝國總理府」,至今它仍保有原名,從1919年共和國開始以來也保持不變。1938至1939年間,由Albert Speer設計的「新德意志帝國總理府」建成,主入口位於沃斯街6號,建築佔據了整條街道的北側。二戰期間這座建築受損,之後被蘇聯佔領力量拆除。1949年德國聯邦共和國建立,波恩被指定為臨時首都。聯邦總理崗斯敦·阿德納諾使用Koenig博物館前兩個月,之後將「聯邦總理府」搬至斯薩本堡宮,直至新的總理府建築完成,為1976年。90年德意志統一後將近十年,1999年夏天大部分德國政府歸回柏林,總理府暫時搬至前東德國家議會大樓,因為此時新總理府建築尚未完工。新聯邦總理府建築令人驚豔而觸發爭議,由柏林建築師Axel Schultes與Charlotte Frank發想的建築群建築,在總理柯爾的任期內由Royal BAM Group的子公司Wayss & Freytag及西班牙公司Acciona合作完成;主入口附近的榮譽廣場,由線狀建築和兩棟辦公室組成,置有巴斯克藝術家愛德華·奇裡達的「柏林」銅像,該銅像由兩個抽象的交叉手組成,象徵德國統一,彷彿Henry Moore的「大型雙形」置於舊總理府前。一棟中央建築中擺放著四支柱子,每支均植有三棵樹,主入口前的一棟橫跨式帳篷;在前方有額外搭建的旗竿,國家客人來此可以得到軍事禮遇,這座建築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大的政府總部,是華府白宮的八倍左右,樓高36米,超出柏林為22米的Traufhöhe。在這個聯邦總理府建築群中,最重要的物理特徵包括:*地上面積64,413平方米*總體積283,646立方米*可用面積25,347平方米*主要可用面積約19,000平方米*土地及直升機停機坪總面積約73,000平方米其中的線型建築兩側有兩座辦公大樓,共九層樓:一樓為大門大廳,配有大型樓梯,供客人拍照;二、三樓為技術與功能空間;四樓為「秘密樓層」,有防聽房,用於危機應變,以及規劃中心及檔案室;五樓為接待及宴會大廳;六樓為小型及大型話室,並有總理府部長的辦公室;七樓為總理的辦公室,面朝布魯塞爾門、內堡廣場,亦有總理府行政總長的辦公室;公園可通過雙層橋梁「總理府石牆」進入,另外也能通過電子通訊,或飛行管抵達;訪問團體也可以來訪,但是需要極高的安全標準,以國際機場為安控模式,有護照查核、先前準備並核准的名單以及聯邦公安局官員面對面觀察訪問團體等。由於外觀令人聯想至鐵屎牛廁所,「Kohlosseum」、「洗衣機」等綽號也因此而湧現,有時也被稱為「聯邦」或「總理洗衣機」。
維也納邦

德國騎士團教堂

「德意志秩序的神父和教堂的地圖」 德意志秩序教堂,也被稱為聖伊莉莎白匈牙利宮,是德意志秩序的母教堂,該秩序於12世紀末在德國成立,是一個羅馬天主教的宗教秩序。它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史蒂芬斯大教堂附近,是秩序大師的現任座位。14世紀建成的哥特式教堂被獻給聖伊莉莎白匈牙利。部分石漿工程是由於意大利藝術家Simone Allio於1697年和Girolamo Alfieri於1700年完成。由建築師安東·埃哈德·馬丁內利(Anton Erhard Martinelli)在1720年以巴洛克風格重建教堂,Guido von Starhemberg伯爵是秩序的指揮官。Girolamo Alfieri於1720-1725年期間再次在這座教堂工作,雕塑家Giovanni Antonio Canevale也在此崗位服務。然而,教堂保留了一些哥特式元素,例如窗口的尖拱門。牆壁上裝飾著數行秩序德意志騎士團刺軍徽章,以及許多紀念石,例如席格弗裡德·薩勒(Siegfried Sarau)伯爵的墳碑,由Giovanni Stanetti完成浮雕工程,以及由Loy Hering製作的Oster von Wetzhausen督察的墓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來自1520年的弗萊治三十六聯式壁畫,由一位不確定的木工和畫家組成,該畫工作對比鮮明,描繪了耶穌受難的情節。教堂納入了「Deutschordenshaus」,是秩序的座位。在鹼地內院旁邊是「Schatzkammer(寶藏室)」,一個真正的教會寶庫被轉化為博物館,由五個房間組成,位於二樓。這些不同的收藏品是近八個世紀以來的各個大師積累而成,是維也納最古老的寶藏收藏之一,融合了哥特風格、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的特色。在1525年,大師Albert of Prussia轉變為路德信仰,宣佈將收藏品作為他的私人財產,可以說是「Schatzkammer(寶藏室)」實際開始的時間。該博物館於2006年4月22日在經過大規模翻新後重新開放。 第一間房間展示哥特式硬幣、獎章、封印、十字架和一個13世紀加冕戒指。第二間房間展示銀色金銀花鍊和更多豪華的特徵,例如由紅珊瑚製成的鹽瓶子樹,上面掛著鯊牙。在中世紀,這些物品被視為化石蛇舌,能夠檢測有毒的食物。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由椰子殼製成的器皿,其中一個由Goa製成,配有銀裝飾,另一個以中國風格裝飾。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配備在秩序成員的劍上的銀鍊,上面裝飾著聖母子和秩序的徽章。一個珍貴的桌面時鐘鑲嵌爪哇石和綠松石,並用鍍金的葉片環繞著它。其他房間 裡有各種東方的武器,例如蘇門答臘的kris,鋒利的翅膀,頸部是犀角,雕刻成佛像,鑲有珍寶石。其他珍貴的收藏品包括1235年教皇格雷戈裡九世(Pope Gregory IX)證明聖伊莉莎白(Elisabeth of Thuringia)的憑據,證明其為聖人。最後,還有幾幅哥特式油畫和一件Carinthian木雕的聖喬治和龍圖像。寶庫每週二、四和六 10am-12noon,星期三和星期五 3-5pm開放。
1 2
背景圖片 背景圖片
手機圖片

更多旅遊行程請下載雄獅旅遊APP

QRCode圖片
App Store下載

支援iOS10以上

Google Play下載

支援Android 6.0以上

手機圖片